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2017/10/7,周六,埃里温 – 埃奇米阿津,晴
今天的内容大概有三,先看几个大教堂,然后参观白兰地酒厂,最后看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亚美尼亚在公园四世纪前所建的教堂多为古希腊式的培根(Pagan)教堂,也就是基督教所谓的异教徒教堂,或称为多神教堂,后来国王下令废除百家,只认基督,许多就被改成了基督堂。再后来没完没了的地震把大部分教堂都毁了,后来又再建,所以总体而言,现在的教堂建筑历史都不是太长。但我们今天要看的几个教堂,不少是大难不死的例子,其中自有些神力,当然也少不了力学原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几个教堂都有些故事,串在一块,基本上把亚美尼亚基督教来龙去脉说明白了。不过听完之后,总感觉这里面真真假假,不少地方和科学常识有点冲突,所以呢,就别较真,且当是这么回事吧。更何况这两年量子纠缠之说风头正劲,科学大咖们都忙着证明灵魂不死,阴阳相通等高深理论,所以当年的故事传说,没准都真有那么回事。
圣女教堂(Saint Hripsime Church)
首先来到Saint Hripsime Church,Hripsime是一个圣女的名字,简单点就叫做圣女教堂吧。这个圣女在亚美尼亚基督教里大概是和圣母玛利亚快平起平坐的女人,但实际的英雄事迹好像也没太多,唯一可以自豪的是她的死换来了亚美尼亚的基督教,而且是全国性的。
在说到这位圣女之前,先要提两句亚美尼亚基督教第一人,“启明者”圣格里高利。格里高利大概是个波斯王子或贵族,不知为何不相信拜火教,而归了基督,还到处游说,拉人入伙,估计和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创佛教类似。一天格里高利来到亚美尼亚,要让国王改信基督,国王本来信的希腊“培根”教,日子过得好好的,老百姓也很听话,你这不是捣乱吗?一怒之下,就把格里高利关到了地牢里,那是个毒蛇虫蝎满布,暗无天日的地方,没人能活下去,必死无疑。国王回头就把这事忘了,照样过他的滋润日子,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话说“启明星”格里高利虽然被关了,但被他启蒙的信徒们仍旧在外面四处活动,继续发展组织,又拉了许多人入伙,不少是女的,不知为何,那时候的女革命家似乎忒多忒坚定,不像老爷儿们,尽出些犹大似的叛徒。无离头一向认为女人一旦有了信仰,比男人坚定多了,看来自古皆然。Hripsime也是女革命家之一,而且是立场最坚定,旗帜最鲜明,能力最强的一个,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领导人。她平时藏身在一所修道院内,和院里的嬷嬷,也就是修女头,带领其他38个修女到处传道,连王宫里也发展了不少秘密党员,包括国王的妹妹。这事惹火了国王,派兵把修女院围了,要嬷嬷把闹事的修女特别是Hripsime给交出来,嬷嬷当然是宁死不屈,被杀。最后其他38个修女和Hripsime也被抓了,受了不少酷刑,最后都被杀了,成了基督教第一波“殉道者(Martyr)”,其中只有一人逃脱,就是我们在格鲁吉亚听说的梦到十字架的“尼诺”,前面说到尼诺在亚美尼亚被追杀就是讲的这段,当然后来尼诺成了格鲁吉亚革命先驱。
话说那国王把修女院平了,把带头闹事的Hripsime和修女们也都杀了,本来也就太平无事了,不料却得了一场怪病,头骨开始变形,慢慢成了个猪头。无离头猜想,大概也就是软骨病一种,缺钙。不过那年头还不知钙是什么,当然只能瞎猜,一定是得罪了哪路神仙。他妹妹就在边上撺掇,“你看你,杀了基督使者Hripsime,得罪了基督的人,赶快补救吧!”“怎么补救?”国王问道。“你不是关了那个格里高利,赶快放了吧。”国王这时才想起十几年前的往事,不过心想这格里高利给关在那么个地方,可能早就尸骨无存了。可一打听,那格利高里居然活着,身体还不错,也没给憋疯,想来必是神人,于是赶快请来会面,陪了不少罪,还把Hripsime的遗体重新入棺埋葬,就在我们今天所在的教堂之下,不过当年还是个“培根”庙堂。最后不知道格利高里是否给了国王治疗猪头的解药,反正这国王是跟定了基督,把整个亚美尼亚王国也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听了故事,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这格利高里到底是如何活下来的,除了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之类,听说还有一个女人天天给他送吃的,不然早饿死了。安娜推测那女人大概是国王妹妹,否则谁能进入有狱警把守的地牢啊?这也再次证明了古代女革命家的胆识和毅力,连续十三年哪!
进到教堂里,圣女Hripsime的棺材还在,是半埋在地下,据说尸骨也在里面,这上面的教堂是后来重建的,已经不是当年式样,但上世纪的考古者在地下发掘出一些希腊风格的装饰品,证明此地原先是“培根”教遗址。
圣女教堂
仪式
圣歌
圣女棺廓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
这是个更加神奇的教堂,不仅大,而且是圣格利高里第一次和国王见面的地方,大门处雕着当年的盛况。这是一片建筑,除了教堂,还有个神学院,有志青年要先在此完成预科,共六年,考试之后要做个选择,若继续深造,有可能成为高级教士,一路上去,进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甚至变为教皇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代价是终身打光棍,把自己献给基督的伟大事业。当然此时也可选择结婚,但事业之路就到头了,一辈子只能当个小传教士,升不上去。当然日后也可改行,不过可能没有当牧师或传教士那么舒服。在古时候,当个牧师,练练嘴功,有人供奉,有里子有面子,应该是个不错的专业。
教会学院大门
苦修
这片建筑的核心就是埃奇米阿津大教堂,这里原来也是一个“培根”大庙,自打国王归了基督之后,就把格利高里封为亚美尼亚基督教最高掌门,兼国师,还把这最好的庙堂也给了格利高里,从此就改造成了基督教堂,格利高里以及整个亚美尼亚基督教总部就设在这里,号称小梵蒂冈,可以想象当时的尊贵气氛,想来也是十分高冷。这一派头一直延续至今,教堂只做洗礼,而且每七年才做一次,当然都是有身分的人了。平时一概不举行任何活动,天王老子来了也不接茬。
其实教堂的这种底气也不光是继承了当年的辉煌,教堂里还藏有两件无价之宝,一是当初基督蒙难时,罗马士兵用来刺基督的长矛的矛头,还有一样更不得了,是“旧约”里面创世纪时的“诺亚方舟”上的一块木片。根据记载,那艘在大洪水里漂了七天七夜的诺亚方舟,最后停泊在亚美尼亚的阿拉拉特,就是我们一进来就听说的圣山。
教堂里面的确很气派,大家一路直奔那两件圣物。铁矛头放在一个柜子里,看不出年代,黑黑的,制造工艺还行。那块船上的木片,被镶嵌在一个宝盒里,巴掌大小,同样看不太出年代,也看不出是船上哪个部件,有点像旧家具上卸下的,但旁边的鎏金和宝石衬托出了尊贵的气氛。据说当年格利高里为了让众人相信上帝,相信圣经里说的上帝拯救人类的能力,曾要亲自率众上阿拉拉特山顶看那艘大船,但阿拉拉特山顶是雪峰,没人能上,所以天使传话给他,你只要走到山腰处,能看到大船就好,于是格利高里按照指示,来到大船停靠的地方,取了块木片回来。
关于诺亚方舟这事,好像还真有不少考古证据,如今网上可查。还说有人在阿拉拉特山上探测出了那艘船的遗迹,有今天航空母舰大小,一直埋在山里面,用现代技术可以探到,起码那块地儿是木头成份,而不是石头。
刺基督铁矛
诺亚方舟木片
圣三一手臂
教堂里的洗礼盆挺大,也是,七年用一回,来的人多,自然要多准备点圣水,不然不够用。圣水还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一般的水,得掺油,圣油,就是当年浸泡基督的油。你想想基督都两千年了,当年的油再怎么省也都用光了吧。其实不然,这教堂里有一套自己的法子,就是每次洗完礼之后,留点圣水作种子,等下次做法事时,把这点引子掺进去,一稀释勾兑,又成一大盆,如此往复不断,水里面永远有圣油基因,哪怕是几个分子,也不同于凡水。当然这保存种水的工作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七年内不能让它挥发光了。
教堂有个奇怪的地方,在房顶正中,雕刻着一个阿拉伯苏丹的头像,和基督教的氛围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原来也有个来历,当初波斯帝国横行,一路杀过来,人家信的是伊斯兰,其他都是异教,见了就烧就毁。眼看大军要到,这基督教堂不保,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知识分子多,花花肠子马上想出点子,咱在教堂上画个进攻者头领苏丹的画像,一是表示咱服你,把苏丹捧为上宾;二是说你总不能把自个儿的苏丹给烧了吧,于是平安无事,教堂没毁,苏丹像也永留了下来,以备下次再用,典型的亚美尼亚式曲线救国。
圣水桶
在这片教堂里,还陈列着一排各式各样的亚美尼亚十字架,很特别,上面花纹繁复,据说是从亚美尼亚各地的教堂和墓地收集来的,而各地十字架的花纹又完全不同,但所有十字架上都没有基督蒙难的形象,而是许多花蕾,动物之类的装饰,原来当年格利高里创立教派时,不想把那些悲惨的事作为宣讲的主要内容,而更突出基督复活的奇迹,所以十字架上的基督已经升天了,众人自然见不到,而那些花蕾等更多象征着孕育、重生的意思。不过今天的十字架更多是被当作工艺品了,街头巷尾到处是卖十字架模型的商店和小贩,因为外形独特,花式繁多,还挺受欢迎,当然可能也是因为亚美尼亚没什么其他玩意儿可卖,除了Ararat白兰地,但那不是每人都喝,何况进关受限制。
各色十字架
瓦特诺茨教堂
瓦特诺茨教堂实际只是一片废墟,已经被震塌几百年了,远远看去,让人想起北京圆明园那几块石头, 但这的石头多得多,剩下的遗迹也多得多,但其实是后来重搭起来的,一个设计师耗了半生精力。
这座遗址如今也是人类文化遗产,原因不仅是早,还在于它的建筑,是个正圆形,三层,原貌可以从复原模型看出,样子像北京天坛,但应该大很多。旁边还有一圈罗马柱似的环廊,微微透出当年气魄,是个适宜留影的地方,巨石蹒跚,残垣坚韧,虽是一片废墟,阳光下仍旧散发着生命力,更有一种残破美。
废墟
复原模型
废墟前
另一个角度
日晷
Ararat白兰地厂
午后的重点是参观Ararat白兰地酒厂,因为酒厂是建在当年一座老王宫城堡里,位子独特,加上名气大,参观者连绵不断,限定时间,为此我们的午餐都提前了。沾不识数旅游定律的光,今日阳光灿烂,天空碧蓝,远处的Ararat神山清晰可见,据说这种万里无云能看到神山的时候不多,平时终日云雾缭绕,山头难得一现。有一个故事说斯大林来到埃里温,连住三天都未能见着Ararat圣山,带着满肚子不高兴离开了,自我解嘲说是圣山不敢见他。英国首相丘吉尔据说是看到阿拉拉特山了,可老兄更爱美酒,进了酒厂就离不开了,留下一句名言,“爬阿拉拉特雪山易,出阿拉拉特酒厂难”。
Ararat 酒厂
白兰地是一种果酒,多用葡萄酿造,经过蒸馏后,度数能任意调整,一般搞到40度左右。酿制过程大致分为采葡萄,踩葡萄,发酵,蒸馏,勾兑,存储,装瓶等。至于酒的好坏,估计每个环节都有点关系,前面几步是粗活,不用拉到这个王宫酒厂来干,在乡下就完成了,Ararat酒厂主要是后三步,即勾兑,存储,装瓶。除了生产技术,白兰地基本是按年头长短来卖钱,放在橡木桶里的酒是越长越好,所以Ararat酒在三年内是不装瓶的。因为看到亚美尼亚靠卖酒发了不少财,旁边几个国家愤不过,咱们也有的是葡萄啊,于是纷纷开酒厂,技术可以更先进,踩葡萄也可以不用女人,可惜这年头没法比,总不能让时间跑得比别人快吧,所以老是搞不过亚美尼亚,人家十年以上的酒白开水似地供应。实在来不及,就像兑圣水似的拿点老种勾一把,总比你没根的新酒要好是吧。(无离头胡说了,别在家真干啊,切切!)
高档橡木桶
经典白兰地合奏
酒桶秋千
酒厂参观流程早已标准化,无非就是历史,工艺,典故,把胃口先吊起来,然后品一把,此时不好也得说好了。亚美尼亚人对白兰地很当回事,正餐时是不喝的,一定要饭后,佐点巧克力、芝士之类,弄上个不大不小的高脚杯,拿腔拿调地摆个姿势,杯子要放在左手,说是离心脏近点,喝酒要用心?先闻下味,一把握住酒杯,让掌心加热,酒味就飘出来了。照猫画虎试了试,没感觉什么特别,估计是功力不到,看看边上一桌的几条中东汉子们,好像也没那么罗嗦,一仰脖子就下去了,痛快!酒导游在边上撇撇嘴,作心痛装!据说当年的俄国人更是爽气,一杯接一杯,随手还把空杯子砸了。
掌心温酒
品酒
白兰地搭巧克力
历史博物馆
酒厂出来看历史博物馆,挨着“共和广场”。古代史没什么特别,有过些金银细软,做工不错。最值得炫耀的是一只5500年前的女皮鞋,无离头没写错,是5500年!基本没有坏,37码大小,若配上另一只,马上能穿出去。这鞋不光保存完好,设计制作还带点现代风格,如果告诉说是十年前的时装产品,估计也都会相信。
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前
亚美尼亚近代史则是一幅凄风苦雨,从19世纪下半叶起,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被土耳其人以及土耳其唆使的库尔德人等杀了近200万人,想想总共不过3-4百万,给屠了一半多。无离头一直不明白这段冤案到底怎么回事,胡乱查查还是没完全弄明白。大概是说俄-土战争之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不灵了,周遭一圈被统治的小国家,什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格鲁吉亚等等都乘机闹独立,可亚美尼亚却是属于老实孩子,只要求点自治,没搞独立,而且还有不少亚美尼亚人组成军队,保卫土耳其。按说土耳其应该满意才对,干嘛杀他们呀?问题大约是因为亚美尼亚人虽然作为基督徒在土耳其的穆斯林统治下当个二等公民,有点憋屈,但知识分子不少,商人也有些,本着不闹事蒙头赚钱的原则,居然在土耳其管辖下发了点财,让土耳其人眼红。另外知识分子一多嘛,就讲究个宗教自由,民族平等,买卖公平之类,有时就出来搞个街头聚会活动等等。正赶上土耳其打了几个败仗,有几个土耳其统帅想找点理由,就说是亚美尼亚奸细私通俄军,反正是个理不清的官司,但结果是把亚美尼亚军队给缴了械,从此亚美尼亚人没了抵抗能力。土耳其人本来就眼红着财产,这一下就开始纵容抢、杀亚美尼亚人,还把大量妇女儿童往叙利亚沙漠地带赶,不给吃喝,成心想让他们绝了,免得回来算账。这事越闹越大,最后变成了一场种族灭绝(Genocide),延续了很多年。当然土耳其人至今不认,说亚美尼亚人的死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而不是土耳其政府有组织成心干的。今天世界上大概有20多个国家承认Genocide这一说法,其他没表态,联合国也是支支吾吾。
跳蚤市场
博物馆不远处就是一个大的跳蚤市场,有特点的东西除了亚美尼亚十字墓碑模型之外,就是亚美尼亚笛子、桌布、红石榴,其实最有特点的是亚美尼亚大鼻子玩偶,脸上只有鼻子,其他五官都找不着了。哪位若见过陈佩斯他爹,陈强老先生的一幅自我漫画像,基本上就可以想象亚美尼亚人的样子了,不过那里人人如此,不需漫画。
地摊
我的鼻子可以和亚美尼亚一拼
今日燕燕大寿,晚餐送上祝福,虽然亚美尼亚菜不太给力,但有酒有肉有蛋糕,更有朋友们的一片诚心。彬彬和燕燕相约百年出行,看这架势,还真行!
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