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天:2018-8-23,周四,晴,斯瓦尔巴群岛(挪威)
船上的时间过得糊里糊涂,加上没有日夜,所以没有太多时辰概念,全靠跟着广播参加活动。
今天上午通知要登岛,大家于是又乘小摩托艇上岸。这座岛曾经有过开发者,岛上四处可见遗弃的小屋,很小,但里面各种生活用品挺全。我们跟着英语组,导游是一个高高的波兰女孩,名字有点难记,自我介绍了好几回,还是给忘了。女孩身高估计在一米九以上,酷酷的样子,身上装备两把枪,一长一短。怕我们不放心,特意介绍说短枪是用来发射烟火弹的,碰上北极熊,吓唬吓唬它,同时也可当信号弹通知其他人。长枪有些杀伤作用,是半上膛的(half loaded),不会走火。
1.9米的背双枪波兰女导游
岛上没有太多植被,裸露的岩石还被挖出了巨大的坑,附近还有些机械类装置,不知做何用场。导游一路带着大家在乱石间穿行,一边讲了一个关于早期开发者的故事。还是在19世纪北美淘金的年代,欧洲也兴起了淘金热,当时一个英国商人兼探险家来到斯瓦尔巴群岛,不知如何就看中了脚下这块地方,认为有黄金,于是装了几瓶样本回到伦敦,找了个化学家分析,这化学家的专业课大概是体育老师教的,给了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于是商人开始融资开发,算是当年的风险投资,和今天的PE/VC买卖类似。估计这商人擅长忽悠,A轮融资效果不错,搞了十万英镑,于是浩浩荡荡,招兵买马来此处开发,当时还运来了最先进的开矿运输设备,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遗迹,一口气就干了一年,十万块钱差不多了,可一块金子也没挖着,坑洞里出来的除了大片石头,连点像样的黄沙子都没有,商人只好带了几块石头,回到伦敦再想主意。商人在伦敦又找了几个化学家,要人家验证他带回的石头不是黄金就是宝石,可这回的化学家不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不认账,说就是一堆废石头。正在商人犯愁时,其中一个化学家头脑灵活,说这石头虽然不含黄金,也不是宝石,但却是大理石。估计那年头欧洲人认大理石,因为王宫里都用大理石装饰,于是大喜,商人的融资故事又变成大理石风险投资了,一下又搞了十万镑,算B轮吧。大理石的开发需要更复杂设备,十万块钱也没开出像样的石板,于是又搞C轮融资,还是十万英镑。三年投资期过了,商人在北极岛上挖出的石头虽说看着不太像大理石,但总得给投资人一个交待吧,于是,挑大块石板,不论是否大理石,先装一船回去。历经辛苦,运输船总算到达伦敦,验货人打开一看,直挠头,赶紧跑到码头总监那报告说不知谁从北极运了一船废沙子过来,要不要卸货?码头总监照着单子一对,训了验货工一通,人家不是一船大理石吗?可仔细一看,的确是沙子。后来经过分析,原来北极地冷天寒,石头给冻得硬梆梆的,待运到暖湿的英国,加上长途颠簸,石板全成了一堆斋粉,加上本来就不是大理石,一堆粉末就和普通沙子无异。这故事不知最后如何收场,几轮PE投资估计就打水漂了,充分验证了“投资有风险,给钱要谨慎!” 我们一边听,一边想象着当年的光景,路边时有一些大坑,导游说这就是当年开采“大理石”留下的。看着那些荒凉粗糙的石块,很难和大理石挂上钩。
北极故事
岛上遗迹
开发者小屋
如今还在用的房子
昨天因为追鲸鱼,耽误了走冰川,今天本来安排一次走冰川,可停泊的地点上岸后没有任何冰川痕迹,原来是因为潮汐时间计算错误,没法在冰川岛上岸,只好替换成现在这个岛,不在原计划内。这儿的岛都长得差不多,本来走冰川还有点新鲜感,如今换成走荒岛,而且是因为船员们的潮汐计算错误,大家有点不高兴,但也没辙。
岛上有些遗迹,当然也是早期开矿留下的。还有一片墓地,是死在这里的矿工,永远就留在岛上了。当年岛上没什么规矩,谁先到,插块牌子就是谁的地盘,但一到冬天全黑,只好撤了,留下些小木屋之类的设施明年再来。但第二年可能别人来的更早,把老牌子一拔,换主人了。于是有人就雇佣当地猎手冬天看房看地盘,第二年继续开发。这些猎狐的猎人是常年不离开岛的,因为北极狐的皮毛在夏季是蓝色,且稀薄,只有到了冬天,才会变成全白,而且绒厚毛长,是最值钱的时候,所以猎手必须冬天下套。据这些猎手回忆,他们冬天帮看房的报酬还是很可以的,每月15镑,要知道当时一个矿工的月报酬也只有十几镑。
修门
如今岛上很难见到北极狐,估计这种狡猾的家伙早藏起来了,或者被逮光了。目力所及之处,有几只麋鹿,警惕地看着游客,显然没什么危险。四下里没看见北极熊这种凶猛的家伙,因为导游都背着双枪,于是好奇是否真碰到过熊,用过枪。导游没正经用枪打过熊,但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当年有一个孤独侠,一个人来探险,并打算在岛上过冬。这时另一个岛上也有一个孤独侠,两人约好圣诞节夜晚走过冰川相见。但第一个孤独侠一直没有出现,原来在路上碰到一头巨大北极熊,不幸发生了。从此这里不许单人独行,而且团队活动必需有带枪的人陪伴,所以导游都配着双枪,不是装样,是有规定。导游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也是悲剧,北极的故事似乎大多悲剧。
冰海下水
回到岸边,一片沙滩,导游说可以游泳。开始以为开玩笑,这可是北极,水里都漂着冰啊!但很快就有几个游客脱衣下水,大多到水里沾一下就往回跑,一个挪威女孩,袒着胸就冲进水里,够豪放,引起一片呼声。无离头见状,也下水冲了一个来回,彻骨冰凉。韩小胖也走进水里,一身猛肉经冻,轻松一个来回,到底年轻。回到船上后还发个证书,证明曾在北极下水,具体文字如下:“For defying the ice cold waves of the Arctic sea. Water temperature: 4C. I hereby declare you to be the real polarbear.” 翻过来大概意思:因为挑战4度的北极海水,特此证明你是个真正的北极熊。
冰海勇士
当一回北极熊
新奥尔松
离开岛屿,一路在峡湾中穿行,浮冰上偶有海豹在上面,是那种长胡须的海豹,近看像个小老头。这一路各种北极常驻动物基本都看到了,北极熊,海象,海豹,麋鹿,唯一缺位是北极狐,这家伙个头小,又狡猾,不见踪影。
胡子海豹
船在傍晚来到一个城市,新奥尔松(Ny – Alesund),这里曾经是群岛上很发达的一个城市,有码头,船可靠岸,不用开摩托艇登陆。新奥尔松曾经是煤矿城,后来放弃了,主要原因是一次大的瓦斯爆炸,更深层的原因是地质结构。原来此地的煤矿层是斜的,开矿就必须阶梯式往下,每一层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独立的空间,攒了不少瓦斯气,一不留神就爆炸,挪威政府在人权组织嚷嚷下,最后强行关闭了新奥尔松矿场。因为朗伊尔城的煤矿是平层的,通风较好,安全,煤矿业就逐渐转到那儿去了,不然的话,新奥尔松会比朗伊尔更发达,导游说。
不过新奥尔松却也因为煤矿业的凋零,无心插柳,成就了最好的北极研究基地。因为当年岛上遗留了大量开矿时建立的居住设施,一下子没人要了,弃之若撇履。被研究机构看中,低价租下来,开展北极研究。开始只有挪威的研究所,后来北极研究这项买卖越来越火,全世界的研究机构都跑来了,除了研究极光,也想在北极附近占一块地盘,中国也凑这个热闹,搞了个气象观测站– 黄河站。好像还挺有名,下船前导游就告诉说有这么个站,门前有两个雕塑,但他们不知是龙是凤。
奥尔松港口
奥尔松城
北纬78.56度
我们上岛后就直奔黄河站而去,门前的确有两座石雕,其实是俩狮子,哪有门前搁俩龙凤啊。黄河站是一整栋楼,后面还有一大块探测基地,面积不小,两只驯鹿在院子里晃悠,不知是养的还是野生路过。站里目前有三个气象研究人员在守着,无离头30多年前大学刚毕业时也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研究人员”,搞大气探测设备,所以自吹是半个祖师爷,其实早和气象不搭界了。不过和守站老兄聊两句,大概还能接茬,温、压、湿、风仍旧是观测重点,当然一些探测设备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记得当年主要靠放个大气球,挂上一个机械感应装置,高空温度、压力、湿度变化用无线电转成莫尔斯码自动发回来,地下接收全靠耳朵听,然后立即将嘀嗒嘀的声音翻译成数字,用笔点在一张表上。这可是实时译码啊,眼、耳、手、脑高度紧张,当年的工夫还是在北京台实习时练出来的,如今不知是否还记得。
黄河站前
门前双师
气象探测场
探空气球
紧挨着中国站是韩国站,和中国站几乎一个格局。当然还有很多国家来建站,就连印度这种离北极十万八千里的地方也来凑热闹。一直没搞懂这斯瓦尔巴岛的属性,问了一下,原来历史还挺复杂,大概还是100多年前,探险家发现北极附近有些资源,且没什么人,于是各国疯抢,胡乱开发,后来觉得这事如此下去不合适,于是坐下来开会讨论,定了个“斯瓦尔巴协议”,大概有3-40个国家认账。这协议大意是说这块地儿是大家的,只要参加了协议,签署国的公民就有权来这,不用签证。来此开矿也行,做小买卖也可,但必须服从挪威的法律和管理。所以这地儿又是挪威的,又不完全是,因为其他国家人也能来,且不用挪威签证。中国当年还是北洋政府的时候就鬼使神差地参与了条约签订,所以今天也有份来开发一把,理论上说起来,咱也是土地的主人之一,虽然得听别人管。
岛上还有个博物馆,里面大都是些历史照片,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人是个探险家,当年乘着一艘飞艇第一个穿过北极点,证明了极点是可以被越过的。后来在一次飞艇航行中遇大风失事,摔死了,据说当时飞艇上一共有16人,10人跟着飞行舱掉下来摔死了,6人抱着飞艇的起降杆被带到不知何处,永远找不到了,这事至今没个结论,也成了新奥尔松的一个谜和传奇,不时有人提起。
穿越极点的飞艇
战争期间
历史照片
北极飞越第一人
新奥尔松有些商店酒吧,当地研究人员业余无处可去,酒吧就是最佳打发时间的地方了,所以生意不错。哈哈童一伙打算也到里面来一杯,体会一下岛民生活,不料只收现金 - 挪威克朗,翻翻口袋,身边都没有,作罢。这次到的瑞典、丹麦、挪威三国都用克朗,但都是自己的克朗,互不通用。虽都属欧盟,但不用欧元,到一个地儿就得换钱,大些的城市,可以刷卡,新奥尔松这种常驻人口以两位数计算的,就别想了。如此看来,还是中国好,再偏远的农村买棵菜,微信或支付宝一把就搞定。
酒吧
离开新奥尔松,就剩下一夜返航行程了,还是要回到朗伊尔城上岸。游客纷纷在船上做些告别活动,不少人来到酒吧,要了几杯鸡尾酒,回忆一下北极游的见闻,说些不咸不淡的废话。船员已将航行中几个主要惊喜之处用地图方式标了出来,比如何处看见北极熊,哪里碰到鲸鱼等等。因为这些内容不是在固定地点发生,每趟航行都略有不同,所以有些意外之喜。船上有本厚厚的留言簿,Tom是文学史博士出身,就在本上恣意汪洋了几句。
要靠岸了,干一杯!
惊喜地图
离别留言
各国语言留言
第十四天:2018-8-24,周五,晴,新奥尔松 – 朗伊尔城(挪威)
邮轮到达朗伊尔是上午,飞机要到半夜才飞奥斯陆,有一天时间要在朗伊尔打发。来时没顾上在城里转转,今天就补一下。朗伊尔实在太小,总共就一个商业区,在码头附近,但各种商店还是有些,从超市、皮货店到饭馆酒吧齐全,不过商店里的东西估计都不是当地生产。这儿的规矩是进店必须在门口脱鞋,所以每家店门口堆满了鞋,有点亚洲文化的样子。估计这里冬天大家都穿厚靴子,进到商店不仅是太热,且靴子带进来的雪水会把商店搞得极脏,甚至可能要把商店给淹了,所以定了这个规则。目前这个规则在整个斯瓦尔巴群岛所有商店通用,副作用就是有时客人嫌麻烦,干脆不进店了,错过不少商机,不过这儿人不在乎,做买卖凭高兴。
晚餐是轮船公司在酒店安排的告别宴,东西南北来的各国游客在船上共度了几天,也算缘分吧,有几个在路上聊过天,打过招呼的,顺便就告个别,说两句客气话,当然回头就忘了。饭后离去机场还有不少时间,在酒店睡半个觉,夜半出发。酒店里有一个当地人婚礼,一堆衣冠楚楚的男女满楼道窜着,热闹非凡。夜半离店时,那些婚礼的客人也三三两两离去,虽是凌晨,天光依旧大白,道路一清二楚。
半夜等待出发
再见,朗伊尔城!再见,斯瓦尔巴群岛! 再见,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