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25-4-15至2025-4-28
阿尔及利亚之旅
世界文化遗产
清真寺宣礼塔
撒哈拉
前记
2024年底刚在地中海北面的欧洲转了几个地方,意大利、马耳他、塞浦路斯,2025的上半年,又跑到地中海南边的阿尔及利亚,来了一趟相对轻松的深度游。说是轻松,主要是行程宽松,近两周的旅程,只走了一个国家,每日都是上午9、10点钟才出发,下午5点不到就回酒店了。说是深度,也是因为只走了一个国家,从西到东,从北到南,把阿尔及利亚大大小小的7个世界文化遗产看了一多半,加上咱们的史学家京生的事先功课和一路上的诲人不倦,即便对历史再没感觉的同行也把阿尔及利亚史搞了个通透。
这次出行方案,前后调整了好几回。开始打算分几拨,走若干个国家,但最后还是决定只走一个阿尔及利亚。理由嘛,一是都没去过,人人有新鲜感,再是足够大,有不少奇异的人文和景观,也是北非国家的一个代表。最后达成一致,共出行六人,京生,丽雯,不识数,无离头,石杰,德威。其中德威从上海过来,其余五人都由北京出发。
上:丽雯、石洁、无离头
下:京生、不识数、德威
第一天,2025-4-15,周二,晴,北京 – 多哈 – 阿尔及尔
卡塔尔航空的飞机在4月15日凌晨1:45从北京大兴起飞,先是到多哈,飞了近10小时,之后转机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又飞了7个多小时,算上中间转机时间,前后20多小时,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北京到阿尔及尔的时差是7小时,到达时北京时间已是晚上,但阿尔及尔还是中午。
阿尔及利亚第一印象
飞机很准时地在阿尔及尔国际机场落地,出关的队伍不算长,很快就排到了窗口,一切似乎很顺利,不料负责边境检查的老兄似乎对我们拿的落地签证有点不以为然,于是叫来一个主管样的老兄,把大家护照都收去,然后就开始了没着落的等待。大家也不明白在等什么,一小时过去了,没结果,两小时过去了,还是没结果,看着空空荡荡的海关大厅已经没几个游客,不知到底在审查什么。负责我们的官员似乎交接了好几人,但没一人告诉说到底有无问题。大约过了三小时,总算有了结果,没有问题!于是松了口气。这里的签证收费很有特色,是按日子收钱,每多待一天,要多收若干欧元,倒是明码标价,所以事先要把日子算清楚了,否则多收了不退,少交了要罚!
出关后,当地旅行社老板侯赛因带着我们的导游甘努来接,说是已在外面等了大半天了。不过根据他们的经验,我们出关算是快的。真是天晓得!大家于是自我调侃:这里是非洲!
出了机场,一阵寒风透着浓浓的凉意,和预想中的炎热非洲相差有点远,大家赶紧上车缩在座位上。
根据日程安排,今天本来还有半天时间游览阿尔及尔,要去一座城中的老城,但一路上的堵车硬是把不到20公里的路开了近两钟头,眼看天要黑了,导游建议我们今天先去酒店吧,不然赶到景点也关门了。大家已在机场体验过了当地的效率和做派,早就没了脾气,于是纷纷同意,到酒店入住并晚餐。酒店的饭菜很传统,但不是法国殖民留下的传统,而是法国之前的穆斯林传统,期望中的法餐一点影子都不见。
第一天的感觉真的很非洲,除了天气。
阿尔及利亚坐落在地中海南边,属北非,国土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不过这最大的头衔却只有很短历史,本来应该是属于苏丹。在2011年前后,前苏丹的一部分闹分家,独立出来了一个南苏丹,因此苏丹面积缩小,阿尔及利亚乘势一跃成为非洲最大国家。国土虽大,但百分之九十是沙漠,就是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出来前旅行社预告天热,干旱无雨,所以准备了不少夏季衣服,雨伞雨衣就根本不在考虑之中。
一早起来,发现此地天气非常地不非洲,不但延续着昨天的阴冷,还下起了雨,淅淅沥沥,寒意袭人。导游给每人买了一把伞,一路上在难得有雨的非洲沙漠居然多次派上用场,活久见。
山城阿尔及尔
阿尔及尔城堡
今天主要内容是参观首都阿尔及尔,晚上还要飞另一城市盖尔达耶。阿尔及尔贴着地中海,有着天然海港,也有着地中海沿岸的自然风光。阿尔及尔是个山城,整个城市沿着山势依次展开。
如同非洲的其他国家,阿尔及利亚的历史也是一部殖民史,最后一个殖民者是法国,一直到1962年才独立。阿尔及尔也曾是法国人的核心殖民区,满城法国印象。
先是来到城市的高处,参观一座名为卡斯巴(Casbah)的古城。卡斯巴的历史很长,2600多年前的腓尼基人就在这里修建贸易货栈,地中海上来往的货船在这里交换有无,应该是个热闹的集镇。
卡斯巴城堡入口
卡斯巴城内有许多建筑,由于历史变迁,各个朝代痕迹都留下一些,一片混搭。其中有不少被称为宫殿的建筑,曾经的拥有者从古代的藩王到海盗首领,再到后来的殖民总督,应有尽有,如今还保存着一些很完整的建筑供游人参观。
卡斯巴宫和扇耳光事件
第一个景点是一座城堡式宫殿,卡巴斯宫,其实独立前是个总督府,更早是个土耳其苏丹王宫。走到卡斯巴宫门前,导游甘努指着门楼上的一座绿色房子,说起了一段著名传闻,称作“扇耳光事件”。原来在19世纪时,当年的阿尔及利亚土地肥沃,非常富有,生产了大量农产品卖到法国。法国人没钱还账,欠了一屁股债,于是派出个外交代表来谈判,希望价钱打点折扣。大概这位谈判代表虽说是来求人的,但态度估计比较蛮横,对穆斯林教也不太恭敬,把当地苏丹给惹怒了,顺手拿起个苍蝇拍子一晃,不料正好打在法国使节脸上。这下不得了,法国使节当场撒泼,大声嚷嚷这一拍子不仅是打在他脸上,也是打在所有法国人脸上,于是一场外交纠纷由此兴起。法国随即派兵封锁口岸,几年后又把整个阿尔及利亚给占了,从此成为法国殖民地。这出载于史册的“扇耳光事件”,就发生在卡斯巴城门楼子上的小绿屋,那时应该还是苏丹会见外宾的国宾馆。如今这座小绿屋正在维修,我们没进去,远远地对着脚手架拍了几张照片。
维修中的苏丹会客厅(扇耳光事件发生地)
卡斯巴宫的内部保存完好,各种设施齐全,因为算是“王宫”级别,还有座苏丹的家庭清真寺,很大,比城外的供普罗大众朝拜的公用清真寺还要大不少。不过清真寺的内里都差不多,一座空空的祷告大厅,皇家也好,百姓也罢,看不出本质区别。也许在真主安拉眼里,本无区别。
苏丹家的清真寺
王宫粮仓
雨中
卡斯巴街景
参观完王宫,就在卡斯巴城的街道上转悠。这座老城很有老城的味道,窄窄的马路,起伏的街道,路边还有不少手工匠人,制作各种玩意。来到一家做铜活兼镜框的手艺人家,满墙的老照片。无离头注意到照片中有一副广告式的内容,USAM,凭感觉以为是美国军队的机构,这不是US Army吗?怎么美国大兵这么高调啊,驻军还打广告?后来问了下甘努,原来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著名足球俱乐部。足球在阿尔及利亚很普及,街头大幅广告处处,在世界上成绩也不错,曾4次进过世界杯决赛圈。这不禁又让人联想起中国足球,只好打趣两句,说中国足球如有阿尔及利亚的水平,也不负国人期待了。甘努听后,怂怂肩,深表同情的样子,但他也无能为力。
古城土楼
卡斯巴街道
古城阳台
镜框匠人之家
独立战争英雄
足球俱乐部
俱乐部广告
市民家庭
紧挨着铜匠铺是一个经典的阿尔及尔市民家庭,房子依据地面形状往上盖楼,中间有个天井,一大家子几辈人挨着天井往上修房间,因为穆斯林规矩是每个男人最多能娶四个老婆,所以修房大概也要留出余地。天井的设计很重要,在底下里喊一声,楼上楼下全能听见,各家的女人们就凑到天井里聊家常,做家务。我们所到的这户人家对游客开放,于是沿着楼梯上到顶楼,原来是个露天平台,一眼可见不远处的地中海,风景宜人。
市民家中
随着地形而建的房屋
平台上开了个咖啡馆,生意不错。甘努和老板很熟,上来就热情拥抱,然后就是无尽的问候,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相逢,但其实大概昨天才带着游客来过。据观察,当地的语言可能特别适合问候,中国人的一句“吃了吗”就能搞定的问题,这里能互相问候半个钟头,不知是否法国人留下的光荣传统。
好容易等甘努和老板问候完了,才向我们介绍这儿的咖啡。原本打算坐下来品一杯,可阴冷的寒风把大家冻得失去了兴致,于是匆匆离开。
顶楼咖啡馆
远眺地中海港湾
总督府
下山来到另一座“宫殿”,其实是末代法国总督的府第,花木葱茏,花香满园,一种大柠檬样的果树结着许多果实,样子像丑橘,但它的花却飘散着一种特殊的芬芳,看来这位总督大人是个懂生活的老兄,比起山顶处奥斯曼统治者的王宫,不是一个路数。在院内一路闻着丑橘的清香,心情顿感顺畅无比,不识数于是又琢磨着回到北京也栽几棵,只是不知是否香气依旧。
总督府外
总督府内
满园橘香
独立纪念碑和圣战博物馆
之后来到阿尔及尔的一处地标建筑,独立纪念碑(Martyrs‘ Memorial),外形如同三片巨大的棕榈叶,鼎足而立。纪念碑有百来米高,本来可以上去参观,但当天正好关门,无法进入。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打小熟悉天安门广场纪念碑的人来说,光凭名称就大致能明白其含义和内容,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太大损失。
独立英雄纪念碑
独立碑前
纪念碑雕塑
战争博物馆门前的导弹和飞机
纪念碑边上还有一个博物馆,甘努说是战争武器博物馆,于是进入。内容主要是当年闹独立时的历史人物介绍,另外有些老式的武器装备,门口放着几枚导弹模型,好像还有几架苏联制造的飞机,大概是米格15。博物馆的意义有点像北京的“军博”,当然没有那么气派,内容也差远了。
夜抵盖尔达耶
晚上飞盖尔达耶,从阿尔及尔的一个小机场乘坐阿尔及利亚航空的一架支线飞机。机票上虽有座位号,但上机后却是随意坐,先到先得。机场没有登机廊桥,也没有摆渡车,更独特的是上机前每人还要认领已经办理过托运的行李,然后自己把行李放到行李车上,确认无误后,行李才上机。这大概是为了安全考虑,免得有坏分子办了行李提交后不登机。不过也增加了麻烦,对多数外国游客来讲,谁知道托运过的行李还要自个儿再认领一遍啊?万一没搞明白,跳过了认领行李这一环,登了机还要再下来。
外国人在阿尔及利亚乘坐飞机有点麻烦,不论是国内航班还是国际航班,都要事先填一份表格,每一机场还有不同格式,无法事先填好。表格上的内容和文字也都不同,有些是阿拉伯文配带英文,有些只有阿拉伯文和法文,让大家猜谜语呢。我们按国际旅行常识,都认为在国内旅行嘛,办理登机时不是都看过证件了吗,也进行了安检,还要画蛇添足地填表干嘛?但后来的经历,让我们稍微理解了一些这些手续的缘由。
一个半小时的航程飞到盖尔达耶,出机场还要统一收外国人护照,办登记手续,但本国人不需要,也不知机场警察是怎么看出来谁是外国人的,反正我们一下机,警察就直接奔过来要护照,还很清楚咱们是六个人一伙的!
出了机场,已是夜半,车直奔酒店而去。我们前面一直有辆警车不紧不慢地在压道,眼看边上其他车辆都超过去了,而我们的车只是一直跟在警车后面晃悠。开始没在意,以为司机谨慎,不愿超过警车,但一直跟了十几公里,无离头实在好奇,就问导游,莫不是前面警车在给我们开道护送?回答出乎意料,还真是!这一下大家有点兴奋,我们这待遇也太高了吧,在中国起码是副国级了!
原来这阿尔及利亚警察不嫌事多,外国旅游团一旦到了自己的地界,可以派警车护送,但也不是必须。也许今晚赶上警察没事,或是为了体现中阿友谊,反正就是派了警车给我们开道了,而且车上坐着俩警察,警力十足,不知是保护还是监视,或许兼而有之。据导游甘努说法,今晚我们只是从机场到酒店,没多远路,一辆警车从头到尾就给护送了,若赶上长途,要过省界,各省警察还不能过界,所以还要多省联动,跟当年地下交通员送地下党重要人物式的,一站站接头。阿尔及利亚目前共有58个省,如果哪个旅行团要来个全境游,岂不是要把全国警察都折腾一遍?而且各地情报必须准确,交接必须及时,不然交通员多送一个,少送一个,或不能及时送达,谁来兜底这个官司啊!这下子我们算是有点理解了为何外国人到处要填表,确认信息及时准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