新疆伊犁行 (1):锡伯村射箭,“麦西来普”

无离头日志:2021-7-25 至 2021-8-2


新疆伊犁行


汗血马集体.jpg


无离头对于新疆的印象,最早来源于一部纪录片《军垦战歌》,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片子,具体内容早忘了,模模糊糊的印象是一片浪漫,有戈壁沙漠里的葡萄园,有军垦男女的欢笑声,还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捧着火炉吃西瓜的夸张。这次到了伊犁河谷,走近天山山脉,又是一种景象,河流纵横,古木参天,草原无际,黄花遍野,所谓“塞上江南”,其实比江南又多了许多辽阔和壮观。


走进天山.jpg

走近天山


这趟行程,总体设计延续着组织者一贯的风格,文化为主,结合风土人情。一路上的内容多由赵杰老师安排,赵老师是援疆者的后代,自幼热爱新疆,后来大学专业是计算机,但似乎更爱好新疆的山水人文,特别是钟情纯粹地道的新疆音乐,于是结交了各路朋友,以推广真正的新疆文化为志。我们这一路上,民族音乐不绝于耳,多由当地民间艺人创造,既有几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也有当下年轻人随意写的。赵老师对“地道纯粹”十分认真。在无离头概念里,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等等的民族音乐是没区别的,听上去都是新疆音乐。但在赵老师那里,哈萨克就是哈萨克,塔吉克就是塔吉克,不能乱串的!Helen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在网上发现了许多特色各具的美食美景,还有张老师一路摄影相随,直升机配上单反相机,俨然一副新闻简报摄制组的行头。


旅行团共12人,4位来自上海,除了多次参团的徐志刚、冯霞芳、薛春敏,还加上了第一次参与的赵德威,只是德威一路声称是原产安徽,非上海正宗,所以但凡有地域讨论时,德威总要声明一把。不管了,在这里且当上海人归类。其余8人来自北京,其实也未必是地道北京人,曾经参加过团的有京生,丽雯、丹云(不识数)、曹平(无离头),Winnie,以及这回刚参加的闫兰,Robert石,彬彬。


新疆很大,太大!以至于一次旅行只能选有限的几块区域来感受。地理上一般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以天山为界。新疆有所谓“三山两盆”之说,最北面是阿尔泰山,最南端有昆仑山,中间是天山,夹在阿尔泰和天山之间有个准格尔盆地,而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则是中国最大盆地塔里木。据说“疆”字的半边就是寓意“三山两盆”,三道横杠夹两块田。


我们这趟行程在北疆,主要集中在伊犁河谷,当然只是一小段,地理上处于天山北麓,跨了两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当然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到了州里的几个景点。


伊犁河谷.jpg

伊犁河谷


回头想想,这趟旅行应该算是国内游里最有异域风光的一回,景色绝伦,历史独特,人的长相也各具千秋,但又是一次最提心吊胆,不知能否完成的旅行。由于新冠疫情加暴雨成灾,各种封路、封景点的消息几乎每日更新,搞得我们是步步惊心。总共不到十天时间,却过了七八次关卡,每一关都是忐忑不安,一路带着撞大运的心态,走一步看一步,最终过五关斩六将,每每抢在最后一刻通关成功,有惊无险,算是一趟名副其实的“幸运之旅”。



第一天,2021-7-25,周日,北京 – 伊宁,晴


这次出行又是分了若干团队,各自出发,约了在伊犁首府伊宁集合。京生、丽雯、德威提前三天去了南疆。上海团队原定25日出发,赶上台风“烟花”,怕飞机停飞,于是提前一天离开上海。北京其余人员分两拨走不同路线,Robert、闫兰和彬彬走克拉玛依,无离头、不识数走乌鲁木齐,也都准时到达,大家在伊宁的“天缘国际酒店”会合。


人到齐了已是傍晚,晚饭后信步来到伊宁大桥。一座宽阔的水泥桥横跨在伊犁河上,岸边是林立高楼,河水从桥上看下去,像是一汪人工湖泊,波澜不惊,没一点惊艳,大家失去了兴趣,很快就意兴阑珊地往回走。后听说这座桥是新桥,没看头,在城的另一边有座老桥,那才是伊宁的地标,夸张的说法是“不看老桥,等于没到伊宁”,于是众人嚷嚷着要去看看。可天色已晚,改天吧。


伊犁新桥.jpg伊犁河新桥



第二天,2021-7-26,周一,伊宁,晴


今天在伊宁城里参观,无离头因为赶上个电话会,在酒店闷了一天,错过了。后来看了些其他人的照片,知道去参观了一个爱射箭的“锡伯族”,是当年乾隆爷从东北发来的,至今仍说满语。锡伯人善骑善射,造的弓箭一流,短小精干,适宜马背上使用,这弓箭不光有劲道,还制作的很艺术,是各家拿出来互相显摆比试的最重要宝贝,如今还被封了“非遗”。照片上看大家的拉弓姿态,有模有样,但细一看,那弓箭似乎都是弩机,不靠臂力的。


射箭.jpg

锡伯射箭


射箭女皇.jpg

姿势标准


往哪跑.jpg

往哪跑!


当日白天还有什么其他活动,无离头因为没有参加,也就略过不表了。听说主要在锡伯村里参观。除了射箭,其他已经很现代化了。有兄弟俩在路边开了一家咖啡店,经营现磨咖啡,口感上乘,生意兴隆,还拉着手风琴揽客,众人回来后不断提起,不识数见到无离头就叨叨也要来开一家。记得Robert也用英语感叹了一句,大意是当天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锡伯族的咖啡。听后勾起无离头一番好奇,怎么骑马射箭的汉子如今都玩洋咖啡了,人心不古啊!


锡伯村.jpg

锡伯村即景


伊宁城.jpg

伊宁街头偶见


伊宁的窗.jpg

伊宁街头门窗


锡伯村.jpg

俄罗斯村中


喀秋莎家.jpg

喀秋莎家来客


套娃.jpg

套娃


六星街.jpg

六星街


维吾尔家的音乐晚餐 - 麦西来普


今天的晚餐称为“葡萄架下的音乐会”。都说维吾尔能歌善舞,这顿晚饭估计热闹,于是满是期待。新疆日长,晚上快8点才出门,仍旧是艳阳悬空,站在街头有点烤人。


晚饭安排在一个维吾尔族老巴依家,房子藏在一片名为“喀赞其”的街区中,据说是多民族聚居的古老城区。如今已重新修建,为了体现风情,路口不让旅游巴士进入,要换马车,赶车人都像是典型的维吾尔,让人联想起那位曾经很出名的,见过毛主席的“库尔班大叔“。


库尔班大叔.jpg

“库尔班大叔”的马车


如今的喀赞其是一个专门开发的旅游景点,许多家庭和旅游开发公司签订合同,房主正常在家过小日子,但大门必须敞开让游客随意进出,目的是让游客体会一种似假还真的民居生活。想法不错!


卡赞其街头雕塑.jpg

喀赞其街头


因为时间还早,我们前后进了几户人家,房子格局大同小异,沿街是大门,多为湖蓝色,进门是一个院子,有葡萄藤遮荫,各色葡萄垂垂诱人。葡萄架边上是住房,多为两层,外墙也是湖蓝,一副凉爽,地基比院子高出一截,防止下雨进水。一楼门前多为廊道,几根装饰性的柱子点出些西域风情。来到室内,数张风格浓烈的大地毯铺得满地生辉,然后就是空空落落,因为几乎没有家具,只有墙角落里一叠被褥和靠枕说明这房间即待客也睡觉,赶上亲戚逢年过节来串门,并排放一个班不是问题。房子的屋顶很高,让屋子保持凉爽,外面还是35度左右高温,室内却没有一点暑气。


蓝色之家.jpg

蓝色之家


蓝墙之内.jpg

蓝墙院内


家中.jpg

家中


院内.jpg

家中花园一角


维吾尔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似乎挺紧密,好几家都有些亲戚待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帮着照看。但亲戚间的关系其实挺简单,简单到连辈份都不讲究。和一家人聊天时,一个少妇告诉我们她身边的小女孩是她姐姐的孩子,按说小女孩应该管少妇叫姨或类似的称呼,但小女孩却管少妇叫“姐”,把我们搞糊涂了,以为一定是什么地方理解错了,后来那位少妇解释说,在他们那,除了母女,其他女性亲戚不论辈分,大的叫姐,小的叫妹。好嘛,这倒是方便,连叔叔、阿姨之类的称呼都免了。


据说维吾尔自古以来出商人,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买卖主力之一。如今小城里的房主也传承了天赋,和气生财,把自家房子经营得有声有色。我们吃晚饭的老巴依家还是个音乐世家,家里老老少少一堆人,搞不清楚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一位老奶奶似乎德高望重,在院子里慢悠悠溜达,小孙子坐在摇篮车里东张西望,老巴衣指挥着几个成年子女加上亲戚朋友在院子里忙着为客人准备晚餐,一副祥和景象。几个帅小伙和漂亮姑娘好像是请来的乐手,都混在一块,忙忙叨叨,各自准备着,搞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院子里葡萄架下铺开一副大地毯,一溜炕桌式样的家具上摆满各色水果,其中的葡萄是刚从头顶的藤上摘下来,新鲜的不能再新鲜。来客必须席地而坐,功夫深点的盘腿,差点的只好把腿偷偷伸展在炕桌下,好在有台布盖着,不至于太不雅观。大家坐在地毯上吃着水果聊天,看看时间,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主人仍在不停地上着新鲜瓜果,却不见有开饭的动静,都有点纳闷,不会是就用瓜果给我们打发了吧?那可就太商人了!不过抬头看看,西边的太阳一直不愿下山,天空暗不下去,于是耐心等待,众人继续吃瓜。


晚餐.jpg

吃瓜群众


童儿.jpg

院中童儿


终于天色暗了下来,重头戏开始,一大盘手抓饭酸酸甜甜,葡萄干、大米加羊肉,每人一个大份,没多久就光盘了。接着是烤羊肉串和其他新疆特色,据说这羊是现杀的,鲜美无膻味,考得火候也恰到好处,于是众人满嘴流油,大快朵颐,加上前面的水果坚果,几乎每人都塞了个肚儿圆。当然除了闫兰和不识数,二位忌羊肉,可惜了!


饭未了,家庭演唱会开张,六个维族汉子拿出六样乐器,认得出来的有手鼓、吉他和手风琴。赵老师介绍说正经的南疆维吾尔音乐没有手风琴,这儿属北疆,离苏俄近,就把手风琴给配上了。另外还有三样乐器,长相接近,和常听说的冬不拉大同小异,但发声不太一样。赵杰一一介绍,无离头记住了冬不拉和杜达尔,还有一样忘了,估计也都是近亲。弹琴的六条汉子据说都有点来历,是当地器乐高手,在地区斗琴大赛中得过名次。给无离头印象深刻的是坐边上弹冬不拉的小伙子,好像是老巴衣的儿子或侄子,刚才还在跑前跑后地张罗大家吃羊肉串,转眼间就非常投入地开始弹琴,身体板板,琴声昂昂。



维族乐队.jpg

维族乐队小伙子


像样.jpg

也露一手


音乐正在高潮,一个女舞者入场,抖肩扭腰,顾盼生姿。哇塞,身材长相也太新疆了!不一会,舞者邀请奢游团加入,于是众人手舞足蹈,跟着节奏起舞。别说,还都有些基本功,抬手拧胳臂,都能赶在点上。


新疆舞者.jpg

舞者


舞者.jpg

维汉对舞


Robert起舞.jpg

Robert 起舞


正当大家载歌载舞,自我陶醉的时候,刚才还在慢悠悠溜达的维吾尔老太太也不慌不忙地舞了出来,一板一眼,平稳有派。大概是因为辈分高,动作也就带点德高望重的风范。


维吾尔家中晚餐.jpg

维吾尔歌舞晚宴


音乐会结束.jpg

晚会集锦


一通热闹,已是午夜过后,高高兴兴收场。众人沿马路走走,虽已过半夜,因为时差,对当地人来说似乎还早,于是街边商贩仍旧招呼,敞着门乘凉的维族家庭比比皆是。一天过得挺丰富,也累,Helen说明天要晚起晚出发,无人反对。


深夜街头.jpg

后半夜的街头


注:据赵老师后来说明,那晚维吾尔庭院晚会在当地被称作“麦西来甫”,大意是家庭聚会,但实际意思更广一些,除了增强亲情,还管点品德教育,邻居关系之类。为我们表演的是维吾尔族音乐世家吐尔逊家族,其中有正当红的维吾尔族歌后赛努拜尔•吐尔逊等。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