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五日(4):方山永固陵(北魏冯太后)

第四天,2021-9-15,周三,阴转雨,大同郊外


早起天阴,预告有雨。今天要出城,先去看北魏“冯太后”陵墓,然后走几段古长城。


方山永固陵


大同城最辉煌时期是北魏,曾经是首都,不过那时还叫”平城”。而北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又及其特殊,由北方部落“拓跋氏”开国,当权国王虽非汉人,却被一个汉族女人实际统治十数年,最后把个最重要皇帝给洗脑,整个国家汉化了。今天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位女强人“冯太后”的陵墓,在大同城外的方山上。


一路上朱老师先说了一通“冯太后”的历史,大致过程就是“冯太后”原籍河北,乃燕国皇族冯氏,燕国灭,被抓到北魏当了奴婢,大概因为表现出色,被北魏成帝拓跋濬中,一路升迁,最后干到了冯皇后。无子,把文成帝立的太子当儿子养,就是后来的献文帝拓跋弘。文成帝死,献文帝继位,冯皇后变成冯太后。献文帝年幼,冯太后听政,崭露头角。献文帝长大,冯太后还权,但实力仍在。献文帝不听调遣,冯太后发威,废了皇帝,立皇孙拓跋宏为帝,冯太后升格成太皇太后。拓跋宏(和他老爹名字同音,容易混)登基,称孝文帝,时年六岁,权力完全交“冯太后”。冯太后二度临朝,一口气干了十五年,力主改革,同时用心栽培孝文帝,以至于孝文帝亲政后,改革大旗不倒,全面汉化,放弃鲜卑习俗,推行礼制。


冯太后虽能干,而且也真干成不少事,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按说是少有豪杰,但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留下,今人只知道“冯太后”,还被史家说成淫荡女人,重用面首,挺冤的。死后葬在平城外方山上,难得有人来看看,更别提香火了。我们一伙算是少有的朝拜者,一路上连个路标都没有,几次上了歧路。远远看到陵墓,就是不知如何开过去,我们的司机关师傅一路问道,掉了好几个头。


关师傅大概是大同人,说话很有意思,声调似乎永远不变,不论是疑问句,还是感叹句,尾调从不上扬,再着急的事,都像唠家常似的平平淡淡。打开车窗问路,就像聊闲篇,对方也是慢慢悠悠,“咋来,走错来,那方山不在这头来”。


经过几番折腾,终于来到“冯太后”陵墓,一块石碑立于陵前,上书“方山永固陵”。放眼看去,这方山的确很“方”,山势延绵,但无峰,冯太后的“永固陵”是个大土包,在平平的方山顶上突起,远远就能看见。此时天越发阴沉,四周无人,朱老师说曾有一个地宫入口,但走了一圈,也未发现,估计已被封闭,填土回埋,没有踪迹了。站在宝顶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能见到不远处另一座陵墓,原来是当年孝文帝给自己修的,本意是百年后陪伴他的太皇太后,但后来全盘汉化,迁都洛阳,最终也就没有回到大同,成了一座空陵。


方山.jpg

方山远眺


方山永固陵.jpg

方山永固陵


永固陵宝顶.jpg

寻找地宫


云林寺


离开“方山永固陵”,奔古长城而去。途中经过一个寺庙,云林寺。寺庙建在阳高县城内,紧贴着老城墙,后门却连着县政府大楼,算是联系古今吧。政府大院的入口似乎无人看管,汽车就直接开了进去。后来保安追了出来,指责我们擅闯机关大院。


寺内最重要内容还是壁画,平时专人看守,大门紧锁。可能是因为午饭时点,掌管钥匙的人不在,于是寺内其他人找来几大串钥匙,一一试过,均不成功。正在一筹莫展,却见钥匙掌管人坐在一个角落看热闹呢。可能是因为其他人未征得他同意就乱试,冒犯了他的权力,心下不爽,给点颜色瞧瞧。县官不如现管!


最后当然还是把门打开,大家带着受宠若惊的心态参佛,也不记得这些佛像妙在何处。因为寺庙进多了,印象有点混。倒是记得院内有几尊石头狮子雕得很有特色,一副萌态,不知是何处模板。


云林寺菩萨.jpg

云林寺菩萨


云林寺狮子.jpg

萌查查石狮(云林寺院内)


鸡鸣三省古镇


离开云林寺,接下去要奔“新平堡”,曾经的边关。


此时天空放晴,车行在一条新铺的柏油路上,平稳舒适。道边花丛吐艳,远处红色高粱和黄色麦田层层叠叠,一派想象中的边塞景色。车过雁门关,路边由黄土夯筑而成的古长城交错蜿蜒,烽火台鳞次栉比,可见当年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查了下资料,原来雁门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一旦被突破,杀入京畿要地就是一马平川。如此一个生死之地,历史上文人骚客应该留下不少句子。百度一把,是有一些,但熟悉的只查到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唐朝诗人李贺写给“雁门太守”的。不过那时的“雁门太守”是否就是“雁门关太守”,不得而知。远远看去,此地的长城和烽火楼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完全不同风格,外面没有城砖,不知本就如此,还是被后人拆走。


塞外田野.jpg

塞外田野


雁门关.jpg

今日雁门关


最终来到新平堡镇,位于山西、河北、内蒙交界之处,号称鸡鸣三省。当年也曾是战略要地,自古屯军。这一带地名多带堡字,应该都是曾经的要塞。


新平堡镇.jpg

新平堡镇


步入新平堡老镇,城门洞子还再,镇中央十字路口有座鼓楼,四面相通,带点古意。道路两边偶见几座老房,墙上镶着考究的砖雕,看上去也有些年代。其他多为简易房,已经破旧,许多门脸像是曾经的商铺,如今多已关张,只有一些老人和半老的老人守在门外,或站或蹲,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地张望。这些路边守望者似乎都是男人,女人们不知在忙什么。


偶尔还有一些摊贩推着板车做买卖,大多卖猪肉,生熟混在一个台面上,据说这里的烧肉有名,但看样子如今也只能卖给街坊邻居,这剩下的部分怎么打发呢?街头最豪华的建筑大概属邮局,门口的金属栏杆铮亮,地上瓷砖整洁,墙上的反诈骗宣传也很认真。


新平老城.jpg

老城


新平堡大概是这一带小镇的缩影,年轻人大多去大城市了,剩下的人也没什么事可做,只能在街边站站,打发时间,用个时尚词,躺平。


粗粗打街上走过,一片灰蒙蒙印象。


风雨旧长城


此时天开始下雨,新平堡边上就是古长城,原计划要走一段,但在雨雾中遥看远处的烽火台,还隔着一道深沟,全是泥地,准备放弃了。


忽见一位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对面出现,似乎道路也不太难走,于是冒险下到沟里,沿着羊群的脚印,穿过一片乱坟岗子,来到雨雾中的烽火台。


羊群.jpg

塞外羊群


烽火台大约是明代修建,如今早已废了,只能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狼烟冲天。站在残缺的古长城上,秋雨潇潇,没有太多思古幽情,但也是一种感觉。尽管鞋袜全湿,潮气逼人,也算值得。


长城群像.jpg

新平堡长城


明长城.jpg

明长城遗址


维尼.jpg

边塞女侠


雨长城.jpg

雨长城


天黑回到大同,本打算看一下城市样貌,特别是耿市长新修的“古城”。雨转急,放弃。明日再说。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