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之旅(9):马耳他 - 瓦莱塔,圣约翰骑士团


第十二天,2024-11-11,周一,雨,马耳他岛(Malta)- 戈佐岛(Gozo)


马耳他


马耳他是个岛国,由两个主要岛屿组成,马耳他岛和戈佐岛(Gozo),共约360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马耳他约占240平方公里,无离头对了一下,大约和北京四环内面积相当,可以算个袖珍岛国。但其历史却不袖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祖先居住,后来的历史和西西里岛类似:从古代的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的阿拉伯,诺曼;再到近现代的法国、英国,最后独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中海岛国文明演化序列。不过与其他地中海文明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有一个所谓“圣约翰骑士团”的机构在这里统治了约200年,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225135731.jpg

马耳他港



戈佐岛


今天先参观戈佐岛,早饭后就奔码头而去。马耳他虽不大,但开车从城市穿过,似乎比感觉要大不少,人流、车流有点像个大城市。


渡海到戈佐岛,先是来到一片遗址 - 甘提亚神庙遗址。这是一史前文明,是一座由巨石搭建起来的寺庙,经过5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旧很神奇地立在岛上。细看之下,石庙曾经有过一个弧形的拱顶,没有用任何粘合材料,硬是生生用大小不一,参差不平的巨石垒出来,即便在今天,大概也属高难工程。


微信图片_20250225135746.jpg

甘提亚神庙遗址(公元前3500年)


蓝窗遗址(Azure Window)


提起遗址,大多会联想到几千年前的残迹,最起码也是几百年历史了。但戈佐岛上的“蓝窗遗址”是2017年才由大自然演化出来的。原来2017年之前,在戈佐岛的海边有一个著名景点– 蓝窗。这是一片岩礁,给海风海水侵蚀出来一个大洞,如同一个天然的窗户。透过这个巨大的“窗户”,岸上游客可见深蓝色的海水在“窗外”闪烁。但在2017年的3月8日,存在了不知多少万年的“蓝窗”轰然倒塌,一个天然景观再不可重现,变成了一个让人想象的“遗址”。因为这“遗址”的历史太短,当年的“蓝窗”不仅还在记忆里,更多还留在无数人记忆中,所以许多人拿着几年前的照片来寻找曾经的景色。可惜这扇窗倒塌的太彻底,如今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导游让我们猜猜当年“蓝窗”的大致位置,胡乱指了几个方向,都没猜对,原来整个“窗”都塌入海里了,就像从未有过一般。


微信图片_20250225141605.jpg

2017年3约8日前的“蓝窗”


微信图片_20250225141557.jpg

今日“蓝窗”


微信图片_20250225141533.jpg

蓝洞


微信图片_20250225141543.jpg

蓝湖


微信图片_20250225141549.jpg

蓝海


马耳他夜生活


天黑后回到酒店,时间还早,出外走走,发现酒店对面一片热闹,原来是一条酒吧街,音乐震响,霓虹闪烁,有点香港兰桂坊的意思。石板路上走着各色时髦男女,分不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814.jpg

夜酒吧



第十三天,2024-11-12,周二,晴,马耳他


马耳他岛和圣约翰骑士团传奇


历史上如果没有圣约翰骑士团,今天的马耳他可能就是地中海上一个普通的旅游岛国,有风景,少人文,缺故事。


所谓圣约翰骑士团,是天主教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最早起源是11世纪耶路撒冷的一家医院(Order of the Knight of Hospitaller),当初主要是为来圣城的信徒提供救助。这一组织后来演变成一个军事团体,而且很能打仗,慢慢地成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天主教守护者。时间到了公元1291年,阿拉伯的穆斯林把十字军东征的余部彻底赶出了耶路撒冷王国,于是圣约翰骑士团跑到地中海上流浪,前后在塞浦路斯和罗德岛抢了些地盘驻扎,算是有了块领地,又过了200来年,阿拉伯世界出了个能人苏莱曼大帝,出兵包围了罗德岛,最后圣约翰骑士团寡不敌众,接受投降条件,离开了苦心经营的罗德岛,又在地中海上流浪起来。最后在公元1530年,经神圣神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恩准,将马耳他岛租给了骑士团,条件相当宽松,每年只要向圣神罗马帝国治下的西西里王国上交一只马耳他鹰作为租金。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看上了圣约翰骑士团的战斗能力,用它来抵御奥斯曼的进攻,守卫地中海的战略要地马耳他岛。这时的圣约翰骑士团也改名成了马耳他骑士团。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38.jpg

圣约翰骑士团徽章


骑士团来到马耳他后,在岛上的关键位置修筑城堡,这在后来的抵抗奥斯曼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1565年的一场大战中,马耳他骑士团被围困在岛上三个月,但最终还是把奥斯曼军队打败了,算是不辱使命。这场战役,史称马耳他大围城,在欧洲史上是个重大事件,因为那时的奥斯曼在苏莱曼大帝率领下,风头正健,在地中海上几乎横扫欧洲各国,如果不是马耳他骑士团在马耳他挡住了奥斯曼大军,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可能就穆斯林化了。


由于这场保卫战,马耳他这么一个绰尔小国声名远扬,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大幅提升,马耳他骑士团也由此开启了一个约200年的辉煌时期。如今走在马耳他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骑士团的痕迹。


马耳他骑士团的荣耀一直延续到法国的拿破仑出现之后。在1798年,拿破仑在远征埃及时,顺道攻下了马耳他,把马耳他骑士团也赶跑了。从此马耳他骑士团,就是原先的圣约翰骑士团就再也没有实际领土了。但尽管没有领土,骑士团的实体还在,直到今天,在联合国的席位里,仍旧有马耳他骑士团一把交椅,全称是“耶路撒冷、巴勒斯坦、罗德岛及马耳他圣约翰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Sovereign Military Hospitaller Order of St. John of Jerusalem ,Palestine,Rhodes,andMalta)。够长够拗口!恨不得把自己的历史都列在名称里。不过马耳他骑士团今天的功能又回归原先的圣约翰骑士团的宗旨,以慈善活动为主,全球骑士加在一块儿,大约有一万五千人。


瓦莱塔城


马耳他岛虽然不大,但也是个正经的国家,所以当然要有首都等国家要素。马耳他首都叫瓦莱塔,其来源是马耳他骑士团的第六任大团长(Grand Master)。这位瓦莱塔大团长就是当年“大包围”战争时的最高指挥官,当然是个大英雄。


今天一早出发,主要内容是参观瓦莱塔城。先是来到一座城堡花园,称作上下巴拉克花园,可以远眺海湾对面的几个半岛。站在高处,可以看出马耳他岛的海港是个很好的防御工事,难怪当年的奥斯曼大围城打不下来。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07.jpg

瓦莱塔炮台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835.jpg

老炮


接着来到一处地方,导游说是马耳他骑士团历史遗迹,等进去一看,原来是一片类似电影摄影棚的建筑。里面有许多幕场景,配着人物雕塑,展示了骑士团的主要历史脉络和关键人物的事迹,以及历届“大团长”的贡献。开始看时不以为然,觉得有点在迪士尼的感觉,但等一圈走完,倒也知道了不少骑士团的典故,还算值得。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847.jpg

今日骑士团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853.jpg

大团长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01.jpg

海上流浪


再往下来到骑士团大团长的住宅,算是个宫殿吧。建筑式样很巴洛克,很气派,可以看出当年的骑士团首领还是很富有。


出了大团长宫殿,来到一片海边广场,马耳他总理办公室就在边上,导游说今天总理在里面办公,因为门前路边停着一辆总理专车,还有个警察在边上守着。总理专车是一辆SUV ,Range Rover,游客可以随便走到车边窥探一下总理是否在车里,警察似乎也不担心安全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15.jpg

路边的总理专车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21.jpg



圣约翰共主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


这是一座由圣约翰骑士团在16世纪打造的主教堂,外部看着一般,像个堡垒,有着打仗骑士的严肃风格。但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各种精美的雕塑和覆满了金箔的墙面展现着骑士团的经济实力。教堂里有许多壁画,最著名的一幅画是由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所作的《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这幅画似乎有着独特的待遇,专门在教堂里开辟出一个房间展示,参观者众。画面内容来自圣经故事,在基督教世界里大概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对此很陌生,不知所以,不过那副斩首的画面,在聚光灯的作用下,还是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45.jpg

圣约翰共主教堂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51.jpg

教堂天花板


微信图片_20250225153957.jpg

壁画


微信图片_20250225154004.jpg

《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538.jpg

两任教皇曾在马耳他做过宗教裁判官



古代兵器展览馆


离开教堂,来到一座展览馆,内容是古代兵器,都是冷兵器,也就是马耳他骑士团当年所用的武器,各种攻防装备齐全,让人想象当年骑士的风采。无离头印象深刻的是骑士团骑兵所用的长矛,大概有五米以上。过去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一些类似长矛,用于骑兵队列冲击,但如此长的矛,还是超出了想象。


微信图片_20250225154017.jpg

超长武器


微信图片_20250225154011.jpg

国王徽章


微信图片_20250225154025.jpg



圣埃莫堡和战争博物馆


圣埃尔莫堡坐落海边,是由圣约翰骑士团在17世纪修建的一座防御形堡垒。在历史上的几次大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城堡内有个战争博物馆,展示了多个历史场景,其中二战时期的马耳他保卫战尤其惨烈。


二战时的马耳他归英国人管辖,因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成为了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争夺重心。轴心国的意大利和德国先后对马耳他岛进行大规模空袭和海上包围,把所有对马耳他的补给线切断。眼看马耳他岛上的英军就要弹尽粮绝,但最终有一艘油轮“俄亥俄”号在被严重击伤的情况下,硬是突破防线登岛,保住了马耳他。演绎了自17世纪与奥斯曼帝国的“大包围”战役以来的又一场“马耳他大包围”。使得马耳他岛在整个二战期间,始终掌握在盟军手中。


瓦莱塔街道


瓦莱塔的街道大多曲曲弯弯,且多为窄窄的斜坡,当年据说是为了防御侵略者。若打起巷战来,城内的士兵熟悉地形,转几个弯就没影了,然后就不知从哪个小街里又窜了出来。如今走过这些窄窄的坡道,不远处就可见碧蓝的大海,景色自然不用说,但交通怎么弄啊!走在小道上,直替当地的住户着急,你的车怎么开到门口啊?


瓦莱塔也有几条主马路,有双向车道。路边多为商家,楼上的阳台很有特点,伸出一块,如阳光房,且多用纯色框架搭出,绿色、红色、蓝色居多。据说这一习俗源于马耳他在英国占领时期,当年的英国海军用绿色油漆给军舰涂漆保护,剩余了不少涂料,于是有人动脑筋将军用涂料廉价卖给了当地住户。因为涂料质地优良,经久不褪色,于是大家疯抢,把街道弄得一片绿,还出了个专有名词– 马耳他绿。后来绿漆不多了,就把别的颜色也用上,五花八门,成了一道风景。但除了绿色外,最多的是红色和蓝色,不知为何。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612.jpg

马耳他绿阳台



《瓦莱塔夜色》


晚上住在海边酒店-Waterfront,阳台下就是海港,几艘小艇泊在港湾里。远处地平线上横着山峦的轮廓,教堂的尖顶突出在山峦之中,岸边的灯光在海水中隐隐约约,和印象中的地中海完全重合。这景色一时让无离头感叹,于是在阳台上摸出纸笔,自信满满地想来副素描,名字都想好了,《瓦莱塔夜色》,可惜几笔过后,只有几道蓝色墨水,没一点地中海气息。于是放弃。


微信图片_20250225154045.jpg

阳台夜景


微信图片_20250225154052.jpg

海港、帆船、教堂、月色


微信图片_20250225164155.jpg

清晨港湾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