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2016-10-5,周三,阵雨,布加勒斯特、蒂米什瓦拉(Timisoara)
罗马尼亚的行程总体来说是自西向东横穿,所以先要先从东边的布加勒斯特飞到西边的城市蒂米什瓦拉,然后开车逐渐向东走,最后回到布加勒斯特。利用飞机上的时间,先脑补点罗马尼亚的背景知识。
比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历史更加复杂,严格意义上的罗马尼亚直到19世纪才出现,之前是几个小公国各占一片地方,大致可分为东边的摩尔多瓦,就是有名的斯特凡大公的领地;南边的瓦拉几亚,出了“勇敢的米哈伊”大公的地方;还有就是西边的特兰西瓦尼亚,曾经被奥匈帝国统治了好几百年直到一次大战后。在16世纪时,“勇敢的米哈伊”曾经把这三个地方统一过一回,虽然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但由此奠定了罗马尼亚的基础,所以罗马尼亚人把“勇敢的米哈伊”捧为民族英雄,有一部同名电影就是讲他的故事。
斯特凡大公
勇敢的米哈伊
蒂米什瓦拉
蒂米什瓦拉是罗马尼亚西边的“大城市”,30万人左右,边上紧邻着当年的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是最靠近“西方”的一座城市,历史上被不同的国家统治过,如今的城市基本是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以后的建筑,但地下有着另一个被湮没的城市,是罗马时期建的,现在只能从一些偶尔开发的地点看到些端倪。由于蒂米什瓦拉的历史、文化更加复杂,旅行社加派了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导游来解说一天。导游名叫克劳德,当地人,还是个历史学者,对蒂米什瓦拉十分推崇,恨不能说成是世界第一城,同时又是个观点很激烈的历史学者,所以一天的解说很详细很特别,无离头根据记忆再回放几个主要场景吧。
广场和市景
蒂米什瓦拉城主要由几个大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四周是一串富丽堂皇的建筑,有传统的教堂、王宫,也有今天的市政大楼、电报大厦等,当然更多的是餐馆和旅店。旺季已过,街头酒吧只有空荡荡的座位,显得有点冷清。当日天阴,有点冷,导游带着来到一个酒吧,半地下,其实是一个酒窖,里面有各种年头的酒,更有一架钢琴,大家自然又请郭大姐来一段,于是琴声随着每人杯里的咖啡,一时热气腾腾。
喂鸽子老人
教堂和狼孩图腾
广场
教堂内
钢琴酒吧
品着咖啡听钢琴
整个城市是非常有计划地建成的,街道整齐,式样典雅,各种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还是欧洲第一个修了路灯的时尚城市,据说当年是欧洲市政模范。最引以骄傲的是有许多学校,几乎每条街道都有一个高中,而且往往是标志性建筑,体现着当年对教育的重视,不过小小地方也的确搞出了几个诺贝尔得主,自有其道理。在一座公寓的拐角处,墙上挂了个浮雕,铭牌上写得是“非欧几何”的开创人之一,鲍耶·雅诺什。
鲍耶实际是个匈牙利人,和他老爸一起在罗马尼亚搞数学,与世界级的数学大家高斯有过来往。高斯虽然也发现了“非欧几何”的存在,但因为难懂,和当时教会的许多说法不同,弄不好要杀头的,所以没敢站出来说话。鲍耶有点数学家的“轴”劲,不管身边人和社会的冷嘲热讽,硬是搞他的“非欧几何”,虽然一辈子不得志,死后还是被认可了。
“非欧几何”数学家鲍耶
玫瑰花园
市中心有一个玫瑰花园,围绕着一个露天音乐厅,是当地爱乐乐团的主场。夏日夜晚,音乐会不断,街边道路上有一串名人铭牌,有点好莱坞星光大道的意思,熟悉的名字包括李斯特、斯特劳斯和罗马尼亚的乔治·埃内斯库(George Enescu,1881—1955)。如今天凉,盛况已过,满园春色只剩下几支败谢的花蕊,星星点点,音乐会也过了季节。但花园本身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据说还和当年的茜茜公主有些渊源,当初是因为茜茜公主要来,请了最著名的花艺师来修了这座玫瑰园,鼎盛时有120多种玫瑰系列满园竞艳。茜茜公主一高兴,就在维也纳原样修了一座,还是请得同一个设计师,当然那时的茜茜公主应该已是奥地利王后,位高权重,一道圣旨,把设计师也捧红了,成了御用,雕像塑在公园门口,比今天的“网红”神气多了。
玫瑰花园音乐厅
暖阳下
李斯特
“这是个音乐家”
89革命博物馆
89年奇奥塞斯库死,罗共解体,东欧巨变,最初的起源地就是蒂米什瓦拉,而不是布加勒斯特,所以当地有一座“革命博物馆”,记录了不少当时的镜头。博物馆本身很不起眼,一栋两层楼的公寓式建筑,显得破旧。里面内容诉说了当年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已经对罗共不利,但具体起因却是由于当地一个牧师,发表了一些反政府言论,秘密警察要抓他,当地民众不干,于是起冲突,开枪,后来事情一路传到布加勒斯特,最后导致奇奥塞斯库夫妇逃离,被抓,被枪毙,政权倒台。
导游显然对当年的奇奥塞斯库政府不满,但对之后的政府也不满意,倒是很欣赏中国的改革变化,说了不少好话,似乎很真诚,不知是否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走过罗马尼亚,总体感觉当年对奇奥塞斯库政权最大的不满就是在国民普遍贫穷时,政府很奢侈,权利又太大,秘密警察有生杀大权。而罗马尼亚又位于东西方之间的巴尔干,隔着边界,就能听到看到从南斯拉夫、匈牙利这些更西方色彩的共产党异类传来的影响,不满情绪就更加强烈。整个参观印象最深的是奇奥塞斯库最后一刻的表现。他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因为抓他的人都是原来的手下。都已经下达死刑命令了,他还一口一个“孩子们,别胡来!”以为别人还能买他帐。当局者迷!
博物馆门前悬着一块水泥大石板,是从当年的“柏林墙”搞来,一面是各种涂鸦,而另一面光秃秃,只有几道水泥裂纹透出冷的感觉。解说是,涂鸦那面是冲着西德,老百姓可以到墙角乱涂,没人管,另外一面则对着东德,没有涂鸦是因为无人能靠近,有机枪守着。玩顽童一伙两边留影,做个纪念。
“89革命”博物馆内
柏林墙朝西德一面
柏林墙朝东德一面
齐奥塞斯库最后演说
新教教堂里的古钢琴音乐会
导游克劳德是个音乐爱好者,白天听了郭大姐的钢琴,于是晚上邀请大家去一个教堂听音乐会,说是有很特殊的钢琴演奏。
音乐会是在一座教堂里,典型的新教教堂,墙面上几乎没有装饰,简单到甚至没有基督画像,教堂正中只用一个大十字架点出神圣的象征。据说马丁·路德在创造新教时认为天主教的繁复是故意让平民百姓感到神秘,所以老圣经都用希伯来文和古希腊文字传播,别说平头百姓,就是一般受过教育的人,又有几人能读懂古希腊文字?所以只能看教堂里的画像,然后凭牧师信口说故事,难怪这天主教堂都画满了圣经故事。后来马丁·路德把圣经译成拉丁文和其他普世文字,还到处派使者去传布,大量发放译文,所以大家也就没必要到教堂里来看画,自己回家读读吧。当然新教和天主教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有点宗教改革的意思,但面上看来,就是把画铲了,金碧辉煌变成了朴素简单。套一个例子,有点把繁杂讲究的老式京剧变成了通俗上口的现代京歌。
教堂虽然是新教,但音乐会却很古典,大概还是中世纪的式样,其中两个关键家伙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钢琴。当年的钢琴和今天的有太大区别,弹出来的声音也完全不同,有点嘭嘭声,估计那时的钢丝不灵。仔细一看,不光钢琴,大提琴手里支着的琴也和今天不同,拿弓的手翻着,有点拉二胡的架势。曲子其实还挺好听,不过套路有点重复,加上乐曲不熟悉,听多了容易犯困,中场休息就撤了。
教堂音乐会
琴演古钢奏,两架钢琴同时操作
音乐会听众
瞧,长这样
街心广场
蒂米什瓦拉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