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2019-6-24,周二。晴。苏奇托托
今天要去萨尔瓦多另一城市,苏奇托托(Suchitoto),在圣萨尔瓦多的西北方向,约50公里距离。
车沿着著名的泛美高速公路走。泛美高速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公路,南北纵贯整个美洲大陆,从北极圈的阿拉斯加一直到南美洲的最南端,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再往前就要去南极了。中间过了20来个国家,总长大概六万多公里。这回去的三个国家,正好是在连接南北美洲的一个狭长地块上,所以整条公路分别从这三个国家穿过。虽然号称高速公路,但不是那种想像中全封闭的能跑200公里时速的高速,而是更接近咱们的省道类似的半开放道路,车速有限,还经常过村庄,至少在我们这次经过的这段路上大致如此。按照这种路况,估计若要沿着公路从头开到尾,可能小一年的功夫不是太夸张。泛美高速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出钱出力造的,可见那时的美国牛气轰轰,把整个美洲也看成是自家的地盘,花点钱搞条路,即能笼络笼络一帮拉美小兄弟,在战略上也是一个重要布局。但客观上来讲,泛美高速给整个中南美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作用,不然整个拉丁美洲这帮靠水果和玉米过日子的兄弟们,基本就只能勉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活着。当然这儿的自然条件太好,冬天不知什么叫冷,夏天也不热,其实这儿根本就没有夏天冬天一说,一年到头温度差不了几度,只分个雨季旱季。整个雨季时雨时晴,大地滋润,万物生长蓬蓬勃勃,各种作物不用灌溉,只等收获。旱季虽数月无雨,但河流依旧流淌,各种果子还是挂满枝头。一旦家里没粮了,树上摘几个果子,河里摸几条鱼,生的熟的,怎么都能混个肚儿圆,想饿死人都难。
一路上的风景如同萨尔瓦多的季节,平平淡淡,寒暑不分,没有什么惊喜。途中经过弗朗西斯家乡以及他所在的大学,于是闲聊。这儿的教育也有公私之分,似乎普及的不是太好,英语是第一外语,但能说者寥寥。弗朗西斯上的是私立大学,倒不是因为私立比公立好,主要是因为公立免费,所以难进。弗朗西斯是靠着家里的资助加上自己打工赚学费,日子过的还行,比多数同龄人要强。萨尔瓦多很多年轻人跑到美国和其它国家打工,弗朗西斯有点看不上,觉得那帮人没出息,只能靠年轻卖点劳力。他以及他的同伙们才是萨尔瓦多有理想的一代,绝不出国卖苦力,一定要在国内搞自己的企业,做个创业者,和外国资本家一拼。志气不错!
车继续开,在一个道路分叉上,弗朗西斯指着另一条道说,那边不能去,是萨尔瓦多黑帮的地盘。因为听多了,很好奇这萨尔瓦多黑帮到底什么来头,如何厉害?弗朗西斯说,也没什么啦,就是剃个光头,纹一身青龙之类的剽悍图案,再戴副墨镜,大概世界上的所谓黑道老大基本是这个形象。但这儿的黑道还必须穿Nike鞋,否则就不正宗。这倒是第一次听说,不知对Nike公司是福是祸。想想啊,大街上一溜道上兄弟们往那一站,每人一双正宗品牌的Nike鞋,可能还分个老大穿James Lebron限量版, 老二穿Kobe Brant之类,NBA的大佬们不知如何感想?不过这一趟自始至终我们也没见识一位正宗的黑道人物,只有想象了。
苏奇托托
中午时分,来到苏奇托托,是一个很有历史气息的小城,也是萨尔瓦多人周末或节日休闲的去处。街道两边是明艳的建筑和开花的植物,地上是鹅卵石铺就的马路,一幅热情而又懒洋洋的南美风情。当地最著名的是两样东西,教堂和靛青印花。城里但凡高大点的建筑,基本就是教堂了,大多白色,衬着路旁的繁花和棕榈树,十分耀眼。
苏奇托托教堂
市中心
教堂繁花
靛青
蓝色靛青是一种传统印花工艺,在化学染料出现之前是本地的支柱产业,如今已蜕变成了旅游噱头,路边许多小作坊,游客可以买产品,也可以动手试一把。进了一家门口挂满了“作品”的染坊,老板娘很热情地推销,还拿出看家本领来告诉我们如何制作,看了一下工艺,基本就是中国的蜡染。不过似乎更粗旷,因为蜡染主要靠把蜡浇在布上作出图案,但这儿似乎主要靠手工把一块布卷巴卷巴,然后投入染料里,因为卷的松紧及折子各自不同,染料浸透程度不一,就出来不同效果,所以更多是靠手工技巧和预见性,出来效果很难把握,手艺高低大致还能看得出来。
老板娘和我们套近乎,不外乎就是问何方人氏等,听说中国来,就说起前两天来过一拨,是个什么代表团,又说是一帮作家,最后说是Blogger,到底也没搞明白什么来头,如今网络发达,人人都可是个博客(Blogger),到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都成作家啦
靛青印染
染缸
苏奇托托街道
老房新漆
餐厅
餐厅庭院
装饰
湖畔餐厅一角
街边
小学生
路边随处可见
门前
苏奇特兰湖(Lake Suchitlan)
下午的内容是坐船游湖。苏奇托托挨着一条大湖,其实是个水库,很大。船是一种带篷机动船,跑起来带起一片凉风,在炎热的阳光下,还是很惬意的。小船在水库里跑,四周不见人家,远处偶有一条渔船,渔夫用一种似乎很笨拙的方式在打鱼。也是用渔网,但不像电影中常见那种轮圆了撒网捕鱼,而是举得高高地往下砸,动静很大,老远就把水面轰的山响,却不见鱼被砸中。
湖面上没有太多内容,几只水鸟孤零零飞过,湖中央有个人造纪念物,三个十字架浮在一片猪笼草中间。原来是曾有一架军机出事,三个飞行员遇难。如今那飞机残骸被捞出放在湖边山上作纪念,而在失事地点的水面,就立了三个浮动十字架。
湖畔渡口
游船
湖景之一
湖畔牧场
失事飞机
湖面纪念碑
湖上斜阳
咖啡大叔“皮皮”
萨尔瓦多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咖啡,当地人已此自豪。回到城中央,的确有很多小咖啡馆,来到一家在街角的,叫Abuela Cafe,色彩浓厚的小楼让人感到一种地道的传统。弗朗西斯说认得老板,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要给我们介绍一下。
老板的大名好像是亚历山大或类似的很威武的称呼,但朋友圈都称他“皮皮”,中国话听起来不咋地,像个小混混的外号,但本地咖啡江湖上好像很认这个名头。
“皮皮”咖啡馆
皮皮和当地人长得明显不同,具有典型的欧洲形象,还是那种殖民时期的欧洲人样子,宽宽大大,很粗放,兼着豪气,有点海盗船长的派头。与人打招呼很随意,估计即便是女王陛下在眼前,也就是翻翻眼皮搭一声。不过一旦说起咖啡,劲头就来了。我们当然是一水儿的谦虚,向他讨教咖啡攻略,本来嘛,我们也的确不懂。
初见“皮皮”
皮皮先是摆出几个家伙事,一个小磅秤,以克为单位,一个小滤壶,几张滤纸。然后取出一个小罐的咖啡豆,说这可是正宗的萨尔瓦多好咖啡,产于某某山谷里(没记住!),而且新鲜(刚知道咖啡豆也得新鲜!),烘陪得法(烤豆子还是有点技巧的!),然后非常认真地拿个小量杯在磅秤上秤出8克咖啡,一壶水也要过秤,220克,烧开后,略晾一晾,待水温降到93度(皮皮没用温度计,不知如何量出的?),逐渐浇入滤纸上的咖啡。看着皮皮的粗壮大手灵活地操纵着小小的磅秤和软软的滤纸,有种奇怪的感觉。估计这事平时都是手下的伙计们在干,今天赶上我们这帮不远万里来自中国的游客,又是一幅谦虚好学的虔诚样,皮皮于是很乐意地摆乎一通,旁边的伙计们也就乘机偷懒,看着老板干活。
很投入的“皮皮”
咖啡泡好,皮皮给我们示范如何品咖啡,原来那些上流咖啡屋里的轻酌慢饮,斯文优雅都是扯淡,样子货,正经咖啡的第一口要像日本人喝汤面,大口匝吧出声来才行。拿个小勺,对准嘴巴,吸溜一口进嘴,然后大声匝吧两下。试了一把,别说,还真与平时口感不同,大声吸进去的咖啡从深处返出一种淡淡的甜味,不知是咖啡的效果,还是这喝法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这种品咖啡方法估计是没法到大堂之上,一屋子的“上等人”可能都要侧目怒视了。
看见了吧,火候正好!
先闻闻,香吧?
喝完皮皮亲手调的咖啡,于是又侃起了咖啡历史以及咖啡的种植和制作。问皮皮怎么咱们这种外人从来都是听说哥伦比亚咖啡,没听说过萨尔瓦多咖啡啊?皮皮有点不屑:哥伦比亚是买卖做得好,倒腾毒品,顺便倒腾附近几国的咖啡,自己产的嘛,so so。原来如此!
据皮皮说,咖啡必需生长在坡地上,还不能太阳直晒,要长在大树下,阳光必需透过树叶稀稀落落地洒下来。涝了不行,旱了也不行,所以只有萨尔瓦多这种时雨时晴,永无旱涝的山林地,高档咖啡才能长得好。当然,采收也很关键,咖啡果从嫩到老,由青变紫,变化很快,只有很短一个季节可以采摘,而且每棵树上的果子不是同时成熟,所以必须人工采摘,而且这咖啡豆熟的生的互相挨着,粗手大脚的男人,一把下去就全毁了,所以必须是手指尖尖的女孩才行,一天也出不了多少活,所以好咖啡卖得贵。皮皮大概经营过咖啡加工场,对各种新鲜咖啡的品相和质地一看就能分出等级,然后按质给钱。
聊得兴起,于是瞎问。无离头记得在印尼买过一种“猫屎豆”咖啡,在国内被捧为神品,当初在印尼买时也是按克来计价的,金贵着呢,回来好几年也没舍得喝,于是和皮皮讨论这“猫屎豆”到底功效如何。皮皮想了想,眼皮翻翻说,这应该是个生物学问题,道理上说嘛,这”猫屎豆“无非就是在狸猫的肚子里消化了一圈,变成了猫屎,然后捡起来洗洗,是个发酵过程,比天然发酵快点,其他可能就是买卖人的忽悠了,属于心理学范畴。听着也对。
聊咖啡
喝了皮皮的咖啡,还学了一大堆咖啡的掌故,原来喝了这么多年咖啡,整个是在瞎喝,连正经泡咖啡的比例和方法都没掌握,今天认真上了一课,光凭这一点,这苏奇托托小镇就没白来。皮皮说的高兴,告诉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咖啡冲泡技巧和方法,今天没法一一展示了,约好明天一早再来。
酒店和普普萨
苏奇托托的酒店很有特点,当然是典型的休闲式样,门口很西班牙,手工制作的家具配在高高顶的乡村式房间里,厚厚的墙壁让屋子显得阴凉,错落有致的庭院栽着各色热带花草,一个不规则泳池随意地点缀在院中。晚饭在酒店里,老板特地从外边买来了“璞普萨”,总算见识了庐山真面目,原来就是一种玉米面贴饼子,中间裹着点豆子馅或肉馅,看各家口味和实力了。这大概是萨尔瓦多最普遍的家庭主食,就像中国人的米饭和面条差不多。拉美兄弟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喜感和幽默。记得当年到巴西,说是请我们吃国宴大餐,闹半天原来是猪尾巴和下水一起搅和搅和,由非洲奴隶那儿起源,吃前说得天花乱坠,神秘兮兮,让我们很是期待了一阵,上来看着就有点难以下口,不过当地人大概真的是觉得美味。
小店大堂
酒店一角
图书馆
酒店环廊
噗普萨作坊
街边的普普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