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之旅(2):巴库 岩画山(阿塞拜疆)

第二天:2017/10/2,周一,阴雨. 巴库 - 岩画山

Gobustan UNESCO Heritage site.


老城


由于时差,一早醒来,天阴,无事,沿老城的石头道往高处走去,路边不少买卖人家,放着些真假古董揽客,见人就招呼,做热情状。挑了块铜板雕刻,看着有点年头,胡乱还个价,就抱回来了,显摆一通。


老城旧货店.jpg

古董酒具店 


古城老街


山里红.jpg

山里红,便宜,您来点?


雕像


土豪早餐厅.jpg

土豪王宫早餐厅


酒店门前合影.jpg

老城合影


王宫一角.jpg

王座


拉提夫打听到郊外无雨,于是早饭后先去几十公里外的古布斯坦看岩画, 是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册封的世界文化遗产。


里海岸边


车沿着里海岸边南行,一路阴霾。里海是个油气海,海底资源丰富,独立后的阿塞拜疆主要靠它发财,如今在外高加索三国里算首富。当初苏维埃时期,计划经济,资源共享,所以能源只能白送给其他兄弟加盟共和国,连点辛苦费都收不回来,赶上上世纪90年代东欧动荡,阿塞拜疆立刻跟着起哄架秧子,首先提出要独立单干,不愿再和旁边的穷哥们有难同当。当然独立后也的确发了起来,昨晚所见的现代城市大多为92年之后的产物。独立的另一个产物是让里海的争夺也热闹了起来,本来海边只有两个国家打架,苏联和伊朗,这下好,一下冒出了五个国家,北有俄罗斯、南有伊朗、东边是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塔,西边就是阿塞拜疆,吵的不亦乐乎。表面上大家一起谈判,私底下各做交易买卖,据说有几家快谈下来了,不过并不影响各自抢着开发,所以海边一片工地林立,钻井随处可见,里海也就也就成了“黑海”,游客无处下海。相对而言,那个在它西边的兄弟、真正的“黑海”,却是海水清明,一圈都是避暑疗养的沙滩,不知当初是如何取得名。


里海油田


炼油厂


里海不是个均匀的海,北部俄罗斯一边海水只有5-25米深,而南边伊朗那头却有1000多米深,所以是个是个大斜坡,原因估计是由于高加索山脉在北边,海水全部由北边灌进来,上游几条大河都很有名,如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可能带来不少流沙,把海底垫高了。阿塞拜疆段的里海平均深度约200米,所以打油井不是太难。


里海其实和哪个大洋也不通,按说不是个海,而是个湖,但因为整个湖只有多条河流入口,却没有出口,如同永远填不满的大海,汇流百川而不泛滥,所以不叫里湖,而称里海。


古布斯坦岩画


车行几十公里后,窗外逐渐荒凉。岩画区是在一片不毛之地,有点戈壁感。先在一片刻着古罗马字迹的遗迹边停下,据说是当年罗马东征时留下的,文字意思是某某罗马大将军率兵到此一游,有名有姓有日期,看来真有这么回事,考古学家说这应该是罗马军队所到过的地球最东边了。


石刻,罗马将军到此一游


罗马大军.jpg

罗马大军


古人生活环境?


再往前就进入一片似乎崩塌过的山体,连片的断壁残垣就是当年先人的创作基地,比罗马人早多了,都是史前留下的。岩石上各种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物,成百上千,排得满满当当,有点像绘画练习课留下的作业,不知当初是何人为何而做,那年月应该还没有美术辅导班一说,教画画估计也赚不到钱。但也说不定,脑补一下,想象当初一个艺术范儿十足的男人,不好好打猎谋生,吊儿郎当二流子样到处晃荡,赶上其他打猎回来的哥们儿,口水直流,赶紧上去巴结一下,“哇,你真英雄,打了这么多家伙,给您画个像吧,不要钱”,古代英雄大概也是爱听恭维话的,于是摆出pose,雄赳赳做打猎状,那二流子画家粗粗几笔,一个带着弓箭的汉子就留在岩石上了,顺带还画上个野猪之类的猎物。那英雄一看这二流子画的不错,给兄弟我留了个高大上形象,一高兴,顺手就把猎物分一块给那二流子。从此,人类艺术品交易就开始了。那位二流子艺术家一看这是个骗吃骗喝的好差事,于是越发来劲,绘画内容也不断扩大,想找女人了,就凑上去说两句恭维话,“美女,来一张吧?”于是一个尖头、细脖、大胸、长腰、圆肚、宽臀的女人剪影就永远留在山石上了。那年头找女人的最大目的当然是生殖,所以大胸圆肚宽臀都可理解,只是尖尖的脑袋让人费捉摸,怎么看也不像个人头啊!也许戴了顶高帽子,当然也可能那时女人就这样子。古人的画风总体来说是写实,但高度概括,关键部位夸张变形,所以也有点抽象派血统,只是有时夸张过度,无法辨识,有一副美女画,线条流畅无比,只是第一次看到的人百分之百以为是只孔雀,无论如何想象不出那是一幅前胸巨大的美女侧影。当然为了突出帅哥的猛男形象,两腿中间的悬垂物自然是重点刻画,只是有时画风过猛,成了猴尾巴,不知是人是猿。


岩画山.jpg

山顶

岩画山前合影.jpg

似乎倒塌过的岩画山前


断壁残垣间.jpg

断壁残垣



威猛帅哥


原作


猎物



碑文


这里的岩画严格说来都是岩刻,线条很流畅,最老的已有5-6万年之久,最新的也已4-5千年,只是有些画显得太清晰,似乎是昨晚上才刚刻上。梅燕说法,这大概是来自各共产党国家的“达瓦里斯”们帮忙给新整的。一打听,还真是在苏联时期用粉笔给描过,目的是为了帮助共产主义的同志们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些绘画的轮廓。



孔雀?美女?



狩猎归来的勇士



无题


岩画前.jpg

同游


看着眼前这片坍塌的不毛之地,不理解为何先民选择这么个地方居住下来,还很有闲情逸致地发展文化事业。后来据导游拉提夫解释,说当年这里曾是海底,后来水退了,成了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无离头四面认真看看,风景还真不错,想来古人也是很有点审美素养的。面对着不远处的静静大海,怀里揽着尖头美女,身边是一堆刚打来的野猪野鸡,应该很有点诗情画意。不过再后来地壳运动加上地震运动,山洞崩塌,滚石落地,劲风吹蚀,沧海桑田,成了如今的半沙漠状态。好在那时的人生猛,山岩做纸,刀斧为笔,留下了这片“艺术品”。


岩洞石壁.jpg

穴居岩洞


岩画博物馆


下山进入博物馆,内容多为介绍这片古遗址。据考证这片岩画群分布在相当广泛的一片山头上,绘画手法大同小异,技巧也不相上下,但绘画或雕刻技术还是不断发展的,从早期的拿石头硬凿出来的线条,到后来用金属器具点凿的方式搞出的“印象派”作品,说明了人类的进步。有些作品的真的很艺术,如一只线条流畅,形态灵动的乌龟,即便用今天的眼光,也很难挑剔出任何瑕疵。


解说员.jpg

义务解说


狩猎场景.jpg

古人狩猎


写实派.jpg

写实派画风


神龟线条


巴库老城和Shah王宫


下午回到巴库,天雨,且有加大的趋势,这终于打破了“不识数旅游第一定律”,即“不识数”所到旅游之处,从来都是阳光灿烂。一伙人站在巴库海滨,天边满是乌云,身后的巴库城也是烟雨茫茫,三栋地标性建筑 - 火焰塔被遮去一半,神龙现首不见尾。拉提夫指着海上一片隐隐约约的小岛,说那里曾是前Shah王宫所在地,后来地震,就给震海里去了,再后来考古发掘,挖出不少城墙遗迹。



巴库海滨


雨中火焰塔


接下去走巴库老城,就是我们酒店所在的城中城。重要景点包括老王宫和少女塔。老王宫是Shah王朝的旧居,Shah王朝前后延续近千年,有过好几个王宫,搬了好几回家,大多是因为地震,当然也少不了外部侵略。王宫里留下印象的是它的通讯系统,墙上修出传话的声音通道,对着洞口喊一声,其他房间都听到了,至于上下两层的通讯,干脆在屋中央修口井,上面是国王一家或带刀侍卫们活动的地方,底下是小太监和其他干活的,有什么指令,如老国王想喝口汤面之类,沿着井口往下喊一嗓子就行。


王宫外景


数数有多少小人头


出了王宫,来到一片废墟,是最早的宗教场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变迁史。阿塞拜疆最早的宗教是“拜火教”,这大概和阿塞拜疆地下油气丰富,到处野火有点关系。其实阿塞拜疆的本意就是“火之地(Land of Fire)”。估计当年先民游荡到此,只见遍地是火,火焰山似的,也找不着铁扇公主去借芭蕉扇,于是干脆把火拜为神明,弄了个“拜火教”。正经的“拜火教”据说源于波斯,把天、地、风、水捧为神明,定期祭拜,还要送上贡品,最顶级的牺牲是童男童女,因此我们所在的废墟最早是拜火教的祭坛,当年可能奉献了不少可怜童儿。后来伊斯兰教起,改信安拉,这块地方又被建成“麦加”圣地式样,旁边还有个不知建于何时的基督教堂,所以是数教合一的地方。


“拜火教”祭台


火焰塔和清真寺.jpg

火焰塔和清真寺


最后来到老城里最著名的“少女塔”,是一座圆形的约30米高的砖石混合建筑,长得傻大黑粗,一点不“少女”,没任何妖娆柔媚之处。问拉提夫为何叫“少女塔”,拉提夫指着塔说:“你看这塔的下半截和上半截材料明显不同,可以判断这塔本来只有下半截,是个祭台。因为“拜火教”崇拜天地风水,所以人死了不能埋,会把土地弄脏了,因此只能放在祭台上喂鹰。”无离头猜想大概和西藏的“天葬”差不多。拉提夫继续说:“后来蒙古人来进攻,凶猛无比,攻破了还要屠城,于是当地守军将祭台加高加厚,成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蒙古大军围了数月也没破掉,据说是唯一一个蒙古人打不下来的工事。


拉提夫还在侃侃而谈,无离头有点着急,“说了半天,这和‘少女’可没一毛钱关系啊?”拉提夫于是不紧不慢解释道:“这塔就像个金刚不破之身,如同处女不破身一个道理,用来形容一把不是很形象吗?”闹了半天,原来是这意思,脑筋急转弯呢!


少女塔


塔内射箭孔.jpg

塔内射击孔


塔前老卫士


天空仍旧阴沉,淅淅沥沥的雨把塔身浇得颜色更深,显得愈发敦实牢靠。接下去本应安排进塔参观,但塔顶据说是露天,无处避雨,大家犹豫再三,最后几个人选择了爬塔,其他人走向不远处的最爱- 卖旅游品的大巴扎,据说也很有历史,丝绸之路的年代就有了。里面的地毯、古董据说都有来历,你相信就好,别问真假,反正是讨价还价,斗智斗勇的场所,自古就是。


大巴扎


“哥们,成交!”


阿力耶夫文化中心


离开古城,又到新城转转,近距离看看“阿力耶夫文化中心”,虽在雨中,仍旧可以感觉到她的独特气势,像一片白色的海浪冲起。相形之下,不远处的“特朗普大厦”就显得太普通了,雨中还有点落魄的感觉。 回来后梅燕补充了一段“阿力耶夫文化中心”设计师的典故,是伊拉克前贵族后裔,名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留学法国,满世界设计大楼,包括北京几个后来的、外形怪怪的Soho(银河Soho,望京Soho),也都出自她手,看来是个搞怪高手。


文化中心.jpg

“阿力耶夫”中心远观


近看.jpg

文化中心入口


天还在雨,似乎成心和“不识数旅游定律”作对。估计老天爷一定在暗自得意,嘴里不停哼着“让我一次下个够…够…”。无处可去,晚餐还早,逛Mall吧,于是来到巴库市中心最大Mall,闲走瞎逛,Food Court品一杯咖啡,感觉还好。晚饭是正经的阿塞拜疆经典,味道应该不错,只是这一趟的口味大同小异,回来后全不记得吃了什么。当然阿塞拜疆不吃猪,肯定的,不然早被他的穆斯林弟兄给逐出山门。



巴库Mall



巴库晚餐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