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5-10-1 2015-10-10
英伦漫记
第一天,2015-10-1,周四,北京 - 伦敦,晴
今年的出行多和安宁有关,这次又是因为她的婚礼。由于嫁了个伦敦的英国小伙,婚礼也就安排在了伦敦边上的一栋城堡式酒店 – Ashdown Park Hotel,中文音译叫“阿什当公园酒店”,直译大概可叫烟灰落公园,瞧这英国人取得名!
“烟灰落”酒店
Google一通,这烟灰落酒店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初,约1815年,整200年了!最初的主人大概是一个议员,想来也是个有钱人。后来几经交手,房子也拆拆建建了几回,最后定型成了目前的格局,据说是维多利亚式样。进入客房,一个长长的通道连接了大小不等的房间,里面装饰也是一派古色,其实也不需要多少装饰,200年的历史就是无法复制的式样,高高的天花下摆放着复古的家具,窗台外的石墙已是斑驳,透着年代的印记。据说房子的用途也曾几经变化,好像还当过修道院,如今的客房可能住过修女或嬷嬷。我们到达时已是夜半,算算北京时间,应是早上6-7点钟,急急入住睡了。
酒店内
第二天,2015-10-2,周五,伦敦,晴
晨起,发现整个酒店占地可观,绿地绵延开阔,还有个高尔夫场子,在里面走了很久,不知何处是边界,只有露水打湿的鞋子越走越滑。
Ashdown Park
古堡酒店
婚礼是在明天,今日主要安排伦敦城游览,早饭后就出发了。英国郊外的道路虽干净整齐,却很窄,单向只有一条车道,时而还有些车停在路边,两车相交,有时就得开到马路牙子上去,看来这老牌帝国主义的基础设施还赶不上中国。由此也引发了车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番辩论。京生认为欧洲的民主和英国的君主立宪成就了一个强大帝国,这资本主义累计了几百年的民主和法治的确有不少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对中国的进一步政治改革。韩小平则认为这民主是起源于列强分赃的协定,帝国的辉煌也是抢掠的结果,现如今已没这机会了,所以最可行的路数是共产党加互联网,然后就自然导致共产主义。满车听众哈哈一笑,困意全消。
格林威治 (Greenwich)
目的地是格林威治,一个名声极大的在泰晤士河边的小镇,先参观了一个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里面主要展示一些海事相关内容,什么航标灯啊,海洋图啊,计时器之类,不是很吸引人,博物馆的建筑却辉煌庞大。原来这里曾经是一个学校,给海员们的孩子提供教育。英国历史上主要靠航海业的发达,建立了一个日不落帝国,当然对海洋人员的培养不遗余力。
格林威治
海盗群像
火枪
海事博物馆的边上是一个山坡,缓缓登上后就是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全世界的日期时间就是从这里数起,那条区分世界时间的本初子午线就刻在地上,几乎每一个来此的游客都要站在线的两边留个影,我们自然也不例外。如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精确的度量,自己所处的经纬度拿出手机一个GPS就搞定,但当初的人可就费老劲了。想想也是,在没有任何参考物的大海上,纬度的位子大概能凭着日月星辰与地平面的夹角估算出来,可经度怎么弄啊!英国国王为此还专门建了天文台,后来又设重奖鼓励能解开经度之谜的达人,有点万众创新的意思,最后被一个叫John Harrison的乡下木匠拔了头筹,搞了个海洋计时器来测定每个位置的经度。这Harrison老兄在当初也是创客或极客式人物,花数十年时间,穷毕生之力不断改进他的计时器,从H1到H5,越来越精准,当然这英国人的海洋霸权也越来越强大,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从此建立。不过这位Harrison老兄据说也被英国皇家天文台给折磨的够呛,一直怀疑他的创新是否伪作,至于奖金,好像到了儿子这辈才拿到,可能还打了折扣。
地标雕塑
伦敦金融街远眺
博物馆前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脚踏两日
隔日牵手
跨一步就是明天了
国家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of Arts)
下午来到伦敦繁华区,车行过拥挤的道路,两边的建筑都带着历史的痕迹。时而有豪车飘过,但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也不显眼。伦敦塔桥,大笨钟等标志性建筑沿着泰晤士河一路排开,让人联想起希区柯克“39级台阶”里的经典镜头。
伦敦街头
街头画家
唐人街
车停到国家美术馆。在无离头印象中,伦敦最有名的应该是大英博物馆,再就是马克思曾经坐了几十年后写出“资本论”的大英图书馆,美术馆似乎没有提起过。当然这是我们从小受得教育,英国人估计十有八九是未曾听说过马克思、资本论和大英图书馆的关系的。进到美术馆里面,才发现原来此地也非等闲的所在,那幅卖了天价的梵高“向日葵”就挂在里面,当然还有数不尽的名作,什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应有尽有。比起卢浮宫等在中国耳熟能详的世界美术馆,这大英美术馆在中国似乎受了些冷落,整个儿没听说,不知是因为无离头孤陋寡闻,还是别有隐情。不过人家美术馆还是很照顾中国人的,自动讲解器里有中文选择。可是按照号码选择一些绘画说明时,却往往没有响应,原来只有部分画作有中文讲解,其他大部分都是英文。没辙,这是在英联邦的大本营,English First是理所当然,谈不上歧视,无离头只好愤愤不平地听英文介绍。
和多数欧美美术馆分布类似,这儿的画也是从最早的宗教开始,具体内容搞不清楚,反正是些圣经故事,看不明白,跳过。后面的画就有意思多了,不少世俗内容,甚至有些像大型连环画,说一组故事,还带着情节。至于再后来的印象派什么的,就很赏心悦目了,本来也没让你看懂,觉着舒服就好。画前还有不少人在临摹,拉开架势照着墙上的经典一笔笔勾勒。偷偷从后面看两眼,好像还有点功力,至少有个八分样,估计也是干这行的。
临摹
美术馆是没法细看的,内容太多。就按着说明,直奔几幅名气大的画作而去,懂不懂的胡乱瞄两眼,算是见过真迹了。当然,是否真是真迹,那就天晓得了。
藏画
向日葵
等待参观
第三天,2015-10-3,周六,伦敦,浓雾转晴
马场骑行
今天下午是重头戏,婚礼,不过上午没事,一早就约了骑马。马场是在十公里外的一片丛林里,一户英国人家的生意,养了二十来匹马,来客了就带着到林子里骑一圈,约个把钟头。林子很大,景色应该也不错,可是一片浓雾将所有都掩去了。曾经听说英国多雾,还真见识了,几米外人影模糊,远处有什么东西基本是看不出来的,大家就跟着主人穿行在树林里。马主是个干练的女人,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女儿一起,带路兼保驾。小女孩虽只都是小学生摸样,骑马已是老手,其中一个还在当地比赛得头奖,打算往职业发展。
马道是林中的天然小路,上上下下,对江华这种马倌出身的老手当然是小菜一碟。不过这儿的马多数身高个大,与蒙古马不是一个量级,若真从马上掉下去,估计后果还是很严重,所以马主一直很小心地不让快跑。无离头骑的马叫罗密欧,听着应该是个小伙子马,可实际已是13 - 4岁,算老马了,腿上劲道不足,在下坡时一个趋咧,双膝跪倒,差点把无离头从前面翻下去,不过那马还是及时地挺了起来,有惊无险。途中大雾是越来越浓,一直到骑马结束,依旧漫天,直担心下午的婚礼能否见到日头。
马道晨雾
青春小字辈
回来后,还有时间,听说旁边牧场上有羊驼,就跑去看看。天雾,费了很大劲也没找着。都准备放弃了,终于看到一个上了锁的栏杆门,虽然门前贴着“私人所有”,还是闯了进去,在一片铁丝围起来的牧场看到了羊驼。这家伙长得的确好玩,似羊非羊,似驼非驼,一脸萌萌达,在不远处警惕地看着。採了几片树叶逗它们,开始无动于衷,最后还是经不起诱惑,靠拢了过来吃树叶。羊驼这几年在国内很热,倒不光是因为长得萌,还因为它是“草泥马”(Grass Mud Horse)的原型,被中国网络大军恶搞,一时蹿红世界,成了神兽。网络上百度一把,到底也没搞清楚这家伙干吗用,有说拉车的,有说产毛的,还有干脆就是宠物,好像没说吃肉用的,不知是因为太膻,还是太贵。
过来有吃的
圈羊陀的牧场边上还放养了几只长嘴猪,不知算是野生还是家养,样子有点凶,把里边的树木都连根拱倒。围这群猪的铁丝网里外两道,里边这道是通了电的,怕它们窜出来伤人。这群猪一见人来,个个兴奋,大概以为给送吃的来了。有两只不慎撞到电网,一声“兹哇”弹了回去。
羊驼(草泥马)
婚礼
正式婚礼从下午两点开始,仪式有点像电影里常见的教堂婚礼,但细问一下却不是,因为英国的教会很严格,非信徒是不能轻易上教堂结婚的,必须得先接受足够的培训,对教义教规等等有足够的理解信任才行。安宁不是教徒,Tom好像也不是,所以就用了类似咱们的结婚登记处的手续,不过也很复杂,事先要申请登记,证明清白,未婚,等等。婚礼这天,市政府管婚姻的官员要亲自到场,还要有公正,当然过程中那些问话和“I Do!”的回答也是必须的。但问话不能拷贝教堂用语,因为那是人家专利,你非教徒是不能乱用的,所以问题都不是以上帝的名义,但其他内容差不多。印象最深的是马上要戴戒指了,公正人还要对全场煞有介事地问一句,是否所有在场的人对这桩婚姻没有异议。底下有人窃笑,意思大概是“这不白问吗,当然没有!” 尽管这仪式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认真的有点好玩,但仔细想想,这的确是一桩严肃的大事,这种慎重的仪式过程有他的必要性,电影里不就常有婚礼上蹦出个楞小子这种情节吗。
中英合璧
礼堂内
礼堂里面的仪式结束后,大家转到外面草坪。老天真给面子,从清晨就开始蔓延的浓雾不知何时散去了,一片午后的阳光洒在草地上,头顶是大片的蓝天和白云,大家三三两两集结照相,各色礼服衬着一对新人的幸福在绿茵上散漫开来。Tom父母两边的家人聚成了一个几代人的大群,最长者90多岁,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德高望重。“烟灰落”酒店的环境似乎特别适宜办婚礼,城堡、教堂、草地、加上靠点运气的蓝天白云,摄像机能拍出许多经典镜头。
新人
期盼好运
婚礼来宾
婚礼 室外
亲友团
美国来宾
妈妈的好友会
各有千秋
好友团全体
近亲团
红衣白发司仪
晚宴从下午四点多钟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上七点半,时间虽长,但英国人的菜单却不复杂,最重要的是一道鸭肉,可惜不合多数中国人的口味,以至于Tom的老爸Paul都开玩笑抱歉,说这远不如北京的烤鸭。不过餐后的甜点还是很可口,大家都说好。晚宴上双方家长发言,一个说得到了个好女儿,一个说得了个好儿子,都不吃亏。
饭后还有一场活动,来了一帮Tom的儿时伙伴,当然都是年轻人,憋着劲要来热闹一番。不过活动的开头是严肃的中国仪式,年轻人只好装正经,不笑不闹。先是给双方长辈敬茶,本来好像是要跪着敬,到英国入乡随俗免了,意思到了就行。
敬茶
敬茶完后英格玛唱了首蒙语歌,估计中国人英国人都听不懂,但从歌曲的调子里和英格玛的表情中,都能听出愉悦的祝福。Helen最搞笑,临场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自演自唱,浑厚的嗓音猛烈地爆发出来,炫了一把摇滚女王的霸气。再往下,舞会正式开锣,DJ也开始发挥,猛烈的音乐立刻把大家的细胞震活了,一帮年轻人迫不及待下场,Tom的妹妹领头一通摇摆。如今的舞会已很少有什么三步,四步之类所谓的Ballroom Dancing,全Out了,换来的都是随性发挥的节奏,恣意汪洋,饿了渴了还有点心饮料伺候,茅台也开了,大家bottom up,中西合璧,一直摇到夜半。当然哈哈童一伙多已不是摇摆的年龄了,早早离场。
当晚明非和小李各自一身笔挺的军服给人印象深刻,据说是当年苏联的海军礼服,一排闪亮的金属扣透出威风。
英格玛
Tom因为学的中国古典文学,朋友中也有几个芝加哥大学中国主题的同学,看着一副副欧美面孔用中文说着中国的事,总有点异样的感觉。不过如今的世界已经变得很小了,种族国籍等都淡化了很多,就是面前这场中西混合的婚礼放在过去可能都是异数,可如今似乎很自然,教堂高高雕花圆顶下的热闹和节奏明快的迪斯科也难分中西。
第四天,2015-10-4,周日,伦敦 – 都柏林,晴
哈哈童一伙上午要飞爱尔兰,早早起来了。昨晚的舞曲和婚礼不知最后是何时结束的,多数人估计还在兴奋后的沉睡中,但安宁,Tom和Tom的妈妈还是起来送行,一通告别加祝福。
伦敦到都柏林的航程很短,感觉上了天就准备降落了,但却是两个国家,一个归欧盟,用欧元,一个却不吝欧盟,用着自己的英镑。不过给游客加了不少麻烦,从签证到货币,都要两套,可海关还是很随意的,似乎没感觉过关就已经出来了,也多少反映了一些两国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
但凡对爱尔兰有些知道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提醒游客备好雨衣雨伞,因为那儿的天几乎不见晴,即使赶上个日头,也是转瞬既变,乌云可能就在边上守着呢。但我们的运气不错,居然晴空朗郎,不识数又是一通骄傲,因为老天再次验证她所到之处永远是好天。
吉尼斯啤酒
提起爱尔兰,大概能想起来的东西可能是“爱尔兰绿”,“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和三叶草,其他估计就说不上来了。但若提起“吉尼斯纪录”,肯定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个英国的玩意,这次才了解其实是个地道的爱尔兰出身。而和这吉尼斯纪录同出一家的吉尼斯啤酒(GUINNESS BEER),则是另一个爱尔兰骄傲,并且这啤酒的历史比起“纪录”的历史,那可就源远流长的多了,最早出现在18世纪,而“记录”则要到20世纪中叶才正式出来。如今这两个“吉尼斯”是由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三分别经营着,但不知何故,闹得很不开心,所以老三就把“吉尼斯纪录”总部给搬到了英格兰,而且下毒誓但凡和“吉尼斯啤酒”相关的内容一概不收入“吉尼斯纪录”。
吉尼斯酒城
吉尼斯工厂
酒厂全景
吉尼斯啤酒在中国虽不太听说,但在欧美大行其道,价高味醇,是世界第一大黑啤品牌。都柏林的啤酒厂也成了观光胜地,我们下了飞机就直奔主题而去。酒厂所在的一片城区几乎都是吉尼斯的家业,红砖盖出的厂房有着一种传统的味道,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古老的酿酒气息。啤酒展厅里自然要介绍生产过程和其他相关内容,但多数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顶楼的品酒大厅,人满为患。接过一杯冒着浓沫的吉尼斯鲜黑啤酒,口感非常舒服。无离头曾在美国喝过罐装的吉尼斯,比一般啤酒罐要大,打开后里面有一个朔料样的小球,接触空气后膨胀,让啤酒变出一种特别的带着香气的泡沫,所以印象很深。这次还听说吉尼斯的啤酒除了每家啤酒都有的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四大元素之外,还有第五个神秘元素,所以出来的啤酒口味独特,当然这是和可口可乐配方一样的绝密资料,展览馆里是不会说的。
品酒
干杯
这酒不错
酒吧
酒保:好叻,再来一杯
吉尼斯啤酒博物馆
对酒当歌
来杯大的
博物馆内
都柏林团在吉尼斯
鲍而斯考特花园酒店(Powerscourt Gardens)
当晚住宿一个郊外的庄园酒店,鲍尔斯考特花园酒店,和旁边的鲍尔斯考特庄园连为一体。乘着天晴,先看了庄园里的大花园。这是一个城堡形的私人庄园,主人是英国人,平时不回来,就把庄园开放,售票。里面古树参天,池塘安宁,虽已是秋季,花木依旧繁盛,色彩鲜艳。花园还被设计成不同风格,日本式、意大利式、英国式,不一而足,很有点皇家风范。旁边的花园酒店也很独特,客房极大,里面的衣帽间能顶一个小卧室,超大的床上认真摆摆,估计放5-6个人没有问题,是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不过离城中心有些距离,要想感觉都市的夜生活,有点麻烦。
鲍尔斯考特城堡
牦牛和英格玛
酒店花园
枫树花园
日式花园
什么典故?
庄园内全体留影
第五天,2015-10-5,周一,都柏林,时雨时晴
都柏林
今天要在都柏林待一天,早饭后就进城了。
都柏林的景观集中在大街上,先是看了王尔德的雕像,在一个街头花园里,一块大石上塑了个彩色的人像,绿衣红衫彩条裤,一付玩世不恭,大概很贴合他诗人加剧作家的不羁风采。
躺在岩石上的王尔德
王尔德和远方来客
都柏林门
街道两边是著名的都柏林门,正式的名称是“乔治亚门”,其实就是一溜统一式样的沿街公寓门,但色彩各自不同,且多鲜艳,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初时以为是用色彩来装点市容,省得常年灰暗的天空把街头弄得太单调。但导游告知这些彩色门的来历很有些缘由,而且说法不同,最认可的说法是爱尔兰的男人当年好酒,每夜不醉不归,而女人们就只好给留个门,自己睡了,男人到家门口时已是夜黑风高,醉眼朦胧,看着一排同样同色的公寓门,一不留神就进错了,上了隔壁女人的床,当然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没法追究了。所以女人们很郁闷,就将各自的家门漆得和邻居不同,堵了老公们的借口,从此这上错床的机会大大减少,大家相安无事。久而久之,所有沿街的家门就成了今天的五光十色。又赶上一个画家发现了这些彩色门的审美秘诀,作了一副画,就叫“都柏林门”,在拍卖会上一炮走红,于是这些门就成了都柏林的标志,是游客必看的一道风景。其中有扇门,在菲茨威廉姆大街,编号46,与众不同,因为它是双开的,比旁人都宽敞。据说当年的主人和英王室有交往,家里的孩子和英国公主是朋友,就把公主约到家玩,可那时的公主都穿着钢丝撑开的大裙子,进那道窄窄的单门公寓很是问题,于是干脆把门拆了重修,成了双开型,好处是除了把门加宽,公主进出不换裙子也跘不了跟斗之外,主人在用双手把门往里打开时,又正好是一个弯腰行礼的姿势,表示对公主的尊敬,但又不太过分,意思是“您是公主,但不是国王,咱不是故意给您磕头啊”,也算是费尽心机。一眼看过去,至今在一溜单开门的街边公寓里,唯有这户的门与众不同,配着墙上爬满的红叶,黑白相间的门框和复杂的装饰隐隐透出当年的贵气。不过如今这房子好像已成了办公用途,瞄一眼门旁的标识牌,是个什么工商联之类,应该和王室不搭界,窗口看进去有人在里边忙乎,肯定不是公主!门口的快递进进出出,咱们一伙拥在门口照相,十几个相机和手机都对着公寓门,不知情的准当成狗仔队了,害的人家要往里送邮件的邮差都不知如何是好,好容易逮着个空往里走,结果还是出现在镜头里合影了。
都柏林门
46号住户
利菲河
利菲河穿过都柏林城,是城市一道风景,河上自然有一些有来历的桥。最出名的共两座,一座俗称半便士桥(Ha’ Penny Bridge),历史要追朔到19世纪初,因为当年只有这么条能过河的桥,所以每次要收半个便士。另一个有名的桥是奥康耐桥(O'Connell Bridge),这桥的出名之处在于它的宽度和长度几乎相等,30多米长的三孔大桥,宽度也是30多米,一个方块,中间走过不觉得是在过桥。当然还因为这奥康耐是爱尔兰的一个民族英雄,桥头上立了个高高的塑像,拍照游客不断,充满了人气。在爱尔兰这么个人烟稀少之地,人气是非常重要的。奥康耐的英文拼法是在英美比较少见的“O”加一撇打头(O'Connell),这回才知道,但凡这种“O”开头的英文名基本上都是爱尔兰人。如此说来,如今最风光的爱尔兰老乡要数奥巴马了,当了美国总统。
利菲河上“半便是桥”
桥头
都柏林的市中心就在河边,虽然不能和伦敦城比,但熙熙攘攘的人流也衬托出一些繁荣。街头走走,咖啡店坐坐,无目标地抬眼看看,也很有都市味道。稍一仔细,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一个顶着牛头马面面具的西服汉子招摇过市,一个流浪汉模样的家伙来回走着,嘴里大声唱着歌,曲子怎么那么熟啊?原来是“国际歌”,忍不住就随他哼了一句“英特纳雄耐尔”。
回到车上,看到京生一脸兴奋,还有点神秘,原来在明非撺掇下,居然搞了块“百达翡丽”,玫瑰金,亮晶晶。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 Dublin)
据说最早的大学很多起源于宗教,所以不少英联邦老牌学校都叫“圣三一”,来源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都柏林的“圣三一”也是历史久远,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1592年下令建的,全称是“College of the Holy and Undivided Trinity of Queen Elizabeth near Dublin”,翻译过来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在都柏林附近神圣不可分割的三一学院”,够别扭吧?
校园内
校园自然是古色古香,最大卖点是她的图书馆,里面藏了二百五十万部古董书,都是那种硬壳的精装本,最牛的是两本手抄本,“Book of Kells”,翻译成“凯尔经”,用的是非常精致的羊皮纸,翻开书,连图带画,色彩丰富,内容大概是圣经福音,配了2000多幅彩色插图,用矿物颜料绘成,几百年来色彩不退。最不可思议的是所有文字都是印刷体的古拉丁文,看上去和今天的精美印刷品毫无二致,但却是地地道道手工书写,绝了!再一个看点是那个称为“长书房”的藏书房,因为250万册书大都集中在这里,所以房子超长,被冠以“长书房”,里面摆满了各个时代的古董书,按年代排序,每排书架前都雕着一个对应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文人学者,什么莎士比亚,狄更斯,都能找到。另外每一个书架前都配备一个高高的梯子,因为最上层的书架在十几米以上,根本够不着。看来当初做学问不光是个脑力活,还是个体力活,光是上下梯子就让人腿软,若再来点恐高症之类,得,回家歇着吧。想想如今的学生,只要在键盘上鼓捣两下,上下几千年的书籍资料就全在眼前了,这要让古人羡慕坏了。不过古人那种穿着燕尾服,趴在长梯上,从故纸堆里爬学问的场景也都成了古董,不复存在,想想也有点小遗憾。
长书房
书架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一路看了几个教堂,有点混,回来后看了看照片顺序,才想起哪个是都柏林教堂。印象深点的是几个搁在教堂里的石棺,上面有逝者雕像,当然都是些君主和圣人之类。也有些英国历史上出外打仗占地死亡英雄的纪念墓,记得有个墓碑是纪念1840年在中国阵亡的军人,算算日期,正是鸦片战争,就是咱们教科书里的侵略者。
圣帕特里克教堂(内)
圣帕特里克教堂(外)
都柏林城堡(Dublin Castle)
都柏林城堡原来是个战略要塞,是由英格兰乔治国王在13世纪下令修的,目的是为了存放国王在爱尔兰搞来的财宝和税收等,反应了历史上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是爱尔兰起义军的打击目标。当然自从爱尔兰独立后,这里也就成了独立的象征,重大国事活动常在这举办。城堡的主楼里是一串各自用途的房间,印象较深的是几个大厅,有会客厅,有宴会厅,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女士退出厅(Lady’s withdrawing room),原来当初有个规矩,正式晚宴时夫人小姐等女士可参加,全体男人正儿八经、装模作样。待宴会结束,女士必需退场,留下一帮大老爷们来点所谓“很男人”的活动:雪茄乱抽,威士忌胡灌,再配上各种色彩的段子,几分钟前还人模狗样的绅士,立刻现了原形,而那些离场的女人们也得有个地儿咬咬耳朵,叽叽喳喳,传播点暧昧消息吧,所以就专门有了这么个“退出室”。
都柏林城堡很古老,自有韵味,可惜在边上修了一片很现代建筑,打破了那种历史的气氛。不知政府的规划部门是如何考虑的,对游客而言,除了败坏思古之幽情,连照片都拍不出效果了,一道斑驳的古墙的背景是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现代玻璃幕墙,那是个什么场景!
都柏林城堡
城堡内
公平女神,一手持剑,一手天枰
城堡边上有座副堡,如今在里面办了个“切斯特·比替图书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展览着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这切斯特·比替是个矿业大王,也是个爵士,还是个收藏主。这老兄本事很大,原是个美国人,好象也没什么大背景,爵士的头衔也不是祖传的,而是二战时帮着盟军做后勤买卖有功封的。但眼光独到,一生攒了无数宝贝,从中国的龙袍,波斯的古兰经,到埃及的沙皮纸图画,应有尽有。其中中国龙袍说是真品,不知怎么弄来的,没听说哪个皇帝把自个儿的睡袍送人,这没有先例,顶多也就给奴才们赏件黄马褂穿穿,所以估计是哪个太监给盗出来偷着卖的可能性较大。细看这爵士老兄的藏品,发现还是很有品味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和文化相关的玩意,什么微雕,圣经,早期书籍,绘画艺术等,基本上都带着字儿,很少有纯金银财宝之类的土豪家伙。
爱尔兰踢踏舞
爱尔兰的踢踏舞世界驰名,最出名的当然是“大河之舞”,据说在爱尔兰也难得一见,因为该舞蹈团常年在世界演出,国内反而看不到了。退而求其次,让导游帮忙定了一个乡村酒吧,里面每晚有当地踢踏舞表演,连吃饭带演出,算是民俗吧。到了后发现生意不错,门口停了许多旅游巴士,里面是个宽大的餐厅,边上有个不大的舞台。演员的踢踏舞跳得很卖力,但并非主项,最大卖点是一个说单口相声的老头和一个嗓音不错的乡村歌手。老头的相声说得下面笑声不断,有点郭德纲的劲头,可惜我们听不太懂,敬陪了。不过餐馆还是很照顾面子,请了两个台下的观众上台当群众演员,咱们的牦牛是其中之一。牦牛不负众望,上去报了大号,特别说明是中国来的,手上拿把拨浪鼓也跟着一起踢踏,哈哈童众伙在台下起哄叫好,其他游客也很给力。至于饭菜如何,整个忘了,也没人关心,只记得最后拎了两瓶洋酒回来。
“牦牛”上台踢踏
第六天,2015-10-6,周二,都柏林 – 科克,晴转雨转阴
晨起,室外阳光耀眼,据说都柏林难得见到。散步到城堡外,旭日将一条林荫道拉出很长的树影,柔和的光线下很适宜照相。不知不觉,已走了个把钟头。说好了九点离开,无离头把时间看错了,差了一小时,回酒店急急收拾一下,早饭也顾不上了。
清晨林荫小道
离开都柏林,一路开车南下,目标是250公里外的科克城(Cork)。途中要经过两个城堡,基尔肯尼城堡和布拉尼城堡,是我们旅游的重点。
基尔肯尼城堡(Kilkenny Castle)
没多久,早晨的阳光慢慢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阴阴的天空,到达基尔肯尼城堡时,已是细雨霏霏。城堡当天不知何故,参观人多,因为我们的行程里本只是从外面看看城堡,就未预订,到了门口,卖票的说是今天游客太多,我们一个团18人超大,不卖。看着旁边的散客依旧放行,咱说那我们不做团体了,每个人自个儿买票分别进不就完了吗。不料,英国人脑子不转弯,说你报过团体,就不能说互相不认得,一定要等个把钟头后分几拨再进,这样就算你预定了,不知是个什么逻辑!好在一个管事的女人比较通融,也没让我们等多久,就从旁边一道门给放进去了。我们还在犹豫呢,是否分几拨进,免得让人家说咱不懂规矩。那管事女人一挥手,似乎说:“没事”,看来还是有明白人。
雨中护城河
城堡的历史有点复杂,曾经是英国驻爱尔兰总督巴特勒家族的产业。这巴特勒在“光荣革命”的查理王时期保王有功,被封为奥蒙德公爵,还做了大官,但又被同僚诬陷,有过几次沉浮,城堡里不少画和雕塑都是说与这些历史相关的故事。故事有点乱,记不住,有些也没搞明白,更懒得搞明白。欧洲城堡多,每一个大概都有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一出出阴谋论,历史人物进进出出,各种传说神神叨叨,所谓铁打的城堡,流水的主人,但永远流传的却是胡邹的故事。
基尔肯尼城堡庭院
这也是一个豪华的宫殿样城堡,建于1172年,是诺曼时代的建筑,巴特勒家族拥有它超过600年,到1967年,当时的主人就把这城堡以五十英镑的象征性价格给了当地政府,介绍书上说是给了“人民”。当时城堡已经破败了,半边宫殿是后来重修的,不过是依原样建,连制作工艺都是仿照几百年前的方法,将伐下来的大树未等干躁就上梁,这样室内的大柱子就慢慢收缩变形,把墙上接头处拉出些缝缝来,初看以为是工艺没到位,可人家说原先这屋子就这么盖的,没了这些缝缝就不是修旧如旧了,天晓得!
离开基尔肯尼城堡,继续南下,途中雨过天晴,一回头,一道彩虹挂在远处牧场上,清晰透明。不知谁先发现了,大家在车上一通猛拍。
牧场彩虹
布拉尼城堡(Blarney Castle)
和前一个基尔肯尼城堡完全不同,布拉尼城堡是一个防御工事,粗糙安全实用是他的特色,导游说法是土豪城堡。看起来更像个山大王根据地,和威虎山有得一拼,能攻能守又能溜。不过到底是欧洲山大王,城堡外面还是很讲究的,一个连着一个的大花园,草坪绵延,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整得一副贵族摸样,比“座山雕”考究多了。
布拉尼城堡
城堡有几十米高,里面其实更像一个碉堡,窄窄的楼梯仅能一人上下,外面即便攻进来,也很难往上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顶层原来好像是城堡主人一家住的地方,修得比较宽大舒适,中间还有个宴会大厅,边上是一个超大壁炉,当年据说是用来烤全猪,看那解说图上画的,肯定不是烤乳猪,而是整头大野猪。根据那炉子的大小,估计十有八九是真事,只是不知这整头大猪如何运上来,那楼梯不光宽度不够,还打着旋,手脚都没法施展。大厅边上给掏了个洞,算是个小门,说明上标出是连着土豪女儿的闺房,探头往里瞧了瞧,一个5- 6平米的石窟,阴阴的,让人联想起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被关的石牢,与其说是闺房,更像个监狱,不过应该很安全。
城堡内
城堡的顶上有块特别的石头,称“吻石”或“巧言石”,但凡吻过的人就能言善辩。故事的来源是说这城堡曾被一个当地类似“座山雕”式的土霸王占有,伊丽莎白女王却把城堡封给了另外一个伯爵,可伯爵就是没法从土豪那把城堡拿到手。每回和土豪交涉,人家也不说不给,但总是花言巧语对付,还把伯爵弄到城堡大厅里吃烤野猪,一来二去就把这事黄了。至于这土豪为何能这般这巧言令色,据说就是因为楼顶那块石头,但凡吻过这块石头的人过后就口才无比,能把嫦娥都说动心嫁给猪八戒,这土豪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日吻几遍石头,玩起那傻伯爵自然不在话下。女王听说此事后,就说这土豪家伙太“布拉尼”了,这也就是城堡名称的来历,在英语中,这“布拉尼”也是“狡猾狡猾”的意思。如今这“吻石”还砌在楼顶,但很难吻到,因为悬在半空,人要躺下后,冒着从几十米高空掉下去的风险,做一个下腰动作才能够着。不过如今有条汉子在边上专门帮人托住下腰,让你吻一下那块石头,再赶紧拍照为证,甚至发给一张证书,已成了一桩生意。无离头试了一下,费半天劲,嘴还是没吻到那块石头,倒是把鼻头让石头蹭了一下,起来后红了好半天。回来后发现口才也没长进,估计这动作不够标准,不灵验。
高难动作,吻一下伶牙俐齿
城堡俯视
城堡上
堡外的花园如今分门别类,还有个专门种有毒花卉的小花园,看了看有些植物认得,但过去没听说有毒,也许是慢性毒药吧,一时半会吃不死人,当然更闻不死人。
有毒花园
有毒,碰不得!
另外几个花园秋色已经很浓,落叶浮在草坪上,斑斑点点,抬眼看去,古堡在阴郁的天空下,有点苍凉。走过一座小桥,几棵依旧浓绿的老树下淌着一条暗色溪流,一只长嘴鸟,独立水中。
城堡外
花园
溪流捕手
科克城(Cork City)
科克城很小,有个大学,一两个中餐馆。酒店后面一条河,对面山坡上有片非常辉煌的城堡样建筑,夕阳下泛着金光,赶紧又拍了些照片。
夕阳科克城
坐了一天车,大家不想在酒店里吃西餐,一路过来时就看好了一家中餐馆。门口招牌是粤菜,都想喝口汤面,居然没有,最后老板娘说豁出去了,把给员工内部吃的面汤加工一把,上来后其实味道不错,当然也许是饿了。
没记得科克城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一条马路到了晚上有点荒僻,只有一个加油站的招牌远远闪着灯关,其他都是黑的。想走到科克大学看看,可连方向都搞不清楚,回酒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