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秋季毅行补记
2020/11/1
浙大计算机77级,CP
二零二零年十月十七、十八两日,周末,蒙兄长王老师感召,参加沪杭两地浙大资深运动员“西湖秋季毅行”活动。按说这活动本没有北京浙大人什么事,且不明这“毅行”属哪一类体育赛事,只是苦“新冠”久矣,常思出门会友,见组委会名单上有几个熟悉名字,于是强行报名。心下暗想:兄弟我好歹在沪杭两地也都曾呆过,按照如今的奥运国籍规则,胡乱也能算半个入籍队员。于是心安。
活动细节及生动之处早已有陈慕燕“美篇”道尽,若再添笔,无异狗尾续貂,因此本无打算写任何东西。不料前几天与一老友通话,无意中又说起了浙大,说起了三分部,说起杭州西湖,乃至提及两周前回到杭州的“毅行”,忽然有些感触,40多年前的人、事、景,和今天的景、事、人交叠出现,清晰又模糊,于是匆匆记下,算是对这次毅行的一点补叙。因为只记片段,不带全貌,所以并无顺序和篇幅逻辑,想哪说哪,不少还是主观感受,并非实景,只希望能带出些曾经的感受,和曾经的同学分享。
1.三分部
不知何故,浙大三分部对于曾经在那生活过的学生或多或少有一种说不明的怀旧感觉。也许是因为依山傍水,稀稀落落的校园隐藏在浓荫之中,带点禅院的味道,显得有些神秘。也许是因为半旧的校园引人思绪,年头愈久,记忆越深。
之江学院(浙大三分部)
作为77级的计算机系学生,有机会在三分部待了两年多,后来又搬到了玉泉本部,两相比较,感觉三分部的印象更深一些。但这次来,似乎校园变了,增加了不少新楼新景,每栋楼前还有个说明,细一看,其实当年都已存在,但又都不在记忆之中。也许那时人少,许多房子荒废了,如今重新开发,一下子显得热闹不少。
那时的学生,生活轨迹相对简单,也缺乏访古采幽的时间和雅兴,所以记忆里整个学校只有几栋红色砖房,加上一条石板铺就的小路,弯弯曲曲地把几栋楼串了起来。具体来说,从校门进入,抬头就是红色钟楼,读书时从未进过,似乎也未曾听过敲钟报时,当样子摆了几十年。钟楼的背后是主楼,也称红楼,这是最熟悉的地方,记忆中所有的课程都在这里完成,夜里的灯光也总比其他楼房熬的晚些。之所以被称作红楼,据说是因为颜色之故,满墙都是色泽饱满的红砖,连门框窗框也堆得火红一片,似乎有点道理。但若真如此算来,院里每栋楼都可称为红楼,且有不少红得更加纯粹,所以此说总令人生疑。
钟楼侧面
钟楼正面
走过主楼,抬头有个图书馆,也是红色,建在半山腰上,去一趟要上下不少台阶,是个体力活。当年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子检索系统,查资料正经要到一排排书架上翻。印象中,几年下来,专业书籍没查过几本,小说倒是借过一些。
图书馆再往前是一个西洋教堂式的石头建筑,好像是院里唯一非红砖建筑,且外形独特,格外引人注目,至今不知当初是个礼堂还是教堂,反正自我们入学后,没当教堂用过,礼堂功能也很少发挥,倒是有一阵周末舞会准时开场,同学自制的扩音喇叭传出华尔兹旋律,一直到很晚。那时的周末是礼拜六晚上开始,一周只休一天。
离开石楼,往前就是生活区了,沿着石板路能撞上一栋三、四层高的房子,当然也是红色,被称作8号楼,因为没见过6号楼,7号楼,所以不知从哪里排行算起,反正就叫8号楼了。8号楼的住客以女生为主,不过全体男生每日必打楼前穿过,因为要回到男生宿舍,这是唯一的道路。虽说宿舍的窗台有点高,楼内风景轻易不会外泄,但男生们还是乐得有机会从那里穿过,赶上雨天,也许还琢磨着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不过这可能都是今天的演绎了,那年头刚经历了一场大革命,好像没那么多雨巷诗人。当年的主旋律是男女授受不亲,读书的男女更是明文规定不可有私情,但宿舍管理好像并未如后来的铁面无私,所以男生似乎也能进楼,只是若无缘无故瞎闯,恐怕被人怀疑,所以进去的男生估计都要找点由头,当然绝对不能说是会女朋友,那可是顶风作案了。但里面其实都是集体宿舍,进去了也是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哪有案子可作!
过了8号楼,是个下坡,一溜平房沿着山势依次排了下去。房子当然也是红色,被称为平一、平二、平三、平四、平五,其实房子并未编号,只是大家习惯地认为山脚最低处是平一,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栋当然就是平五了。当年入校时,学生有限,77级的男生基本就集中在平五。三分部当年共两个系,计算机是个袖珍系,只有一个专业,也就是一个班,35人。旁边的无线电系,也只有三个专业三个班,至今记得名称很有时代性,电真空、半导体、无线电。两系加在一起统共只有四个班,百来号人,又住在一块,想不认得都困难。当然后来各奔东西,多数没了来往,如今若撞上,不知是否还能识得。
平五的生活单调但不乏热闹,课余不少时间在这里打发,有发奋学习的,也有扑克棋牌的,偶尔还有小提琴和男高音门前飙过,不记得是哪个班的才子了。
这次重游,8号楼还在,样式也没什么变化,好像还是女生宿舍,不过当年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早已远去,只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而当年的平一到平五,如今更是面目全非,几栋灰墙水泥楼替换了曾经浓荫下的红砖黑瓦,可惜!
如今的三分部,恢复了不少老建筑,似乎还搞出了一些新典故,什么“情人桥”,“熊猫馆”之类,当年应该都不存在,或是掩埋在废墟青苔之下。“情人桥”一片簇新,估计是假古董。至于“熊猫馆”,建在8号楼边上,自带围墙,安全隐蔽得多,当年肯定也不存在。虽然不知大名叫什么,但一排栏杆式的围墙很逼真地体现了动物园国宝馆的风情,加上藏在里面的也的确是三分部的珍品 - 工科院校里稀有的女生, “熊猫馆”的别称实至名归。
情人桥
提起三分部景点,忽然想到十数年前在网上和同班同学一起怀旧的情景,说的最多的自然是三分部,并曾将当年记忆深处的印象列出,又仿着“西湖十景”的套路,胡乱编排出个“三分部十景”,并假名“旧园十景”,赚几声感慨。可惜时间太久,当初的底稿早已不见踪影,凭记忆只能想起其中几个“景点”,但对每一景的具体描述实在想不起来了,姑且把几个名称先列列,也许有人能补上:
红楼夜读
石径回声
江畔银屏
平房叠翠
石楼舞影
桂香浮动
……
2.龙井村和九溪十八涧
提起杭州,少不了要联想到龙井,所谓虎跑水冲龙井茶,就能把杭州品了。惭愧的是,当年在杭州混了几年,虎跑虽去过几回,但龙井到底在哪儿,一直没搞利落。亏了这趟“毅行”,算是整明白了。原来这龙井村离当年住的三分部不远,沿着九溪十八涧再往前走就到了。
“九溪十八涧”排不上杭州十大名景,恐怕就是杜撰个西湖百景,也轮不着它。但这名字很惹点想象力,总觉得能听到空山鸟鸣,看到流水蜿蜒,闻到翠竹清香,而且还拐十八个弯,应该是个曲径通幽,佳人天成的去所,因此曾经去过几回。但每每回来总有些心理预期落差,怎么没看到九条溪啊?那十八涧怎么数也凑不够啊!当然幽径还是不少,不过佳人难遇!
这次才搞明白,原来之前只是走到自以为是九溪的尽头就打道回府了,其实后面还有一条更小的山道,那里才是正儿八经的九溪十八涧,一路通到耳熟能详的龙井村。至于是否真有九条溪水和十八道山涧,没认真数,但的确跨过了不少淌水的石阶。
穿过九溪来到龙井,是个混合着古代和现代的山镇。如今的龙井,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种茶村,黑瓦白墙的村居都在经营各自生意,卖茶的当然有,卖其他零碎的似乎更多,可乐、橘汁、瓶装矿泉,哪哪都是,方便啊。据说如今经营生意的大多不是原住村民。好地方值钱,龙井村更是拿着名字就能换钱,所以不少村民把房子往外一出租,进城过日子去了,各地的外来户盘下沿街房屋,别出心裁改装一番,热热闹闹就堆起了买卖。总体而言,一家家都体体面面,老板也多和气生财,没有急吼吼推销的样子,都是老把式了。
龙井村
3.茅家埠和都锦生
在杭州的几年,未曾听说有茅家埠这么个地方,如今旅游发达,能说上名字的景点早已人满为患,于是老杭州们四处乱窜,开发出了不少清幽之地,茅家埠大概也是其中之一,且能排上座次。因为地名有个埠字,肯定是水陆码头了,当年据说是到灵隐上香的必经之地,公子小姐,达官贵人,都在这里上下渡船,可见那时的水路十分发达。但更让茅家埠出名的是丝绸大王都锦生,在码头边修上一座宅子,再起上一排绣房,收茧巢丝,织锦纺花,靠着船运便利,财源茂盛达三江,顺带着把杭州、丝绸、乃至茅家埠一并贩了出去,江湖名声都传到海外去了。印象里,如此一位成功商人,又有一个肥嘟嘟的姓氏,样貌必是一位和气财主,团面弯眉,长袍马褂。但进得园子看了雕像,却与想象完全相左,只见都老板西服革履,尖脸细眉,金丝眼镜,温文尔雅,一副教授摸样。如此想来,当年应该就有了儒商之说。细看说明,人家还真是教授,可惜赶上日本人,时运不济,英年早逝。
如今的都宅,已成了博物馆,厢房里陈列了一架当年的纺车,半铁半木,下半截和普通木织机类同,走起来想必也是“唧唧复唧唧”,但顶部却有一个铁质的设备,控制着花纹的变化,细一看,这控制器其实是个“编程器”,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控制程序尽然是一片片薄薄的木片,上面整齐地打着一排排小圆孔,整个就是二进制编码,和我们曾经熟悉的计算机穿孔纸带以及FORTURE指令卡片如出一辙,原来当年的织机就有二进制程控了,乖乖!
4.玉泉观鱼
“花港观鱼”是人人皆知的西湖十景之一,游人必到。但“玉泉观鱼”恐怕是只有杭州人才偶尔想起的另一处观鱼圣地。因为离浙大近,读书时也偶尔来过几回,记忆中几乎少有游客,但来人都围着泉池指指点点,不是说泉水如何,而是叹大鱼摆尾。池中数尾墨色青鱼,长一两米,重数十斤,时隐时现。玉泉如今看起来像个半现代的“古迹”,如同一件由机床加工出来的古典家具,精致但不古朴。不过据说历史很悠久了,一千多年前就有,当然那时还是一座寺庙,好像称青莲寺,听着更古董一些。也许那时的和尚们就开始养鱼了,估计是当放生用,没人敢偷吃,天长日久就长的如此巨大。当年读书时来此,一是因为静,寥寥数人,静静观鱼,不像花港观鱼那么喧嚣;二是因为近,离浙大不远,溜溜达达就能过来,方便。这次看了一下池边说明,据说有几条大鱼已活了50-60年,算起来40年前可能就有过照面,不知那几尾摇头晃脑过来打招呼的大青鱼是否当年旧友?
玉泉
旧友回归
5.植物园
植物园是搬到本部后最常去的一个地方,挨着近,走路十分钟就到,而且大,再加上没有围墙,走着走着就身在园中,一切免费。印象中当年植物园是西湖唯一一个不收门票的景点,如今正好相反,是唯一一个要收门票的景点。也对,当年的植物园,概念上是科研教育基地,国家包了,若再收费,于心何忍!说明那时的官员老实。今天的植物园,不知国家是否还包着,但这么大个院子,里面的警察就有好几拨人马,收点门票也是理所当然。且一早一晚是不收票的,意思大概是隔壁的老少邻居反正离得近,就早点来吧,咱只对那些赶不了早的外地游客横一刀,也许一辈子才一回,不疼,更不见血,说明今日官员灵活。
植物园
这次和大家重走植物园,发现似乎每人都有些植物园情结,一个比一个熟悉里面的岔道和经典,看来读书时感觉都差不多,把这里当据点了,没事就来踩踩。记忆中,当年来植物园多为晚饭后的散步,三五成群,撞上认识的,点头打个招呼,有时一个黄昏要点好多个头。也有相识而不点头的,一打听,大多是为些鸡毛蒜皮的小别扭,撑破天也就是暗中较劲的事,就像输球不服气。
如今回头重走,旧景早已远去,情仇更无踪影,路上无人点头,只有独自一笑。
重走植物园
荷花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