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甘肃张掖行,2023-9-24 至 2023-9-28
前记
几年前去过一趟莫高窟,算是见识了河西走廊,也领教了大西北的荒漠风情。当时走了河西四郡里的两郡,敦煌和酒泉,以为那就是河西走廊的全部精彩,于是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另外两处,张掖和武威。
这次不识数不知何处探来消息,说张掖景色极佳,有多处自然和历史名胜,鼓噪要走一趟。无离头听后将信将疑,心中暗想,不就是大西北吗,不就是佛寺佛像吗,莫高窟应该是绝唱了,还能有什么新鲜花头?于是兴趣寥寥,只当是聊胜于无的鸡肋之旅。
不料走了几天,居然一天比一天精彩,当然也是一天比一天辛苦,回来仔细权衡了一下,发现精彩指数远大于辛苦指数,值了!
第一天,2023-9-24,周日,北京 – 张掖,阴雨
中午从北京大兴机场出发,直接飞张掖市。小小机场没有廊桥,飞机停在跑道中央,下来后天空阴霾,乌云漫天,四面寒风一阵阵刮来,哇塞,快赶上西游记里的妖风了,怎么那么冷啊!出门前旅行社告诫大家一定要带羽绒服,当初都心下狐疑,这才九月份那,至于吗!这会儿终于服气。
下机后直奔第一个景点,西来寺。导游小黄一路简单介绍了张掖由来。原来当初汉武帝设河西四郡,自东向西依次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再往西就是新疆了,属于后来的大唐西域地界,是唐三藏取经磨难之地。从地图上看,河西四郡并非等距离设置,更多大概是考虑自然条件,如咽喉要道,人员宜居等等,所以张掖几乎是在河西走廊的正中间。无离头好奇的是“张掖”这一名称,其他三郡名字都好理解,武威,酒泉不用说了,直截了当,敦煌也好说,巨大辉煌吧,可这“张掖”算什么呀?特别是这个“掖”字,日常话语里能想起来的大概只有“藏着掖着”一词,偷偷摸摸的感觉,和其他几处的雄浑厚重不是一个路子。后来小黄解说了一下,这“掖”字的确是胳肢窝里夹着的意思,但加个“张”字,就成大鹏展翅了。因为是在河西走廊中间,往东一展就到长安,往西一展就是西域,所以是个很关键的中心点。
西来寺
西来寺在张掖城内,门脸儿不大,里面也不开阔,一眼几乎能看到头。据小黄介绍,西来寺初建于唐,复建于明,曾经也是张掖著名宝刹,有不少传世宝贝,可惜后来多数被毁,如今所见多为近年重修后的结果,没什么真古董了,地盘儿也抽抽了许多。寥寥可数的几个大殿,门前还横着一个香案,似乎不让游客随意进去磕头。来到一座偏殿,门口也有条案挡着,小黄和管院子的便衣和尚对了几句暗号,就把我们放进去了。殿内供奉的最大菩萨是一尊白亮亮的卧佛,长数米,据说是由缅甸请来的纯玉佛爷,算是镇殿之宝。只可惜殿内摆设凌乱,各种名号的佛爷们横七竖八地堆在中间,把躺在后面的镇殿玉佛给挡得直憋屈。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临时摆放。无论如何,此地文物保护似乎有待提高。
等候
有点满,有点乱
缅玉卧佛
玄奘和尚及财神爷
藻井
从西来寺出来,当日没有更多安排,直接去了酒店。晚饭时分,天空小雨不停,一片阴冷,出门见老白、芳玉的羽绒服已经上身,郭珊大姐也急着要去买条毛裤。
张掖
早饭后准备出发,导游小黄拿出两张地图,先给我们介绍一通。第一张是中国地图,标出了甘肃的基本形状。只见甘肃像一个卧佛躺在那里,头顶新疆,脚踩黄河。众人都好奇为何甘肃有如此奇怪的一个形状,小黄说如果把地图换成地理等高图,就一目了然了。甘肃的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蒙古高原,只有中间是一条可走人和骆驼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河西走廊,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汉武帝在这条通道上建河西走廊四郡,统一管理,以后也就延续下来了。
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
小黄拿出的第二张图是南亚及印度地图,上面标出了古丝绸之路及佛教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渊源及传播。小黄对佛教很有研究,是旅行公司专门推荐的导游,主要接待国外游客,英语很灵光,还有个洋名Peter,对各种拗口的由梵文翻译过来佛教名称和典故也是如数家珍,曾经陪多国大使走过河西走廊。相较于常见的导游,Peter声音不高,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说起历史,特别是佛家历史,更是一板一眼,一副研究学者派头。
小黄之所以拿出印度地图,主要是为了说明当年唐朝和尚玄奘取经的主要经历,例如在何处偷渡出关,在哪里讲经说法,又在何处与求贤若渴的西域国王结拜金兰,最后走到了印度哪几个圣地等等。头绪有点多,地名也五花八门,一时记不下来。比起一般导游常说的《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娶媳妇,流沙河收编沙和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不是一个路数。
大佛寺
今天上午要去看另一座寺庙,大佛寺。大佛寺也在张掖市内,因为昨天西来寺的印象一般,对大佛寺没太多指望,以为还是隐在市内的一栋小佛刹。进来后却与想象不同,寺庙很大,气派非常,原来是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后经元、明、清历代皇家认证,规模越建越大,等级越来越高。
大佛寺山门
大佛寺供奉的也是一尊卧佛,就是佛祖涅槃时的姿态。来到寺内,第一眼就被卧佛的规模给震慑了,身长30多米,光是两只脚就有5-6米高,郭珊大姐看着佛足,说脚趾头不止五个,以为是佛祖异相,常人不及。细一看,原来是两足并排,共十指,与凡人同。
大佛局部
大佛是木胎泥塑,造型很是精致,面目和善,神态优雅,背后站着十大弟子。黄导说了一段和佛陀涅槃相关的故事,大多没往心里去,只模模糊糊记得两段。一是说一个活了120岁的外道和尚(大概属婆罗门教)赶在佛陀涅槃前,不顾佛陀弟子阿难阻挡,来到佛前,聆听佛祖教诲,大彻大悟,最后成了佛祖的关门弟子,还赶在佛陀涅槃前先“入灭”了。回来后百度了一把,这个外道和尚名“须跋”,“入灭”的意思大概就是常说的圆寂吧。
另一个故事是佛陀涅槃后,真身舍利分为八份,由释迦族的八位王爷各领一份回去建塔供养,免得大家打群架争夺,这一事件后被称为“八王分舍利”。再后来佛法弘扬,信徒众多,大家都想供一份佛舍利,于是佛陀舍利又被分为八万六千四百份,广布天下,谁也弄不清到底在哪供奉着,难怪现在不时听说某地又发现了几颗佛舍利,原来如此。
大佛寺还藏有不少经卷,其中包括原始手抄佛经,如今已成国宝。
经卷
黄导说佛
佛
菩萨
众仙
巧遇
因为前一日听说晓林、燕燕姐妹也在张掖自驾游,于是约了大佛寺见面。一进来就见晓林正在四处拍照,旁边有燕燕和杨蕾,还有一位女士,晓林介绍是她弟媳,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不熟。不料芳玉忽然叫出对方名字,原来她和晓林的弟媳是数十年前同事,一下子关系又多了一层,世界真不大。几十年未见面,于是两人往事聊不完,都顾不上观佛寺拜佛爷的正事了。因为接下去要走的路线不同,于是约了明日回张掖城再见。
佛寺巧遇
卧佛殿
明长城
离开大佛寺,奔山丹军马场而去,沿途皆是大漠风景。一座座荒山寸草难见,光秃秃的山梁像是被洪水冲过,形成道道沟坎,似乎没有太多生命迹象。
忽然路边出现一道矮墙,绵延不断,黄导说是明长城遗址,不时还有几个大土墩,应该是当年的烽火台。下车走近城墙,细看之下,其实这土长城的结构不是清一色的黄土,里面还和着稻草和其他材料,所以能在数百年里不倒,应该也算当年的高科技了。
明长城遗迹
对于长城的作用,历来有不同看法。大概因为“孟姜女”的传说,不少国人自幼形成概念,长城是秦始皇的败笔,滥用国力,招致二世而亡。但实地看看,回头想想,古代拿锄头的农耕民族抵抗骑马的游牧民族,若没有城墙守护,根本不是对手。特别是在这种一片平地的河西走道上,一堵高墙的确能让战马很难越过。
烽火台
老兵
山丹军马场
车到山丹军马场,天空已是彤云密布,细雨绵绵。离开大道,进入军马场地界,两边不见想象中的成群战马,以为是未到马场深处,于是耐心等待,同时一路观赏祁连雪山风景。这几天夜晚马场下雪,远处山头上已是白雪覆盖,自有一番肃杀之美。
军马场看祁连雪山
车在泥地上一路前行,经过几个景点,多用霍去病的典故,什么骠骑将军行营之类,虽然是人为景点,倒也让人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
山丹军马场建于汉武帝时代,是少年将军霍去病的战马基地。两千多年前,汉朝和匈奴干仗,骑兵是最有战斗力的兵种,如同后来的装甲部队,机动灵活,还不用加油,有片草地就行。所以当初霍去病把军马场选在张掖的祁连山,应该是考虑当地山势平缓,水草丰茂,且靠近北部疆界,便于大军生息修养。和匈奴打累了,回来歇歇,换一批战马冲上去继续干。
还在大家遥想当年,车已到了山路尽头,路旁有数排木制房屋,是一家酒店,也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招牌上大书“祁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下车入住后,原来的行程是安排马场骑行,有些期盼,但因为雨后路滑,告知说当日不宜骑行,作罢
军马场内
骑不成马,就沿着山路步行。此时山雨已过,空气透明,面前的雪山益发清晰。山坡上未见军马,倒是牦牛成群,静静地啃食,不时还昂首呆立,似乎在思考诗和远方。印象中牦牛应该是黑色的,但不时有些白色或黑白双色的牦牛混迹其中,不知是异化了,还是原本如此。拿起手机拍照,只见远处的雪山衬着山坡上的牦牛,一副仙境空灵。
雪山牦牛
傲雪
花色牦牛
顶牛
招呼
晚上住在木屋酒店,房间很大,只有一个电热器,屋外气温直降,开始有些冷,好在逐渐适应。第二天交流经验,多数穿着羽绒服过夜。
祁连黄昏
第三天,2023-9-26,周二,山丹马场– 马蹄寺 - 张掖市区,晴
一早起来,天已放晴,天蓝如洗,不见一丝云彩,眼前的祁连山在晨曦中泛着红光,昨日还覆盖着的冰雪似乎已褪去。远远一望,每颗小草仿佛都清晰可见。如此美景下,很容易让人忽略大自然隐藏的杀机。原来地上有一层薄薄的,肉眼难见的霜,稍不留神,就能让人滑倒,十分难行。不识数仗着自己一双登山靴,以为不会有危险,前后招呼他人注意脚下,不料一个疏忽,自己却在台阶上划了个屁股墩。
马场晨曦
早上好
木屋室外
公园界碑
终于见到马了
早饭后来到马场另一景区,最大看点是等待马群从山坡上冲到河边晨饮。据当地村民说,马儿饮水时间不定,时早时晚,说来就来,等着吧。
景区另一内容是骑马,丽雯是内蒙插队出来的,一听骑马就犯瘾,加上马工怂恿,于是拉着不识数骑马上山,迎着马群而去。不久,一群马儿自远而近,呼啸过来,到了河边,一字排开,共有数百匹,也算壮观。只是马的相貌一般,肚儿圆圆,个头矮矮,很怀疑是否当年霍去病战马后裔。其实也难怪,如今的马群已没有什么用场,难得有人训练,连马工都是清一色妇女,那马也就缺点雄赳赳的气势。
河畔晨饮
无论如何,即然来到马场,总要上马一下,于是每人摆个样子。照片出来后,效果不错,蓝天白云下,祁连山水边,个个英武,有点大汉朝风范。其中还属老白和芳玉最有特点,一个是动感十足,似乎在飞奔,另一个是挥手指路,大将军模样。
英姿飒爽
大将风范
快马
挂帅
摆样
巡视
天下第一军马场
马蹄寺
离开军马场,来到下一景点,马蹄寺。顾名思义,应该和马蹄有点关系,但更多是一片悬崖石窟造像,有点类似于敦煌莫高窟。石窟开建于北凉,没太听说过。翻翻历史,原来是东晋十六国之一,算起来和莫高窟差不多时期,有1600多年了。
今日马蹄寺山门
马蹄寺最著名的是佛教三十三天石窟。无离头只听说过九重天,已经是天外有天了,这三十三天又是什么来历?黄导解说了一番,没太明白,又百度一把,还是没太明白。大概意思好像是在佛教里的神山“须弥山”周遭有四方,每一方又有八天,所以共三十二天,然后加上须弥山顶是一天,就有了三十三天。不管了,还是回到眼前的三十三天石窟吧。这是建在一片大石崖上的几座分立的悬空寺庙,但外面没有栈道相通,孤零零地挂在石壁上,有数十米高,很是雄伟,但不知如何上去。走到近前,才发现原来在悬崖后面的石头中,有凿出来的暗道相连,游人香客可以沿着一条窄窄的近乎垂直的通道爬到一个个石窟,当然时常要手脚并用,看来进入三十三天还真不容易!最佩服的是郭珊大姐,原先走路都要手杖,今天爬几十米高的,抬头都眼晕的三十三天石壁居然一点不落人后。
三十三天悬崖石窟
近景
入口
三十三天庙堂
三十三天留影
歇会
在三十三天的山脚下,有一个大石窟,也是一座寺,里面供了一座大立佛,面前有一个镇寺之宝,一只马蹄印,据说是天马踩出来的,所以称为马蹄寺。在大立佛的后面还有着原始的菩萨雕像,可是如今都只剩两条盘腿了,上面部分已被砸毁,从残迹可推断出原始造像应该很是精美,但因为有传说菩萨肚子里藏有宝贝,动乱年代就被无法无天的暴民给破了肚了,也不怕天打雷劈。
立佛(重建)
1938年的立佛
千佛洞
马蹄寺附近山崖还有一些景点,来到其中之一,千佛洞。从名称可以想见此处多洞窟,进来后一看,也的确如此,几个大殿悬于崖壁上,周围布满大小不一洞窟,有人为凿出的,更多是天然形成。抬头看去,虽没有三十三天石窟雄伟开阔,但似乎更加精致,保存的也更好一些,还有一些原始的佛像壁画,一千多年了,色彩依旧鲜艳。
千佛洞
悬岩庙堂
壁画残迹,色彩依旧鲜艳
小和尚
在几个悬崖殿里,如今还有一些和尚常住。只见有僧人在里面闭目合十,不知是在修炼,还是在看守,或兼而有之。
晚上回到张掖,约了晓林、燕燕等一起晚餐。一桌西北菜,两瓶张掖酒,天南海北,各自尽兴,只见芳玉和晓林弟媳在一旁说着当年旧事,话题聊不完。
途中相聚
第四天,2023-9-27,周三,平山湖公园 – 七彩丹霞,晴
平山湖峡谷公园
一早离开酒店,先来到一处景点,平山湖国家地质公园。其实这是一片峡谷,大概是被千百万年的流水侵蚀而成。车开到峡谷顶部,放眼看去,视野开阔,一览众山小。隔着峭壁,可见对面山峰自然风化形成的奇石怪景。旅游核心内容是沿着几乎垂直的阶梯下到谷底,然后再上来,落差140米。大家都暗自怀疑一旦下到谷底,是否还能上来。再加上昨天攀三十三天的经历,两腿还在发软,更加有些心虚。但最后还是决心冒点险,每人手里一把登山杖就出发了。
大峡谷正门
击鼓迎宾
地质公园
崖上风光
山势远观
进入峡谷
隔岸观景
一路向下,视野逐渐变小,抬头依旧蓝天,崖壁上可见各个历史时期的地质结构,纵横交错的断面像是人为刻出,其实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一堵悬崖上,横着好几排自然风蚀形成的石窟,一大群山羊不知如何走到了这些石窟上,摆出pose,诸人猛一抬头,仿佛看见一群雕像。
崖壁悬羊
当日阳光晴好,一路景色随着光线变化,明暗相间,时时不同,处处相异,与崖上平坦处所见截然不同,别有洞天。
谷底
峡谷深处,佛影重重
天然佛龛
崖壁
一线天
峡谷深处
峡谷对练
千钧一棒
神仙赶路
来到谷底,该往上爬了,看着矗立眼前的垂直崖壁,正在犯愁如何上去,眼前却出现一架人造旋梯,于是数着台阶一步步往上,据说有3-400阶,中间停留休息了好几回才来到山顶,都抱怨景区管理部门怎么不给修个电梯!一位当地保安接茬,“修不得的,这里冬天零下几十度,电梯一下就给冻坏了!”
天梯
抱怨归抱怨,大家其实都觉得这一趟上下很值,即欣赏了独特风景,还锻炼了身体,更考验了勇气。
张掖“牛肉汤面“
离开大峡谷,下午还要赶往七彩丹霞,行程有点紧,中饭就在一家名为“肉夹馍”的餐馆匆匆打发。甘肃多回族,牛肉面盛行,即便号称肉夹馍馆,但担纲头牌还是牛肉面,水单上第一样就写着“牛肉汤面”四字,一看价格,只有几块钱,便宜到不可思议,于是各点一碗。餐馆是家夫妻店,只见两口子很认真地现拉面条下锅。热气腾腾上来后,却见碗里是有汤无肉。正在琢磨这牛肉哪去了,猛然反应过来这“牛肉汤面”是“牛肉汤+面”,而非“牛肉+汤面”,当然这汤保证是牛肉熬出来的,但若要碗里有牛肉,另外单算。原来如此,老板没骗人,只是这中文的奥秘实在高!不过凭良心说,这“汤面”还真不贵,七个人吃完了不到四十块钱,开创了一路上的低消费纪录。
七彩丹霞
今天最后一个内容是七彩丹霞。无离头老是把“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搞混,上次在敦煌就把那儿的“雅丹”当作“丹霞”了,这次看旅行安排,又混了,路上还问导游这“张掖丹霞”和“敦煌丹霞”有什么不同,被纠正了一把错误,敦煌没有丹霞,只有雅丹!
张掖七彩丹霞的奇特和壮观很难用文字描述,甚至照片和视频都无法体现,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用眼睛看。但为了给自己的将来留点记忆,还是在这里简单画几笔。
张掖丹霞是一大片景观,其中有许多各自独立的风景,各有特点,参观丹霞要乘坐景区摆渡车,根据内容多寡,分为普通游和深度游。
首先来到的是一片山脉,从观景平台看出去,赤橙黄绿青蓝紫,由近及远,一道道山梁依次展开。其中以红黄白为基调,中间点缀一些青铜般的地衣植物,在蓝天白云衬托下,让人叹为观止。本地导游介绍说正前方的山势如同一只卧虎,细看之下,红白相间的条纹还真有点虎气。导游继续介绍,说这里的景点大多在一些电影中做过背景,又指着远处一片青色湖面说,那其实不是水,而是电影道具,旁边还有三颗树,是死树,因为在电影里出现过,而今更是成了文物,听后有点怪怪感觉。不过这片丹霞的出名,电影功不可没,导游说了几部电影名字,好像都没看过,只记得有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
接着来到另一个平台,此地山色更是浓烈,红的更红,白的更白,一层层相间的山脉形成了一片巨大的西班牙火腿,让人有想张嘴咬一口的冲动。无离头于是摆出架势,对着山梁张开大口,假模假式地“气吞山河”一把。
西班牙火腿
咬一块
慢慢地,天色变晚,白云逐渐转暗,山脉也有点沉了下来。但远远看去,却别具一番风情,深色山脉更显空灵。
最后一个景点有点出乎意料,山景不再以色彩见长,几乎是清一色浅红土崖。在一片片高耸的崖壁上,靠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点化出了各种活灵活现的景象。其实,类似的天然造像在许多地方都有,但多数情况下,总有点“你说像就像”的意思,容易落于俗套。但此地的天然造像,却不仅仅是像,更多是有种人为创作的效果,还带点艺术门派的劲头,什么印象派,写实派之类。精妙之处,除了“鬼斧神工”这种用烂了的形容词,实在也想不出更好的了,所以就此打住,但真心建议朋友们实地游览。
神龟问寿 佛系派
众神问界 印象派
猪八戒背媳妇 想象派
肉苁蓉 写实派
第五天,2023-9-28,周四,张掖 – 北京,晴
今天结束旅程,飞机回京。赶在国庆假期前一日,机上人满,其余皆顺。一个短暂的深度游结束,没想到张掖还有如此丰富人文历史地理资产,点赞!
这次一行共七人,依年龄为曾大哥,郭大姐,丽雯,不识数,无离头,老白,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