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
第三天,2024-5-16,周四,晴-暴雨,阿什贾巴特 – 达瓦扎(Darvaza)(土库曼)
汗血马
在中国大名鼎鼎的“汗血马”就源自土库曼斯坦,是土库曼斯坦的骄傲,与手工地毯一起,成为国家名片。但汗血马比手工地毯管理严格多了,轻易不能出口,只作为国礼相赠。我们今天的第一项安排就是参观汗血马。
车到郊外一座马场,直接来到马厩,有十来匹马,个头高大,长腿短身,十分精干。但接下来的内容有点对付事,没有骑手表演,没有介绍,只是让每人上马,顺着一条水泥道走个百十米,体验一下纯正汗血马的感觉。也许在当地人眼中,所谓“汗血宝马”也没那么多辉煌的历史可以介绍,和其他宠物差不多。
汗血马
在中国的史书中,当年的汉武帝是个“马痴”,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汗血马,或叫天马。但有另一说法,张骞出塞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匈奴,要联合敌人的敌人,就是“大月氏”,两头进剿,消灭匈奴。但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在今天的中亚一带找到大月氏后,人家早已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乐不思蜀,根本没心气和老冤家匈奴干仗。张骞没辙,总要给汉武帝带点好消息回去吧,于是就根据传说中的天马,把在途中见到的西域马给汉武帝写了份报告交差。不想汉武帝听说后,大为赏识,派出使者购马。但人家不卖,还把使者杀了。于是汉武帝派大军进剿,强行夺马。到底弄到了多少马,不知所以,但从此“汗血马”或“天马”就在历史上有了浓墨重彩一笔,大出风头。无离头后来问了北京的玩马行家,到底这汗血马是否像传说中的流汗像流血,殷红一片,回说没人见过。
途中偶遇
今天接下去的内容是奔土库曼斯坦的另一个奇景,地狱之门。开车预计要5小时,其实距离只有200多公里。上路后,很快就明白了为何要如此长时间。土库曼斯坦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三土地是沙漠,从阿什贾巴特到地狱之门的道路基本就是沿着沙漠边缘。这条路还是当年苏联时期所修,几十年下来,维护不善,早已是千疮百孔,司机只能在坑洼之间蛇行。
当日天空有些阴郁,老天爷有点不开心的样子。开始没在意,不料天空忽然起风,紧接着一片黑云压顶,巨大的暴雨自天而降,昏天黑地。无离头从未见过如此狂暴的雨势,加上道路开始积水,不知会有什么不测事情出现,有点紧张。司机似乎了解大家心思,摸出一袋葵花子分给大家。每人嗑了几把后,别说,还真让紧张情绪缓解不少,第一次知道嗑瓜子还有如此功效。
不久,狂暴大雨渐渐褪去,太阳也慢慢露脸,只见坑洼的路上排满相连成串的小水潭。但放眼路边,沙漠像一个巨大漏斗,雨水立刻渗了下去,不见踪影。抬头一看,一道彩虹出现,大家立刻欢呼起来,刚才还在担惊受怕的一车人,转头就在庆幸见识了一场沙漠奇景。
路旁沙漠
沙漠暴雨
雨后路边
接下去的路上没有太多惊喜,沙漠延续着它的单调,路旁偶尔出现的民居,见多了也不再新鲜。大雨已过,瓜子也没必要再嗑,于是耐心在路上颠簸。
天坑 - 地狱之门
傍晚时分,车子离开主路。原来到了一个景点,是一个塌陷的天坑。坑底下是一潭池水,碧绿,但不是预期中大火熊熊,显然不是传说中的“地狱之门”。原来此地有若干天坑,各不相同,有水坑,有火坑,水深火热,看来进入“地狱之门”也有不同途径。
水天坑
离开水坑,继续向前。很快来到另一天坑。这回是真火坑了,但火势非常有限,大大的坑底只有一堆小火,像是一团人为的篝火。问了一下,也不是“地狱之门“。
坑大火小
车继续向前,终于来到真正的“地狱之门“,是一个下陷的大坑,直径有小一百米,深几十米。一簇簇的火焰在坑中燃烧,将周遭的空气都烤热了。
地狱之门
地狱之火
苍天啊!
Winnie
不识数
关于“地狱之门”的来历,来之前已经听说了。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苏联时期,因为开采天然气,一不留神,将地面搞塌了,弄出个大窟窿,变成一个“天坑”,还直往外冒气,大多为天然气,但也包括一些有害气体,一时不知如何处理为好。于是有人建议一把火烧了,顶多烧几天,把气耗尽了就完事,听着蛮有道理。可没想到,这把火一烧就停不下来了,底下的天然气似乎无穷无尽,到如今已烧了半个多世纪,仍不见有穷尽的时候,算起来不知白白消耗了多少能源!期间也有各路高人出谋划策,打算将火灭掉,但最终也没成功,一片火焰依旧熊熊。看这架势,再烧半个世纪,也未必能熄。
不过,这片火也无意之间起了另一个作用,烧出了世人皆知的一个新景点,给沉闷的土库曼斯坦旅游业开出一条生机。我们到时,已有几拨游客出出进进。
来到火坑边,只见随意地拦着一圈护栏,算是旅游安全设施了,不过游客可以任意跨过,无人阻拦。看着一些胆大者直奔随时会坍塌的坑沿,无离头直担心有人不慎掉下去。好在这里游客有限,没有人挤人的现象。
此时正是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从薄暮中透出,遍地金光。衬着“地狱之门”的火焰,大漠变得有几分诡异。
黄昏
火坑前
合影
夜宿蒙古包
当晚的露宿就在“地狱之门”边的高坡上,几个蒙古包立在沙漠里,就是全部的旅游设备了。走进帐篷,没有电也没有照明,一片漆黑。露营地中有一个露天烧烤台,伊萨带着两个说当地语的司机,就着火光,准备晚餐。晚饭还是有模有样,沙拉,烤肉,馕,奶茶,准备齐全。
夜色毡房
毡房内
“地狱之门”夜未央
晚饭后,天已大黑,远远地仍可见“地狱之门”的火光,于是摸黑走了过去。哇塞,完全另一副模样!白天的“地狱之门”,因为火在天坑深处,不到近前,没有感觉。夜晚则不同,天坑像一个巨大的火盆,把上方的夜空映的一片通红,远远见坑边几个游客,如同魅影重重。待走近了,“地狱之门”里一簇簇火焰清晰可辨,每一簇就像一只火把,沿着天坑整齐排列。看着眼前景象,不知为何,无离头脑中突然冒出了《智取威虎山》里的“百鸡宴”,“除夕夜,全山寨灯火一片…”
地狱之门 - 魅影
地狱之门 - 天雷勾地火
地狱之门 - 夜火
地狱之门 - 探火
地狱之门 - 炼火
地狱之门 - 孤独守门人
地狱之门 - 夜未央
正在感叹天坑的神奇,忽然发现远处的山顶也是红光一片。众人抬头再看,只见一轮明月已被青面獠牙般的怪云遮去大半,透出点不规则的白光,怪云下面是一个火红的山头,清晰透亮,如同一座急欲喷发的火山。无离头暗自吃惊,怎么会有火山?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地狱之门”的火光映衬。不过,这片火红的山头,配着惨惨的彤云,硬是把“地狱之门”的概念强化了。如果说,白天的“地狱之门”还需要点牵强附会,而此时的“地狱之门”,那就完全是一副形象化的图卷了!
夜色狰狞
第四天,2024-5-17,周五,晴,库尼亚-乌尔根奇(土库曼)
一早醒来,天已大明。仔细看了一下我们所在位置,是在一座沙丘之巅,附近低处还有些帐篷营地,偶见游客出没。伊萨和两位司机已在准备早餐,一副炊烟袅袅。隔壁帐篷里住着一对自驾的荷兰游客,正在门前自得其乐地放着音乐。不一会,音乐变得欢快。随着音乐,两人起舞,如入无人之境,陶醉在自己的欢乐里。
准备奶茶
毡房早餐
早起跳舞的邻居
早饭后出发,今天的目标是库尼亚-乌尔根奇,200多公里,路上要走6个多小时。“地狱之门”所在地达瓦扎基本是在沙漠里,和哪个城市都不挨着,也不通高速交通,来此地的游客要有点心理准备,预期要把稳。
准备出发
库尼亚-乌尔根奇(Kunya-Urgench)
库尼亚-乌尔根奇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花剌子模(Khwarazm)王国的首都,此地在古代中国也被称为“玉龙杰赤”,一个好听的名字,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必经的要道,曾经商旅发达。但多数人记住花剌子模,估计不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强大王国,而更多是由于那个经典故事,即花剌子模国王和大臣们由于自大贪财而惹下的亡国之灾。无离头有时猜想,如果当初花剌子模国王没有杀那300个蒙古商人,不知后来的历史会如何?当然历史无法假设,瞎猜猜的话,估计最终的结果要么臣服,要么还是被屠城。
今天的中亚,有两座城叫“乌尔根奇”,一个是我们所在的库尼亚-乌尔根奇,今天属于土库曼斯坦。还有一座“乌尔根奇”在乌兹别克斯坦,也被称为“新乌尔根奇”。两座城市有一些历史渊源,曾经属于同一个王国,但如今各有归依。
宣礼塔(Minaret)
因为有花剌子模的历史背书,库尼亚-乌尔根奇遗留了许多古迹。如今整座城被联合国封为历史文化遗产。但其实真正被保护的建筑集中在一片不大的范围内。目力所及,可以看见一座细高的宣礼塔,红砖砌成,上半部有点歪,据说是地震留下的痕迹。所谓宣礼塔,是穆斯林清真寺特有的建筑,原始功能应是为大阿訇提供每日宣讲古兰经的地方。那时没有电子扩音设备,全靠人声吟诵,所以必须到一空旷的高处,声音才能传播开来。当然,阿訇们应该也都是有些功力的,不然光是每天几回爬上塔顶,也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当然如今的宣礼过程已不再要求大阿訇亲自爬上塔,全靠高音喇叭将神谕传播出去,几公里外都能真切听到。但宣礼塔这一建筑模式仍旧保留,世界上几乎所有清真寺都有几个又高又尖的塔形建筑矗立。
红砖宣礼塔
地震后的顶部仰视
花剌子模遗产
除了高高的,有点歪斜的宣礼塔,遗产保护区内还有一些穆斯林建筑和传说。其中一座建筑很有意思,功能不明。即至今没闹清楚是座神庙,还是座陵墓。走了这一路,看了无数穆斯林经典建筑,得出的结论是穆斯林建筑既容易识别,又难以区分。穆斯林的大型建筑按功能划分,主要有四类:清真寺、经学院、宫殿,陵墓。所谓容易识别,是这几种建筑的外形差不多,一看就知道是穆斯林,蓝绿色的大圆顶加上琉璃的拱门;但如果要问哪栋建筑是清真寺,哪个是经学院,哪个又是陵墓,光凭外表很难区分,常常张冠李戴。
功能不明的建筑
大雨淹城
参观完这片遗址,已是傍晚,开车去饭店。此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大雨来。关键问题是,雨水迅速把道路淹了,此地似乎没有排水系统!这场雨下得有点长,我们吃完饭出来时尚未停,只见路上一片泽国,有几辆车已经开到路边沟里去了。比起首都阿什贾巴德的豪华公路,这里的道路好像惨了点,这也自然让我们这些中国游客想起了熟悉的“城乡差别“,或”面子工程“。哈哈!
大雨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