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
第五天,2024-5-18,周六,晴,库尼亚乌尔根奇(土库曼)– 努库斯 - 希瓦(乌兹别克)
过境
今天要离开土库曼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这一次是从陆路过境。乌尔根奇紧挨着乌兹别克斯坦边境,车很快就到达边检处。本以为两边的旅行社能够无缝对接,象征性地检查一下就过去了。不料离着关口还有小一公里,车就不让向前开了,所有人要下车拖着行李走到关口。这下惨了,看着凹凸不平的砂石路,手上拉着大号行李箱,身上还背着包,都皱起了眉头。但没辙,硬是生生拖着行李走了一公里,总算来到关卡,眼前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平房,算是海关了。
穿越国境线
众人气喘吁吁,正在庆幸没把箱子拉散架,没想到更离奇的事接着来了。号称能源大国的土库曼斯坦,海关居然停电!说是要用备用发电机当场发电,否则系统无法工作,谁也别想过关。这情况还是第一回碰到,大家在着急的同时,也都很好奇:这发电机要多久才能供上电啊?可再看看那帮海关官员,似乎司空见惯,没一点着急。
海关人员倒是很客气,请大家坐下先歇会了,大家理解的意思是,有得等了!此时,一个男人从没有电的房间里出来,看样子像是个关长之类,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很好奇地和我们聊起来了,却一点也不操心这电发出来没有。好在这自备发电机还算给力,不到半小时,系统总算恢复工作。
好容易从土库曼斯坦这头出关,以为前面就好了。没想到乌兹别克斯坦那头入关后,也有一公里路要走。此时大家已经没了脾气,闷头拖箱子走路,心下暗自祈祷,这行李箱可别半道掉链子啊!回去一定要弄个经得起考验的名牌货。
经过几番折腾,终于见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导游,一个女孩,当地人,自称中文名叫“秀丽”。秀丽学过两年中文,基本是在疫情期间,所以也基本没见过中国人,当然也基本没有机会练中文。这次是临时被旅行社抓来顶差,也算是实战演练吧。
努库斯(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是我们这一路上最有历史的国家,有好几个著名的城市,如希瓦城,萨马尔罕城等。相对而言,我们今天进入的努库斯城,不算太出名,但也有些特点。首先它是乌兹别克斯坦唯一的一个加盟自治州,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的首府,另外附近有些花剌子模时期的古遗址和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艺术馆。
乱坟岗和古城堡
秀丽先把我们带到一个景点,介绍说是一个古城堡遗址(Kala)。可惜限于秀丽的中文和历史知识,没说清楚是什么年代的遗址,大概和贵霜帝国(Kushan)或花剌子模王国有些干系。可到了一看,怎么全是坟头啊!有的还有碑,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死者的生卒年月,多为这几年过世的人。咱不是说古遗址吗?怎么这些古人都活到了现在才过世啊!秀丽努力地想给我们解释,但越说越糊涂。最后也没整明白,只好瞎猜,估计这里曾经是一个古代的要塞,后来演变成了乱坟岗子,一直被使用至今。
乱坟岗
大家对乱坟岗没太多兴趣,正打算离开,却见有几拨游客继续沿着岗子往上走,于是也跟着看看究竟。没想到上到坡顶后,一座城堡遗址在眼前猛地展开。虽到处断瓦残砖,仍能看出当年的繁华。还有不少景点的守卫,身穿古代服装,手拿长矛短刀,让游客感受一下昔日风采,是个正经的旅游点。
遗址
民兵守卫
合影
守陵小子
陵内
陪你站会儿岗
这时有个英语导游正在介绍遗址的历史,蹭着听听。原来此处乃丝绸之路上东方和西方的交接之地,是一个重要的商贸点,同时也是几个宗教互相争夺信众的地方。导游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建筑说:看到没有,那边曾经是拜火教的地盘,咱这是伊斯兰教。两边经常同时召开弘法大会,宣扬各自教义。一开始两边信徒各听各的。时间长了,总有人忍不住好奇,想知道另一边在说什么?于是就有人跑到对方去偷听。大概是因为伊斯兰的教义更加吸引人,慢慢地,很多拜火教信众就迷上了伊斯兰的可兰经。这下拜火教那边急了,但也没辙。最后想出一条计谋,每当穆斯林祷告时,就派便衣探子过来混在其中,嘴里也跟着念念有词,不过内容全是不吉之语,像诅咒庙堂倒塌之类。但即便如此,拜火教最后还是干不过伊斯兰教,多数信徒归了伊斯兰。
过去的故事
瞧,那边就是”拜火教“
魔法砖阵
萨维茨基博物馆
接下去来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一座特立独行的美术馆,称作“萨维茨基博物馆”。萨维茨基是个人名,这个美术馆是他在前苏联时期一手建立起来的。这里收藏的大多是所谓“先锋派”的作品,简单理解大概就是非传统吧。这非传统即可以是画风或技巧上的非传统,如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等等;也可以是思想上或意识形态上的非传统。据介绍,这里收藏的先锋派作品能在前苏联排第二,仅次于圣彼得堡的国家美术馆。我们其实更好奇的是为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城市,在前苏联这么一个政治环境下,会有这么个“先锋派”的据点存在?这问题似乎没有明确答案。
萨维茨基
美术馆内
阿姆河(Amu Darya)
离开努库斯,车往希瓦城开去,路况明显比土库曼斯坦要好得多,一路高速。正在大家感到无聊时,车经过一座大桥,原来下面是阿姆河。
阿姆河大桥
阿姆河是乌兹别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流经多个国家,最后进入咸海。所谓咸海,虽称作“海”,但实际上是一个咸水湖,四面与哪个大洋也不通,水源补给全靠了两条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在上世纪5-60年代的苏联时期,所有加盟共和国一起计划经济,乌兹别克斯坦被“计划“到的任务是种棉花。这需要大量的水,于是在阿姆河上大兴水利,节流灌溉。最后的结果是虽然滋养了一大片水浇棉花地,但阿姆河水再也流不到咸海,使得咸海日渐枯竭,湖面越来越小,对整个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我们前面看过的“萨维茨基博物馆”里,有很多先锋派作品就是反映了这一状况。许多绘画的主题就是展示咸海当年的景象,海产丰富,渔家乐园。如今一去不复返了!
说起咸海不是海,而是湖,想起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特别之处,是一个所谓的“双重内陆国”。就是说,它本身是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而且围着它的所有国家也是内陆国。乌兹别克斯坦本身不靠海,是个内陆国,没毛病!旁边五个邻国,四个斯坦国加上一个阿富汗。很不辛地,这五国也都不靠海,全是内陆国,搞得乌兹别克斯坦成了个货真价实的“双重内陆国”。也许有深谙地理的朋友不服气说: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不是靠着“里海”吗,怎么是内陆国了?无离头查了一下,很不幸地得知,“里海”虽大,看着像个“海”,其实和哪个大洋也不通,所以还是个“湖”。按如此定义,无离头开始以为这“双重内陆国”大概多了去了,没啥稀奇的。后来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乌兹别克斯坦,只有一个欧洲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满足条件,两国都可以算是“世界唯二”的珍惜物种,原来还挺稀罕。
希瓦城
傍晚来到希瓦城,一下子如同进了一片穆斯林建筑博览馆,巨型的圆顶和高塔在夜晚的灯光下营造出奇妙的效果。
初见希瓦
晚饭来到一家热热闹闹的烤肉馆,大师傅在门口展示着手艺。火红的炉膛上,肉串滴着油脂,香气四溢。佐上一杯啤酒,看着窗外月光下的穆斯林建筑,惬意!
希瓦之夜
饭后,在希瓦城内走走,各类小摊贩还没散伙,卖得最多的是一种大皮帽,羊毛翻在外面,黑色或白色为多,据说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代表性装饰。还有不少卖布袋戏木偶,大鼻子玩偶满脸严肃,买了一个准备带回去给小芋头。
土库曼皮帽
土库曼玩偶
希瓦城还遵守着一些古时传统,夜晚要关城门。沿着城墙走走,几个小城门都已上锁,于是回到驿站风格的酒店,枕着窗外古城,睡了。
窗外古城
夜塔
今天在希瓦参观一天,旅行社加派了一个当地的英文导游来解说,这下子听起来明白多了。
希瓦(Khiva)
希瓦最早的辉煌,还是在当年的花剌子模时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商埠。其实我们这一路经过的城市,或多或少都和丝绸之路有些渊源,回来后想回忆一下哪是哪,各有什么特点,一会儿就混了,每座城都是类似的建筑模式,也都靠着丝绸买卖起家。
游客进城
如今的希瓦城,号称是伊斯兰建筑的集大成者,这些建筑合在一起,展示了古代一个都城所需的各项功能,其中包括清真寺,经学院,王宫,法庭,造币场,市民广场,监狱,等等。其中的市民广场也是当年对死刑犯判处刑罚的地方,有点北京“菜市口“的意思。但菜市口基本就是砍头,而这里的处决方式要五花八门的多。在广场旁边的监狱里,展示了许多图片,有活埋的,有用石头砸死的,有从高处扔下摔死的,有女犯人和毒蛇绑在同一麻袋里咬死的……,看得人直发瘆。
手工造币
古钱
处决犯人 - 活埋
处决女犯 - 蛇咬
跟随着人流,我们依次走过了城市的各个建筑,印象深点的是王宫和经学院。这里的王宫虽也修得像模像样,外面贴满琉璃砖,上面顶着琉璃瓦,但总体来说比较简单,功能上也是公务,私务混用,一个房间就把各种事都办了。夏天房间里太热,干脆就在门外空地上搭个帐篷,会见外宾时大家席地而坐。相较于中国繁文缛节的皇家宫殿,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王宫入口之一
汗王寝宫+办公室
宫内装饰
汗王夏日会客室 - 毡包
王宫前
游客相遇
自拍
王宫前的买卖
宣礼塔下
古塔今人
看这
希瓦的经学院,外表比宫殿更辉煌,可见当年的穆斯林国家很重视教育。所谓经学院,无离头本以为只是穆斯林们学习可兰经的场所,这回才知道学习范围要广得多,从数理化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大概算个综合性宗教大学吧。不过里面的学生不是三两年就毕业了,你可以待很多年,连学习带研究,出来时可能已是满腹经纶的中年人了。
经学院宿舍
希瓦汗国四圣人
老子经学院毕业了,爽!
希瓦城曾因战争而被破坏严重,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是希瓦末代可汗与伏龙芝率领的苏联红军之间的冲突,最后伏龙芝获胜,希瓦汗国退出历史舞台。在1990年,希瓦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随后一场大的修复保护项目启动,中国也参与了,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一座经学院,门前一块牌子有着中文说明。
中国援建经学院
希瓦城一角
高科技结构:石铁木三层,防震防腐防白蚁
希瓦时尚穿戴
明天要飞另一城市,布哈拉。Winnie因为订票迟了,机票售罄。好在两地距离不算太远,于是旅行社安排车辆今天先过去,其余人明早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