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
在世界沙漠排名中,撒哈拉面积第一,约930多万平方公里,快赶上一个中国的大小了。但对于无离头以及不少上世纪出生中国人来说,听说撒哈拉这个名称,大概不是因为它大,而是看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三毛笔下,撒哈拉变成了一个浪漫的代名词。这次来阿尔及利亚,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来看看真实的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
阿尔及利亚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土被撒哈拉沙漠覆盖,自古以来,许多原始部落生活在这片沙漠中,他们不仅发展出了许多小村小镇,甚至还建立了许多成规模的城市,我们今天所在的贾奈特,就是其中之一。
撒哈拉男人
撒哈拉女人
贾奈特(Djanet)
贾奈特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城市。所谓绿洲,就是沙漠中水源丰富,物产茂盛的区域,在撒哈拉这片巨大的沙漠中,有着许多这种绿洲,多为商贾贸易的必经之地,自古修建了许多驿站,来自各方的商人在此歇脚,补给,做交易。
贾奈特大巴扎
图阿雷格帐篷
博物馆内
贾奈特民俗博物馆
首先来到贾奈特历史民俗博物馆,了解一下这儿的历史及风俗。这里的原住民称作图阿雷格人,是柏柏尔人的一个分支。图阿雷格人是一个游牧民族,聚居在贾奈特四周的绿洲区域。他们除了放牧,好像也搞些种植,当然品种很少,基本限于椰枣等耐旱植物。椰枣在当地是一种主要生活资源,但凡有点水的地方,似乎都种着椰枣。椰枣树外形像热带海边常见的椰子树,英文名称也叫椰子树(Palm trees),但结的果实完全不同。椰枣果小小的,含糖量极高,当地村民们将其腌制加工后,当粮食般地存储和食用,管饱,也管解馋。
椰枣树下
来到沙漠绿洲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些原住民的生活场景,从各种日常用品到盛大节日活动。图阿雷格人好像每年有个大的活动,事先要有专门的团队组织安排,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办,正式节日要连办好几天,内容大概是各部落间选美和比赛,估计有点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图阿雷格年度盛会海报
除了这种友好的竞争比赛,沙漠上也有血雨腥风。无离头注意到一份当地历史简介,上面说到附近一个部落被另一拨人袭击,整个部落被杀,只留下两个婴儿。看来在这片平静的沙漠绿洲中,除了有三毛式的浪漫,更有着人类的共同历史,杀戮和抢夺。
接着出城来到一个真正的村庄或居民点 - Ksar zalouaz,如今大概也是旅游景点之一,进口处有着说明牌匾。居民点是在一个乱石坡上,一眼看去,像是一个被地震毁掉的村庄,到处是不规则的巨石和一些残垣断壁,似乎不经意地洒落在路边。但细一看,原来这片居住区是利用当地的乱石,黄土和椰枣树干,沿着石缝有意搭建而成,据说是撒哈拉特色民居。也是,这种建筑,除了就地取材的优点,厚厚的黄土和巨大的石块还抵挡了沙漠的强烈阳光,狭窄的石缝和曲里拐弯的碎石小路也能防范外部的入侵。
巨石底下住宅
Ksar zalouaz村入口
沿着不像道路的小道,我们来到山坡顶部,脚下踩着一片平台,原来已经来到小村最高处,脚下的平台居然是一座清真寺的房顶。导游甘努让大家不要踩到房顶,有不恭之嫌。话音未落,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伊斯兰女人,对着我们大吼大叫,虽然一句没听懂,但那表情已经非常说明问题,我们大概冒犯了神灵。甘努很努力地向伊斯兰女人解释我们没有踩清真寺屋顶,只是在边上拍几张照。但那伊斯兰女人不依不饶,声音愈发高昂激烈,直担心她把当地穆斯林老乡都喊出来了。正在不可开交时,甘努不知采用了什么战术,那穆斯林女人突然安静了下来,两人于是握手言和,一场虚惊。
石缝中道路
村里的清真寺
沙漠
来到撒哈拉旅游,午饭后要休息3小时以上,天太热。下午的活动一般在3-4点过后。我们的当地导游像个家族公司,父亲是老板,一个儿子加一个伙计就开张了。三辆丰田越野车带着我们开进了撒哈拉。这里的车几乎都是越野车,估计其他车没法开。据说丰田车在这里信誉良好,路上见着许多。
下午出发前
出发前,甘努照例要介绍一下当天活动内容。说是要先去看大象,然后去一个被称作“流泪的野牛(Crying Bull)”的景点。一时想象不出来说得是什么,难道撒哈拉沙漠里还有大象和野牛?莫非听错了?将信将疑,先出发再说吧。
出发
车进沙漠,很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路了,四面都是沙,哪个方向都能开,全凭司机的经验和记忆。好在这段沙漠里有不少岩石裸露,可以作为一个大致参考。根据甘努说法,沙漠中的这些景点他大多去过几回,但永远不知道是怎么到达的,每次司机都走不同的“线路”,其实就是没有线路。
寻找目的地
大象和野牛
这里的沙漠并非如想象中的单调,而是有着不同的地貌。矗立在沙漠中的岩石,经过千万年风沙雕饰,幻化成各种形态,如同天然背景板,越野车穿行其中,景色不停变换。
不久,越野车来到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景点 – 沙漠孤象。只见面前有一块两三人高的岩石,被大自然雕琢成了一只大象模样。别说,还真的很像,既有轮廓,又有细节,此时才反应过来出发前导游所说的沙漠大象是什么,于是围着照相。
沙漠大象
盲人摸象
离开大象景点,越野车继续在沙漠中行驶,来到下一个景点 – 哭泣的公牛。原来是在一面巨大的岩石上,当地先民留下的岩画,几只正在流泪的野牛,导游说这些岩画已存在几千年了!岩画很写实,野牛都是一副伤心模样,考虑到当年的艺术家们应该只会画他们熟悉的东西,说明此地曾经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至于这野牛为何流泪,据考古猜测,大概是当年正赶上撒哈拉气候变化,大片水泽转成沙漠,野牛们大概也感到了生存危机,所以哭呢。听着像个现代故事。
“这是滴泪的牛眼”
顶牛
上面有副画
在岩画下面的石缝里,导游说还有一些画,但要躺下来才能看清楚,于是大家纷纷横倒下来,进到石缝里观察。原来是一些较小的古代岩画作品,多为牛马一样的动物形象。看样子像是一些当年放牧的“艺术家”们为躲避灼热的阳光,钻在石缝下无聊,于是用深色石头随意在石壁上勾勒出来的东西,一不留神,就成了千古传世作品了!不过仔细看看,这些历经千年的岩画,线条和色彩似乎有点过于新鲜,不免让人心下起疑,不会是今天的“艺术家”们的杰作吧?但这里可是UNESCO认证过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还是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石缝里的岩画
艺术创作过程
夕阳
离开“哭泣的公牛”,要赶去一处高地看撒哈拉日落。时间有点紧了,越野车在沙漠里狂奔,窗外景色已是不同,只见大片沙漠无穷无尽。对头,这才是印象中的撒哈拉嘛!
黄沙无垠
车开到一个大沙丘下,夕阳却被云层遮挡,一直不肯露脸。于是想爬到沙丘顶部试试,发现非常困难,最后手脚并用,总算上去了,但仍旧未见夕阳,不过倒是一副大漠黄昏的景色,很壮观。
等待日落
到高处看看
大漠黄昏
日落
晚餐
从沙漠出来,已是晚饭时分,直接到旅行社老板家里晚餐。餐厅是在室外,大块地毯直接铺在沙地上,三面用挂毯围住,应该算是VIP房间了。晚饭的内容除了一大盘烤肉加沙拉,再就是当地美食“库斯库斯(Couscous)“,一种用粗麦粉做成的食品,味道有点像小米,吃时加点肉汤。味道还不错。大家都有点饿了,给什么吃什么。其实来到撒哈拉,吃饭就别讲究了。
老板家的VIP包房
今天内容还是撒哈拉,简单早餐后出发,目标还是玩沙漠。
沙漠入口
冲沙
先是来到一片坡度较陡的沙丘,三辆越野车开始冲沙,这要些技巧和经验。一开始很顺利,几辆车顺着地势,冲向沙丘顶部,沙面上留下了数道优雅的弧线。不过在冲最后一个大坡时,一辆越野终于陷在沙窝里了。另一辆车掉头援救,估计问题不是很严重,很快就拽出来了。但若是孤单一辆车,不知如何解困。
沙丘
沙海
冲沙车队
等待
等三辆车都来到高处,一眼望去,四面都是无穷的大小沙丘,脚底踩着细细的流沙,直担心往鞋里灌。好在不识数事先给每人准备了一副防沙鞋套,大家穿上后不仅鞋里不进沙了,鲜艳的色彩还使得众人脚下生辉。
脚下生辉
飞越
鞋里不进沙
一、二、三,起跳
撒哈拉生态
如今的撒哈拉据说还有不少野生动物,但我们一路几乎没见着。正在车上说着呢,车外突然出现几头单峰野骆驼,见车来了,一路狂奔,速度极快。过去见过的骆驼,大多温文尔雅,行走时一步一个脚印,一副忍辱负重的汉子形象,没想到野外的骆驼还有如此矫健的一面。
单峰骆驼
狂奔
干旱的沙漠大多寸草不生,但也不时出现一些植物,说明地下还是有水源的。根据资料,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虽然储量很大,但那是经过千万年的积聚形成的,如今每年的自然补给非常有限,远远赶不上人为开采,大概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沙漠地下的水一直是各国争夺的重点。
岩壁画
车在沙漠中继续行驶,也不知下一个景点内容。终于停在一片岩石前,原来又是一个原始岩画集中区。但初一看,眼前尽是普通的岩壁,没发现有什么特殊,后来在司机和导游的指点下,才看清了一处处石缝里的岩画,数量很多,看上去也的确有几千年的历史。品赏一下,发现原始人的艺术水平还不低,不像是胡乱涂鸦。
岩画
发现岩画
里面有岩画
此时的阳光正是热烈,但在干燥的气候下,只要不是阳光直晒,并不觉得太热,难怪当地人都用袍子把全身裹了。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先民的生活情景,估计当时没那么多防晒装备,先民只好躲到石缝里,闲来无事,抬手勾勒出一幅幅生动作品。
看完岩画,上午内容结束,回到贾奈特的旅行社老板家中午餐,还是吃“库斯库斯”为主。
骑骆驼
下午4点后,继续出发,目标也还是沙漠,不知还会有什么发现等待着我们。
车行半道,前面出现一群骆驼,这回不是野生的,而是驯养的,主人是几位阿拉伯兄弟。原来这是沙漠里的一种旅游项目,骑着骆驼走几天撒哈拉,中间搭帐篷住野外。我们碰上的这个驼队,就是几个德国的旅行者的坐骑,据说已经在沙漠中骑行好几天了,这会儿正在旁边搭帐篷,准备当晚的住宿。
我们本来没有安排骑骆驼,但既然碰上了,也是缘分,于是导游和那几位养骆驼的阿拉伯兄弟一商量,说我们每人可以骑着骆驼走一圈,于是大家兴奋,纷纷爬上骆驼,当然是拍照为主,骑行为辅,不过也很开心,算是意外之喜。
撒哈拉野炊
傍晚时分,来到一片开阔处,四面可见不同地貌,有山岩,有沙丘。一群当地男女正在沙漠上用地毯和石块搭出一片场地,看样子要给我们弄点节目。此时太阳已被远处山石挡住,炎热褪去,刚才还在卖力干活的一群男女转眼换上鲜艳服装,多为黑色主调配上各种装饰,围了个圈开始唱歌跳舞。内容简单易懂,小伙子们拿刀对着砍,丁丁当当,姑娘们则哼着小曲在旁边拱火起哄。
刀舞
盔甲
远观舞蹈
撒哈拉虽然人烟稀少,但自古有许多不同部落,论祖宗多为帕帕尔人。在阿尔及利亚这块的人被称作“图阿雷格”人,也是帕帕尔一个分支,以游牧为生,据说好战,难怪他们的娱乐也多是舞刀弄棍。
披金挂银的沙漠美人
合影
晚霞中
黑珍珠
演出大约持续了几十分钟,天逐渐暗了下来,只见一人点起了一个小火堆,算是篝火晚会吧。只见众人围着篝火而坐,几个当地人两手在沙地上摸索着什么,原来是找一种带刺的小植物,摸到后顺手就扔在火堆里,当柴火烧了。大家学样,也在沙漠里摸这种带刺小植物,发现还挺扎人,要十分小心,猜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骆驼刺”了吧?据说骆驼能吃这种扎嘴的植物,真是一物降一物。
点燃篝火
篝火旁
晚餐就在篝火边,一碗汤,一块鸡,几口圆白菜。食物虽简单,但一轮明月清辉,满天星斗闪烁,加上几位图阿雷格音乐家弹着乐器,唱着歌在一旁助兴,自有一份大漠情景,广袤无垠。也许沙漠民族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生活吧。
星空下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