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7-1-28 至 2017-2-8
巴布亚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
巴新食人族
Papua New Guinea,看着英文估计多数人反应不过来这是哪个国家,按英文规则读法,发音大概是“趴趴牛归泥”,但实际发音更像是“趴普洱扭鸡尼”,反正是难读难记,这就是2017鸡年春节哈哈童一伙的主要目的地 – 巴布亚新几内亚。一般人都以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应该在非洲,听着也的确像非洲国名,但人家其实在大洋洲,离非洲远着那!认真算来巴布亚新几内亚比新西兰还要大,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之外的最大国家,但大概因为太荒蛮,朋友圈里似乎没几个人去过,只有几位历史功力厚点的听说那儿食人族出没,劝大家小心别被煮了当美食。
Tasmania,中文塔斯马尼亚,估计也没几人能说出是哪。这是澳大利亚最南端的一个岛州,有点像中国的海南岛,不过地盘要大得多,但人口只有50万,不及海南的一个零头。对于认真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大概还记得习大大曾经在2014年访问澳大利亚时去过这地方,顺便就把这儿的旅游炒热了,如今岛上能看到不少中国游客。不过整体来说,这里的人口实在太少,算是个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典型代表。这趟的哈哈童澳大利亚之旅,其实更是塔斯马尼亚之行,但因为没有直接的飞机,所以又把悉尼转了,还有几位干脆把墨尔本和边上的大洋路也捎上了,所以也算是澳洲游吧。
塔斯玛尼亚
第一天:2017-1-28,初一,晴,北京– 东京– 莫尔斯比港
成田小镇
北京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没有直飞,甚至没有联程航班,选了从东京转机,要停大半天,还要进出关,干脆就去了趟成田镇。
成田大概能算是经典日本小镇,小摸样干干净净,青砖黛瓦的几条小街大概从有日本以来就没什么变化,说起来还是中国唐朝风韵。沿街小铺上到处挂着似是而非的中国字招牌,京生近日正在苦攻日文,一路上揣着一沓卡片背单词,于是告诉说哪些是片假名,哪些是平假名,哪些又是正儿八经中国字,但读起来都是一水儿怪腔怪调,和中国话一点儿不沾边。
成田镇
几个人一路步行,路边多是各种小店,除了餐馆就是卖旅游杂货。路尽头来到一个佛寺 – 成田山新胜寺,当日庙里正在做着法事,好像是为什么地震捐灾之类。寺庙环境很好,在一个山坡上,显得清静开阔。佛寺历史有一千多年了,算是个名刹,香客袅袅。说起来日本和中国的佛寺应该是一脉相承,但总觉得有些不一样,到底差在哪,没有深考。
成田寺唐庙
大殿
法事
成田寺开山1080年
回机场的要坐地铁,这下有点犯难。原来日本的地铁、火车还有高铁似乎连城一气,看了半天没明白怎么买票,坐那条线。运气好碰到一个能说中文的日本人,很热心地帮我们在自动售票机上搞出了几张车票,比来时还便宜一半,没弄明白什么缘故。站台上等车的功夫,豁然发现下一站名字十分霸气– “我孙子”。都说日本人取名随意,老妈把儿子生哪了,就顺口取了,于是山里人自然就叫“山口”,“山上”之类,水边上当然就是“渡边”,“大河”等等,但这“我孙子”的地名却不知出于何典。若赶上个中国人住在这地儿,别人问起来都不知如何回答。若说“住我孙子那儿”,您要是个大爷大妈也就算了,万一您还是个孩儿,一定说您没教养,张口就骂人。
下一站,我孙子
晚上飞机去莫尔斯比港,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大约飞5 - 6个小时,加上时差,达到时已是29日清晨。
登机
塔斯马尼亚汉子
第二天:2017-1-29,初二,晴转雨,莫尔斯比港 – 芒特哈根(Mount Hagen)
如果说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曾听说过,这莫尔斯比港就真有点闻所未闻了,即便是在东京转机,机场的问讯处都不知你在说什么。问了几个人,都说没这地儿,后来还是通过查航班编号,才弄明白我们是要上哪。
清晨从莫尔斯比港机场出来,迎面一个导游,第一印象太生动了!矮矮的个头,粗壮的身材,脚板大约是中国人的两倍宽,肌肉丰满的脸面上一对宽阔的鼻翼把五官的风头全部抢了。导游自我介绍叫卢卡斯(Lucas),还说我们这一路全由他来打理了,虽自信满满,也不乏谦恭。卢卡斯随手叫来了一辆酒店班车,拉我们去早餐,酒店离机场很近,还没看清楚城市摸样就已经到了,只记得班车的前挡玻璃是破的。
导游卢卡斯先生
芒特哈根
当天我们不在莫尔斯比港停留,继续飞芒特哈根,巴布亚新几内亚第二大城市。在天上没飞多久就降落了,机场好像也就此一架飞机,城市规模可想而知。来接我们的是一辆小巴,略一看,前挡玻璃上也是几条大裂纹,拿些胶带粘着,看来是此地巴士的标配。车经过芒特哈根市中心,路边上堆满了似乎无所事事的男人女人,有坐有站,紧挨在身边的是半人高的垃圾堆,各色废旧塑料袋层层叠叠,人堆和垃圾堆很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了一道街景。
街道
路边
酒店大概是城里最好的了,一道带铁丝网的围墙将酒店圈起来,门口禁卫森严,几个保安将大门紧闭,每辆车每个人都要看看清楚才放入。进入房间,窗外正对着一个岗楼,原来是酒店的瞭望哨,里面是警惕的保安观察着墙外的动静。配着高高的围墙铁丝网,总感觉有点似曾相识,细一想,原来和电影里的军营或监狱类似。导游交代不可随意走出酒店之外。心想:你不交代我也不敢哪!
酒店门前
酒店岗楼瞭望哨
下午安排的活动是参观一个有名的部落,听着像“狐狸部落”。出门前,车前来了几条当地汉子,卢卡斯说是要陪我们一起去,开始以为是旅行社的经纪人,后来才搞清楚人家是卢卡斯弄来的保镖,咱们一共只有6人,这保镖带司机就有5人,够豪华的吧?只是这些保镖都不怎么起眼,和卢卡斯的DNA如出一辙,衣服也是五花八门,像是一伙散兵游勇,在旁边一站,没一点威风样子,和想象中那些人高马大,西装革履的保镖实在相差太远,不免有点失望。后来才知道,这几位不起眼的保镖,正经是当过兵的,按咱们的说法都是复员军人,镇几个当地小混混应该绰绰有余,当然这幅门神似的尊容还是最有力的武器。
保镖
“狐狸”部落(The Huli Wigmen Tribe)
来到狐狸部落,一群油彩画脸的男人已经排列在那,其中还有几个孩子。脸上油彩及其鲜艳,身上也是一片油腻,不知涂了什么东西,最复杂的打扮还是头上,一个盔形的帽子上插满了各色玩意,主要是天堂鸟毛,一种巴新特有的鸟,和中国京剧里的大长翎子有得一拼。据说那个头盔很有讲究,是由天然头发长成。年轻小伙子为了长一个头盔,天天伺候头发,每天浇点水,然后大热天的在太阳底下晒,估计是受了植物生长靠水分阳光的启发,把这头发当水稻似种着呢。
“狐狸”部落
欢迎仪式很简单,就是那些画了油彩的男子排着队手上敲着小鼓,嘴上发着怪声一路蹦过来,可能是一种原始祭祀或庆祝方法。这儿的人过去连刀耕火种都不会,靠采些天然野果或偶尔抓几个动物果腹,所以男人没啥事,唯一任务就是准备和其他部落打仗。倘若战争中能把对方干掉个把,就弄回来吃了,所以留下“食人族”的传说。这每天瞎蹦大概也是为了锻炼身体,这样打起仗来有劲。这里的男人对于“有劲”非常在意,由此还弄出了一些奇特的风俗,其中之一就是男人女人婚后不能住在一起,男人要住“男房”,女人要住“女房”,一辈子分房而居,原因呢据说是男人一旦和女人住在一起了,就会失去“雄性”,就没劲了,将来和其他部落干仗,跑不动路,抡不动刀,就成个废物了,所以一定不能和女人住在一起。不过问题来了,不住一块这传宗接代的活儿怎么办呢?这儿的规矩是上野地里去,卢卡斯翻译的比较优雅,说是去“公园(Park)”,听着还挺浪漫的不是?
狐狸族欢迎仪式
狐汉大联欢
跟我学
无离头新入伙
融洽
离开狐狸部落,回到酒店,天上忽然大雨,反正不敢出去,于是在酒店喝茶聊天,眼前一片雨雾蒙蒙,倒也惬意,但Lucas有点紧张,原来第二天要去一个村庄,在大山里,如果继续大雨,路毁,就没法去了,于是商议是否还有其他替换方案,最后想想还是算了,别操那个心了,等老天帮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