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尔达耶在阿尔及尔南面约600公里处,这儿的看点主要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人类文化遗址的五座城市,既盖尔达耶(Ghardaia),布努拉 (Bou Noura),班尼伊苏根(Beni Isguen),梅利卡(Melika),艾阿特夫(EI Atteuf)。这五座城是一起打包的,所以只算一个遗产,不是五个。
一大早从酒店出发,甘努和当地导游先把我们带到一处高地,说是可以看一下五座城市的全貌,并给我们讲解一下当地历史。
姆扎布山谷
盖尔达耶城外
城内
盖尔达耶的五座城市排列在一条被称为“姆扎布“的山谷里(M'zab Valley)。站在山的高处,远远可见几座城市依次排开。放眼看去,这儿的土地似乎非常贫瘠,浅浅的一层红土下露出黑色的岩石,几乎没有绿色的生命,不知当地人何以为生。问了一下导游,说是此地虽然看起来荒凉,但因为山谷里有水,自古是一条贸易必经之地,所以当地人不种地,基本靠做贸易为生,换句现代语言,大概就是“中间商”吧,或是“投机倒把”。现如今此处仍旧是交易的集散地,人人搞投机倒把为生。近年来,一些中国的商家也来插一手。据导游说,中国人大多是网上直销的路数,价钱极度便宜,口号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搞得当地的大巴扎交易很难招架。根据甘努说法,盖尔达耶有着阿尔及利亚最好的市场,商品丰富,质量上乘,建议我们如想买些纪念品带回,此地是最好的选择。至于价格嘛,看你的本事了,大巴扎交易的一大乐趣就是讨价还价。
贫瘠的土地
伊巴德派
此地除了做生意出名,还是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伊巴德派(Ibadi)” 的发源地。根据我们史学家京生的研究,一般人大多听说过伊斯兰教里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以为整个伊斯兰世界就它了,但其实还有一些分支,像此地的伊巴德派,就有很长的历史和广大的信众,大概能坐上第三把交椅。伊巴德派的教义基本也是出于“可兰经“,但在理解和执行层面大概有些特点,具体导游说的内容记不住了,但有一条印象很深,就是这一教派算是极端保守,或说是十分遵守教规。一个可见的实例就是此地结婚后的女人都要将浑身用白袍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一只眼。是的,你没听错,一只眼!通常的伊斯兰妇女,出门可以露两只眼,但这里是一只眼,算是更加严格吧。另外他们的清真寺建筑也有些特点,一般的清真寺的宣礼塔多为圆形,但此地的宣礼塔,无论大小,都是方形,远远就能认出来。
伊巴德宣礼塔
交易城 - 盖尔达耶
来到盖尔达耶城里,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广场样的大巴扎,从广场又辐射出许多小街,交易内容分门别类,在不同的小街展开,从吃到用,买卖各种东西,摆摊最多的是手工地毯和各种首饰。不识数来前就卯着劲要背一块阿拉伯手工地毯回去,所以一到大巴扎就是目标明确,直奔地毯铺子而去。但初看之下,这儿的商品似乎和想象中精美的阿拉伯地毯有点距离,不过产品丰富倒是不假,各家除了在街面上摆出样品,更在后面的货仓里屯着无数的备货。不识数看了几家后,最后选定了一块阿拉伯风格的带几何图形的地毯。根据甘努说法,此地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商人们很诚实,不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所以大可放心。不过东西可能不假,但商人要赚钱也天经地义。无离头试着和老板讨价还价,一番猜拳似的要价还价,从“哥俩好“喊到”五魁首“,最后敲定。只一会儿功夫,无离头就感受到了阿拉伯商人的韧劲和技巧,那是一种从娘胎里带来的本能。
巴扎
水果摊
手工地毯
大宗交易所 - 班尼伊苏根(Beni Isguen)
午餐过后,来到另一座城,班尼伊苏根。城的中心也是一个交易广场,但交易方式多为拍卖,算是大宗交易吧,因此沿街的房子多为谈判场所,喝茶聊天的功夫,悄悄就把买卖做成了。因为是大宗交易,当年有大量的骆驼车、马车等在城边落脚,因此城外有专门的牲口停车场,而城内的房子则多为旅舍兼货仓。
此时正当日午,强烈阳光让商人们都不知躲哪去了,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广场,落寞地在艳阳下晾着。偶有露一只眼的伊巴德派妇女从街头走过,一袭白袍全裹,看不出年纪,也看不出身材,只有脸部开一个天眼。很好奇地想给她们拍张照,导游立刻制止,并一再强调,此地绝对不能用相机对着妇女,大忌!于是只能悄悄拍几个远景或背影,那种“一目了然”的特写就只好作罢了。
班尼伊苏根也是一座宗教城,城市管理主要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并按照他们理解的教义来执行,包括选举制,互助制等等。简单来说,但凡你认他们的教规,就会受到照顾,有点“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思。
沿着班尼伊苏根的小街缓缓往高处走去,道很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律没戏,只有毛驴驮着东西。这情景大概有数千年了,一直未变。城市的最高点是一个穆斯林陵园。这里可以看到城市全景,土黄色的建筑依山聚集,稀稀落落的椰枣树分布其间。此地干旱少雨,只有椰枣树能活,所以家家门口种一棵,顺便将有限的生活废水浇在树下。
来到高处
游园惊炮
离开班尼苏根,已是下午5点多钟,以为一天参观结束了,不料导游甘努说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还保证让我们出乎意料(surprise)。半信半疑间,车来到一户农庄样的所在,已有一些欧洲游客在此。大家席地而坐,喝着咖啡或红茶,不知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出现。过不多久,一个小乐队上场,紧接着一排小伙子,人人穿着民族服装,手拿老式火铳,唱着歌,跳着舞入场。小伙子们端着火铳,不停变换队形,很卖力地跳着。忽然,砰的一声巨响,原来他手里的火铳还真能打响,这一下把大家震得兴奋起来,还真有点surprise,一场游园惊炮。
火铳舞
火铳手
枪哑火
预备,放!
观众起舞
看客、吃客
入伙仪式
火铳队集合
今天上午8:30的飞机回阿尔及尔,早早就去了机场。有了来时的经验,了解了外国人乘机的规矩,也就顺畅多了。当然那种让人看不懂的表格还是要填的,登机前的行李认领也是要做的。
阿尔及利亚航空
法国新城
一路顺利回到阿尔及尔,直接去了新城。法国人之前的阿尔及尔城市建筑是一片凌乱,外表多为土色,式样五花八门,什么罗马式,拜占庭式,阿拉伯式等,不一而足。法国人殖民后,在20世纪初,沿着阿尔及尔靠地中海的边上划出一块区域,把传统老建筑全拆了,硬生生修了一个法国城,称为“新城”,不过算起来这“新城”也有小200年历史了,成了半古董。站在卡斯巴老城的山顶看出去,新城的建筑一眼可识别出来,沿着海边整齐排列,颜色全白,其中还混着几座教堂。
新城一角
街道
清真寺
来到新城,先是到了一座高大气派的大厦前,原来是法国人建的邮政大楼。100多年前,邮政系统是政府的重要象征,所以到处都有很威严很气派的邮政大楼,如今不少国家还保存着,当然主要功能已不是寄邮件通消息,更多是让人感怀昔日时光。不过也有些实际用处,如给亲朋好友发旅行纪念明信片等,若世界上真取消了邮政系统,游客的很大一个乐趣就绝种了!对于丽雯这种明信片达人来说,大概算是旅游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吧!
曾经的国家邮政总局
说了半天眼面前的阿尔及尔邮政大楼,丽雯、德威也迫不及待地要进去扔几个明信片,导游甘努却告知这栋大楼已关张,原因是要改建成国家博物馆。但门已关了5-6年了,可博物馆的影子都没见着,但愿不会成为烂尾工程!
走在新城的街道上,两边的法式建筑融合着一些阿拉伯元素。独立以后,阿尔及利亚的官方语言有两种,传统的柏柏尔语和阿拉伯语,所以政府大楼上边都用两种语言标出。柏柏尔语是北非原住民的语言,有点象形字的意思,书写从左到右,而阿拉伯文字是从右到左,放在一起,认得的人看着有点别扭。对我们来说,两种文字都不认得,只是当画看,倒也没觉得不和谐。在阿尔及利亚,还有一种几乎官方的语言,就是法语。在法国殖民期间,法语当然是官方的通用语言,所以多数人都会说。独立后,保留法语作为第一外语,很普及,但现任政府觉得法语实用性有限,所以正在将英语变为第一外语,街头碰到年轻一代,多数能说英语。
新城靠着地中海的景色,很优雅地展现开来,穿插其间的街头公园,绘画雕塑,使得整个城市结构张弛有度,整齐而不呆板。其中还有不少政府建筑,如总统府,国会大厦,议会大楼等,修得都很漂亮,大家拿起手机就对着拍照。但甘努却告知,在阿尔及利亚有一条特殊法规,所有相机不许对着任何政府设施。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这条法规有点奇怪,就好比在北京天安门旅游,相机不能对着天安门,也不能对着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更不能对着毛主席纪念堂。好嘛,四面全给封锁了,镜头该冲哪啊?无离头原以为这条规矩可能早就过时了,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但后来有一次在一片闹市中心,看到一排很现代的酒店,抬手就拍了一张,不料远处一个交警样的家伙,吹着哨子直喊,也不知为什么。原来酒店大楼的下面有一座小楼,大概是个警察局或其他机构,属于政府建筑,其实拍照时根本就没看到。不过由此也领会到在阿尔及利亚,这条莫名其妙的规矩还是挺当回事的。
议会大厦
海边论坛
走在阿尔及尔新城的街头,德威忽然有个发现,此地虽属非洲,但几乎没有黑人,抬眼所见,不是欧洲人,就是阿拉伯人。大家四下看了一圈,的确如此。
独立战争英雄
阿尔及尔的街头经常有些宣传画,其中不少是关于独立战争的英雄。上次去过的卡斯巴老城,就是当年闹独立的大本营,许多家庭都有暗道相通,供游击队出入。大街上的宣传画最多的是两组人物,一组7人,分别是7个重要地下领导人,另一组20人,除了那7位领导人,还有一些特别的英雄人物。在新城一个街口,矗立着一个骑马挥刀的勇士雕塑,说是阿尔及利亚的著名民族英雄,阿普杜-卡德尔,19世纪的抗法领袖。他最大功绩是在法国人占领了阿尔及尔后,协调了各路抗法游击队,并且另建首都,其实是一大堆临时的帐篷,法国军队一来,卷起铺盖就撤,换个地儿一扎营,又是一座首都,虽然简陋,但保存了不被殖民的信念。
阿普杜-卡德尔雕像
是我哥们
接着来到一个名为“Milk Bar”的咖啡厅,原来这里也有故事。还是在法国占领期间的上世纪50年代,有三个女游击队员,在三个不同地点,同时在法国人聚集的闹市区引爆炸弹,其中一个地点就是这“Milk Bar” 。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是阿尔及利亚抵抗运动的一个重要事件,引起了国际关注,后来还被拍成电影。而当时炸”Milk Bar“的女游击队员后来虽然被捕,但活了下来,至今仍旧活着,现已90多岁了。而这座“Milk Bar”咖啡厅也一直存在,如今大概是个网红店吧。
著名的Milk Bar餐厅
中国餐
中午来到一家中国餐馆。阿尔及尔华人有限,中国餐馆不多。甘努做了一些功课,给了几个选择,最后决定来到一家看上去门脸还行的餐馆。
几天没吃中餐了,看着菜单有点亲切感,于是点了一溜,当然没有猪肉。想要瓶啤酒,老板告知整个阿尔及利亚都不卖酒,想都别想!不过饭菜还是地道中餐,大家吃得满意。饭后和老板聊天,原来是河南人,来此地十几年了,当初在国内时也是在国企,如今早已适应这里的生活。老板很自豪自己的中餐水平,据说附近几家都只能做些面条之类的专项服务,只有他这里有大厨现场炒菜,而且很夸耀了一通河南菜的精妙。大家有点狐疑,因为中国八大菜系里没听说有“豫菜”,老板解释说河南自古是都城,给皇帝他们家开宴席的,当然是集众家之长,能差吗?还说出了一个本家兄弟名字,当年可是在国宴上当主勺的。
餐馆门前临街处,停着一辆有年头有故事的奔驰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品,算起来已是60多岁高龄。这车当初全国就三辆,其中之一是总统座驾,后来不知什么缘故,落到老板手里,现在每天还开着上下班和出席活动,每每和人说起这辆车来都是话题,很是风光。
有故事的老奔驰
非洲圣母院
午饭后来到城内一处临海的高地,立着一座被称为“非洲圣母院”的天主教堂,但从外形上看,有不少阿拉伯元素,初一看有点像一座清真寺。据说法国人统治了阿尔及利亚130多年,曾大力推动基督教,修了不少天主教堂,但《圣经》最终还是搞不过《可兰经》,所以今天的阿尔及利亚仍旧是穆斯林文化为主,连天主教堂都修得像清真寺。但也有说法,这“非洲圣母院”建筑是“新拜占庭”式样,说到底还是基督教的文化。
非洲圣母院
带阿拉伯元素的天主教堂
来之前,甘努已确认今天教堂开放,可到了现场,门口一张告示,有重要活动,不对外,大家只好在外面拍些照片。好在此处风景绝佳,地中海在面前铺开,阳光下的教堂十分靓丽,让人赏心悦目,也算没白来。
教堂前的地中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