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五国游(3)- 斯德哥尔摩(瑞典)

第三天:2018-8-12,周日,晴,斯德哥尔摩


一早邮轮到达码头,已从芬兰来到瑞典,下船后还在打算出关,却发现人已在马路上了,原来两国间都是欧盟,没有关口,比从大陆到香港还要方便。


时间还早,直接去了王后岛(Drottningholm,这里是瑞典王宫所在地。王宫还没开门,外景看看,又到后花园走走。欧洲王宫大都有个后花园,以法国凡尔赛宫最为经典,所以看过凡尔赛,其它也就不稀奇了。正无所事事,导游小马开始介绍瑞典历史。小马个头不高,历史不少,和哈哈童首席历史学家京生算是对上了,于是一路开播瑞典及北欧史,其实还蛮有点意思,无离头根据听来消息,大致归拢如下。


北欧最早的强国当属丹麦,约在14世纪末,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搞了个卡尔马联盟,自封盟主,把当时的北欧几个国家都囊括进去了,唯丹麦马首是瞻,外交和军事统一指挥,说打谁就打谁,那年头主要对手是“汉莎”联盟,大约在现今的德国一带。“卡尔马”联盟存在了约200多年,到16世纪解散,主要是因为瑞典那时出了个古斯塔夫·瓦萨国王,也称为古斯塔夫一世,他原本是一个瑞典贵族,约了一帮闹独立的兄弟,从丹麦人那里起义成功。之后,瑞典的几代国王开始了征服北欧的伟业,最出名的国王应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也就是古斯塔夫二世,是古斯塔夫·瓦萨的孙子,十几岁就登基当了国王。据说他非常神勇,是个军事家和谋略家,也是现代军队的创始人。在他之前,所谓军队都是临时凑合的散兵游勇,阿道夫将军队变为常备军,还搞了专业分工,如炮兵,骑兵,步兵等,联合作战,有点如今战区的意思。在他手里,硬是把瑞典国土扩大到几乎整个波罗的海沿岸,被称为“北方雄狮”。那时的瑞典已归为路德新教,阿道夫率军参与了当时的基督教内讧的30年战争,最后把天主教联盟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打败,不过自己也在一次战役中阵亡,不到40岁,时间是1632年,一代枭雄落幕,瑞典人至今遗憾。阿道夫的死还带点传奇色彩,据说他在指挥军队进击时,一阵浓雾飘过,待雾散去,阿道夫不见了,紧接着,阿道夫骑在马上,神奇地出现在敌方阵营中,于是被乱枪打死。在阿道夫死了100多年后,即18世纪中叶,瑞典又出了一位古斯塔夫三世,这位老兄和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以及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都带点亲戚关系,也是个奇才,虽然武力上没什么建树,却很有表演天赋,在王宫边上修了个剧场,亲自粉墨登场,最后在演戏时带着假面被反对派的贵族刺杀,这段历史成了今天著名芭蕾舞剧“假面舞会”的原始剧本。除了上面三个古斯塔夫国王之外,还有一个国王有点意思,原名叫贝尔纳多特,后来成了瑞典的卡尔十四国王。贝尔纳多特是个法国人,本是拿破仑手下一名元帅,后来娶了拿破仑的初恋情人,最后被瑞典人请来当了国王。那时的欧洲小国,从法国、德国这种传统帝国请个贵族来当国王是很常见的,否则不被认可。不过瑞典请贝尔纳多特来,一开始是当储君,因为当时的国王卡尔十三世还在,但无后,怕断了香火,于是赶紧物色,看上了贝尔纳多特,当时也得到了法国拿破仑的认可。等老卡尔十三世一死,贝尔纳多特就成了卡尔十四,但这个卡尔十四最后和法国以及拿破仑闹翻了。据小马花边新闻,原因是拿破仑当年和初恋都订婚了,但政治原因娶了拖油瓶寡妇约瑟芬,把初恋给甩了,不过还是藕断丝连,私底下还有来往。可一旦贝尔纳多特成了国王,拿破仑的初恋就变成了瑞典王后,私底下来往就不适宜了,于是忌恨卡尔十四,闹得两国开战,瑞典加入反法联盟。这个贝尔纳多特,也就是卡尔十四国王,虽然不是正宗的老古斯塔夫血脉,但却是今天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的太太太祖爷爷,如今的瑞典王室仍旧是贝尔纳多特王朝。


瑞典王宫.jpg

王后岛王宫远观


IMG_0020.JPG

王宫后花园


IMG_0021.JPG

力士


IMG_0102.JPG

内宫


IMG_0104.JPG

王宫图书馆


王后岛上除了王宫,还有中国宫和皇家剧院,其中皇家剧院就是古斯塔夫三世遇刺的地方。现任国王仍旧住在王宫里的一部份,其余对公众开放展览。里面是比较典型的欧洲王宫式样,满屋子都是画像,印象最深的是在国王接待厅里挂着的几幅人像,开始都以为是某个古斯塔夫国王之类,解说后才知道其中两个最大画像是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和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原来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的七大姑八大姨,拉来做虎皮的,当年但凡有其它国宾到来,不论敌友,先拿出和欧洲强人的关系来吓唬一把,意思大概是“我们朝里是有人的啊,别惹我!”


IMG_0097.JPG

叶卡特琳娜二世


斯德哥尔摩老城


斯德哥尔摩老城大约从13-14世纪开始兴建,保留了数百年的历史。老教堂,老王宫,老石板路记录着古老的岁月。老城中心有个不大的广场,据说是当年瓦萨,就是后来的古斯塔夫一世从丹麦人手里闹独立的发源地,当时有数百个瑞典贵族在这里被杀,血流成河,史称“斯德哥尔摩惨案”。如今的广场大半已被酒吧餐馆盘踞,但石板路透出的古老气氛似乎还在漫延。城里还有一座王宫,平时国王在这办公,但不如皇后岛的宅子气派。

老城房子色彩纷呈,但不是很明艳的那种,有点北欧人的低调严肃。此时雨开始浓密,五颜六色的雨伞雨衣给老城增加了一份亮色。来到一个建筑的后院,地上有一具小型雕塑,号称是世界最小街头雕塑,铸铁做成,通高也就2-3寸,看不出是小猴还是小人,似乎有不少人关心这小铁家伙,一年四季给送来各种小衣服,我们到的时候,一个簇新的小针织帽刚戴到头上。旁边还散落着不少钢蹦,估计把小人当要饭的了。


IMG_0135.JPG

最袖珍雕塑


IMG_0115.JPG

雨中走街


IMG_0116.JPG

王宫门前


IMG_0130.JPG

广场


IMG_0122.JPG

建筑色彩


起义广场


IMG_0126.JPG

雨巷


IMG_0129.JPG

广场一角


沉船博物馆


瑞典当年也是波罗的海一霸,主要的争霸对象就是丹麦,所以但凡丹麦人有什么新鲜玩意儿,瑞典国王就着急,赶快要弄一个。但有时这技术问题是个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否则非给搞砸了不可。这沉船博物馆里的出土(水)文物瓦萨号战舰,就是个最佳说明。


瓦萨号战舰是瑞典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二世国王在17世纪初建造的一艘豪华大船,以风帆为动力,长60多米,宽十几米,桅杆最高有50多米,共有五层甲板,其中两层排列着大炮,每层32门,共64门,威风凛凛,在当时无异于今天的航空母舰。其实当年最初设计时应该是单层32尊火炮,所以整体重心都是按照单层炮基来考虑。没想到探子密报死敌丹麦居然在制造双层大炮的战船,而且共有48门火炮,古斯塔夫二世一听就急了,不能丢这份啊,于是立刻要求把瓦萨号改成64门大炮。可那时最关键的船龙骨都做好了,一根从深山老林里搞来的大木头超过60米长,若要把船再搞大,上哪去弄这么长的木头做龙骨啊?于是设计师只好灵机一动,把船往高了修,再加一层,又多了32门火炮,如此一来,国王和造船师皆大欢喜。造好后在斯德哥尔摩码头扬帆启航,可以想见当时的气势,鼓号齐鸣,万民欢呼,古斯塔夫二世必然也是龙颜大喜。不料此时一阵微风过来,瓦萨号高扬的风帆轻轻一抖,战舰就整个儿倾覆沉海,一测距离,刚刚离港1200米,水深30米,估计当时桅杆还能露出水面。从此,瓦萨号就在原地再没动过,逐渐越陷越深,被海底泥砂盖没。一直过了300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考古发掘上来。因为没经过任何炮火熏陶,崭新沉入海底,泥浆封存,所以保存完好。但因为年代过久,一旦移动,必然风化破坏,于是就地排水,抹上保护涂层,四周砌墙建顶,成了一个博物馆。


博物馆的设计很独特,在船的每层都修了个参观平台,可以细看整个船的所有结构,包括出水的各项船上文物,如水兵的尸骨和各种日用品,一展300年前的海军生活的方方面面。船上还有大量的雕刻,包括船身的木板上也是各种精美饰物以及雕塑满布,据说当年制造这艘船的目的主要不是为打仗,而是耍威风,到其他国家秀秀肌肉,可能有点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同样意思,圣威远播。可惜没出家门,一番美意就结束了。


整个博物馆完全是围绕沉船,没有太多其他内容,但有一样东西无离头是第一次见到实物 潜水钟。过去曾听说过有这么个玩意儿,但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作用。这次才搞明白,原来还真是一口倒扣的大铁钟,一人高,与北京大钟寺里的古董可一比。使用时潜水员站在钟内,铁钟靠重量下沉,钟体内的空气被罩在里面出不来,形成一个小空间,当然下沉越深,空间越小,内部压力越大,最后水漫到潜水员脖子附近时,赶紧拉一下边上的绳索,通知上面往上提,不然人就给憋死了,据说最深能达30几米,瓦萨号沉船的一些古董如铁炮等好像曾被人用潜水钟下去捞走不少。


IMG_4526.JPG

瓦萨号


IMG_0079.JPG

局部


IMG_0081.JPG

船尾


IMG_0080.JPG

国王兄弟


IMG_4523.JPG

船尾工艺


博物馆内.jpg

博物馆内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