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之旅(6):埃里温(亚美尼亚)

第六天:2017/10/6,周五,第比利斯 – 埃里温,晴


一早离开第比利斯,直奔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边境,有了上次的经历,大家都想着赶快过境,别再生出枝节。


来到格鲁吉亚边境,京生第一个递上材料,边防官只看一眼就给拤住了,签证的生日日期又不对,真是同一块石头绊两回。待细一看,不光京生,所有拿中国护照的哈哈童们,签证上生日全成了七月一日。说起来可能是亚美尼亚驻中国大使馆的错,可隔着小半个地球呢,上哪说理去?而且北京正是长假中间,找谁打官司?这次的麻烦看来比阿塞拜疆边防更大,无离头暗自在心里琢磨着做长期抗战的准备,今天一天看来要搭进去了。


最后好说歹说,又临时改办,总算过关,也耽误了个把钟头,不过比预期好点。


亚美尼亚的导游叫安娜(Ana),估计30-40岁,有点黑,可以算个资深美女。给人第一眼的印象是眼睛大,眼白更大,占比远超常人,一旦想问题的时候,眼睛一翻,黑眼球就藏起来了,而且藏眼球的比率和问题的难度系数成正比,简单问题,藏半个眼球,遇到复杂问题,黑眼珠就完全不见了,功能特异。起初有点不适应,担心她考虑复杂问题时摔跤,所以尽量避开复杂问题。但亚美尼亚的历史的确有点神神秘秘,还有许多道不明白的隐晦之处,所以复杂问题不少,害得安娜常翻白眼。但久了发现不用担心,安娜即便把眼睛翻成全白,依旧看得见。


答简单问题时的安娜


过了海关先换钱,美元兑亚美尼亚元,1:470,立刻口袋里就有了一沓以万为单位的现钞,很有点百万富翁的感觉。刚高兴没几分钟,发现上个厕所就要掏100块钱,立刻又没了底气。一上车,安娜就先给了几样礼物,说是亚美尼亚象征性代表。一瓶白兰地酒,Ararat牌子,说是极富盛名,英国首相丘吉尔平生只好两种东西,古巴雪茄和亚美尼亚的Ararat白兰地,还说就是因为常用这两样,所以高寿。无离头常在电影里看到丘吉尔手拿古巴雪茄的镜头,但这亚美尼亚白兰地嘛… 呵呵,恕我孤陋寡闻。心下暗想:即便真的如此,大概也是因为丘吉尔没尝过中国茅台的缘故。


第二个宝贝是个雕刻的石榴小坠儿,鲜红,敞口里裹着一肚子石榴籽。安娜说这也是亚美尼亚的宝物,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颜色,和基督的血一样,神圣;二是籽多,而且信誓旦旦说那籽共有365颗,不光是象征多子多福,还正好每天一颗提醒你别忘了感谢基督,每日拜拜(Prayeveryday )。亚美尼亚和基督的关系比格鲁吉亚还要铁,原因是他们的老老老国王在公园301年就让全国信基督,比格鲁吉亚早了近30年,正儿八经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基督教当成唯一国教的地方,至今亚美尼亚的基督教也不归任何一方调遣,在天主、东正、新教三大门派之外另立山头,也是世界泛基督大联盟认可的一个派别,原因主要归功于一个名格里高利的圣人,里面有一串故事,后面会慢慢讲到。


好有钱啊!可惜太毛


Ararat 白兰地


本来今天第一站要赶到一个叫做“Lake Sevan”的湖边,可因为刚才过关的耽搁,司机说到湖边要天大黑了,建议回来时再看,反正我们要走原路回格鲁吉亚。大家想起了格鲁吉亚中秋夜访Lagodekhi城的遗憾经历,同意。于是一路直杀埃里温,亚美尼亚首都。途中安娜开讲,一开头就是痛说革命家史。


如今的亚美尼亚国土很袖珍,总共不到3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格鲁吉亚一半,阿塞拜疆的三分之一,百度地图上差点没找着。人口也只有300万,倒是有700万人住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个海外移民远多于本土居民的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是一段很悲摧的故事。


历史上的亚美尼亚曾经雄起过,还在公元前,就有了亚美尼亚王朝,最鼎盛时,疆土至少是现在的数十倍,整个高加索地区都是他的。不光如此,向西一直到地中海,占了土耳其一多半,还把非洲的埃及也归并了,往南又抢了伊朗一大块,声势浩大,如日中天。只是好景不长,这鼎盛王朝辉煌了没多久,就开始没落,连最初的国都如今都不在亚美尼亚境内,而是归了西边的土耳其。一千多年来,亚美尼亚前后被多个列强瓜分侵占,从希腊、罗马、到波斯,到蒙古,到土耳其,再到俄罗斯,然后苏联,一拨接一波,光是国都就搬了12次,城头变幻大王旗,有时成了哪家的一个省或加盟邦,有时分出去独立,有时又被肢解成几块。但不管如何,亚美尼亚这个民族还是存在了下来。粗粗听来,这个民族很善长韬晦之计,夹缝里谋生存。大的国策是谁也不得罪,谁强大咱就重点恭维谁。当然往往代价也不小,忍辱偷生,经常做二等甚至三等国民,做不了自己的主。路上经过一个小城,有几个人物雕像,说是革命英雄。原来是上世纪20年代从奥斯曼帝国手下闹独立,最后又入了列宁的苏维埃的几个知识分子。在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苏联独立出来之后,基本都把前苏联的痕迹抹平了,亲苏的历史人物也都被清算,不可能有他们的雕塑昂立街头。唯有亚美尼亚,遵从谁也不得罪的立国之本,承认历史,保持原状。也是,常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谁知道哪天又变过来了。


如今亚美尼亚所占的这块土地主要在小高加索山里,平均海拔1800米,与格鲁吉亚交界的地方基本是在一个全国地势最低之处,大概只有三百来米,所以过了边界就一路爬山,到达山顶时,都以为要往下走了,没想到来到一块平原,原来这亚美尼亚就是在这块高原平地上。有几条河流,都在切下去的深谷里,无法用来灌溉。一个农业国,没有水,搞什么呀!大概是因为农活不好干,没什么生计,大家读书吧,所以培养出一大帮有想法,没行动的知识分子,据说亚美尼亚的知识精英在高加索几国中比率最高,在世界上也能排上名次。


峡谷顶上的平原


哈巴特(Haghpat)及萨纳欣(Sanahin)修道院


途中停一地,有两座教堂,也是修道院,相隔不远,遥遥相对,据称是一对父子在公元十世纪左右分别设计建造,当然后来又不停扩建翻修,前后折腾好几百年,据说是亚美尼亚教堂设计的经典之作。至于为何经典,无离头已经忘了,印象中后来看的所有教堂都号称经典,而教堂又到处都是,且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似乎这儿的遗产也不太值钱。


进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教堂,设计颇为复杂,估计是父子俩挖空心思互相较劲的产物。因为主要是修道院功能,所以是配套建筑,除了标准的钟楼、主楼、宿舍楼,还有讲经堂、藏书阁、画廊、甚至墓地。具体特色已忘了,但记得有一座修道院的强项是藏了大量经典书籍,而另一个是以名师荟萃,信徒众多见长,各有千秋。那座藏书的修道院内有一间内室,地上许多坑,猜想是为藏书修的地道,一问却是储酒的酒窖,估计这帮洋和尚的信条也是酒肉穿肠过,基督心中留。另外那栋修学参禅的修道院,虽然也算美轮美奂,但当年读书论道的石座位却是硬邦邦,冰凉一片,一点不舒服。


哈巴特修道院


教堂踏碑,埋着都是显赫家族


修行座位.jpg

讲经堂


萨纳欣修道院


修道院全景


神山雪峰


黄昏时分,远处出现了三座雪山,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三座雪峰显得很神奇。安娜说那最高的一座雪山就是阿拉拉特(Ararat),也就是那个著名的白兰地牌子,也是亚美尼亚人认为最神圣的地方,但如今却不属于亚美尼亚,而是在上世纪20年代加入苏联之后被列宁同志送给了土耳其,因为那时的土耳其耍了一个滑头,说是要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另外两座雪峰一个叫阿拉(Ara),还一个名字记不住了,也是“阿拉”开头,因为外观像顶王冠,且称为“阿拉帽子”吧。


“阿拉拉特”和“阿拉帽子”雪峰


待车开到“阿拉(Ara)”山下时,能看出整个雪峰像个仰卧的人像,脸部最突出的是一个巨大的鹰钩鼻,安娜又说了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历史上有过一个英雄,可能是个国王,名“阿拉”,据说是个美男子,尤其是那个漂亮的鹰钩鼻,把相邻大国的王后迷倒,死活要和他私通。这英雄大概是个君子,洁身自好,或是另有隐情,不干。这下把那个王后惹毛了,发兵攻打,还交代士兵只许活捉,可刀兵无情,那个英雄还是给战死了。大家把他的尸体搬到山上,等待复活,还把一顶王冠放在不远处的“阿拉帽子”山上,等他加冕。可这一等就是上千年,阿拉国王一直没睡醒,却化成了雪峰,真像董文华《血染的风采》里问的那样:“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阿拉国王的超级大鹰勾鼻也变成了一块突兀的山峰,雄赳赳仰视苍天。自此,亚美尼亚男人以大鼻子、特别是大鹰勾鼻为美,是判断英雄的必备条件,有人因为鼻型不够标准,就动刀子削削,养活了不少美容医生。还在格鲁吉亚时,尼克就说亚美尼亚人鼻子大是出了名的,如今一看,名不虚传。不光男人鼻子大,女人的鼻子也很可观,极丰硕,肉质饱满,只是现如今,审美观有所变化,女人鼻子不宜太大,所以不少爱美的女人又往小了改,美容医生更是生意兴隆。不过没见到有韩国大夫,估计是韩国人多为蹋鼻子往上整,难得有高鼻子往下削,不是一个路子。


“阿拉”山远眺,看出大鼻子了吗? 


天黑时分来到首都“埃里温(Yerevan)”。无离头之前从未听说这名字,地图上找的时候,也是放大到极致才会出现。但其实是座古城,据说还很有名,人口大约100多万,占亚美尼亚三分之一。


夜晚圣地


亚美尼亚的美食不如格鲁吉亚,几块硬帮帮的鸡肉加上黄瓜和番茄就打发事了。席间一个女中音演唱亚美尼亚歌曲,一片凄凉,器乐奏出的音乐也是悲悲呛呛,似哭似诉。入住的酒店Grand Hotel位于闹市,几分钟就步行到城市中心“共和广场”。广场上每夜音乐喷泉不断,游客市民络绎不绝,越晚越热闹。周边是步行街,大牌时装和精品古董琳琅满目,正赶上周末,街头音乐会的节奏偶尔飘过。路边灯下转角处,一个吹着亚美尼亚笛子的老艺人,每晚都在同一个地方吹着同样的曲子,音调也是凄凉。


女歌手


晚餐


音乐喷泉


灯光下共和广场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