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旅(11):布拉索夫 蜂蜜堡 黑教堂(罗)

第十一天:2016-10-8,周六,雨,布拉索夫


早饭后看了一下日程,发现晚上还要回到城里,白天一天要出去参观多个教堂和城堡,问Dany能否改点花样,Dany说这是当年日耳曼十字军东征时的条顿军团修的教堂和城堡,保证和你理解的很不一样,值得一看。将信将疑,上了路了。


赫尔曼/蜂蜜堡


这儿的教堂与其说是教堂,不如说是个防御工事更为恰当,一圈圆形的围城有好几米厚,沿着围墙是住房,有几层楼高。在围城的中央,是一栋石头教堂,也很牢固。原来当初日耳曼的条顿骑士来到此地,就扎下来了,先是修座教堂聚会,那时的天下很不太平,于是就在教堂边上修了道围墙,一有土匪或异教徒攻击,大家逃到教堂里防守,后来干脆把家也搬进来了,沿着围墙修房子,一有警报,翻身起来就抄家伙。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今天的教堂、住家、碉堡为一体的特殊建筑。据说如今世界上其他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包括德国,都没有这种建筑了,所以每年有不少德国人跑来参观,领略一下他们老祖宗当年的不易,算是“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吧”。


蜂蜜堡


条顿骑士军团城堡


堡内居民楼


城堡俯瞰


住家兼碉堡


射击孔


不过这种建筑格式让无离头自然联想到了中国福建的“土楼”,几乎是同样的设计和目的,南宋的汉人从中原逃到福建山里,成了“客家人”,为了防土匪,就按家族修了防御形的住宅。如果把中间的祠堂换做教堂,再把土墙换成石墙,这两种建筑基本就没区别了。算算年代,南宋也差不多是11-12世纪前后,几乎同一个时代,也许还真有渊源。


一路又参观了几个教堂和城堡,城墙一个比一个厚,其他类似,原来这一带当年修了很多这种城堡式教堂。其实整个罗马尼亚到处是城堡。但实际上,这中文“城堡”是一个泛称,把英文里的Castle,Fortress, Citadel等都混在了一起。严格说来,Castle是城堡,一般里面有宫殿等;Fortress是“要塞”或是“关隘”,如同“山海关”,里面主要是军事设施,炮台等;Citadel 是大本营,或是有城墙的城市,里边一般有集市,用来做买卖,收税,如昨晚住的布拉索夫,曾经就是一个Citadel,只是今天的城墙基本毁了,就变成了城市(City)。



城堡分布图


下午回到布拉索夫,发现城内又是教堂林立,其中两座特殊,一座是东正教堂,但外形完全没有洋葱顶的标准式样,原来当年的罗马尼亚人缺乏人才,不会盖教堂,于是请来德国工程师,但人家只见过新教教堂,所以就修成了尖尖顶,哥特式,那时估计也闭塞,没人叫真,将错就错就传下来了。


尖顶的东正教堂


尖顶


另一座教堂称为“黑教堂”,巨大,开建于13世纪,完成在14世纪,是这一带最大的天主教堂。原来布拉索夫这块地方当年是几个宗教的边缘地区,各种宗教都要显示实力来拉拢信徒,于是各派教堂越修越大,这座“黑教堂”当初的设计比现在大一倍都不止,可修了整整一百年都没完工,成了烂尾楼,最后只好草草结束,把后半截裁了。后来又赶上一场火灾,把里面的东西全毁了,只有一副油画和一个铜洗礼盆奇迹似地保存了下来,成了圣物,如今与被熏黑的墙壁一起留存下来,看着有点黑乎乎,干脆就把它叫成了“黑教堂”。教堂里收藏了很多波斯地毯,是伊斯兰的东西,本来是两个打得死去活来的宗教,但到了世俗,管不了那么多了,好东西大家都想要。


黑教堂外


黑教堂侧壁


修复后的黑教堂


黑教堂大火劫后壁画


雨中的布拉索夫不太热闹,傍晚有点凉意,一条步行街,到处酒吧幽幽,走了几个餐馆,不是冷清清没有客人,就是人满排队,生意好坏一目了然。最后来到一家意大利海鲜馆,在山城里面吃着不知从哪个海里抓来的海味,总有点奇怪,但味道不错。


雨中布拉索夫


学生


意大利海鲜餐馆


晚餐


广场合影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