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2018-8-13,周一,晴,斯德哥尔摩 – 乌普萨拉 – 西格图纳 (瑞典)
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
一早来到市政大厅,在一个巨大的湖边,梅拉伦湖,环境十分优雅。大厅的外部基本是以红砖砌成,100多年的历史让红砖变暗,但更显出古典的精致。今天约了市政厅一个专职导游来介绍历史,猜想必然是当地人,可初一见,是个女导游,却不太像地道瑞典人,原来有维吾尔血统,从新疆塔城来,有点意外。
维吾尔导游
市政厅的作用好像主要是给市民办理结婚登记,所以几乎天天可见到新婚夫妇,当然不仅限于男女夫妇,男男夫妇或女女夫妇在这里都是被认可的,搞得人口下降估计也是个因素。市政厅的另一个关键用途,也是让其出名的主要原因是每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仪式后的晚宴,从国王到政府首脑全部出席,而且男人要清一色燕尾服,只有获奖者可以穿其他西装,以示优待。据说每年人满为患,每个来宾按身份级别给以不同宽度座位,国王之类大概有80公分,一般嘉宾就只有40-60公分,所以大家紧紧挨着,据说是世界上最拥挤难受的一个盛筵,当然大家还是要打破头往里钻,身份啊!每次的入场仪式也是最重要看点,大厅边上有一圈走廊,在二楼,所有嘉宾男女临时搭配,不可以是夫妇,牵手从门道里出来,走过长长的走廊,再从宽大的楼梯上下来,估计有点奥斯卡颁奖走红地毯的意思,是嘉宾最关键的亮相时刻。对于没有经验和镜头感的人来说,在强烈镁光灯下两眼往哪看是个大难题,而且还是临时搭档的两人,难免会看天看地,各自为战。为了避免这一尴尬,在大厅另一面的墙上有一块特别的标记,嘉宾只要侧脸双眼盯着标记,摒住呼吸往前走,基本就没大错了,想的还挺周到。哈哈童一伙上去装摸作样了一把,俩俩牵手,可惜忍俊不住,笑倒。
嘉宾入场
大厅里的诺贝尔晚会据说延续了100多年,中间大概在二战时停过一两次,其他年年不拉。得益于瑞典的中立国策略,两次大战都没有站队,所以城市未毁,盛会年年举办。最早的诺贝尔奖共有五项,文学、医药、物理、化学、和平,除了和平奖,其他都在这个市政厅举办。颁奖晚会的大厅有个名称 - 蓝厅,但四面却都是暗红色的砖头,和蓝色完全不搭界。原来当年设计师曾考虑用蓝色马赛克贴满大厅,这样配上旁边一间贴满金箔的“金厅”组成蓝金搭配的瑞典国旗色,可后来发现这红砖墙的颜色和质感非常好,实在舍不得用马赛克覆盖,于是保留了下来,不过这蓝厅的名字还是延续使用,虽然大厅没一点蓝色。
市政大厅蓝厅
金厅
诺贝尔
壁画
窗外的梅拉伦湖
走出市政厅,上午的阳光正好,空气一片透亮,四处明媚耀眼。门前的草坪一直延伸到梅拉伦湖畔,对岸的建筑,甚至游人清晰可见。回头再看市政大厅,暗红色的砖墙高耸,浓绿的草坪有几座雕塑参差其间,蓝色的湖面映出粼粼波光,整个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典艺术品。正是拍照的好时机,于是人人咔嚓一通。
梅拉伦湖
湖畔风光
众姐妹
青铜裸雕
湖畔阳关
乌普萨拉(瑞典)
下午去斯德哥尔摩北边的另一座城市 – 乌普萨拉 (Uppsala)。途中先在斯德哥尔摩城外的电视塔餐厅午餐。餐厅是在塔楼顶层,往下俯瞰整个城市,河流森林,附近的中国使馆也坐落在一片浓绿之中,景色不错。
电视塔
绿树丛里的中国使馆
塔顶俯瞰
顶楼餐厅
乌普萨拉是瑞典曾经的首都,也是个宗教圣地,最有名的是一个早期教堂和一座城堡。教堂里埋着当年带领瑞典开始称雄北欧的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一世和他的王后。但教堂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人蜡像,不但和真人大小一样,神态和所放的位子就如同一个普通参观者,即便在眼前,还都以为是混在听解说人群里的一个游客。这蜡像的原形好像有个说头,不记得了。
乌普萨拉城堡当年可能是瑞典王室的领地,现在没有开放,外边看上去也不算雄伟,但建在一个高处,门前一片开阔,正下方是一片植物园,乌普萨拉大学的属地,侧面山下可以看到大教堂,一排大炮正对着教堂尖顶,似乎是君权和神权在对抗较力。
大教堂
教堂内
永远在教堂内的女人
待厅接
管风琴
石棺
正对教堂的加农炮
老王宫
西格图纳(瑞典)
往回走的路上,车停在瑞典最古老的一个小镇 – 西格图纳(Sigtuna)。小镇保持着一种原始的风貌,只有一个房间的镇长办公室,矮矮的路边小店,门口挂着些传统服装,如再配上些维京海盗的家伙事,拍好莱坞大片就不用搭台了。小镇的尽头是一个十分安静的大湖,午后的阳光洒在湖边,几个当地居民在阳光下懒懒散散,很惬意的样子,非常符合印象中的北欧小镇形象。路旁几块石头上刻着没人认得的咒符样图案,据说是当年维京海盗时期的文字。一条马路从远处过来,路口上的小店有一搭没一搭地兜售些自产冰淇淋,哈哈童一伙人手一个,边吃边感慨应该在这种地方安安静静过上一阵。不过无离头私下暗想,真要住下来,不出三天,可能就要被这片安静憋疯了。
只有一个房间的市政厅
古镇小街
街边
海盗湾
湖畔
看景
带咒符的石头阵
村口酒吧
小镇上的红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