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天:2017/10/9,周一,埃里温 – 第比利斯,晴转阴
今天要离开亚美尼亚,返回格鲁吉亚,一路还有几个景点需完成,一早出发。
Ararat拱门
Geghard修道院
Geghard修道院有两座教堂,不是用砖石盖出来的,而是从岩石里生凿出来。巨大,分好几个功能区,有主教堂,接待室,休息室,圣水区,音乐堂。不同于其他的基督教堂,亚美尼亚基督教的主教堂里是不许埋人的,连国王他们家都不行,所以教堂一般都有一个很大的接待区,既作为接待信徒和忏悔,还外带埋死人,当然都是重要人物,从国王到贵族。墓倒是很简单,就是弄块大石碑躺在地上,上面标出姓氏官职,加上荣誉封号,让大家踩着进教堂,越是尊贵人物的墓碑越是靠近大门,踩得人自然越多。原来这有个说头,这些人身前都是大富大贵,耀武扬威,死后意思咱回报大众一把,让大家从身上踩过,算是给大家解气,也算是一种形式的为人民服务,不过是期货,一辈子不用偿还,死了才兑现。
这片修道院实际是两家,当年是埃里温两个富豪贵族家族比着建的,所以尽显豪华和独特,你挖一个大石窟,我就来个更大的,你修一个音乐堂,我就来个小剧院,因此弄出个超级音响效果的大厅,站在里面,无离头胡乱吼两声,破锣嗓子居然能有花腔男高音的效果。
教堂中间还有一眼圣泉,其实就是一股山泉正好流经教堂内部,从山石滴下,终年不断,信徒视为神物,装了回去治病辟邪。无离头也灌了一瓶,路上喝两口,不料一路跑肚,想来是不够虔诚之故。看来菩萨不可乱拜,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半信不信则要命。
在神庙的进口处,一片山岩上有许多风化小洞,其中之一被称为幸运洞,任何人想试试运气,无论官运、福运、寿运都可一测,方法很简单,拣起三块石头,若能投进石洞,必然心想事成,哈哈童诸人上前一试,皆不中,唯有燕燕,一把中的,好手气!众鼓掌,都想沾点好运。
石窟教堂
岩洞入口
岩石教堂
不识数出洞
圣泉
接圣水
解说
接待室
音响效果超级的音乐厅
供人踩踏的墓碑
加尔尼神庙
这是亚美尼亚仅存的一座古希腊风格神庙,其实也是后来重新修建起来的,不过是在原址上,用了大部分的原始石料恢复出来。样子很像奥林匹斯山上的大祭祀场所,四面都是高大的罗马柱。神庙所在的对面山上,有一块小提琴形状的平地,曾是亚美尼亚最早的一个部落,估计神庙不可能由这样一拨村民修成。但到底谁修的,似乎也没讲明白。
加尔尼神庙
神庙前看景
离开加尔尼神庙后,不识数在路上胡乱翻翻日程,无意中发现应该有一个教堂合唱节目,再往下眼看要出亚美尼亚了,上哪去表演啊?安娜赶紧联系旅行社,还真是给弄差了,赶紧回头,说是有个小唱诗班在加尔尼神庙等我们。
这是个女声四重唱,没有伴奏,人声和出的圣歌以及民歌,在神庙的穹顶飘荡,设计独特的内部结构让歌声有种绕梁不绝的效果。其实本来的安排是要在前面参观的Geghard修道院,也就是那座无离头吼出花腔男高音,号称世界第一音响效果的教堂。可惜没时间开回去了,只好临时变通在加尔尼神庙演唱,不过效果已是很完满。多亏不识数及时发现了这个错误,部分补救了这关键一幕,若是完全错过,将是很大遗憾。看来不识数旅游定律要出现第二条了,关键时刻挽救哈哈童党。
四重唱
神庙远看
牧羊人大饼
中餐来到一家特色饭店,主要“特色”不是吃,是看,看亚美尼亚的最经典食品,牧羊人大饼是如何制作的。亚美尼亚是个农牧业国家,当年的放羊人从春天出发,一路游荡,到秋天再回来,半年的干粮,就是这种大饼。大饼由家里女人制作,一般是牧羊人的老婆发面揉面,牧羊人老娘亲自烤制。烤饼炉是在地上挖一个大洞,有点咱烤烧饼的意思,不过尺寸差好几个数量级,他们饼的直径半米有余。
给我们表演的是一对不知真假的婆媳,动作娴熟,擀好的面饼远远甩过去,稳稳贴在炉膛边,一派潇洒。依照风俗,第一张饼是要给外人吃的,才能吉利,大家等不及要撕那张头饼。
一般人家,整个冬天无事,就在家囤大饼,藏在地下室里,据说婆媳俩要烤一冬天,每日不断,看来这帮放羊人胃口不小。我们的正餐是在一个农家小院,长条桌上铺着亚美尼亚独特花纹的餐巾台布。主食当然是现烤的大饼,再佐上浓汤和鳟鱼,别有一番风味。走了高加索三国,口味不同,习俗不同,菜式不同,但有一样不变,就是永远洗得干干净净、浆得笔笔挺挺的餐巾和台布,哪怕是最偏远的乡村小店。
母女做饼
露天餐厅
塞凡湖 (Lake Sevan)
下午来到塞凡湖,亚美尼亚第一大湖,整个巴尔干最大淡水湖,好像还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第一大据说在智利还是阿根廷。湖面一片开阔,烟波浩渺,湖畔山坡上一座修道院,塞凡纳旺克(SEVANAVANK Monastery),风景独到。
塞凡纳旺克修道院最早建于公元四世纪,是以一种黑色的石头建成,大概是类似火山岩的东西,有点烟熏火燎的感觉。走进几个如今仍在使用的教堂,基本都很简洁,没太多装点,中间一副圣母和基督的画像,有时旁边还站着个圣人格里高利,戴顶有点像用一块方巾折出的帽子,让人一眼认出。不过几位圣人的面相很有特点,圆圆的,很饱满,不知又是模仿了何方大仙。
圣母圣子
人物关系不明确
塞凡湖据说原来十分清澈,有大量高山虹鳟鱼生长其中,如今水位下降,水质似也下降,鱼也少了。修道院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半岛,曾经是一个完全的岛子,湖水下降变成了今天的半岛。湖边一座少女雕像,自然又有一番民间传说,大概是讲一个大公的女儿,就是公主,爱上了一个给她们家放羊的,大公自然不允,把女儿关在岛上的宫殿里。公主大概是个假小子,溜出宫殿就跳下水,打算游泳到对岸,不料天黑水冷,公主体力不支,沉下去之前喊了一声什么,大概是喊那位放羊的,音译过来有点像:“他妈的,我不行了!”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一个当地标签。
塞凡湖
湖畔教堂
黑石教堂
湖水
斜阳下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战争
离开塞凡湖,一路就奔边界去了。由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一直闹土地纠纷,老打仗,所以不通关,世界游客也就只有通过格鲁吉亚这个中间人来回穿梭。又因为亚美尼亚没有飞北京的航班,我们还得回到第比利斯,所以三个国家要进四次关。
若仔细看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地图,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阿塞拜疆被亚美尼亚分成了两块,有点像加拿大把美国的阿拉斯加给隔开来一样,其中有一段比较复杂的历史。路上无事,安娜就说了一下来龙去脉。
大约是在上世纪20年代,代管亚美尼亚的苏联为了和几个巨头搞妥协,把不少亚美尼亚土地归了土耳其。而土耳其也得寸进尺,说是在里海岸边如今的阿塞拜疆地区有一个土耳其部落,号称是“高加索的土耳其人”,为了让他们能只经过伊斯兰的土地就回到土耳其走亲戚,于是要求有个通道,意思是再要块土地。克里姆林宫的决策者想了一下,“这样吧,咱们在社会主义联邦内调剂调剂,把整个亚美尼亚南部全给阿塞拜疆,这样呢,土耳其可以和他的伊斯兰兄弟、阿塞拜疆连在一起,那个里海边的“高加索的土耳其”也不必经过异教徒的领地就能回去走亲戚了。”克里姆林宫想出这招的也很得意,“瞧,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说起来都是联邦大家庭的孩子,土地给谁都是给,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吃亏。”
可是亚美尼亚南边历史上就有个小民族,在亚美尼亚南部正中间占着一块地儿,这下子跳起来不干了,说咱谁也不归,要独立。克里姆林宫当时正头疼其他事呢,也懒得派兵去镇压,“算了,算了,你们先独立着吧,也没多大点地方”。一来二去,就把划给阿塞拜疆的土地一分为二,中间断了一块。后来这独立的一块又并在亚美尼亚,所以当时挑头从苏联闹独立的领头人如今成了亚美尼亚英雄,埃里温街头有他的雕像。也因为这个原因,阿塞拜疆在亚美尼亚土地上有了一块飞地。而如今这块飞地也是争议不断,打了好几场战争。
故事讲完,边境到了,这回顺利过关,没耽误事。看到尼克笑眯眯地在格鲁吉亚那头等我们,大家松一口气。
回到第比利斯,已是晚饭时分,直接去一个有点品位的餐厅,上来一大盘格鲁吉亚“饺子”,个头比咱的包子还大。初时还以为人家是为了讨好我们给弄了个四不像的“饺子”,后来才明白这可是正宗格鲁吉亚美食,有素馅,有荤馅,饺子皮的花边比咱们一把挤出来的东北饺子漂亮多了。
格鲁吉亚饺子
邻座是一帮格鲁吉亚汉子,正在豪饮,不知庆贺何事。忽有其中一条汉子,放歌一曲,声震屋宇,满室皆惊。尼克在边上悄悄介绍,原来是格鲁吉亚一个著名歌手,很大牌,最拿手的是歌剧。梅燕于是隔桌来两句俄语,恭维他一通。那歌手汉子见有外国美女粉丝拍马,一时激动不已,豪兴大发,拎着酒瓶就过来要和梅燕交杯,还要共同放歌一曲。梅燕拉上黄雯,说唱什么,黄雯嘴上说着唱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眠”,不料一张口却是“小二黑结婚”,似乎差的有点远,搞得格鲁吉亚大牌歌手以为是中国版的“今晚没人睡觉”。众大笑不止。
歌唱家和中国粉丝
晚上还是住在Biltmore酒店,远处山上老城堡的轮廓依旧,电视塔的形状已成熟人。出来走走,路边的歌剧院,音乐堂,博物馆,老教堂,灯火阑珊,天转阴。
第比利斯街头
仔细看骑车人在哪
音乐厅
艺术品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