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2017/10/8,周日,埃里温 – 霍瑞维拉 – 诺拉旺克,晴
早起,天气比昨天还要晴朗,远远地就能清楚看见三座神山。上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实地去看一下圣山Ararat。但因为Ararat如今归土耳其,所以只能到两国边界,那里还有一个圣地 – 圣格利高里教堂,坐落在一个山坡上。
Ararat雪山
远看Ararat山,上半截是雪山,色白似乳,下半段山色较深,所以如同半浮在空中,有一种神奇的效果。途中拍了许多照片,但要达到现场实见的效果,还是要点功力。我们中间最能信任的应该是晓林,不停忙乎。
Ararat 雪峰,四季皆白
途中远观雪山
格利高里教堂
格利高里教堂的真名叫Khor Virap,翻过来大意“深坑”,曾是关了格利高里13年的地牢所在,如今最有看头的当然就是那个地牢了。这是个真正的地牢,地下6米深,洞口直径不到一米,借助一个垂直的铁梯上下,所以很多人排队等待。哈哈童一伙差点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着都下去了。地牢是个圆形的石头建筑,直径约5-6米,算算总面积不到20平,无窗无门,只有那一个小洞对着上面。如今的地牢很干净,灯光也不赖,墙上挂着一副连环画,大概是讲格利高里的神奇事迹。人在里面呆个一天半天估计问题不大,可格利高里是关了13年呐!而且那时还是蛇蝎满洞,暗黑一片,即便真有国王妹妹给送吃喝,饿不死也得给憋死了。不过圣人自有天助,反正是活下来了,我们也就不用替古人操心。
格里高利教堂
排队等待
下地牢
圣人故事 传统教育
地牢出口
格里高利生平
还是回头说说这里的景色吧。Ararat山就在不远处,旁边还立着那座“阿拉帽子”山,据梅燕回忆那座山真名是Aragat。根据安娜的故事,这两座山形似姊妹,其实一直争风吃醋,当然主要是老二(Aragat)嫉妒老大(Ararat),因为老大比她高,比她大,比她漂亮,把眼球都吸走了,还被封成了圣山。老二于是搞巫蛊,连咒七七四十九天,搅得天昏地暗,云遮雾罩,自此Ararat就难得一见。我们运气不错,连续几天都赶上老二不捣乱,两姐妹天天露脸。今日尤其祥和,天边不见一丝云彩,甚至连风都停了,两座山峰就像一副油画,静静地横在眼前。
从格利高里教堂到Ararat山脚,其实也还隔着十几公里远,中间是一片非军事区,如今由俄罗斯军队帮着驻守,因为亚美尼亚军队没戏。
Ararat 和 Aragat
雪山前的梅燕、郭珊、彬彬
丽雯圣山自拍
彬彬和胖胖
京生
无离头和不识数
晓林
小雷
Noravank修道院
下午来到Noravank,是在一座山上。据说教堂的特点是有很多创新之处。其实教堂看多了,也分不出哪是哪了,至于创新,咱们都不是学建筑的,也记不得他那些细部结构有什么灵妙之处,唯一有印象的是这个教堂石墙上雕刻的基督和他妈圣母玛利亚都长着蒙古人的眼和脸,原来又是个见风使舵,曲线救国的典范,不过这回是糊弄蒙古大军。
Noravank 教堂
全体
排列
有着蒙古人脸孔的基督和圣母
赶上一对新人婚礼,来教堂拍照,一堆亲朋好友,艳阳下堆满了好心情。哈哈童也跟着凑热闹,替别人当起了摄影师。不过回来看看,还真逮着几个漂亮面孔,小花童是个绝对小美女,一脸阳光,看了就让人开心。
婚礼
婚礼花童
水果酒庄
路上又停一酒庄,这里是用各种果子酿酒,不光是葡萄,所以要一一品尝。什么樱桃酒,猕猴桃酒,草莓酒,反正说的上来的果子都能酿酒,但最后都得掺点葡萄酒才能喝,可味道却不如纯葡萄酒,上不了大台面。
记载上说此地的酒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还指着山上几个有野人住过的山洞硬说里面发现过酒,似乎人类还不懂吃饭就已经会酿酒买醉,也不知真假。不过也有可能,那时候野葡萄满山,掉地上自个儿发酵就成酒了,赶上一哥们渴了,喝一口晕晕乎乎,感觉好极了,于是潜心琢磨,成了亚美尼亚“杜康“。
品酒室前
各色果酒
酒庄招牌 一只酒桶
京生说史
下午从南边回埃里温,有点距离,哈哈童首席历史学家京生在车上开始介绍亚美尼亚苦难史,有点长,记不住,大概分几个时期。
公元前:
最早是波斯帝国一部分,后来被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大帝干掉,划归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可能因为年少成名,盛名之下,“压力山大”,不到30岁就一命呜呼,马其顿帝国也分崩离析。一时天下三分,有点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意思,但那时还没有亚美尼亚。再后来亚美尼亚所属的那块地方又被罗马人干掉,亚美尼亚作为一个民族乘机单干,分裂出来了,或叫独立出来了。传了几代后,培养出一个英明领袖,有点咱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把亚美尼亚发展到鼎盛,就是前面提到的版图,比现如今大上几十倍,时间约为公元前几十年。
公元后:
自公元后,亚美尼亚历史就杯具了,国土越来越小,而且基本上是伪军的角色。这皇军嘛,有时是波斯人,有时是阿拉伯人,有时又变成蒙古人、土耳其人、或俄罗斯人,自个儿当家作主的日子寥寥可数。尽管如此,亚美尼亚作为一个民族保存了下来,原因嘛,后来分析起来说是由于宗教和文字,其中独创的文字又起了关键作用。亚美尼亚拼音文字大概有39个字母,比其他语言要复杂些,自然也就丰富些。据说最早的“圣经”都是古希腊文,翻译成其他文字时,都因为字母太少,不够丰富,很难准确,而用亚美尼亚文字翻译出来的“圣经”则有其独到之处,所以搞得教义也与众不同,自成一家。也正因如此,全世界的亚美尼亚人一看到自家文字写的经书,立刻认祖归宗,有点“国际歌”的作用。
纪念碑
回到埃里温边上,参观一个纪念碑,是纪念”种族灭绝“中死亡的亚美尼亚人,同时也纪念亚美尼亚失去的土地。这个纪念碑建于上世纪60年代,原来在斯大林时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种族灭绝”和“失去土地”是个忌讳的题材。赫鲁晓夫之后,有所松动,教堂恢复了,亚美尼亚人可以说点家史了,有人发起倡议,要全世界亚美尼亚人捐款修一个纪念碑。正赶上苏共中央内部权斗,顾不到这弹丸之地,糊里糊涂就批准了。但亚美尼亚知识分子知道这批准令随时可能撤销,于是发动群众,三班倒日夜加班,没几天就把这个高难建筑修成了。是一个火焰形金属塔,细高,周遭一圈12个斜石条围城一个堡垒,象征着当年克里姆林把亚美尼亚的12个省划给了土耳其。因为这事让苏联忌讳,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所有设计师都闭口不言这象征意义,当然如今已公开了。
已是黄昏时分,纪念塔在地上拉出一个长长的影子,指向旁边的一片人工林,这是由各国政要所栽,当然都是认同有“Genocide”的国家和机构,包括俄罗斯普京和梵蒂冈教皇。纪念碑很开阔,周围只有寥寥数人,堡垒中有一盆圣火永远燃烧。
纪念碑
碑前留影
长明火炬
墓地
一天结束,埃里温的夜晚依旧热闹,“协和广场”前的喷泉灯光变幻。清凉晚风下,街头音乐听听,长椅上靠靠,漫无目标地看着边上小童往天上弹射荧光降落伞,飘飘乎乎。偶尔还有几首苏联老歌出现,哈哈童都觉耳熟。音乐结束,夜逐渐深了,天转凉,回去睡了。
埃里温街头广场
喷泉边童儿
喷泉广场
酒店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