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三国行 (10)印第安部落、巴拿马运河

第十天: 2019-7-1,周二,雨转晴,巴拿马印第安部落,巴拿马运河


一早出发,去城外的一个印第安部落,车程约两小时。巴拿马是中美洲最靠南边的一个国家,再往下就是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所以在边界地带,有着些土著印地安人,也有着些毒品走私团伙。那里的环境比较特殊,主要是湿地丛林,因此纵贯美洲大陆的“泛美高速”在此硬是给生生截断,是唯一不通车的区域,要靠些轮船摆渡之类的交通。据说有不少议案要修通这条高速,但至今没有下文。


印地安部落


曾经的巴拿马完全是印地安人领地,稀稀拉拉分布着一些部落。后来欧洲人一来,基本给灭了,如今只有一些零星部落生存,多在巴拿马丛林深处,似乎都沿水而居。


现在还是雨季,一早天空就飘着雨丝,从巴拿马城出来后就一路不停。行约两小时,来到一条河边,车不能再前行了,几个印地安男人在岸边等我们。原来印地安部落不通车,进出要靠细长的印地安木船沿河而上,这也是土著与外部世界沟通来往的主要通道。


天空仍旧洒着雨,好在导游早有准备,每人给一件雨披,撑船的印地安人是不怕雨的,几块布头把核心部位挡一挡,其他就基本裸着了,一身棕色皮肤不知是晒的,还是天然如此,在风雨中全然没有感觉。


印第安船渡.jpg

进入印第安领地


IMG_0144.JPG

独木舟


IMG_0173.JPG

欢迎来到印第安


IMG_0182.JPG

仪仗队


IMG_0265.JPG

中东来客


沿着河岸有不少印地安部落,大多以接待游客为生。我们下船处是其中一个聚居地,一对穿着算是布条比较多的印地安男女出来欢迎,可能是礼宾司官员吧,后面是几个手拿乐器的仪仗队员,细看一下,有敲木鼓的,有吹自制小喇叭的,还有拿着个大号乌龟壳敲敲打打,好像但凡能发声的家伙都可拿来当乐器,不过节奏还是很明亮愉快的,不知算是“吹奏乐“还是打击乐


进入寨子后,先把我们引到一个食堂,据说当地村民也在这做饭,厨房是公用的,柴火灶把草编屋顶熏的黝黑,据说这样能防火,所以这种把厨房集中在一起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安全了。免得一家一户开火做饭,一不小心把整个草房子给烧了。


今天要给我们作当地大餐,油炸鱼和木薯。据说鱼是河里刚捞上来的,木薯也是自己种的,炸鱼的油不清楚是否也是自个儿榨的,看着几个印地安女人忙忙叨叨好一阵,一份食品端上来了,还挺干净整齐,味道嘛,和其他炸鱼差不多,不过的确很新鲜。木薯过去只听说过,还是第一次吃,有点土豆的感觉。接着上来的一大盆水果让人吓一跳,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大木盆摆满了各色品种,我们可只有三人呐!


IMG_0210.JPG

开伙做饭


煮木薯.jpg

煮木薯


吃饭的工夫,负责外交事务的那对男女开始给我们介绍印地安部落的主打产品,一种染色藤条编织的小筐子小盘子,尺寸各异,可以在家里当个果盘之类,其实还挺实用。一个直径一尺多的盘子大概要25美金,据推销说法,这产品的定价主要看工作量的多少,这个盘子大概要一个印地安女人手工编织25天左右,她们每天挣一块美金,所以卖25块钱,听起来还挺公平,对吧? 一天只挣一块钱!当然这个盘子到底是两天做出来的还是25天做出来的,那就无从考证了。无论如何,这个推销还是很有点心理学水准的。不过印地安人很快表现出了他们做买卖的弱点,全是不识数。无离头从一个印地安女人那里买了几个盘子,尺寸不同,价钱不同,加在一起正好100美元,那女人心算了半天,没结果,找来个男的,无离头和他说算过了,给了他整100,那男人还是心算带比划地估摸半天,最后不知如何得出个95块钱,找了5块回来,无离头心想也没问他要打折啊?但恭敬不如从命,就收下了,没辙!


IMG_1339.JPG

印第安草编


IMG_0214.JPG

情感推销


IMG_0230.JPG

据说手工制作


这里的印地安生活有点合作社性质,每个小家有个小草棚子,估计更多是晚上睡觉用,其余就是公共设施了,从厨房、厕所到买卖场所似乎都是集体所有制。白天里,全村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公共场所,共同出面招待游客,各司其职,从仪仗队欢迎,到做饭,做小买卖,跳舞表演,甚至连浑身赤条条的小孩也在游客间串游,成了一道特殊风景。这里的孩子是真正散养,在一个小摊前,木头架子底下有个筐,一个两岁不到的女孩像只小猫似地爬进爬出,有客人来了,抬眼看看,爱理不理,看样子这就是她的窝了,似乎也很悠然自得,也许人类本来就该如此。


离开时,还是那几个印地安汉子用自制的土船把我们送出来。文明世界和原始部族之间也就隔着一条河流。相距不远,但相去甚远。


印第安组合.jpg

印第安人


印第安舞蹈.jpg

印第安舞


IMG_1995.JPG

货摊下的印第安女孩


IMG_1330.JPG

传统和时尚的统一


IMG_0249.JPG

瞧这一家子


IMG_0224.JPG

美女


IMG_0258.JPG

纹身美人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最大的名片应该是运河,在两个大洋中间的陆地上挖条沟,连起来,海运航程一下减少数十倍,经济效益不可估量。记忆里一直是美国和巴拿马为了运河控制权争夺了几十年,但真实事情远比想象复杂,这次到了运河边,看了万吨轮通过,又细看了一些介绍,才对巴拿马运河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渊源有了点基本概念。


巴拿马运河名气很大,但总长只有60多公里,连条小河都比不上。可因为一头连着太平洋,另一头牵着大西洋,把世界最大两个水域给连上了,功能巨大。一般以为,这不就是在陆地上开挖一条人工河沟嘛,想想中国隋炀帝在一千多年前就干过这事,从北京一路挖到杭州,几千公里呢。但实际上这两条运河完全无法比拟。巴拿马运河其实是条“悬河”,水位比两头的海平面高出几十米,因此两头都要用水闸逐级提高和降低,让过往船只上下天梯,每过一艘船都费很大劲。开始不明白为何把运河修得如此不实用,不就是过船嘛?在地面上挖条沟,和海平面平齐,不就完事了吗?原来巴拿马运河所经过之处,虽然两个大洋之间相距不远,但地势复杂,瘴气丛生,要是完全靠人工开凿河流,而且深度和宽度能走万吨巨轮,在当年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所以就只好尽量借助已有的湖泊河流,连在一起,如此就有了一个“悬河”的设计,相当于一个两头筑坝的水库,硬生生把水位提高,水面也自然拉宽,形成了一条天河。如此一来,最关键的人工建筑就是两头的水闸,所以参观巴拿马运河,其实就是看两头水闸如何灌水排水,相应地,穿过两个大洋的巨轮又是如何在水闸内被抬高又降低,平稳驶过。


巴拿马运河的水闸是两条平行的河道,理论上可以双向同时行进,但可能是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两条闸道同时放行相同方向的船,我们赶到时,正是运河里的船往太平洋驶出,所以看到一艘艘巨大轮船由运河缓缓而来,在多级的水闸中逐步降低高度,最后和太平洋平齐,出海续航。而一大波准备由太平洋驶入运河的万吨巨轮,就在海边排队等候,也是长长一溜。据说运河交通繁忙,想通过的船只数月前就要申请登记,然后提前到达排队等候,若未能及时赶到,只好重新申请,那就不知多久了,十天半月是家常便饭。看来当海员真要有好耐心。


船过水闸的过程还是很壮观的,巨大的水闸有两米厚,每一级都有两道阀门,防止万一。更惊险的是水闸的宽度,一些大点的船几乎和水闸一样宽,两边各剩不到一米的距离,船在水闸里航行,稍微一偏,可能就要撞墙。当然工程师的设计不会让你这么容易出问题,不然这一百多年不停的过船,早给撞塌了!诀窍是几台导轨驱动的牵引车,控制着轮船的前进方向,像是套了笼头的马,只能走直道。不过若真赶上个不要命的船长开足马力硬冲,不知会是什么后果。但那就是恐怖分子了,好像这100多年没碰到过。


闸门.jpg

闸门


巴拿马过船.jpg

巨轮过运河


目前的水闸进水排水完全是靠湖水的重力工作,也就是说每次水闸升水降水,都是靠“悬河”里淡水的重力下压,最后泻到海里,算起来一天也要有大量的运河淡水被排掉了,必须有足够补充才能维持。好在巴拿马地区雨量充沛,运河水每天不停往海里排,100多年了,也没出现枯水现象。


至于巴拿马运河的修筑历史,有点复杂,最早从16世纪就有西班牙人琢磨这事,还修了条测绘道路,后来在19世纪由法国人先开干,搞了几年,钱花光了,几万工人连累带病也死得差不多了,进展却不多,最后放弃。美国人接着干,终于在20世纪初通航。当然这中间各种国际政治角力,资本作祟,商人贪心,尔与我诈,不一而足,弄了好几百年。其实在中美洲许多地方都有可能修一条连通两大洋的水道,事实上也的确有过好几个勘探工程前后开展过,但最后还是选在了巴拿马,也算因缘巧合。不过由此一来,巴拿马的国际地位和富裕程度在中美洲就鹤立鸡群了。


在运河呆了个把钟头,看了若干艘巨型货轮经过,有油轮,也有游轮,水闸注满又排空,机械重复,想想这些动作已经持续了100多年,感叹时光有时还真不变。


过闸.jpg

过闸


巨轮过闸.jpg

另一条水道


过了闸.jpg

过闸出海


参观.jpg

运河观景


回到酒店,时间还早,明天就要结束行程,于是坐在阳台上看着中美洲最后的黄昏。下午六点多钟,巴拿马的夕阳余辉准时告别,就像运河的闸门,机械又准确,每日如此。(完)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