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旅(6):纳塞巴尔(保)

第六天:2016-10-3,周一,晴,瓦尔纳 纳塞巴尔瓦尔纳


瓦尔纳的旅游安排是机动,就是临时看着办,当然给了几个推荐,成了选择题。一是出海游船,二是看海豚和看女王宫参观,三是参观纳塞巴尔,欧洲最古老小镇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后选了去纳塞巴尔。


海滨城市塞纳巴尔


老城遗迹


旗杆


城标建筑


黑海沿岸几乎全是靠旅游为生,而且只有夏天的旅游,纳塞巴尔也不例外。据说从瓦尔纳到纳塞巴尔的道路在整个夏季是全保加利亚最繁忙的交通,但是9月份之后,随着中小学开学,气候开始转凉,游客也就基本绝迹,商店也是门可罗雀,整个城市进入漫长的冬季时刻,绝大部份酒店餐馆干脆关张猫冬,像狗熊冬眠一样,明年春天再醒来。由于已进入10月,沿途的铺子不是已关门,就是打算关门,连加油站都不开了。导游说一路要先把尚可加油的地方搞清楚,不仅是为加油,也为关键时能有个厕所。


如今的纳塞巴尔是沿着黑海边的一座城市,分为3节,最先进入是旅游区,几乎全是酒店,有几万张床位,比保加利亚其他所有地方之和还要多,可以想见夏日海滨的繁华。过了旅游区,就是新城,基本上是二战后建起来的,还有很多保共时期的经典之作,简单的楼房一概没有装饰,显得生硬,冷冷的,很符合一个抽象的概念。新城的海边有一座不太起眼的现代化酒店,Tome说这是当年保共下台后的第一个商业化酒店,可能有点我们改革开放的意味,所以当时还很轰动,Tome年轻时来过,因为他父亲参与了酒店建设。那时的保加利亚,由于在一夜之间变了天,谁也不知该如何办理,“全民所有”的资产也不知该怎么分,包括土地。比较典型的是把土地划归了之前的地主,当然很多地主早已不知去向,财产就落在了新贵手中。在纳塞巴尔这个地方,则更是把海边的土地划成了150块,有办法、有权势的人各领一块,自行开发,于是各种风格的建筑遍地,显得凌乱。更有甚者,许多道路都成了“断头路”,原因是地主们将土地圈起来,有点“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土豪架势,硬是不让道路修过去。对于Tome这拨人,东欧的变化对他们来说似乎对半开,有好有坏。


过了新城,再往前就是老城了。老城是在一个由岸边突出去的、类似岛屿的地块上,四面都临海。城很小,850米长,300米宽,算起来不到0.3平方公里,但却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小岛入口处有个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小岛的历史,最早是希腊人殖民,建了神殿,广场等,但多数已沉到海里了。然后罗马,再到奥斯曼帝国,各自都留下些印记,最多的是教堂,这么个小地方,最多时有过41个教堂,如今还留下不少,我们的参观好像就是围着教堂转,一个出来,进下一个,每一个都有些历史和故事,一会儿就混了。


历史变迁


文物


遗迹


民间绘画


博物馆外


教堂之一


教堂遗址


遗址教堂列队留影


教堂门前


遗迹全貌


教堂内


壁画


留下印象的是中餐,其实吃什么早已忘了,但餐馆所在位置实在叫绝,一排临海的房屋修在一个半崖上,靠海一面全部敞开,巨大海鸥就在身边掠过。轻轻的海风缓缓吹过,白色的沙滩游人寥寥,阳光下的黑海十分安静。试着在叉子上放点食物喂海鸥,几只大胆的猛扑过来,准确地将食物叼走,留下一个空叉子。


小镇除了教堂,餐馆,就只有纪念品摊了,每一条街都挤满了店铺,各式各样。保加利亚的民族服装很有特色,尤其是白色绣花衬衣,男女都有,玩顽童一伙自然又是一通乱购,回去送人也好,自穿也罢,好歹留个保加利亚的印记,值。因为已是秋天,旅游季节已过,街道上很安静,Tome说他在老城从来没见过如此人少的时候。赶上今年天暖,仍旧是一副仲夏的感觉,Tome觉得我们运气不错。玩顽童一伙很是自豪,告诉Tome我们运气从来如此!


海边餐厅


喂鸟


闲散的城市


旅游传统商品


城内街道


傍晚回到瓦尔纳,好运气还没结束,当天是帆船节最后一天,海边说是有音乐会,还有焰火,都被赶上了!不过,海滩上的音乐会伴着海风,实在太闹猛,震耳欲聋的电声把多数玩顽童都震跑了,溜到海边酒吧里喝啤酒,吃海鲜,一种黑海的小鱼十分可口,价格也公道。由于洋流的关系,据说这一段的黑海不产鱼,至少没有像样的大鱼,鱼都跑到土耳其那去了,所以当地多数海鲜还是从它处运来。闹半天,原来不是所有的海边都是渔乡,刚知道。


鱼贩


沙滩音乐会


乐队


歌手


帆船节


风帆收起


帆船上


老船长


大副


也来凑热闹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