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天已放亮,但太阳尚在山后。爬上营地边的山坡,想从高处看看日出时刻的塞里木湖。
山坡上牧草遍野,发散着一种混合的味道,有青草味,也有被马或牛消化过的草味,但不难闻。只是脚下要时时当心,一坨坨牛粪就猫在青草深处。远远看去,整个景色类似内蒙草原,一望无际,远处还有牧群,太远,看不清是马群还是牛群。想想昨晚的牛半夜还没睡,这会儿又早起,生活也够拼的!
营地晨景
塞里木湖水很平静。山脚的房车也悄无声息,日出时的太阳把营地罩上一片金色。老徐和太太一定早已赶到湖边去放直升机了,昨天错过了晚霞,今天一定要逮着朝霞。正是晴空万里,想来不会落空。
营地俯瞰(老徐航拍)
今天要回到伊犁,去南面的特克斯县,参观八卦城,然后再到一个哈萨克民族村落,琼库斯台,看看地道的哈萨克生活。出发后先沿着塞里木湖看风景。
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塞里木湖有个别称,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看看地图,其实离大西洋远了去了,中间隔着地中海、黑海、里海等几个“大海”,干嘛不叫“地中海最后一滴眼泪”?百度一把,原来这儿的雨水是靠了大西洋的暖流,而且是这股暖流能达到的最东头,再往前就被天山山脉给档了,所以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就扔这了。因为大西洋太大,一滴泪就了不得,没事扔几回,塞里木湖区就时雨时晴,彩虹一天出好几回,湖水也永远是满的。
昨天虽已住在湖边,但前面隔着一片湿地,并未真正接触湖水。今天来到一个所在,一条栈道直通湖面,这才真正看清了大西洋这滴眼泪的模样。清澈无比,近乎透明。湖面看过去,一片湛蓝,再往近处看,水下卵石上的细纹历历在目,几米深的水底,沙子都能数清楚,无离头印象中从未见过如此清澈的湖水。
近看大西洋最后一滴泪
湖畔
湖前一吼
湖边人少,风貌原始,于是紧着拍照。有站在岸边大卵石上的,更多是在湖边草甸上,站着,坐着,甚至在摄影张老师指挥下,摆出姿势,拿出要脱离地球引力的劲头,一块儿跳起,活脱脱一群不服老的顽童。
顽童超越引力
眼泪湖边 - 云、水、人
坐在栈桥上,正好迎着太阳,是个取景的好时光,于是大家摆出姿态,一人、两人、三人…,逐渐成了一排,人人架起二郎腿,一律左腿叠右腿,对着阳光,整齐地留住表情。张老师正面拍了又拍背面,效果似乎更好。于是有人调侃,每次拍照,总觉得没站对位子,给遮了挡了,但摄影师却总说:没关系、没关系,不用露脸,有个背影就好了。闹半天是成心的,岁月留下的痕迹,照相时都已经是负资产了,藏了为好。大家琢磨着给这张照片取个名,有说叫“看湖”,有说“看海”,好像还有“湖心背影”之类,最后大家还是同意用最符合实际的命名,“看湖的老人”,听上去有点丧气,却很本色。
阳光舒适
看湖的老人
离开湖面,继续前行,大西洋的这滴眼泪幻化出许多小小的阵雨,之后就是一串彩虹,我们在不长的路上就看见了三道彩虹。据说这里几乎天天可见,习以为常,没有彩虹的日子反而是个异数。
每日必现的彩虹
今天的目标是特克斯县,一路要过三个县的地界。新疆的疫情防范是落实到县,如同当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于是我们一天过了三个检查站。四本护照持有人照例获超国民待遇,每站都有人陪同下车问话,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操作在各检查站重复一遍,有快的,也有慢的,完全不可预测,但很锻炼耐心。当然也有点忐忑,生怕问出点状况,耽误一车人呢。
下午来到八卦城,因为上午在大西洋那滴眼泪边耽搁的时间有点长,加上检查站消耗,现在已是下午五点来钟,晚饭还约了琼库斯台书记家的羊肉,有点晚了。于是略过八卦城的参观,先奔琼库斯台而去。
天山深处
琼库斯台藏在天山深处,当年没有路,全靠骑马进出,如今一条柏油马路刚修通,但路窄,大巴无法通过,于是在特克斯县城换了两辆中巴,旅游团一分为二,向山里出发。
从县城到目的地要翻三座大山,海拔2000多米,不算高,路却挺长。沿途山势开阔,道路时陡时缓,天空阴晴不定。路边有许多原始森林,长着一模一样的树,赵导说了个好听的名字,雪岭云杉。这种杉树对海拔高度敏感,只在海拔一千多米到两千米之间生长,出了范围,高低都不长。但在此高度内,却疯长,几乎霸占了所有山坡,四季常绿,不给其他树种任何生路。雪岭云杉因为形态笔挺,疏密得当,看上去像是人工栽培,但却是如假包换的天然森林。近处的草地上稀稀落落地有些黄花,像是油菜花,但赵导说不是,另说了个名字,挺难记,只知道长这种花不是好事,说明草场退化了,厄运将至。赵导认为如今有点过度开发,所以这种黄花逐渐蔓延。
雪岭云杉
云杉和黄花
翻山途中有个垭口,设有观景点,居高临下,森林、牧场、山脊、河流,历历在目,各色游客流连忘返。过了景点,山路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爬三座大山的新鲜感也逐渐淡漠。因为盘旋太多,开始数着过了几个山头,只但愿快点过去。此时我们的二号车也开始有点劲道不足,老是赶不上前面的一号车,司机把油门轰得很响,无离头直担心熄火,好在司机老到,有惊无险地一路穿行。山路上几乎无人,也不见村庄,偶见一片建筑,赵导说是建设兵团的一支,养军马为业。想想这些城里来的兵团老兵一辈子待在这么一个地方放马,还真不容易!
天山山脉
翻越三座大山
终于把三座大山走完,道路两旁开始出现村庄,其实更像是新修出来的旅游设施,有蒙古包式样的圆形毡包,也有砖木混合的平房,看来这条新修的道路把旅游带进来了。赵老师说起前两年来时还是一片真正地道的哈萨克,话里话外带点忧心忡忡,担心过度的发展可能废了哈萨克村落的淳朴自然。无离头看着这些正在兴起的设施,以及一片片挖开的草场,也觉得有些过。但又一想,淳朴的哈萨克也需要现代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若为了传统和质朴,以及游客观赏原始风味而保持艰难的生活方式,似乎也不妥。的确有点两难,但愿管事的人能做到一种均衡。
大开发
路的尽头,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 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斯台村。如今已是旅游圣地,一道栏杆把进口封住。
琼库斯台
琼库斯台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原汁原味哈萨克,峡谷里激流不断,丰盛的水草是理想的夏季牧场,一片木制小屋,屋顶长满野草,简陋实用,是放牧人标准的住所。白天骑马走天涯,夜晚露宿小木房,忙时互相招呼,闲时打斗叼羊,没有勾心斗角,不知内卷躺平,在旅游者眼中如同世外桃源。
房顶长草的牧羊人小屋
养蜂人家
不过今天的琼库斯台,随着旅游大军涌入,整个村子已被开发公司承包,不再那么单纯了。各家的传统木屋已被改良,用来接待游客。我们住宿的酒店,曾经是个仓库,把储存的牧草和粮食往外一搬,略为改建,隔出一间间客房,就号称是全村最高级的星级酒店了,但屋里除了床,连把椅子都没有,洗澡间里浴巾要临时购买,床单是否洗过也让人狐疑。不过大家对此并不在意,哈萨克原来就没有旅舍一说,白天骑马,晚上毯子一卷就是卧房,咱不就是来体验吗!
酒店餐厅像个大队食堂,今年刚开张,赶上新疆旅游热,游客太多,分拨吃饭。服务人员不够,于是咱们的赵导,Helen,司机潘师傅亲自下厨打杂,忙得不亦乐乎。其实饭菜还是不错,水煮羊肉很地道,当地产的土豆据说是畅销品种,供不应求,居然还有些蔬菜,因为当地不产,这可是千里鹅毛啊!饭后讨论明天安排,第一项就是骑马走乌孙古道,听上去有点担心,腰不好的,骨头少点钙的,到了年纪总会有些,不少人都说不骑了。无离头于是把从马场里道听途说的理论胡乱发挥一通,硬说骑马是唯一能锻炼脊椎的运动。不过也是,你想啊,坐在马背上,颠簸抖落,和正骨师傅的原理没多大区别。多颠几下,骨头正了,什么肩椎盘之类就都顺了,不是吗?众人将信将疑。
琼库斯台星级仓库酒店
饭后无事,想沿着村庄走走,时间已近半夜,路灯幽幽,远处几声狗吠,还是回屋吧。尽管酒店的星级标准可疑,无离头晚上睡的其实不错,也许累了,也许空气清新,一夜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