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3):大明寺、何园、小盘古

第三天:2021-4-8,周四,晴


今天还是在扬州城里游览,一早先出外饮茶,换换口味,也品一下扬州特色。扬州早茶内容丰富,包子、饺子全活,重头戏是扬州蟹黄汤包,吃起来有一套专门程序,先开一小口,把汤吸了,然后扯开皮,灌入香醋,把囊掏了,最后再处理皮,可吃可不吃。京生第一个做样板,动作利落,一个包子下去,没烫嘴,夸两句好。


大明寺


大明寺的名气主要来源于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由于多次试图东渡日本,历经万劫,九死一生,最后才成功。之后开道授业,弘扬法事,还顺带着把大唐的医学、药学,乃至各种先进玩意一股脑传了过去,在日本被奉为正宗佛教第一人,并在日本奈良修了一座“唐招提寺”,据说自今香火繁盛。


大明寺山门.jpg

大明寺山门


鉴真当年渡海的原始动力很难想象,好像不是国家派遣,而是受了日本“遣唐使”的邀请。这日本“遣唐使”大概算个日本国家队,鉴真和各位使徒应该都是个人志愿者,大唐是不给俸禄的。当然出家人四海为家,工资伙食本来就不是考虑的因素,剩下的只能是一诺千金和宗教虔诚了。


无离头记忆中,近数十年来,鉴真和尚以及大明寺的起落基本和中日关系的疏密节奏配套,每次有大明寺的消息,中日之间总有点故事。只是这世界总是分分合合,所以大明寺的消息也是冷冷热热,时有时无,记得第一次听说鉴真和尚好像也是因为日中邦交或类似的大事。如今寺内有鉴真纪念堂,供奉着鉴真雕像,不过历史也不长,建于公园20世纪70年代,比咱们奢游团成员都年轻。


鉴真和尚.jpg

鉴真和尚


大明寺现在是个景点,很大,里面除了大雄宝殿及佛事相关的建筑,还有一些其他院落,其中两个是“平山堂”和“谷林堂“,平山堂前一片开阔,一副楹联写出气势,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谷林堂则躲在后面,为何称为“谷林”不详,大概是林谷深深的意思。平山堂和谷林堂与宋代的欧阳修及苏东坡相关,这二位虽都属唐宋八大家,但无离头感觉苏东坡似乎更被大家熟悉点,可能是因为在杭州修苏堤以及那首气势如虹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搞得人尽皆知。但实际上欧阳修是苏东坡的提携人,算得上恩师,而且欧阳修官做得更大,文坛领袖的地位也更被认可。大明寺里的“平山堂”就是欧阳修所建,而后面小一号的“谷林堂”则是苏东坡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修的,从这里也能看出两人的关系和地位。在平山堂正殿里有副横匾,上书《风流宛在》,本来没什么特点,但两个错别字醒目,“流”字上面的一点跑到“在”字的右下方,后人解释不一,大约是劝人“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


平山堂.jpg

平山堂


谷林堂.jpg

谷林堂


欧阳修.jpg

欧阳修


风流宛在.jpg

移花接木的风流宛在


历史上到大明寺来过的最大的官应该是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当然那时不允许叫大明寺,反清复明还了得!不过乾隆爷挺欣赏这地儿,跑过三趟,每次都留一段文字,命人刻成御碑,传了下来,如今有个御碑亭,可以比较乾隆爷青年、中年、老年的书法变化,其实写得都不错,但没人欣赏,更不值钱,理由是乾隆爷题字太多了,滥了。


乾隆御笔.jpg

乾隆三次巡游御笔


御碑亭附近还有一口古井,号称天下第五泉,不知谁给封的。黄导说了排在前面的天下四泉,没记住,只有无锡惠山“第二泉”好记,全拜了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其实这泉水的排位估计各地都不服气,古时没有科学数据,主要靠名人给站台撑腰。谁名气大,说话就算数,这第五泉也应该有些来头。


第五泉.jpg

天下第五泉


大明寺里还有座塔 - 栖灵塔。塔高九层,是扬州瘦西湖这一带的地标建筑,远远能够看见。扬州老城里的房子普遍不高,九层宝塔就是鹤立鸡群了。栖灵塔的历史很早,建于隋,开始是放高僧舍利子的,后来吸引唐朝一帮文人来玩,李白、白居易、刘锡禹几位做诗高手顺便还留了字,想给捧捧场,但好像没什么太出名的远达不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效果,可惜了


唐城


唐代的扬州,曾经很辉煌,有人说大概有25平方公里。无离头暗自估了一下,5公里乘5公里,嗯,是不小!那时最大城市可能是帝都洛阳,扬州算个陪都,估计能排老二,在世界上应该也能排进前几名。但今天我们到的唐城,只是当初一小块,曾今是隋炀帝行宫。先走上一段仿制的城墙,地面上是簇新的砖头,据说砖头下面才是土夯的老城墙。城墙上很开阔,可以俯瞰城市,上面还插了一排彩旗,风中飘扬,想来当年隋炀帝来时也是如此。


城内走一圈,好像只有一个建筑,是为了纪念一个当年从高句丽过来的留学生,中文名字叫崔致远。无离头未曾听说过,听名字开始以为是个现代友人,看了说明,原来还是唐朝的事。京生在韩国有所耳闻,于是大家略走一圈看介绍。其实崔先生的简历倒是条理清楚,几句话就能说明白。崔致远,朝鲜新罗(今韩国)人,12岁渡海入大唐,赴长安。尊父嘱,学不成不得归。乃入太学堂,得外籍进士证书。不思归,在唐任职,拜溧水县尉,大约不够七品。之后仕途不畅,弃官入幕府,来到扬州,得高人提携,重入仕途,一帆风顺,直至三品,于28岁衣锦还乡,乃新罗国派出留学生中级别最高者。闹半天原来扬州是崔先生的幸运之所,怪不得一千多年后纪念馆要修在这里。


崔致远.jpg

崔致远雕像


唐城内还有一处稀有之物 – 三绝碑。绝在一块石头上的书、画、诗由三个历史大名人先后完成。开始是画家吴道子画了一副济公,后来诗人李白见了,说好!于是题文,再后来书家颜真卿一看,说妙!就用颜体又书了一遍。到此为止,三个唐代绝顶高手凑在一起,历史上就这一回了,够绝!


三绝碑.jpg

扬州古唐城


晚清第一园 - 何园


沿着瘦西湖一圈,扬州有许多历史庭院,多为高官富商所建。如今保留完好的有一些,“何园”就是其一。顾名思义,“何园”就是何家的园子,主人当然姓何,但可能转过几道手,曾经有过不同名字,如寄啸山庄听上去更加雅点。最后的主人是清光绪年间的何芷舠。


入得园来,首先看见的是满院的太湖石,沿着高高的砖墙,太湖石堆成的假山让游人可直达墙顶,有个专门叫法 – 贴壁假山。根据黄导说法,《西厢记》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崔莺莺勾搭张生的地方肯定有贴壁假山,所以本意是让张生沿着假山下来,但张生憨了点,加上心虚,于是直接滚了下来,跌了个屁股墩。


贴壁假山.jpg

何园贴壁假山


何园里景点处处,游人也是处处,挤得不可开交,每每黄导一开讲,各路听众,不管是否奢游团的,都来沾光。黄导内容丰富,声音洪亮,于是更加吸引人,团队越走越大。


何园修得很花心思,材料也是不计成本,有全楠木柱子的会客厅,有西洋蓝水晶玻璃的宴会厅,还有曲里拐弯的一条回廊连起各处庭院,院里的地面也用各种石头铺出花样,每一细节都是心思。难怪被称为“晚清第一园”。


第一园(小图).jpg

晚清第一园 - 何园


小盘古和丁家湾


小盘古原本是个私家园子,藏在丁家湾的小巷深处,如今成了一个类似会所的地方,也对外开放。原来的主人是晚清大臣周馥,没听说过,简介上说得很牛,干过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到哪都是一方大员。这园子应该是当两江总督时建的。不大,但精致,楼台亭阁,小桥流水,一样不少。院内环环相扣,客房住房错落有致。更关键的一点,这里曾是江泽民少时常来的地方。原来江家离此不远,当了国家主席后还曾来过,院里大树下曾吃茶怀旧,如今墙上仍有照片为证。不然的话,扬州这个盐商大本营,一千多年的经营,有过多少风景如画的私家宅院,小盘古也就是其一吧。


小盘古的环境非常适宜私人小聚,安排也的确如此。在一间雅致的阁楼上,请来了扬州弹词艺人和吹箫老师。无离头曾见识过苏州弹词,一个琵琶,一个板胡,记得最牢的是当年流传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起首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抑扬顿挫,激荡回肠。扬州评弹形式一样,男女说书人搭档,先是唱了两段小曲,后又各自单独演出一段,拨板胡的小伙子年纪很轻,做派却蛮老到,一首《茉莉花》用扬州话娓娓道来,风味独特,还带点沧桑感。箫的声音其实挺适合夜色,这会儿时间早了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感觉要靠想象。


丁家湾.jpg

小盘古内


晚饭也在小盘古内,一间古意颇浓的房间,老规矩,淮阳菜。明日就要分别,算是告别晚宴,气氛热烈,众人推杯换盏。上海徐总用一台带平衡器的摄像机导演了各种特写镜头,之后剪辑成了一部《烟花三月下扬州》,全团叫好!


最精彩的是我们的海派青衣朱老师,一段梅派经典《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顿时把大家情绪调度起来,背后墙上正是一副应景油画,情景交融,一时间犹如红楼群芳开夜宴,热闹非凡。



霸王别姬.jpg

霸王别姬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