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6-3-13,周日
早春走香山
周末,晨,微雾,也许是霾。
起来后打算走局,想到了植物园,和不识数开车就去了。如今的GPS导航功能强大,不光指路,连停车场实况都不停报告,告诉说第五停车场还有不少空位,直奔。
猜想植物园这个季节人应该不是太多,不料一路还是不少车,来到植物园门口,堵。停车场的入口很是一串长队,心下一烦,就继续往前,看看有无其他地方。犹犹豫豫,车已行出好几百米,抬头已是香山公园入口。得了,就改香山吧,反正好久没来了。
印象中的香山应该是来看红叶的,那可要等深秋,如今还是早春,叶芽都见不着,不过常年不落叶的松柏仍旧遍地,倒是不缺绿,只是经了一冬天,叶色泛暗,有点萧萧。
上一次来香山公园,好像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似乎是块无人看管的野地,只记得有个“双清别墅”,因为是毛泽东住过,所以记住了,进园就直奔而去。
双清别墅
“双清”在半山,是一个小园子,里面一栋小房子,门前一个水池子,边上还有一个小亭子。如今变成了博物馆,当然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那段历史,49年,至于“双清”的更早的历史,一块牌子上也说了,是乾隆爷修的,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后来又重建。
房子不大,一层,里面摆设是按照毛泽东居住时样子。按照如今标准,算不得豪华,还有点简朴,几个通着的房间,卧室、办公、厨房都全了,客厅基本就是过道。看了介绍才知道当年的渡江战役是在这指挥的,有一副大地图挂墙上,标示着当年态势。国民党仍旧占多半江山,但关键的东北,华北已是共产党天下。
让人有点惊叹的是毛泽东当年的手稿,多是作战指挥电报,细看之下,对共产党的指挥系统有了点感觉。毛作为军委主席,命令直接发到前敌总指挥,如粟裕等,告诉他们该如何处理战事。除了指挥战役,毛还要决定或亲自做很多具体的事,大到写新华社评论,小到一个不算太高级的干部去给民主人士做个讲话,稿子都要上报毛批准,够忙的。看着玻璃框下那些发黄的文档,那可是真正的“手稿”,全是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没有秘书代笔,看那修改的痕迹,估计也没草稿。字体是很熟悉的狂气,顶格顶边,一张纸上满满当当,一副恣意汪洋的气派。还有不少黑白照片,多是家人或和几个高级领导,朱、刘、周等。旁边有几个一起参观的,大学生摸样,估计是周末男女结伴出游,似乎对共产党的这段历史已经模糊,听他们议论很有意思。除了毛、刘、周、朱,其他人就张冠李戴了,什么“康克清是周恩来夫人吧?”之类的闲话时时跳出,让人不禁发笑,也在感叹时过境迁,英雄莫名。其中一戴眼镜被称作“博士”,看来很博闻,不停纠正其他人,还告诉别人“李讷”不读“李那”,读“李呢”,但当有人问道:“叶子龙是干嘛的?”似乎有点难度了。很想在旁边说一声,“叶子龙是毛泽东机要秘书,管发电报的”,但还是忍住了,想看看如今的孩子对几十年前的历史还能知道多少。
毛泽东电报
80年代那次来时,好像还不是博物馆,只在门前立块牌说毛主席居所,当时觉得很奇怪,毛泽东孤零零一人住在这么个地方算什么事。这次才知道,其实当年的整个中共中央都在这,旁边的几栋不起眼建筑就住着刘、周、朱等,再往边上点就是中央各主要部门了,什么宣传、保卫、情报、组织等等,最核心的可能是机要和电讯,指挥全国打仗全靠电报。当然那时的中央也简单,有事几个人一凑就定了。
双清别墅的后边,还有个院子,称“欢喜园”,听着让人想到印度的“欢喜佛”。那帮学生里的“博士”顺口就说,“欢喜佛是个不太好的佛”,于是边上两个女生叽叽喳喳,紧着问,为什么“欢喜佛”不好,看着我们几个外人在边上,那“博士”似乎不好出口,就胡乱搪塞:“不知道,反正就是不好”。待进到里面,看说明这“欢喜园”是“皇家游幸驻跸之所”,那几个女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哈哈哈哈一通过去。中国词汇还真高深,这“游幸驻跸”往白了说大概就是皇家游玩休息的地儿,但和皇帝老儿的“临幸”又似乎带点瓜葛,加上“欢喜佛”这么个暗示,就暧昧了很多。
离开“双清”,看一下路标,原来香山还有很多景点。不远就是香山寺,于是继续上山,如今的香山寺,似乎没什么烟火,庙堂也都关着,甚至有些门窗都被砖头封死了,不知是什么典故。穿过香山寺,已到午饭时分,于是往山下走,一会就到了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一片白色掩在松林之中。
景点里用餐地方有限,于是进香山饭店。当年的香山饭店还是很喧嚣了一阵,一来是因为华人大牌贝聿铭,二来嘛也是改革开放前期的代表作,好像还在国际上得过奖,上世纪过来的人或多或少有点印象。无离头感觉中,这饭店就是一大片白色的墙,衬着中式的样子,码在一片绿色里,有点混搭的意思。其实认真想想,贝大师的作品都有点出人意料,世人皆知的当然是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虽然如今已被公认是神来之笔,可无离头总觉得有那么点说不明道不白的不搭调。当然,也实在想像不出任何更好的设计会是什么。
下午离开香山,又看了一下导览图,发现今天的路程只有整个公园的一个小角。哪天得空,还可以再来。也许等到秋天。
电令
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