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之旅(2):卡普里岛(意大利)


第二天,2024-11-1,周五,晴,那不勒斯-卡普里岛-索伦托


一早要乘渡轮从那不勒斯去卡布里岛,导游小陈来接。酒店离码头很近,几分钟就到了。时间还早,小陈带着到旁边的街上走走。那不勒斯是个州府,远远一看,还行,石灰岩和大理石修建的哥特式建筑带着点古典气息,但城市管理显然不行,垃圾处处,每个街角似乎都堆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散发出一些难闻的味道。


来到王宫博物馆前,一个巨型的物件竖在路中间,外面似乎还裹着件花里胡哨的涂鸦塑料雨披,旁边有些脚手架,用绳子随意地圈起来,像个未完成的街头工作,但小李说这其实已经是一副完整的现代艺术品,表现的是一个男人的阴茎,听后愕然。如此巨大而又敷衍了事的作品,摆在皇宫前,不知有何寓意,也许是那不勒斯人天性开放的反映吧。


街头艺术-男根.jpg

王宫前艺术品 - 彩色巨根


卡普里岛“蓝洞“(Grotta Azzurra)


渡轮很快就从那不勒斯开到卡普里岛。卡普里岛的主要景点是“蓝洞“,据说不易看到,每天要看老天爷的脾气,天不好或是赶上潮汐,就没戏了。而且据说游客极多,所以要尽早到景点。导游小陈熟门熟路,下了轮渡就带我们上了一辆敞篷吉普,三排座,坐在上面有点二战军官的神气,十分拉风。卡普里是个小岛,全是山路,狭窄陡峭且一路盘旋,坐在上面有点心惊胆战。我们的司机是个意大利汉子,开得大概是网约车,一副老道样子,一路油门不松,见车就超,特别是看到Bus,更是按着喇叭就从边上蹭过去。原来司机很有经验,知道路上的Bus十有八九也是奔蓝洞去的,超过一辆就可以少排不少队,所以短短一段路,超了好几辆Bus。


吉普.jpg

敞篷吉普


敞篷车上.jpg

车上


卡普里岛的“蓝洞“,其实是一个半地下的海边大溶洞,但进出是一个矮矮的拱形小门洞,海水一涨潮,小洞就给水封了,小船进不去,若赶上个刮风下雨,海潮涌动,小洞也无法行船,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靠天吃饭。我们今天运气好,赶上风和日丽,海水一片平静,进出的拱门水面高度正好。加上目前已过了旅游最鼎盛的夏季,游客不是太多,等候的队伍也不算长。


进蓝洞要乘一种平底船,除了船老大,还能坐四个游客,不过若赶上体重有点吨位的客人,四个人就很危险了,在我们前面的一条船,恰巧赶上四位巨型客人,船老大仔细掂量一番,建议换两个客人上船,不然他没法保证将客人平安带回来。


我们正好是四人一条船,吨位也合适,船老大吆喝了一声,船就往“蓝洞“划去。进到洞内,才搞明白这”蓝洞“的机关。原来大溶洞的水上和水下各有几处天然窟窿,像天窗似的,阳光透过”天窗“投射到水面,加上水下洞窟阳光反射,使得海水湛蓝一片。大概是由于水的反射和折射,如同一个光谱仪,只留下蓝光,所以洞内的海水格外蓝,甚至映得溶洞的岩体都变成了蓝色,成了名副其实且带点魔幻效果的”蓝洞“。蓝洞里面又分成几个区域,由于光线洒落不同,蓝色又各有千秋。和船老大聊了几句蓝洞历史,原来两千年前的罗马时期就被发现了,曾今还做过皇家的私人泳池。当然如今已成了卡普里岛的最大招牌。


蓝洞内.jpg

蓝洞内


蓝洞曹.jpg

洞内


来到溶洞空旷处,我们的船老大放声唱了一段意大利民歌,还是那首著名的“重归苏莲托“,雄浑的歌声一时把旁边的船老大们也带起来了,于是我们的船老大又改为跺脚打节拍,彭彭彭彭,一副领导派头。在溶洞的回音效果下,这首熟悉的民歌自有一番别样趣味。


卡普里皇家私宅(Villa San Michele)


卡普里岛上还有些私人博物馆,其中之一是座园林私宅 – Villa San Michele,属于一位富有的瑞典医生Axel Munthe,用来收藏他从全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文物和古董。这是一座建筑在皇家别墅之上的私宅,原来宅基地下面埋着另一座更加厉害的私宅,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的别墅。


丹云.jpg

庭院


京生.jpg

Villa内


Munthe医生的医术有多高明,不太了解,但他的收藏可是了不得,从古埃及到古罗马再到后来的各种文物古董,琳琅满目。更为特别的是,他家私宅的布局一开始似乎就是为了人和文物共用共享。沿着一条参观路线,从室内到室外,恰到好处地安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中间穿插着不同的生活场景,从会客,起居,观景,到厨房,厕所,恰到好处地和文物们和谐相处。私宅的位置也是绝佳,即可以俯瞰卡普里岛的海湾及游艇,又能远望岛上的山势和峭壁。私宅尽头处,一座不大的狮身人面像雕塑静静卧在长廊上,凝望着地中海。


人面.jpg

看海的斯芬克斯



卡普里香水


卡普里是个旅游岛,环境优雅,属于较高档的社区,管理明显比那不勒斯好很多,道路干净,各种品牌店沿街而立,清爽整洁,让人心情舒畅。


参观完Munthe医生的私宅博物馆后,沿着半山一条布满精品商店的小街,随着熙熙攘攘的游人,进入一家香水专卖店。店里只卖一种牌子,Carthusia,意思大概就是“卡普里香水”。香水旁边还有一摞介绍,说明香水的来历。故事发生的年代要追溯到14世纪,当时为了迎接一位女王登岛,当地修道院院长St. James 让手下遍采岛上鲜花,制成花束,以示高雅和隆重。结果这些鲜花在水里泡了几天后,院长在水中闻到了一股神秘的香味,于是让一个精通炼丹的术士研究一下是什么花的味道。最后术士追踪到一种当地植物,garofilum silvestre caprese. 并顺手用炼丹技法制作了一瓶手工香水,还写了配方。故事的真假不知,但这种香水当年并未流传开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时间到了20世纪的1948年,修道院的修士们偶然发现了当年炼丹士留下的配方和传奇故事,赶紧上报。经教皇同意,将秘方交给了一位正儿八经的化学家,还搞了个正儿八经的实验室,终于弄明白了当年香水的原料和制作技法,生产出了现代版的“Carthusia”。一时风靡。


香水.jpg

Carthusia 香水专卖店


香水制作.jpg

香水制作


听完香水传奇故事,好奇心被勾起,众人各自买了几瓶香水,准备带回送人。


离开半山的商业小街,卡普里岛的游程基本结束,乘渡轮离开,直奔当晚宿营地,小镇索伦托。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