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尼姆+阿维尼翁+马赛

第六天,2023-5-19,周五,晴转雨,干邑 – 卡尔卡松 - 尼姆


今天开始法国南部游旅程,一早来接我们的是旅法华人小刘,打过招呼就上车了。今天路程有点长,本来要坐高铁,当地旅行社认为开车更方便,且可以路过历史名城卡尔卡松,所以就走公路了。


我们的历史学家京生上车就开聊,当听说小刘曾是学法律的,立刻精神焕发,开篇就让小刘说说法国大革命及相关历史。小刘来法国有几年了,如今与人一起开了家旅行社,主要接待国内来的游客。一听京生的题目,倒吸一口凉气。这题目也太大了!好在小刘学识也算广泛,于是从法国的大陆法系到英美的海洋法系,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伦法典,子丑寅卯说了个八九不离十,还带点个人见解,总算接住了话题。并介绍说,明天有个正儿八经的法律博士要给我们当导游,他应该能说得更好。


卡尔卡松(Carcassonne)


中午来到卡尔卡松,之前没听说过这地方。其实这一趟法国南部行的城镇,除了马赛,都没听说过,且行且了解吧。


卡尔卡松很热闹,一看就是个旅游地,据小刘介绍,卡尔卡松是个古城堡,但更多像个“古堡城”,因为整个城市是由许多小城堡连接而成,城堡里面套着城堡,加在一起,是欧洲最大城堡。到后一看,的确是一大片尖顶城堡环环相扣,据说共有26座。


卡尔卡松城门.jpg

卡尔卡松城门


卡尔卡松老城堡.jpg

等待进入卡尔卡松核心城堡


卡尔卡松最主要景点是一个核心城堡,要排队进入,于是先午餐。来到一家餐馆,招牌上是一个猪头鸭身,原来这猪头还有个来历,后面提到。餐馆招牌菜是闷罐猪肉炖鸭肉,一人点了一份,量大,味道一般。一眼看去,其他游客桌桌都点,猜想应该是个特色菜。


卡尔卡松历史很长,从罗马时期就有,也是一个战略要地,两千多年来城堡被建了毁,毁了建,越搞越坚固,最后形成如今模样。这里打过无数大仗,死了无数有名无名勇士,最出名的是十字军东征时期的一个公爵夫人。的事迹简单说来就是唱了一出法国版“空城计”。原来她在丈夫战死后,率领全城军民死守城堡。进攻的十字军打不进去,就围城,一口气围了好几年,城内几乎弹尽粮绝,但围城军队也因为后勤差点劲,口粮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正徘徊间,不料从城内跳下一只小猪,并被摔得肚皮开裂。围城军队把小猪当战利品拿了回去,一看猪肚子,里面居然全是麦子,于是推测城里粮食有余,再围下去何日是个头啊,于是撤军。其实当时城内只剩半袋麦子,是女首领下令把这半袋麦子全喂了饿极了的小猪,然后把小猪从城墙上撵下去,装出一副撑死的样子,没想到围城的军队还真相信了。于是女首领名声大震,故事可以和三国的诸葛亮《空城计》媲美。当然那头牺牲了的小猪也就成了城市的英雄和吉祥物,哪哪都有它的形象出现。堡内还有座女诸葛雕像,显然没有咱孔明先生儒雅倜傥,不过很有点山大王首领的气势,应该符合实际情况。


城堡里的其他设施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只记得墙很高,通道曲曲弯弯,到处有瞭望哨和射击孔,是个很好的防御工事。


卡尔卡松女首领.jpg

卡尔卡松女诸葛


卡尔卡松城堡.jpg

城堡一角


卡尔卡松桥.jpg

曾经的入城吊桥


卡尔卡松剧场.jpg

城内大剧场


卡尔卡松内外.jpg

城墙内外


卡尔卡松射击孔.jpg

城堡射击孔


卡尔卡松少年武士.jpg

少年武士


傍晚车到尼姆,在一家中餐馆用餐,自助,海鲜地道,内容丰富。餐后入住城中心一家酒店,丽雯已经从巴黎飞来。天有点小雨,淅淅沥沥,饭后路上走走,没什么游人,几个有点凶的男人横着过来。不知当地治安如何,赶紧回到酒店睡了。


第七天,2023-5-20,周六,晴,尼姆 – 阿维尼翁


一早起来出发,上午要走尼姆城,下午要参观城外一个古代水利设施,晚上还要赶到阿维尼翁。


尼姆老城


尼姆的出名在于它的历史。最早是罗马人的地盘。如同欧洲其他罗马人占过的地方,圆形角斗场是典型建筑。尼姆的角斗场保存完好,当年是人和人斗,人和猛兽斗,你死我活,血腥无比。如今则是用作斗牛场,最后结果也基本上是斗牛士把牛杀死。如今世界上斗牛风最盛的是西班牙,离这儿不太远,估计也是受到感染。这里的斗牛每年有几个季节,我们来时没赶上,有点遗憾。


尼姆角斗场.jpg

尼姆古罗马角斗场


斗牛场形状和世界上其他角斗场大同小异,一个环形建筑,但细看还是很让人震撼,精美而又巨大的石头不知是如何堆叠起来。游客可以沿着看台走到场地最高处,观看整个尼姆市。


尼姆角斗场入口.jpg

角斗场看台入口


尼姆角斗场全景合影.jpg

角斗场全景


尼姆看台高处.jpg

看台高处


尼姆角斗场后台.jpg

角斗场后台


尼姆角斗场过道.jpg

巨石修成的过道


尼姆角斗士装备.jpg

角斗士装备


尼姆角斗士.jpg

角斗士


尼姆另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董建筑是罗马时期的希腊式神庙。这种神庙在欧洲其他地方也时有遗迹,但很少像尼姆神庙那么保存完好,原汁原味。2000多年来,神庙大概有过不同作用,好像还做过市议会或市政府所在地。如今是一个小型的尼姆历史博物馆,展出些图片让人想象当年光景。


尼姆神庙.jpg

尼姆罗马神庙


尼姆城标是棕榈树下的一条鳄鱼,其来历起源于罗马时期的一枚纪念币,如今满大街都是,也说明了城市和古罗马的渊源。其实走过尼姆,给人最深印象的是时光倒流,似乎还停留在古罗马时期,能拿出手来给外人看的也都是古罗马遗留的痕迹。如果市民穿上2000年前的服装,聚集在神庙或角斗场,拿上长剑棍棒,呼呼喊喊,整个就是古罗马翻版。


尼姆城标.jpg

尼姆城标 - 棕榈树下鳄鱼


尼姆遗址公园.jpg

罗马遗址公园


尼姆角斗场面.jpg

古罗马角斗


尼姆还是个艺术气息的城市,街头许多画廊,走进一家,店主卖自己的作品,有不少以牛仔布为原料,据说尼姆是牛仔布的发明创造之地,无离头印象里牛仔裤是美国人发明出来的,怎么跑到法国来了?不过店主信誓旦旦,可能有点道理。这儿的艺术五花八门,路上还见到一群打中国太极的练家子,一板一眼,以为是中国师傅开班,走近一看,教头是个地地道道法国汉子。法国人的包罗万象,似乎在这个小城也能看出些端倪。


尼姆画廊.jpg

范儿十足的牛仔布画廊老板


尼姆艺术品.jpg

代表作 - 穿牛仔服的兔儿爷


尼姆太极练家子.jpg

罗马雕像下的太极练家子


尼姆河.jpg

穿城尼姆河


加尔桥(Pont du Gard)


下午开车去郊外的一个景点 – 加尔桥。说是桥,其实是一条巨大的引水渠,横跨在两个山峰之间,因为下面是一条河– 加尔河,所以也当桥用。


加尔桥是个多层拱桥,远观造型很独特,像个精美的玩具。走到桥下,抬头一看,很是被这座建筑的宏伟气势震撼。如果是今人所建,也不算稀奇了,但这可是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啊!看着那些巨大石块拼出来的桥拱,非常佩服当年的总工程师是如何精确计算,然后凭着脑子里的空间结构,指挥数千人,用手提肩扛和原始机械,天衣无缝地把桥搭了起来,而且两千年不倒。


加尔桥近观.jpg

加尔桥近观


加尔桥2000年石拱.jpg

巨型石拱


加尔河.jpg

加尔河


如今的加尔桥,引水功能可能不需要了,更多是让游人参观。游人可以爬上桥顶,也可走到桥下河边,从不同角度感叹当年古罗马的神奇。


加尔桥+河.jpg

人,河,桥


加尔桥下合影.jpg

桥头合影


离开加尔桥,一路奔阿维尼翁而去。今天的导游是唐博士,正经在法国读了十年书,学完了法律专业的博士,如今已拿到法国律师协会会员资格,可以加入律所或自行开张了。乘着空挡,给我们导游一把。京生自然又要提起法国历史及风土人情,希望唐博士能够开讲一通。可惜唐博士大概专业过于投入,其他不太涉猎,要泛泛说起法国和法国有关典故,实在有点勉强,于是跳过。法律博士的主要工作变成前后招呼,其实司机小林更加熟练。


车一路行去,法国南部景色从眼前飘过,葡萄园和橄榄树沿途展开。在有山林的地方,橡树也时常现身。一直知道葡萄酒要放在橡木桶里发酵,这一路才知道法国讲究点的葡萄酒要用法国橡木做成的酒桶酿制,这叫地道,怪不得其他国家难以模仿。


晚上来到阿维尼翁,也是一座历史名城。


第八天,2023-5-21,周日,多云,阿维尼翁(Avignon)- 马赛


阿维尼翁的最豪华历史是曾经当过教皇他们家,有几任教皇在此居住,前后有7-80年,号称小梵蒂冈,只是如今不太有人提起,似乎被遗忘了。这事大概发生在13-14世纪,当年的教皇好像是因为内部派别吵架,在梵蒂冈住着不踏实,于是打算迁都。受到法国国王邀请和安排,来到了阿维尼翁,前后住过七任正宗教皇。后来教宗搬回梵蒂冈,此地的教廷不认,和梵蒂冈分庭抗礼,继续封了两位教皇,大概算是“非正宗”教皇。


从地图上看,阿维尼翁靠近地中海,是连接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必经之路。亚平宁半岛上曾有过赫赫有名的欧洲霸主意大利罗马,伊比利亚半岛更有后来居上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所以选在这里作为教廷有点道理。


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


阿维尼翁如今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教皇宫“,就是教皇住的地方,所有故事就是围着这座宫殿展开。如今的教皇宫,内部结构依旧,但大多空空如也,宫中各种珍宝多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给毁了。参观时为了让人能体会一下当年情景,人手发一个iPad样的设备,到了每个房间,一个虚拟的旧日景象就会出现,有藏宝地窖的金银财宝,有大主教们正襟危坐开会的模样,还有教皇宴请时的大厅摆设,其他内容印象不深了,只记得教皇宫边上埃着个圣母大教堂,楼顶有个金碧辉煌的圣母像,很突出。


阿维尼翁教皇宫.jpg

教皇宫


教皇宫正座.jpg

教皇主座(虚拟还原)


教皇宫餐厅实景.jpg

大梯内尔(餐厅)实景


教皇宫餐厅虚景.jpg

大梯内尔(餐厅)虚景


阿维尼翁教皇宫剧场.jpg

宫内剧场


阿维尼翁圣母教堂.jpg

圣母大教堂


阿维尼翁圣母教堂合影.jpg

教皇宫旁的圣母大教堂


阿维尼翁教皇宫内灵柩.jpg

宫内灵柩


罗纳河上的贝内泽桥


阿维尼翁城中心有条罗纳河,河上有个出名的景点,贝内泽桥,如今是个断头桥,伸展到河中央就没了。关于这个断头桥,有一段神奇历史以及遗留下来的几个谜团。


断头桥.jpg

贝内泽桥


阿维尼翁断头桥.jpg

断桥


罗纳河从南至北把阿维尼翁切开,当初来往于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商人和朝圣者要过河非常不方便,但又苦于罗纳河时常洪水泛滥,无法建桥。直到中世纪时出了一个自学成才的青年名叫贝内泽,据说造桥技能高超,且神力无比。一天,青年徒手将一块巨石抛入河中,并号称此地就是最佳造桥处。众人被神力震慑,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跟随他一起建起了一座大桥,就是今天的贝内泽桥。不过当年可不是断头桥,据说有二十多个桥孔,后来洪水冲刷,如今只剩四孔。不过也留下了一个数百年的猜想,到底贝内泽桥最初有几个拱?因为没有照片,所以成了个研究难题,有说22孔的,有说24孔的。


阿维尼翁断桥.jpg

断桥谜题


桥上留下的另一个迷是桥中央修了个小教堂,而且不修在路正中,而是往一边偏,把好端端一个桥给堵了半截,当年马车到此很难通过。这个小教堂里据说放着贝内泽的遗骨,当然昔日的青年后来被封了圣人,所以也是个圣地,不能乱拆的。后来有各种考证,到底是先有桥,还是先有教堂?让教堂占了半个桥,似乎都没有什么道理。最后有人说是收过桥费的,把桥给堵上半截,谁想不交钱就冲过去,没门!


阿维尼翁桥教堂.jpg

桥上挡路的教堂


普罗旺斯最美小镇


今天的目的地是马赛,途中还要经过两个小镇,石头城戈尔德(Gorde)和红土城鲁西永(Roussillon)。


法国南有许多小镇,都很漂亮,为了吸引游客,又封了一堆“最美小镇”,多数是根据小镇特点评出来的。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小镇,可以算是典型代表。


戈尔德(Gorde)


戈尔德以石头城著名,整个小镇都是用石头建成,远远看去一片灰色。走近了,更是满眼皆石,石墙,石瓦,石板路。小城里住了不少艺术家,所以自带点艺术气息。城中央有座石堡,里面正在办一个展览,进去看了一,是个现代和古典混合的画展,大概是当地艺术家作品。


戈尔德城.jpg

石头城戈尔德


戈尔德石头房.jpg

石头制作


戈尔德石堡.jpg

石堡


戈尔德中心.jpg

市中心广场


戈尔德博物馆入口.jpg

博物馆入口


石头城展览馆.jpg

戈尔德历史展览


作品.jpg

作品


作品2.jpg

现代艺术


旅游小城自然少不了纪念品商店,买了件外套,因为天有点凉,没想到后来一路越走越热,外套也就从未上身。


鲁西永(Roussillon)


鲁西永的特点是红色,这是一种地道的赭红色,如同一封巨大印泥,把整个小镇盖的浓浓一片。原来此地山上蕴含大量赭矿石,是一种天然颜料,也是建筑材料,几百年来不断开采,由小作坊到大型专业公司,从这里运出了无数的红色颜料,最重要的用途大概是绘画,据说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油画大牛都曾用过这里的颜料。


来到小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几道红色崖壁,上面沟壑纵横,不知是人为开采造成的还是天然雨水冲刷而成,游人到此禁不住就要拍照,应该是最重要的打卡点。


红土城.jpg

红土崖


鲁西永红崖合影.jpg

打卡


鲁西永红石崖.jpg

红石崖顶


鲁西永入口.jpg

小城入口


红楼.jpg

红房子


作坊.jpg

作坊


鲁西永艺术门.jpg

大门


鲁西永大门.jpg

1678年的殷实人家


鲁西永红墙大门.jpg

红石堡


沿着城中道路向高处走去,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景象徐徐展开,丘陵、草坪、牧场、小道和点缀其间的法国梧桐及鲜艳的野花,让人感叹上天的赐予。


普罗旺斯风铃子.jpg

普罗旺斯乡野


普罗旺斯牧歌.jpg

牧歌


初到马赛


离开鲁西永,很快就到了马赛。入住马赛旧港边上一家古典式酒店。窗口看出去,港湾内泊满了各色小艇,这一路一直在法国南部小城内转圈,尽是乡下,这一下有了城市的感觉。晚饭后的马赛港熙熙攘攘,来之前被许多熟悉法国的朋友告知,马赛骗子小偷泛滥,如今更是非法移民盘踞,有专门偷抢中国游客的,千万小心。于是大家十二万分警惕,只在港口边上的广场里走走,对着一个巨大的天幕镜子拍了几张照片。


马赛港.jpg

窗外的马赛老港


马赛夜景.jpg

轮渡夜泊


马赛天镜像.jpg

马赛港天幕镜


马赛之夜.jpg

马赛港之夜


第九天,2023-5-22,周一,晴,马赛 – 普罗旺斯


今天要出城,去凡尔登大峡谷,一早离开酒店上路。


普罗旺斯薰衣草


今天这一路属于普罗旺斯地区,在和煦的阳光下有大片良田,种的最多是薰衣草。普罗旺斯在世界上很有名,最重要的原因好像也是薰衣草,颜色典雅,香味独特,在中国也很被推崇。可惜现在不是薰衣草盛开的季节,田地上仍旧一片绿色,只能想象当这片无边的绿色翻成紫色,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景!


车在路边停下,是一个商店,卖各色薰衣草产品。各自买了些,打算带回去送人。虽然如今网购发达,世界上任何东西几乎都能买到,但在法国普罗旺斯亲自带回去的薰衣草,应该还有点独特的感觉。


普罗旺斯薰衣草商店.jpg

路边薰衣草商店


陶瓷小镇 - 穆斯捷圣玛丽(Moustier Sainte-Marie)


中午时分,来到一座小镇,穆斯捷圣玛丽当然又是一座“最美小镇”,特点是产陶瓷,又被称作陶瓷小镇。


我们走过的几个“最美小镇”好像都是依山而建,穆斯捷圣玛丽也一样,整个小镇是一条山道,路边多为卖陶瓷的商家。进了几家,发现陶器质量一般,似乎远不如景德镇的瓷器。但据说这里陶瓷历史很长,中世纪就开始了,曾经也是用于皇室的“高档瓷器”,如今更多像是乡村艺人的手工作品,精美不足,乡土有余。


陶瓷小镇.jpg

陶瓷小镇


戈尔德石钟楼.jpg

小镇钟楼


小镇给人留下印象的是悬在两个山峰之间的一颗金色五角星。当地的故事是说,还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当地一帮有志青年,也称骑士,效力疆场,后来只有一个活着回来,发誓要用特殊方法纪念同伴,于是不知用了什么技术,将一颗金星挂在了山谷之间,这一挂就是1000多年,也成了小城的一个标志。


陶瓷小镇纪念雕塑.jpg

东征骑士铭文


陶瓷小镇五角星.jpg

陶瓷镇山峰间的金星


凡尔登峡谷和圣十字湖


凡尔登峡谷就在穆斯捷圣玛丽小镇边上,走峡谷要登山到高处。车到山脚,先是看到一个很大的湖泊,圣十字湖,其实是个水库,将凡尔登峡谷淌出的溪水拦截住,就成了一个湖。湖的奇特之处在于水的颜色,是一片泛奶白的蓝绿,记得曾在新西兰南岛见过类似的湖水,大概是因为矿物质的缘故。


圣十字湖.jpg

圣十字湖


凡尔登峡谷据说总长25公里,深6-700米,号称世界第二大峡谷,不知是比深还是比长。无离头印象中许多国家都有大峡谷,25公里似乎不是太长!


车行到峡谷入口处,山势有点险,更多感觉是秀,蓝白色的溪水汪成湖,石崖里伸展出各种树木,郁郁葱葱,很秀丽,但没有太多“巨大“的感觉。也许因为我们没有往峡谷深处走去,所以体会不出这“世界第二”的雄奇。


凡尔登大峡谷.jpg

凡尔登大峡谷


凡尔登峡谷入口.jpg

峡谷入口


圣十字湖远观.jpg

凡尔登峡谷远看圣十字湖


巡礼马赛


下午回到马赛,继续游览。昨天到马赛时已是傍晚,除了酒店门前的港湾,没有完整印象。今天走了几处,对马赛有了点整体感觉。马赛历史很长,是地中海最优秀港口之一,一两千年的发展,让城里城外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风景最佳处是马赛港的入口,可以登高俯看整个港口,古老的要塞和现代的建筑,组成一个巨大历史博物馆,让人遥想这座地中海城市的历史变迁。港湾处是个拍照的好地方,一个红衣法国美女占了一个好位置,旁边的同伴不停为她取景,搞得其他人没法近前,干脆也悄悄偷拍美女,还不时从远处把美女同框进来做背景。


马赛新港.jpg

马赛新港


马赛美女霸景.jpg

美女霸景


马赛借景.jpg

借景


高地上还有座富丽堂皇的建筑,说是法罗宫(Palais du Pharo),拿破仑三世所建。想进去看看,门口竖块牌子,私家重地,非请勿入。原来不是个公共场所,但似乎也不像是拿破仑他们家的财产。


马赛拿破仑三世宫.jpg

拿破仑三世行宫 - 法罗宫


马赛圣母教堂合影.jpg

马赛圣母大教堂


马赛圣母大教堂.jpg

圣母大教堂前的行为艺术


晚饭回到酒店附近的一家海鲜餐馆,仔细品尝了一通马赛的法式正餐。饭后散步,漫游街道,街头各色人种混杂,看不出谁是地道的高卢后裔。总体而言,法国南部所见人种皮肤较深,个头较矮。也是,隔着个地中海就是非洲,如今又有大量阿拉伯近邻加入,DNA品种丰富,自然就成了个万花筒。


沿街走出不远,街道似乎变窄,边上站立的人群也有点眼神飘飘,赶紧往回走。第二天和导游说起,告知马赛是分区的,不同族群有各自地盘,乱走容易意外,我们昨晚掉头的街道,再往前可能就不是十分太平了。还好!


第十天,2023-5-23,周二,晴,马赛 – 贝尔格莱德


今天白天继续游马赛,上午临时加了个参观伊夫堡,下午要飞贝尔格莱德。


伊夫堡(Château d'If和基督山伯爵


马赛地处地中海,附近有许多小岛,最出名的大概算是伊夫岛。作为中国人,如果说对伊夫岛没印象不奇怪,但如果告诉说就是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里面的监狱岛,主人公基督山伯爵在里面被关了十几年,估计就都能想起来了。无离头还记得年轻时读《基督山恩仇记》的情景,正赶上文化饥饿的年代,不知从哪里偷偷搞来了一套书,书边早已给翻毛,但还是就着昏黄的灯光,在蚊帐里急不可耐地把书读完了,而且读得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几十年过去了,迷迷糊糊还对书中的情节有些印象,大概因为书中的描写满足了一个少年的所有梦想。


伊夫岛.jpg

伊夫岛


今天的重头戏是登伊夫岛,参观这座真实的城堡监狱。渡轮从马赛港出发,阳光正好,马赛港两边的明亮建筑处处是景,坐在顶层甲板上,急着拍照。航程约20多分钟,靠近岛屿时,无离头有点莫名兴奋,远远看着岛上的城堡,脑子里却想着大仲马的小说,急着想象当年的基督山伯爵,那时还是水手埃德蒙·邓蒂斯是如何逃出来的,又是如何游过这段海水的。


船终于靠上伊夫岛,岛上除了那座著名的城堡监狱,没有其他建筑,于是直接奔大门而去,急着想看看里面的情景是否和小说中的一样。伊夫堡建了有几百年了,最初是马赛港的防御工事,后来改成监狱。里面的格局也的确适合当监狱,一个个石头牢房坚固无比,每个房间都曾关过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今还在门口标签上说明。当然,关过基督山伯爵以及他的恩人法利亚长老的牢房更是重点说明,尽管那只是大仲马虚构出来的一段情节。


伊夫堡.jpg

伊夫堡


伊夫堡内.jpg

堡内


伊夫堡地牢.jpg

基督山伯爵地牢


伊夫堡大仲马.jpg

大仲马和《基督山伯爵》


城堡有好几层,顶上是一个平台,可以远看马赛港,沿着城堡边缘走走,无离头最关心的是小说里邓蒂斯被放在袋子里从悬崖扔下去的位置。这岛周围一圈都是礁石,如不是直接扔进海里,如何能不被摔死?但仔细找了一下,似乎没有一个理想的地方,不知大仲马是否来过这座岛。


伊夫堡远看马赛港.jpg

伊夫堡远看马赛港


伊夫堡周围.jpg

伊夫堡周围礁石


隆夏宫(Palais Longchamp)


从伊夫岛回来,还有些时间,于是来到拿破仑三世所建的“隆夏宫“,在马赛城中心。隆夏宫很有气势,说是为祈水而建,高处有一个喷泉,几头水牛雕塑立在水中,十分动感,寓意大概是水神驾着水牛大战乾坤。隆夏宫顶上是山坡最高处,有几座雕像,其中一位哲人双手堵耳的尤其独特,大概意为”非礼勿听“吧。


隆夏宫.jpg

隆夏宫


隆夏宫水牛.jpg

水神驾水牛


隆夏宫不听.jpg

非礼勿听


这一路好多地方都说到拿破仑三世,如波尔多的酒庄排座次,马赛港的“法罗宫“,今天又是这个”隆夏宫“,似乎到处都是拿破仑三世的影子,于是有点好奇。在国内时,说起拿破仑,人人都知道是那个来自科西嘉岛,在法国称帝,差点打下整个欧洲的法国小个子。但自从他滑铁卢战败,被毒死在圣赫勒拿岛后,大多数人以为拿破仑家族的传奇就结束了,如今这拿破仑三世又是何方神圣?翻了些历史,原来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皇帝的侄儿,乘着法国当年大乱,当上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后来又给自个儿封了个拿破仑三世皇帝。这拿破仑三世皇帝似乎也做了不少事,搞了一大串改革,对今天的法国有很大影响。只是他的伯父,就是那个人人都知道的拿破仑一世皇帝实在名头太响,把其他都掩盖了。

马赛美术馆(Musee des Beaus-Arts)


在隆夏宫内,还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马赛美术馆,里面主要收藏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画家作品,也有不少本地画家作品。据说还有不少大牌,可惜无离头都没听说过。查了点资料,有个叫埃克尔德·普罗旺斯的作品《瘟疫侵袭的马赛》,说很出名。另一个博物馆是有关法国自然历史,就是放些动植物标本,适宜少儿,一眼带过。


马赛美术馆.jpg

马赛美术馆


马赛美术馆名画.jpg

看名画


告别法国


看完隆夏宫以及博物馆,这趟法国南部行就到了尾声,当天要飞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开启巴尔干半岛暨前南斯拉夫四国游。


这次一起旅行的数人,都曾来过法国,但多未到过法国南部,更未参与过品酒行,算是新鲜。回头想想,这趟法国游还是挺经典的,无论是品葡萄酒的波尔多,还是喝白兰地的干邑,或是出了基督山伯爵的马赛以及几个“最美小镇“,都能算是法国文化精品,没白走!


贝尔格莱德

晚上快半夜到贝尔格莱德,当地导游Peter来接。从机场一出来,Peter就自豪地介绍了一通塞尔维亚,从机场建设,到基础设施,再到多个商业区,到处都是新楼林立,机械轰鸣。据Peter介绍,世界上几个有钱有实力的国家都给这投资,中国自然也在其中,而且很多工程都是中国承包。这事我们听多见多了,一点也不奇怪。


其实我们最关心的是塞尔维亚政局,前两天还在法国就听说如今的总统武契约奇地位不稳,贝尔格莱德满大街都是抗议者示威,把交通都搞瘫痪了。问Peter是否有这么回事,Peter淡淡地说两句,“没大事,就是市中心有一小伙人举着牌子喊喊口号,很有秩序,你看这机场不都好好的吗?“听得我们也是半信半疑,因为CNN说武契奇已经辞职,似乎动静不小。不过从机场一路到城中酒店,似乎没什么反对派,街头一片祥和,提着的心就放下了。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