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之旅(5):西西里岛 - 巴勒莫,切法卢



第六天,2024-11-5,周二,晴,巴勒莫 - 切法卢


渡轮上午到巴拉莫港,西西里导游小马来接。先到一家餐厅早餐,尝了一下西西里特色,几种带馅的炸包子。接下去就是正式游览西西里岛。


西西里岛


大概是因为美国电影《教父》在中国过于深入人心,搞得西西里也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电影的描写,印象中的西西里成了黑手党的天下,甚至成了黑手党的同义词。出来前和朋友提起要去西西里,第一反应就是:你要去黑手党的地方,不危险吗?


虽说心里也明白如今的西西里早已是旅游圣地,安全应该不是问题,但也难免好奇,总想实地看看听听,这也是这趟旅行的起因之一。


从地图上看,西西里是地中海一个岛,一个数一数二的大岛,在意大利南边,地中海的中部。历史上这里曾被几个欧洲强盛的王朝占领过,从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诺曼人,一直到近代的西班牙波旁王朝等,都曾留下过印记,所以文化多元,人种混杂。在后面的游览中,各个朝代遗留的内容丰富多彩。导游小马对西西里历史很有研究,对各朝各代的主要历史事件更是烂熟于心,于是一路上对京生的问题对答如流,顺带着说些冷知识。


来到意大利,自然就进入天主教的核心地带,随处可见教堂的哥特式尖顶矗立天空。但在西西里一带,由于早期的阿拉伯和诺曼王朝的影响,其宗教文化和建筑又融合了许多其他因素,包括法国,伊斯兰,拜占庭等,形成了所谓阿拉伯-诺曼风格,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大概算蒙雷阿莱大教堂。


蒙雷阿莱大教堂(Monreale Cathedral)


吃完早饭,先来到巴拉莫旁边的蒙雷阿莱镇。雷蒙阿莱大教堂在小镇高处,从外表看,不显豪华,倒是一股质朴感迎面。待进到里面,一抬头却立即被满墙的金色马赛克给晃晕了。一伙人虽然也见过不少金碧辉煌的大教堂,但那些多为镀金装饰,而这里的圣像以及背景墙上,却是用一片片的纯金马赛克镶嵌起来,据说总面积有6000多平米,共用了两吨黄金,够豪气!



蒙雷阿莱教堂.jpg

雷蒙阿莱大教堂


蒙雷阿莱教堂2.jpg

纯金马赛克墙面


最后晚餐.jpg

最后晚餐


仔细看了一下教堂内部,虽用了大量黄金马赛克,费工费料,但总体还是比较粗犷,形式上有点阿拉伯的清真寺加上北欧简单实用的新教教堂的混合体,猜想这大概就是阿拉伯-诺曼风格了吧。


蒙雷阿莱镇.jpg

雷蒙阿莱镇


看完教堂,小马顺带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教堂相关常识,比如每座教堂门前都有的一些徽章所代表的意义。其中两枚徽章最重要,一是教皇的徽章,也称为牧徽。每一任教皇有自己的牧徽,内容和形式可以自由设计,但其中有些元素是必须包括的,比如教皇的三重高冠,以及一金一银两把大钥匙。据说三重冠代表教皇的尊严和权力,而两把钥匙一是开启天上的门,一是打开地上的锁。


微信图片_20250224152241.jpg

现任教皇徽章


微信图片_20250225122729.jpg

三级教堂


小马接着介绍如何判断各种教堂的级别。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教堂门旁的三角形样的徽章,这些徽章仔细看是由若干个小三角形组成,小三角组成的层数越多,教堂级别越高。一般是三到四层。这下热闹了,自此以后,一伙人每次见了教堂就先找门前三角徽章,数数上面有几层小三角,然后判断是否值得进去参观。不过回来后又查了一下三角徽章的象征意义,有说和级别没关系,人家说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呢。



巴拉莫


离开蒙雷阿莱,下午回到巴拉莫市。巴拉莫是西西里州府,自古是个贸易港口,也是黑手党的大本营,据说几个黑手党家族形成的最高决策协调委员会就在这里。查了下资料,原来黑手党历史源远流长,13世纪就有,至今800多年了,大概比所有王朝历史都长。如今的黑手党,被看作是“地下政府”,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也要靠旅游贸易之类的经济活动吃饭,所以对辖区内的治安非常上心,据说管理效率比“地上政府”还高,游客大可放心。


城门


巴拉莫有多个城门,来到其中之一,新门,外表有点凯旋门的意思,据说是为纪念16世纪的查理五世打败摩尔人而建。只见城门两边有着四个巨大的浮雕,猜想应该有一个是查理五世。但一眼扫过去,怎么都不像欧洲人那?原来这是四个摩尔人的形象,就是被查理五世打败的对手。这倒是很新鲜,纪念碑不把胜利的英雄放在上面,而是塑了对手形象。不过仔细看看那几个摩尔人的表情,一副愁眉苦脸,还被压在城门的底层,大概意思是杀鸡儆猴,你们这些摩尔人别再琢磨这块地儿了。但其实在这之前,人家阿拉伯人已经统治这块地儿200多年了。


城门.jpg

巴拉莫城门 - 新门


摩尔人.jpg

被查理五世打败的摩尔人



诺曼王宫


所谓的“诺曼人”,一开始其实是帮法国人,大约在11世纪,不知何故来到当时的南意大利,靠着些政治手腕和军事力量,到12世纪,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打下一片天地,搞了个西西里王国。在1130年,王国创始人罗杰斯二世被教皇承认,做了西西里国王,算是正式建立起了西西里诺曼王朝。不过这个王朝存在历史不长,60年后就烟消云散了。


诺曼王朝虽然寿命不长,但在西西里以及南意大利地区影响很大。王朝的最大特点是搞多元文化,尤其是宗教自由,什么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穆斯林等等,爱信什么信什么,另外政府的官僚体系和诺曼的世袭贵族也都和睦相处,所以至今留下许多印记。来到离“新门”不远的地方,就是诺曼王宫。不用说,建筑基调自然是诺曼-阿拉伯风格。


巴拉莫主教堂


接着来到巴拉莫大主教堂。和蒙雷阿莱主教堂类似,由于历史上被不同宗教的政权统治过,巴拉莫主教堂被多次重建,如今看起来也是一派混搭风格,什么希腊风、罗马风、拜占庭风、阿拉伯风都沾点,不过今天总的称呼还是诺曼-阿拉伯风格。由于巴拉莫附近的教堂建筑大多有着相近的风格,所以一堆儿打包,在联合国申请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还起了个挺长的名字,“巴拉莫的阿拉伯-诺曼风格建筑群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


历史上,巴拉莫主教堂和刚看过的蒙雷阿莱大教堂有着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大概意思是巴拉莫大教堂一开始是东正教堂,后来阿拉伯的摩尔人来了,教堂变成了清真寺。再后来摩尔人又被打跑了,巴拉莫的清真寺又被改回了基督教,但不是东正教,而是天主教。不过那时巴拉莫一带的主座教堂还是蒙雷阿莱大教堂,就是说巴拉莫教堂归蒙雷阿莱的大主教统领。一直到2000年,巴拉莫的教堂才被封为大主教堂,而蒙雷阿莱的大教堂降格成了副主教堂。不过这也有道理,巴拉莫如今是州府,大城市,人口集中,大主教要搞个仪式之类,方便很多。


微信图片_20250224152324.jpg

巴拉莫主教堂


微信图片_20250224152314.jpg

开放的教堂顶


进到巴拉莫主教堂,发现很开放,参观者可以上到教堂顶上,俯视整个巴拉莫市。同时可以就近看一下诺曼-阿拉伯风格的典型建筑,清真寺的圆形穹顶紧挨着哥特式的教堂尖顶。


微信图片_20250224152333.jpg

阿拉伯人雕像


巴拉莫街景


由于诺曼王朝的包容开放,巴拉莫自然也是一片混搭。街道两边有不少所谓“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巴洛克这词早就听说过,但到底什么样的建筑算是巴洛克,一直有点含含混混。小马于是解释如何判断这“巴洛克式样"。两大指标,一是"弧度",二是"残缺"。原来巴洛克建筑在结构上一定要弄点弧线出来。你瞧那窗户,本身虽横平竖直,但窗框和窗台上就加了几道弧形装饰,你再看那弧线装饰的两头,还凹进一块,像个”残缺“,形成了所谓"残缺美"。不过抬眼看去,这“弧线”和“残缺”似乎哪哪都是,但似乎也不都是“巴洛克”。


来到巴拉莫城中心,是个大十字路口,四个街角的房子都被劈了一刀似的,于是一个角变成了两个角,形成了所谓的“八角街”,如今也是一景。


微信图片_20250224152341.jpg

巴拉莫八角街


微信图片_20250224152349.jpg

八角街艺人



西西里岛标志(Logo)


在巴拉莫和其他西西里城市,旅游摊上到处卖着西西里岛的标志,一个有着三条弯弯腿的女人头像,名为Trinacria。据说三条腿代表着西西里岛的三个海角,而中间的美女头像则是希腊神话里的蛇头女怪美杜莎。美杜莎据说有将人变成石头的神力,所以也被当做西西里岛的保护神,大概意思是谁也别来惹我,不然我让美杜莎把你变块石头僵化了。


西西里标志.jpg

西西里保护神


切法卢


今晚住在切法卢,一座海边的旅游小镇,到达时已是掌灯时分。沿着小镇走走,幽幽灯光下没有多少游客,路边许多餐馆酒吧也已经关张,据说是过了热门季节,显得有些冷清。


来到一个小海滩,小马说这里是一部获奥斯卡金奖的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的拍摄地。《天堂电影院》是一部伤感的怀旧影片,无离头出来前专门看过,于是对应着眼前景色寻找电影中的镜头,可惜有点想不起来,回来后又仔细看了一遍,感受大不相同。


微信图片_20250224154515.jpg

《天堂电影院》外景之一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