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漫记(下)

无离头日志:


第七天,2015-10-7,周三,科克伦敦,晴


爱尔兰的行程今天就要结束,哈哈童的大旅行团也要在此分手。分身乏术,无离头日志自此就只能记录伦敦一组的故事了。苏格兰旅游团就由秦晞和京生记录了。


温莎堡


温莎堡在希思罗机场边上,下了飞机就直接去了。这是女王日常居住的场所,所以只开放了部分。参照中国皇家规矩,温莎堡顶多算个行宫,和颐和园类似,城里的白金汉宫才是正经王宫。但温莎的名头极响,估计更多是来源于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其实这位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和他的辛普森太太并没有在这座城堡住多久,逊位后就远走高飞了,但最后叶落归根葬在了这里。其实这座温莎城堡除了埋温莎公爵夫妇,也是大多数英王室成员出生和安葬的地方,所以当个温莎公爵大概也算是个荣誉称号吧。那位和查尔斯王子离婚的戴安娜王妃就没给葬进来,因为死时已不是王室人员,资格不够。


温莎堡


欧洲的城堡大同小异,看多了就混了,记不住哪是哪。温莎也类似,只记得里面曲里拐弯,墙上是很多油画,画得基本是王室的祖宗,当然都很威风。还有一个大厅,挂满了雄赳赳的人物,不少是穿着各色军装,其中之一是大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公爵,紧挨在边上的又是一个房间,称滑铁卢室,里面陈列了一件猩红色斗篷,据说是拿破仑战败逃跑时穿在身上的,后来被一个英国军官给逮住了,剥了斗篷当战利品,最后不知怎么转辗到了这。坊间都说拿破仑是个小矮个,可看那件斗篷的长度,不到一米八是撑不起来的,所以有人怀疑拿破仑的小个说是讹传的,甚至这件斗篷边上的说明也提到拿破仑的身高不应该只有一米五几,但也许拿破仑从来都穿着内增高的靴子。走过英国,你会发现法国似乎是他的死对头,所以英国人老喜欢用拿破仑战败的滑铁卢说事,伦敦最大的火车站叫滑铁卢站,许多博物馆和私人庄园里都有滑铁卢专栏,甚至许多小破地方都叫滑铁卢。不知法国人来后看到这满世界的滑铁卢作何感想。


温莎还有个圣乔治教堂,是当年嘉顿骑士团的起源,大概是一种荣誉功勋,和英国的勋爵制度有不少关系。英国的爵位都是由皇家封的,可世袭,好像也是传给长子长孙,不过万一哪一代的子孙犯了大事,譬如造反之类,爵位是可以剥夺的。每家勋爵给一个特殊徽章,也就是Logo,形状像个盾牌样,上面画了些狮虎猫犬和别的动物,不知是否根据每个勋爵的德行和长相给设计的。在温莎的一个大厅的房顶上,挂出了所有勋爵的Logo旗,估计好几百个,但有些位置是空白,原来是留给那些被缔夺了爵位的勋爵,不知本意是要羞辱他们还是为了承认他们先祖仍旧有功,所以留个地儿。


圣乔治教堂



红十字医院


紧挨着温莎堡,是那所著名的伊顿公学,也是历史久长。如今的学生还是穿着燕尾服上课,每人手里托着个厚厚的笔记夹满街走,看上去挺光鲜,但据说学习压力超大。从那份凝重的脸和急匆匆跑过赶课的样子上,外人也能体会一些学生的那种紧迫。尽管如此,为了挤进这所学校的学生还是打破头,听说多半学生毕业后能进牛津或剑桥,然后就是前程无限。


伊顿公学学生


上课去


伊顿是所男校,没有花季少女,自然不会有缤纷色彩,只有乌压压一片黑色燕尾服,加上古气森森的校舍和总是阴沉着脸的天空,校园里一片压抑。也许这英国的绅士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努力、苍白、沉静、阴郁、清高,就像这里的空气。


Dr. Sanba


Dr. Sanba是不识数的一个多年朋友,中东人,常驻英国,年纪有些,私底下就叫老桑巴,透着点亲切。老桑巴当晚在一个会员制餐厅请客,意大利风味,据说当年戴安娜王妃活着时常去。英国人讲究,吃顿饭必须正装,西服领带黑皮鞋,好在这次是参加婚礼,家伙事齐全,若按照一般旅游的标准装备,牛仔裤,登山鞋,估计这饭也就别吃了。


会所就在城里,外表和边上的其他餐厅无异,只是进门需要会员预定。里边客人挺多,很热闹。Dr. Sanba原籍黎巴嫩,但满世界做生意,也是最早进中国的商人之一。聊起他的经历,不知什么渊源和中国几个神秘兮兮的部门搭钩,八十年代初就来到中国,自个儿要求见见真正的中国企业,于是通过关系来到河南郑州一家工厂,不知是做生意还是倒腾其他事,反正自那后就差不多年年来中国,算个中国通。由于是中东出身,话题自然说起新闻里的俄罗斯飞机轰炸叙利亚反军,老Sanba的说法是普京下了一招高棋,让对手不知如何回手。听着Dr. Sanba中东味道很浓的牛津官话,加上餐厅里背景声很热闹,许多内容都似懂非懂。好在只是聊天,不耽误正经事。老Sanba要了全套意大利晚餐,先是几大盘熏肉做头台,还没等我们摆架势装正经,老Sanba已经用胖胖的大手抓着叉子给我们每人盘子分了几大片,有点中国人帮着夹菜的意思,立刻就把英国式的僵硬打破了,饭也就吃得很轻松。主菜是两条绝对新鲜的海鲈鱼,关键在于做法,上来时吓了一大跳,一辆个头不小的餐车上摆着两大堆白盐,每堆起码两尺长,一尺多高,侍者用一个榔头样的家伙把盐堆砸开,原来那盐已经结板成壳,里面是烤熟的鲈鱼,因为盐味是在烤的过程中逐渐渗入,而板结的盐又将鲈鱼封住,汁液不会烤干,所以味道口感上佳。看起来挺容易的,小玮打算抄个菜谱,回去学样请客,不过一顿鱼估计得要浪费十来斤海盐。


海鲈鱼2.jpg

盐包海鲈鱼


从餐厅出来,已是夜晚十一点,伦敦街头不算热闹,只有几辆汽车反射着街灯静静驶过,最耀眼的是哈罗德百货(Harrods),一片灯光把门前闹的像过圣诞节。


哈罗德百货.jpg

哈罗德百货



第八天,2015-10-8,周四,伦敦牛津,晴


今天计划去丘吉尔庄园和牛津大学,晚上还要赶回来游泰晤士河。


丘吉尔庄园


在中国人能说出的英国名人里,丘吉尔绝对排名靠前,估计比伊丽莎白女王还响。其实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丘吉尔也算个大英雄。来前听说要到丘吉尔庄园参观,以为就像咱们的名人故居,可能是一所公寓或别墅,门前挂块牌子,里面放点说明。来后才知道这丘吉尔庄园是个宫殿,而且不是首相丘吉尔的,而是他祖上传给他的亲戚的,正式名称也不是丘吉尔庄园,而是布莱海姆宫


原来丘吉尔的祖上还出过一个英格兰大英雄,叫约翰·丘吉尔,曾率军击败法军(又是法国!),被安妮女王赐了个爵位,叫马尔伯罗一世公爵,因为功劳太大,英国议会又专门拨款修建一座宫殿样的建筑给予表彰,叫布莱海姆宫(Blenheim Palace)。它从1705年开始建造,前后花了17年时间,目标是要修得像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彰显老丘吉尔打败法军的丰功伟绩,所以这庄园也成了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宅邸,结构布局也的确有点凡尔赛宫的神韵,包括它的巨大的后花园。


温斯顿·丘吉尔(就是二战的首相丘吉尔)是在这座庄园里出生的,但存粹是个巧合,因为这座庄园打他父亲那辈起就不属他们家。丘吉尔的父亲排行老三,在英国没有继承权,爵位被丘吉尔的大伯子给弄去了,后来又传给了丘吉尔的堂兄,首相丘吉尔也就只能羡慕嫉妒恨。没辙,谁让他老爸没被早生几年,抢个长子的位置。至于丘吉尔为何生在这里,据说是因为他妈当时正好在这里走亲戚,突然要生孩子,那时交通不便,只好将就了,就在一个类似衣物间的房子里生了丘吉尔。再后来丘吉尔长大了,不爱学习,常跑到他堂兄这来逃课,顺便就在这追到他的女友,也就是后来的老婆和首相夫人,因此这座宫殿也就和丘吉尔挂上了关系。当然,丘吉尔作为二战时期的铁腕首相,名声比他堂兄大太多,所以大家都更愿意认为这是首相丘吉尔的庄园。如今的庄园里也保留了两个房间作为首相丘吉尔纪念室,一个是他母亲当年生下他的地方,已改建,不再是衣帽间,还有一个是丘吉尔求婚的地点。房间里还攒了些丘吉尔相关的东西,什么情书啊,小字条之类。最冲击人视觉的是一些二战留下的丘吉尔照片,包括和罗斯福及斯大林的合影等,总是那幅很经典的气势汹汹,非常切合二战时的人物心情,当然这些都和这座房子没什么关系。


丘吉尔庄园


宫殿正门.jpg

庄园前门(布莱海姆宫)


丘吉尔旧照.jpg

历史照片


三巨头.jpg

巨头相会


庄园里还有一些丘吉尔以及他那位打败法军的先祖的雕塑,从相貌上看,丘吉尔祖上更像个阳光帅哥,不知从哪一代起,丘吉尔式的凶悍就出现在家族基因里了,宽脸鹰眼,包括现在的庄园主,算起来应该是丘吉尔的侄儿的儿子,也就是侄孙,长得也和大家熟悉的丘吉尔首相十分相似,只是缺了那么点狠劲。庄园介绍里也顺便提到了一些英国爵位传承以及和王室的关系,因为这布莱海姆宫的土地是王室给封的,所以每年还要给王室交地租,这么一大片地,据说是250公顷,约250万平米,这地租每年海了去,所以只是用一个象征性仪式代替,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把一面爵士旗交给英王,算是交差,而且这面旗子还是英王在当年的第一天(元旦)授给丘吉尔他们家的,所以连成本费都不用出,够精。估计其他得到英王好处的爵士们也如此效仿,难怪听说英女王手头不宽裕,还自个儿出来做生意,开茶馆,咱们一伙还去喝了一通捧场,这是后话。


温斯顿·丘吉尔


老约翰·丘吉尔


今天主人.jpg

庄园的真正主人


房子后面的花园很英国,几张室外桌椅很随意地摆在水池边,坐下喝杯咖啡,晒晒太阳,看看各色游人,很是惬意。再往后面是一个巨大的草坪,没有边,不知通向何处。


花园品咖啡.jpg

后院咖啡


花园大院


牛津


牛津的大名地球人都知道,但她的学校架构和教学方法未必都了解。咱们这趟旅行,靠了小伟和牛津圣休斯(St. Hugh's)学院院长的交情,认真体会了一把牛津的风格。



地标,牛津塔


牛津其实是一片大学城,有个牛津大学,更多是名义上的,底下有40来个学院,即独立又相关,像个邦盟。每个学院相差很大,多则千把学生,少则几十。学院底下没有正式的系,专业好象是因人设事,教授都各自一摊,开课授徒,学生可修本院教授的课,也可听其他学院的课,关键是每门课或专业底下有很多讨论小组,由所谓的“tutors(辅导员)”领衔,学生们听完课就在这些讨论小组里侃大山,发表各种高论谬论,也没个对错,据说侃出了不少领袖人物,所以每个学院养了一大堆这种辅导员,在圣休斯700多学生的学院里,有70多个辅导员。根据院长说法,学院传统上更偏重於一个招揽和安置教授学生的机构,当然院长有权决定招什么样的教授和学生,由此确定学院的方向。在圣休斯里,既有像类似中国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也有大数据这种时尚工程研究,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好在这些学院的名称大都取了类似圣休斯圣约翰曼斯菲尔德这样的模棱两可的名字,所以干什么都行,而不像咱们理解的大学学院,光凭名称大致能猜出是干什么的,譬如说某某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肯定是干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没跑,可若是里面养了清一水文学教授,开几门什么英国文学史之类的课,那肯定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非给举报了不可。


修斯学院.jpg

修斯学院


学院草坪.jpg

学院开阔的草坪


圣休斯学院院长,安吉拉里尼女士带我们在学院食堂吃午饭,学生教授都在里面,气氛热烈。好像牛津每个学院的标配是一个食堂,一座教堂和一个图书馆,其他可有可无,当然教室和办公室还是有的,更多的是大片的草坪,校长助理告诉说她每天就听园丁割草机的轰轰声,时远时近,但从不间断,既是抱怨,也透着点骄傲,说明他们学院地盘大,实力强。这些学院的土地不知怎么搞来的,最大一个学院,圣约翰学院的土地说是有300多公顷,从牛津一直能连到剑桥,中间隔着几十上百公里呢,如今土地值钱,所以是个最富豪的学院。和全世界的大学一样,中国学生在牛津也不少,圣休斯学院还有个中国中心,一栋现代化的楼房,是一个香港的爵士捐的。在食堂吃饭时,还碰上两个中国教授和学生,虽不认得,一张口的中国话,就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样子。


学校餐厅.jpg

学生食堂


与院长共餐.jpg

与院长共餐


安吉拉里尼院长是一位律师及法学专家,曾干过苏格兰副检察长,专长是犯罪学,也是女权保护运动的极力推行者,很干练的样子。从最高检退休后,被聘为圣休斯院长,住在校园内一栋建于1847年的古老别墅里,是学校分配给她的。房子维持了当年的外表,古朴有质感,里面却翻新的很舒适现代,还保留了不少传统的家伙事,如旧式烤炉,烤点心顺带还提供暖气,样式很古董,也当摆设。招待我们在她家里喝下午茶,亲自下厨沏出茶又端出茶点,一个助手想帮忙却没法上手,看来院长在家里也是个能干的主妇。还带我们仔细参观这栋老房子,说她经常约学生来家聊天,喝下午茶,去年春节还把中国学生全请来包饺子。房子里的常客是一个名比比的小狗,见人来了,满地撒欢,没一点认生,看家是指不上了。


院长家


煤气灶.jpg

古董煤气灶


牛津城本身就像一个历史博物馆和名人堂,每一处都是历史,随便哪栋房子上踢下块砖头来,也许就是几百年前的古董,一脚踩下去,就可能是哪个文豪或著名政客曾经埋头思考人生的地方。把从这儿出去的诺贝尔得主、英国首相、外国首脑、国王、圣人、主教等世界最顶级的人物加在一起,要上三位数。古老的就不说了,光是靠花边新闻出名又栽了的大牌就能排成队,如为了娶寡妇退位的温莎公爵,与默克尔太太闹绯闻的布莱尔首相,和小实习生搞不清楚的美国总统克林顿,靠老爹出名的薄瓜瓜等,似乎牛津基因里有点阴谋与爱情的天分。当然不靠绯闻出名的就更多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斯蒂芬·霍金,中国的钱锺书等,不胜枚举。所以走在牛津的街道上或学院里,抬眼处全是古董和故事。看多了,听多了,就串了,回来后只有一脑子古董印象。


牛津城


夜游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景色夜晚比白天漂亮,灯光映衬下,一片彩色的轮廓在河上倒映出来。游轮缓缓而行,河边的伦敦眼,伦敦塔桥,莎士比亚剧院等依次靠近。整个行程从大本钟起,到伦敦塔结束,是河面上最繁华的一段。旁边的房子也是天价,据说有中国土豪涉足,从鸦片战争到今天,中国人到底是反攻进了老牌帝国主义的心脏地带。


摩天轮


伦敦桥


威斯敏斯特教堂



第九天,2015-10-9,周五,伦敦剑桥,晴


伦敦街头


在伦敦的中心街头走过,有点北京走长安街的感觉,不是说她的街道有那么宽,而是一路地标性建筑,从威斯敏斯特皇家教堂及大本钟和伦敦塔,到唐宁街10号、议会大楼等各种政治,文化,宗教,军事的标志,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地儿。当然各种建筑也多为高端大气上档次,动则好几百年历史。我们先到了皇家马厩,其实是一个仪仗队兵营。正赶上两拨人交接,有个仪式,围了一大堆人看。那仪式时间挺长,两排穿着大红军服戴着高帽的骑兵隔着老远分列,两边各出一个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走个对脸,让后就开始互相嘀嘀咕咕不知说什么,隔着远谁也听不见。原以为捣鼓两句意思意思就完了,没想到哥俩好半天都没说完,真不知这种每天重复的废话都说什么。最后实在没耐心了,拍几张照片就走了,留下那两溜骑兵和军官继续他们的嘀咕。


皇家马队


唐宁街10号的院子紧挨着马路,大铁门外就能瞧见官邸里头的动静,当然有一堆吊着自动步枪的家伙守在门口,不让游客进去。不过并不妨碍你和这帮警卫合影,只要别动人家的枪,其他Pose随你摆。在门口看了一会儿,没见着首相,也没见着他家人,连个保姆都没看到,走吧。


二战雕像


导游一路介绍各个楼房的来历和现代用途,多了记不住,有个丘吉尔战时地下指挥所,黑色的小门脸挨着国会宽大的阶梯。据说整个二战丘吉尔都守在里面,外面是德国飞机轰炸。丘吉尔待在里面,不光是指挥的需要,更多也是一种象征,老子不怕你,伦敦不能放弃!成了英国人的精神寄托。那时的王室听说多数人搬到温莎躲空袭,但还是要有头面人物不时在伦敦出现,以示与首都共存亡的样子,所以都是乘着夜色悄悄地进城,又在黎明之前悄悄地出城,比和平时期忙乎。


女王的下午茶


早就听说英国王室和贵族,特别是家中女眷有喝下午茶一说,不识数还听说伦敦市内有一家茶馆是英国女王也常去的,Fortnum and Mason,好几百年历史了,在Picadilly Circles,就想去试试,看看这女王陛下的下午茶到底怎么个派头。


车停到一条很普通的道路上,说茶馆到了,就在路边。里边是一个四层楼的茶叶庄,除了茶叶茶具,也卖些其他玩意,巧克力糖果之类,看着都挺上档次,起码包装精良。喝茶的地儿在四楼,虽说是下午茶,你上午去也没关系。咱们到时是午饭点,人不多。领位到一个雅致的餐桌前,上面铺着雪白浆挺的桌布和餐巾,更透着雅气。我们一伙全是旅游打扮,牛仔衣裤,显得有点不太合适宜。不过谁让你开在市中心呢,咱旅游到此,还不至于为了喝你这一杯茶专门去买身衣服,将就点吧。服务生倒是见多不怪,没什么白眼,来了个帅哥跑堂,上来居然先打了个中国话的招呼,一副热情样,让我们很舒坦。那小伙估计咱们没弄过这正宗下午茶,很热情地先介绍一番,如何点,点什么,区别在哪等等,特别交代不用点多了,每人一份,吃完可refill,就是免费续,随意吃,管够。


不一会,这英式下午茶就上来了,很实在的点心摞了三层高,上面是甜点,中间是沾果酱吃的松饼,像小馒头,最底下是三明治。还是那小伙跑堂给我们细说了怎么吃,关键是那馒头片和果酱的搭配,深色的是荤的,所以要配荤酱,浅色是素的,要配素酱,不过特别交代抹错了也没事,感觉好吃就行。再接着是重头戏,上茶。喝茶嘛,当然茶是关键。茶具不用说,十分讲究,天青色,带着点皇家磁器的印记,放在雪白桌布上,益发优雅,据说是女王的最爱。每人一个小银漏子用来过滤茶。与中国或日本茶道最大的不同是不仅每人发一个茶杯,还每人一个茶壶,自个儿倒茶滤茶。每回从茶壶里往杯里续茶,得记住用银漏子搁上过滤。喝惯中国茶的,一般总忘了用那把银漏子,端起壶就往杯里倒。


问跑堂小伙见过女王吗,当然,见多了,常来,回答得很干脆,就像是他二姥姥似的。然后就跟我们说这里是女王的生意,两年前搞的,是女王唯一一份对平民百姓开放的生意。搞得我们很奇怪,不知这女王是出于什么目的,难不成为了补贴家用?而且是开茶馆,像个阿庆嫂,当然肯定不亲自跑堂,估计只是出点份子钱,当个股东。何况这是个百年老店,女王两年前才上手,一定是后加盟的。


小伙子特殷勤,还说了好几句中国话,一打听,是个意大利人,但娶了个中国媳妇,所以算个中国女婿,见了中国人很亲,还跟我们说意大利饭和中国菜更接近,这英国佬的玩意儿不行,太甜。每次他哥们从意大利来,顶多带着来尝个鲜,然后就下酒吧,比这个爽多了。还一直劝我们别不好意思,随便续。临了,还给我们弄了一包馒头和果酱带着,这就不仅是吃不了兜着走,简直是吃了了还兜着走。看着那中国女婿的热乎劲,咱们的小费自然也要加码。


女王家的下午茶.jpg

女王家的茶室


皇家茶室器皿


剑桥


下午茶出来,小伟和牦牛就去机场回京了,其他人继续奔剑桥,约个吧钟头,车进剑桥镇。


剑桥和牛津一脉相承,沿袭着类似的教学系统,但更多擅长于理工类专业,所以出的名人多为搞自然科学的。不过更为中国人知晓的剑桥是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其实,按照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审美观,这首诗实在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若是扔在一个什么现代诗杂志上,估计连看一眼的耐心都不会有。无离头私下小人之心:徐志摩的红,更多大概是因为他和林徽因以及梁思成之间的三角关系,再加上康桥(剑桥)在多数中国人心目中高大上的神秘感,就搞成了个印象派。


剑桥的历史比牛津略短,但也差不到哪去,按说镇里的建筑也是很老了,可怎么看都缺少牛津的沧桑感,若说她是几十年前建的,估计也能让人相信。尽管如此,若认真翻翻历史,这剑桥人还真够牛X,往上一数典,和牛顿,达尔文,图灵等都能攀亲,算校友,还有90多个诺贝尔得主可以拉来背书,估计世界上没几个大学敢叫板。但剑桥对英国历史改变最大的大概算雪梨苏塞克斯学院的校友克伦威尔。尽管没听说他学业是否拔尖,但后来杀国王、闹革命、建共和、屠爱尔兰、卖奴隶等等红黑两道的事全干,成就了他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声,可同时也留下了他屠夫仇恨的象征,最后被复辟了的王室给开坟鞭尸,至今在爱尔兰留下了一句恶毒的骂人话:你会像克伦威尔一样受到报应


剑桥街.jpg

剑桥街


剑桥学院.jpg

学院楼


牛顿树.jpg

牛顿“万有引力”的苹果树


剑河


来的路上导游就一再告知,到剑桥必要乘剑河上的小划船,这不仅是传统,也是感觉徐志摩诗意的最佳方法。我们上船时已是最后一拨,天微暗,但岸边各个学院的建筑依旧清晰。


剑河实际上是条人工修过的水道,两边都是砖砌的堤岸,有点人工运河的意思,约20来米宽。撑船的桨手是个小帅哥,用标准的英国式英语介绍着河边的典故,那口音听起来煞有介事,有点像林志玲说普通话,你说她假,可人家平时就那么说的。剑河上横了不少剑桥,每个大概都有些故事,只记得一个叫叹息桥Bridge of Sighs),据说是维多利亚女王给定的名,来源是威尼斯的同名桥。至于威尼斯叹息桥的来源,又是因为那座桥的一头是总督府,另一头却是监狱,天堂地狱两重天,有点佛家奈何桥的意思。剑桥里当然没有监狱,但因为当年剑桥考试严格,所以每次完事后,桥的一头聚了一帮通过了的学生,欢天喜地,而另一头则是一群不及格的学生,哭天抹泪,也是冰火两重天,所以就有了这个叹息桥,和咱们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异曲同工。


剑河


剑河上撑船小伙


叹息桥头.jpg

船过“叹息桥”


剑河游人


临上船前,导游告诉说会见到徐志摩诗里河畔的金柳,而且说桨手看到有中国人时,十有八九会介绍是哪几棵,所以一路等着桨手给指出来。可一直到上岸,整个儿没提,估计那桨手小伙太帅,平时只顾泡妞,没听说过几十年前有过一个叫徐志摩的中国哥们在河边上发过呆,还是个情圣的祖师爷。尽管如此,这剑河的确很静,整个剑桥其实都很静,在河面上划个小船,还真有点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那么回事。游河结束,咱们一伙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开了康桥。


再别康桥.jpg

再别康桥



第十天,2015-10-10,周六,伦敦北京,晴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大概是全球最全的真迹精品汇集处了,当然是英国当年全球殖民的丰硕成果。时间有限,更关键的是站得腰也撑不住,我们就只有选个把代表性的陈列馆看看,古埃及自然首当其冲,不仅是因为在入口处,也是它的太过出名,里面的各种考古玩意太多,从神庙,雕塑到木乃伊,都是用各种方法整个搬来。看过之后,一个感觉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基本上说明白了。虽然各国对英国人把国宝都弄走了很恼火,可客观上来说,有这么个地方能保存这些精品,也是祸福两说,不然像阿富汗这种将国宝给炸了的事,全世界也是干着急。到了大英博物馆,没什么形容词来表达了。大,不用说;全,也不用说;历史长,废话;保存好,当然。得嘞,看看走吧,有功夫再多来几趟,免费,不看白不看,而且有些东西还是咱老祖宗的,看也白看!


法老馆.jpg

埃及馆


金头盔


自由市场 Covent Garden Market


周末的自由市场热闹非凡,赶上中午,连个吃饭的位子都找不到,买了几个大热狗路边啃,味道不错。市场里都是小摊贩,干嘛都有,卖的东西也不知是否山寨,瞎看看。街头杂耍艺人不少,什么变魔术,抱吉他卖唱,林林总总。聚集人气最多的是把自个儿涂一身金装或银装的木偶人,用点机械原理弄得像腾在空中一样,设计的挺巧,一般人还不易看出机关,所以不少人给扔几个钢蹦然后和木偶人打打招呼,合个影。


街头歌手


我是真的


白金汉宫


市场出来,奔机场,路过白金汉宫。过两天习大大就要来住这,下车看看,将来给人吹牛是来打前站的,至少日期看着像。白金汉宫是正经王宫,自然气派,顶上一个镀金小飞人远远就能瞧见,不少人围着拍照。宫里面是进不去的,习大大和彭麻麻住的比利时套房长什么摸样,也只有想像了,看来这打前站的牛皮也没什么太多可吹,只好自我阿Q一番:这比利时套房不就是酒店客房嘛,还是几百年前修的,设备肯定不灵,也许还不如咱家小窝舒服,不住也罢!


白金汉宫


离了白金汉宫,一趟英国行到尾声,剩下近10个小时飞机回北京,一路打盹,没什么特别的可说。


拜拜了伦敦,拜拜了英格兰,又见北京,天空依旧晴朗,据说霾刚散,运气!(完)




以下内容由另一组的哈哈童记录,苏格兰部分由秦晞执笔,暂称为“晞晞游记”,伦敦及附近的巴斯小镇内容为京生记录,因为非常多历史掌故,故叫做“京生说史游”。


唏唏游记:苏格兰,2015-10-7   2015-10-9


2015-10-7


我们英国爱尔兰D组一行8人上午10:35从爱尔兰科克机场起飞,下午1点多到达英国爱丁堡。爱丁堡以她典型的天气-绵绵的细雨迎接我们。


一到爱丁堡就被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所吸引。城中到处是古典风韵的建筑:古老的圆盖城堡,古老的尖顶教堂,古老的砖石道路。历史的风雨将它们冲刷得残旧,浓浓的古风古韵让人沉醉。而那些行走在城市中的人们又是那么年轻,乐观,充满活力。这些洋溢着青春的生命,给古老的城市平添了动力和激情。城市被绿茸茸的草地环抱,远处有长长的碧蓝色的海岸线。处处都是风景。


我们在苏格兰的游览,就从每个游人都不能错过的爱丁堡城堡开始。


坚固雄伟的爱丁堡城堡耸立于城市的最高点,其位置本就是天然的要塞之地,三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斜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在乌云和小雨的天气中,城堡更显得肃穆而凝重。城堡从6世纪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它曾是堡垒,也是皇室的住所。城堡见证了苏格兰数百年腥风血雨的战争,它经历了炮火沧桑,遭受摧残,却仍然屹立,体现了苏格兰人不屈的精神。今天城堡上排列的古炮,依然演绎着古时森严的防御阵势。城堡中收藏着中世纪以来各个时代的兵器和军装,最傲人的展品是一把稀世长剑,还有古老的苏格兰王冠。


从城堡出来,沿斜坡下行就是著名的“Royal Mile"。虽然都是沿街的小店,而且看起来不像它的名字皇家一英里那么气势,但出售的都是具有苏格兰特色的商品。先进入一家Whisky酒店,在满墙,满架的各色威士忌酒中,怎么也找不到我们常喝的 “CHIVAS REGAL Aged 12 Years”。开口询问,方知这芝华士12不在所售商品之列,原因是真正的军人的不是。在苏格兰,在威士忌之乡,芝华士根本排不上号。这不仅没想到,还把我那一点点对威士忌的知识全部归零了。那么,什么酒能体现苏格兰风格,苏格兰品味,苏格兰精神呢?明非非常认真的选择了一款20年陈酿。


是晚,8人围坐,一桌爱丁堡海鲜,一瓶苏格兰威士忌,洒点点述说洒家历史,郭珊姐笑谈新疆往事,明非探讨理想的生活和适当的生活管理。频频举杯,相谈甚欢。



爱丁堡


古堡一角


范儿



唏唏游记:苏格兰,2015-10-8
   

碧云天,金灿阳,爱丁堡难得的好天气。


早餐后大家挤进导游小任的小面。我们8人加小任,9个人,分三排,每排三人,像沙丁鱼一样排列,中间没有一公分的空隙。个人的水杯,相机,随身衣物背包都放在自己紧紧并拢的腿上,用双手抱着。拥挤着,快乐着,我们就这样出发了。


小任说在女王宫开门之前先带我们去看天鹅湖。天鹅湖并非旅游景点,只是丘陵小山下的一汪水,因为有了青山的倒影,蓝天的映衬,阳光的照射,又有羽毛洁白,姿态高雅的天鹅游弋其中,就具备了诸多美的因素。可以说非常美。大多数时候她就在这里静静的美着,我们到这里欣赏她,赞美她,天鹅游向我们,湖水泛起漪涟,更美了。晓林姐选好了拍照的角度,众仙女绅士都在美丽的画面中。


天鹅池


玛丽是一个热情奔放,会写深情而缠绵的十四行诗的女子,却被抛掷到政治舞台的中央,扮演完全不适合她的政治角色。她对政治的无知和幼稚使她每每在关键时刻无法控制局面。她一次次陷入爱情,她的三次婚姻从王子到贵族再到随从,级别逐次而降。她不清楚,或许根本没有想过,她首先是女王,其次才是女人,而作为女王政治将决定一切。而她的对手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则是带着强烈政治色彩的女人,她没有玛丽可爱,但她成熟老练,清楚作为一个君主该如何去做。玛丽在被伊丽莎白监禁19年后,在44岁时被送上断头台。至此玛丽的生命划出一条从扶摇直上到坠落深渊的曲线。


故事讲完,我们也到达女王宫。


女王宫又称圣十字宫,建于15世纪末叶,是一座传统城堡式的宫殿建筑,至今仍然是英国皇室家族在苏格兰的官邸。每年夏天伊丽莎白女王都会在这里小住,并在这里举行各种国事活动。女王驾临时会有王室的旗帜升起。


宫殿开放的部分主要在二层,可以看到女王的餐厅,宴宾厅,会客室,访客休息室。长厅是女王授勋仪式的场所,一台电视循环播放女王授勋活动的影像。


这座精美的宫殿与苏格兰历史紧密相连。宫殿最著名的故事与玛丽女王相关。在玛丽执政的动荡王朝中,有许多戏剧性的场景在宫殿中轮番上演。玛丽在这里先后两次举行大婚。也是在这里,玛丽亲眼目睹了她第二任丈夫刺杀她的私人秘书的场景。


圣十字宫花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2世纪所建的教堂的废墟。它紧紧依靠着王宫,比起辉煌的宫殿,它是仍然美丽的古建筑残垣。


教堂废墟


轮廓犹在


从女王宫出来,乘上小面向罗蒙湖进发,途中在格拉斯哥市停留。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也是苏格兰经济中心,有60万人口。市政厅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精致建筑,外表壮观,内部豪华,大厅由大理石铺就,还有纯白雪花石做的阶梯。市政厅前面的乔治广场是一个露天的雕塑博物馆,有维多利亚女王以及一些诗人作家的雕像,在诸多雕像中,我们熟悉人物只有广场西南角瓦特。他发明的蒸汽机在人类近代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人类生产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飞跃,把人类社会推向崭新的蒸汽时代。


天黑时,导游的小面把我们带到旅馆。





唏唏游记:苏格兰,2015-10-9


毛毛细雨和蒙蒙细雨哪个来得更轻更细呢?早晨我们乘上汽车,在极其纤细的小雨中,绕着小路进入罗蒙湖,就像进入了梦境......   


罗蒙湖


清晨的罗蒙湖,湖面蔚蓝幽静,和天光,云影,远山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罗蒙湖风光,宁静而甜美。姗姗姐站在湖边的原木码头上,撑一把小伞,侧身,回头,真是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美景。


湖光山色


田野花园


Luss是罗蒙湖边的小镇,小得只有一条街。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美丽。沿街是错落的石屋窗庭,家家都在精心设计的小小花圃内栽种各色鲜花,引得我们翘首瞻望。


离开罗蒙湖,我们参观斯特灵城堡(Stirling Castle)。苏格兰历史上战乱不断,城堡作为防御建筑自是重要。斯特灵城堡建在高高的悬崖上,保留着完整的中世纪风貌。虽因年代久远,看起来原始粗糙,但仍是坚不可摧的感觉。宣传册对斯特灵城堡的介绍是“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castles, both historically and architecturally, in Scotland. ”


城堡内各个展厅都有古装扮相的讲解员,王后卧室的讲解员是女仆扮相,国王卧室是卫兵扮相,监狱是狱警扮相,以这样的方式把观众带入斯图亚特王朝的宫廷生活。


斯特灵城堡还与苏格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相关。


苏格兰人穿格呢裙,吹风笛,有大片肥沃草原,三面临海,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生活应该是衣食无忧,轻松愉快的。可是在历史上,他们不断被南方英格兰占领,吞并,反抗的斗争因而持续不断。威廉·华莱士就是雄心勃勃,刚毅坚强的自由战士。他带领部队,在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斯特灵桥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获全胜。他一生追求自由,为苏格兰而战,死时年仅32岁。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塑像威武坚强,是苏格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苏格兰人


接下来看的Falkirk Wheel也是导游临时加的景点。


Falkirk Wheel是一个巨大的旋转升船机。在Falkirk,一条运河和其他河流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距甚大,不能通航。


此工程是建造了一个大转轮,两边各有一个封闭的水槽。船进入水槽,大转轮旋转半圈,就把船从低水位运到高水位。而另一边可以把船从高水位运到低水位。我们乘坐了大转轮船,大约15分钟就完成了30-40米高度的变化。石油勘探博士小任说,此工程被称为21世纪工程奇观。我们相信一定有许多创新内含其中。


桥闸


晚上7点多我们从爱丁堡机场起飞,9点到达伦敦。


10点多入住饭店后,打听C组的情况,被告知:C组还在晚餐。






京生说史游:伦敦,2015-10-10   2015-10-11


20151010


伦敦市区游、巨石阵


原计划未安排伦敦市区游,考虑到有几位老顽童第一次到伦敦,调整了计划,半天时间走马观花。

伦敦是一座极具活力的古老城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罗马时代,罗马人从公元前侵略占领了英格兰,前后有500年时间。我们运气不错,遇到了金牌导演陈奇,旅游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如此专业的中国导游,他带领我们从白金汉宫----圣詹姆斯公园-----唐宁街-----伦敦大本钟----经过著名的威斯敏斯特皇家教堂-----乘泰晤士河游船到伦敦塔桥。老顽童们每到一个景点都会兴致勃勃留影留念,陈导非常有经验,先听他介绍,然后给大家照相时间,陈导对每一个重要建筑物都会非常详细介绍历史、特点。白金汉宫是英国女王的宫殿,也是体现君主权威的象征,其中有600多个房间只有在每年89月份开放,最吸引游客的是卫兵换岗仪式,我们也没有赶上,可能是之前并未安排的原因,大家只能在广场拍照留念了。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府,真正的权利机构,但大门极其普通,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可能是出于安全的原因,现在已经不可能靠近首相府了,修了一个铁栅栏,游人只能眺望了。威斯敏斯特皇家教堂是值得参观的,在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以来,历代国王的登基仪式都在这里举行,令人难忘的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也是在这里举行,但我们没有时间参观,经过时看到长长的游人队伍。大本钟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859年,大本钟与位于泰晤士河畔的议会大厦相连。为了节省时间,大家决定乘坐泰晤士游船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伦敦,并未留下太多的印象。下船后,已到中午时分,看见许多人在吃,我们在路边买了炸鱼和热狗,饱餐一顿,味道还不错。







历史之谜巨石阵


饭后驱车直奔巨石阵,从现代回到远古时代。去之前,相信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对此毫无概念,反正是著名旅游景点,完全是好奇心驱使。我在手中的旅游书中一直也未能找到巨石阵,颇费时间之后才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Salisbury市发现巨石阵的确切位置。大概开车约两个多小时,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原野上矗立着一片巨大的石头群,像是残留的巨大建筑物遗址,看上去并无神奇之处,远远比不上埃及和墨西哥的金字塔群,但这可是英国最古老的建筑了!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建筑始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石头来自200公里之外,并提出悬念,当时是用何种运输工具将巨大的石头运到此地在?并为了这个建筑物的用途有不同解释,是观测天文还是祭祀神灵?无论今天的考古学多么发达,但还是不能得到最信服的解释,可这为旅游业带来了商机,建立了博物馆,商店出售各种相关及不相关的旅游产品,旅游车源源不断,游人络绎不绝。晚上赶到Bath小镇住宿,天色已黑,8个人住了两个小酒店,导游和司机又是另外酒店,司机路也不熟,晚饭是西餐,并不可口,价格也不便宜,吃完饭,我们就回各自酒店休息了,明非和小李还是年轻,到了Bath小镇,他们去体验一把这里著名的温泉浴场了!






京生说史:伦敦,20151011   


Bath小镇及英国最美乡村


感谢晓林的事先功课,旅游行程中选择了Bath和英格兰的科茨沃尔德地区Cotswolds,体验了英国乡村的无限魅力。


巴斯Bath小镇是英国唯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对此有些不可理解,英国有如此众多的历史悠久的古城,可能是英国人不屑去申请吧!巴斯小镇的确不同寻常,这里有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修建的浴场,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罗马古迹,别忘了,罗马人统治了英国500年;此外巴斯的乔治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其魅力所在。巴斯小镇在罗马时代作为温泉之城逐步繁荣起来,18世纪成为上流社会的高档娱乐场所,堪称是最优雅的乔治王朝(1714-1837年)建筑风格的城市。顺便说一句,乔治王朝是始于有德国血统的国王,现在的女王家族是乔治王朝的延续。





早饭后,导游在罗马浴场开门之前带我们漫步美丽的巴斯小镇。路线是从皇家新月楼----圆形广场----Pulteney Bridge(普尔特尼桥)----巴斯修道院----罗马浴场。皇家新月楼是一个很长的半圆形的建筑楼群,像月亮的曲线,这是一个住宅楼,建于1767-1774年间,不知设计者出于如何考虑,也可能是独出心裁吧!楼群前面是巨大的草坪,我们也只能是照相留念,到此一游了!圆形广场也是同一时代的住宅建筑群,广场周边都是三层的楼房,相互连接,每户从下到上共拥有三层,房子看上去质量不错,据导游介绍,房屋的拥有者至少是中产阶级。巴斯城沿Avon河而建,,河上有一个有屋顶的砖结构的桥,非常古朴,这是著名的普尔特尼桥;旅游书中介绍,桥上有许多特色小商店,如果有时间可以慢慢逛逛也是一大乐趣。著名的巴斯修道院我们也没有进去,导游介绍,这个修道院的不同是在外墙两侧雕刻着通往天国的阶梯,信徒们相信认真修炼,死后才能通向天堂。




重头戏是参观著名的罗马浴场,记得我们在希腊、意大利、突尼斯许多罗马人统治过的地方都看过大大小小的的浴场,只知道罗马人生活奢侈,只要有罗马人居住地,一定会有浴场。英国人的旅游业值得学习!他们在二千年的罗马浴场遗址上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形式,并且用现代技术、影片、声像复原了罗马人当时的生活情景,在原址上建立了一个博物馆,使所有的参观者受益匪浅。我也才第一次理解为什么罗马人酷爱洗温泉,因为罗马人认为温泉的效力来源于神的力量,人们在洗浴同时不仅净化身体,更重要是净化了心灵。巴斯罗马浴场遗址也是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女神的宫殿,想象一下,当时庞大的罗马帝国所统治的国家要人们都会到此祭奠女神并在热泉的蒸汽中与神灵对话!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在此体验一把。顽童旅游团至今还是未能摆脱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



两个英格兰最美乡村:BiburyBourton--on--the--Water我就不在此过多描述了,此乡村非彼乡村也,与我们概念中的村庄相差甚远。尽管乡村的宁静已经被游客打破,商业化的气息弥漫在四周,但我们仍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年代久远的建筑、蜿蜒的街道、秀美的风景,鲜花簇拥的河边村舍惊叹不已!完全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从任何角度拍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令人不忍离去!真想,在这美丽的地方多住上几天。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