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泰滇四地行(2):胡志明市(越南)



第四天,2024-2-16,周五,雨转晴,下龙湾 – 胡志明市


导游小翠


今天要赶回河内,下午飞胡志明市。本来是要先回河内,看几个景点,然后去机场。但小翠说我们可以从下龙湾直接开车到河内机场,抄近道,听着也有道理。


没想到这条“近道”,走街过巷,比来时的高速慢得多。半道上小翠还下了车,说是她到家了,剩下的事我们自己能搞定,就不“导游”了。大家也没多想,都是老江湖了,的确也没什么搞不定的事,于是继续前行。


好容易到了机场,比来时起码多走了一小时。等办完登机手续,发现时间还早。再仔细看了看行程表,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导游小翠动了个小心思,不仅让我们“抄近道”把她送回家,还顺带把几个该“导游”的地点也给混过去了。原来是兵法娴熟,玩了个暗渡陈仓,厉害!


导游Tina


飞到胡志明市已是晚上,接机的导游Tina也是个越南女子。刚一出机场,还没看清模样,就见她哇啦哇啦地和停车场的管理人员干上架了。好家伙,又是个厉害主!吵架原因好像是我们站的位子妨碍人家进出车辆。这本来是我们不对,挪两步就了的事,Tina却死活不认账。至于她和对方吵架的理由,一通越南话也没听明白。但瞧这劲头,分明是“姑奶奶我不是好惹的!“   这一来,第一印象算是毁了,给后面的一连串不和谐埋下了伏笔。


第五天,2024-2-17,周六,晴,胡志明市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游览胡志明市,早饭后出发。来到酒店门口,司机在一边和其他人聊闲天。见我们出来,慢悠悠地到停车场去开车。停车场只有几步远,可半天也没动静,原来车坏了,要换车。其实车出点毛病也很正常,可以理解,问题是昨晚就在半道上抛锚过一回,今天怎么还是这辆打不着火的家伙啊,也太不当回事了!我们的游览就一天时间,可丁可卯,一耽误就算是白来了。于是埋怨导游Tina,昨天怎么不和公司认真汇报,今天好歹也得弄辆靠谱点的车吧!也由此一来,昨天的第一印象加上今天的出门不顺,搞得大家旧怨未结,新愁又起,愈发不满意了。最后总算换来辆小车,大家一脸阴郁地挤了进去,好心情早已不知哪去。


胡志明市和西贡


胡志明市的历史很短,1975年北越打败南越后,才把南方首都“西贡”改成了“胡志明市”,而“西贡”就此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可能因为“西贡”的文化渊源更长,如今提到越南,似乎“西贡”的用途更普遍。例如由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改编的音乐剧《西贡小姐》(Miss Saigon),曾经风靡过一阵。还有遍及世界各地的越南餐馆,许多也以“西贡”命名,很少听说有叫“胡志明”餐馆的。


总统府


首先来到总统府,一座法式洋房,150多年历史了,曾是法国住印度支那总督府。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被赶跑后,这里就成了南越政府的总统府,改名“独立宫”,几任南越总统,从吴廷艳,阮文绍,一直到最后一个杨文明都曾住在这里。1975年北越统一南越后,又改名“统一宫”,如今是个博物馆。


吴廷艳时期,总统府曾被炸过,是南越几个军官搞政变,用飞机把总统府给轰了一半,但政变没成功。后重修,用了不少中国元素,如整个建筑平面就是个中文“吉”字。在越南,可以看到不少中国影响,包括越南的文字都曾经是中文。



总统府.jpg

西贡总统府


进到总统府,最吸引眼球的不是总统府大楼,而是院子里的两辆坦克,据说是当年北越攻入南越总统府时先头部队所用。两辆坦克一辆是苏联造,另一辆是中国产,加上走廊里一辆美国造的军用老吉普(说是末代南越总统杨文明逃跑时用来宣读投降文告用的),几样东西凑一块,正好反映了当年的国际地缘政治,美国支持南越,中苏支持北越,最后北越干掉了南越。


总统府中国坦克390.jpg

390号坦克,中国造


总统府苏联坦克.jpg

843号坦克,苏联造


西贡吉普.jpg

军用吉普,美国造


总统府是个功能齐全的建筑,从总统一家起居,到外事活动,内阁会议,通讯指挥,紧急逃离,各种设备一应俱全,顶楼停机坪上放着一架美式直升机,地下通道据说能开车直达郊外机场,每一物件可能都见证了许多近代史上大事件。让无离头感叹的还有一套老式电影放映机和笨重的通讯设备,时过境迁,与如今的电子设备完全两个世界。


总统府会客厅.jpg

总统府客厅


总统府停战协议.jpg

南北统一协议


总统府会客.jpg

尼克松到访


总统府夫人外交.jpg

夫人外交


总统府停机.jpg

楼顶停机坪


总统府电影.jpg

总统府老式电影放映机


总统府电台.jpg

军用电台


红教堂


接着来到市中心,要看的第一个景点是“西贡王宫圣母教堂”,也被称为“红教堂”,因为外墙是全红。可惜正在维修,不开放,只见一片脚手架把教堂的正面以及两座尖顶整个覆盖。找了半天,也没有一个能看出“红教堂”的角度,于是只好对着脚手架点了几下快门,算是到此一游。


西贡红教堂.jpg

修建中的红教堂


邮政大楼


教堂旁边还有个大楼,中央邮局,也是个景点,当然也能正儿八经寄个邮件,但发电报、挂长途电话的功能已经没了,留下一排旧式的公用电话格子间,让人拍照怀旧。


中央邮局的大厅很气派,老式柜台内还有不少职员,木栏杆的小窗口前也排着队,看上去挺红火。仔细一看,所有业务几乎都是发明信片,游客们忙着买明信片,写地址,贴邮票,扔邮筒,每一步似乎都有种仪式感,不亦乐乎。丽雯是逢景点必要发几张明信片,这下可是来到地方了,买了一摞子,发往世界各地。无离头闲逛一圈,无事,就坐在大厅长凳上看熙熙攘攘的游客。侧耳一听,大多说着听不懂的语言,猜猜有法语、德语、韩语…,一个很国际化的地方。


西贡中央邮局.jpg

中央邮局大厅


邮局明信片.jpg

咨询


邮局投递.jpg

投递明信片


邮局亭子间.jpg

邮局电话间


邮局.jpg

明信片


法餐


因为在河内被几顿越餐吃伤了,旅行社下放权力给导游,让我们自己选餐馆,还给了个餐费标准。导游于是问我们要吃什么?考虑到这地方曾被法国人占过,估计西餐有点老底子,于是决定吃西餐,最好是法餐。


这回还行,Tina带着来到城里一个僻静处。虽是家简易法餐,但口味地道的法式三明治加鸡尾酒,再配上佐酒小玩意和初春的阳光,立刻感觉一把舒适,是这几天最合口的一餐。随手拿起一份餐厅介绍材料,原来是一座有年头的建筑,上面一副中文牌匾,“西贡鸦片精炼工场”。奥,原来是做鸦片买卖的地儿。当然如今没有了。


法餐馆.jpg

法餐馆


美术馆


饭后时间富裕,决定去参观美术馆。车到闹市中的一栋楼前,外表一片明亮,上面有美术馆标志。其实这美术馆的建筑原来是一个黄姓华裔商人的私宅。1975年南越溃败后,有钱人大多逃散国外,留下的财产也就由北越政府接管了,这片建筑也是如此。大概因为原主人喜欢收藏,留下了不少艺术品,越南政府就把整个住宅改成了胡志明市美术馆。加上后来从各地收集来的作品,美术馆内容还是挺丰富的。


美术馆.jpg

美术馆


美术馆1.jpg

藏品:战争场面


美术馆作品1.jpg

藏品:卖水果


美术馆作品2.jpg

藏品:战争与和平


战争纪念馆


胡志明市的战争纪念馆主要是越战老照片,目的当然是为了让后人记住历史。但越战到底怎么回事,美国佬干嘛跑那么老远来和越共干仗,看后似乎还是模模糊糊,想不起原因。回来后看到家中一本基辛格老爷子的“越战回忆录”,翻了一翻,算是明白了一点美国人的解释。


纪念馆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美国人为了防止北越通过“胡志明小道”秘密支援南越游击队,用了大量化学武器来毁灭森林。最终结果不仅是杀死了大量森林,还造成了许多畸形儿童,惨不忍睹。


战争馆2.jpg

战争中的儿童(普利策奖)


战争馆1.jpg

化学战的牺牲品


战争馆3.jpg

阮文追刺杀麦克纳马拉



网红咖啡楼


来越南,喝咖啡是一项重要内容。前两天在河内没有喝到正经的越南咖啡,今天要补上。因为是旅程安排里的正式项目,大家都有点期待,想象着应该是一个美妙的经历,环境幽雅,餐具漂亮,咖啡地道,回味无穷。不料导游把我们带到一个街角,急冲冲就进了一家满大街都是的连锁咖啡店,“Highland Coffee”,这一下和心里预期有点落差。暗想,这不就是在北京喝“星巴克”吗,还要费这么大劲跑越南西贡来啊?得了,咱免了吧。于是决定换个地儿。


可真要换去哪,一时也没个主意。不识数这两天因为找餐馆,网上瞎看各种攻略,发现“小红书”内容最丰富,于是当场求助。还真给找到一家网红咖啡楼,说明上写着是一整个楼的咖啡馆,都是网红店,图片上也挺亮眼。行,就它了。导游看了下地址,不太情愿地说:“很远哦”。“有多远?” “800米”。废话,开车800米算是个事吗?


西贡咖啡网红.jpg

网红咖啡楼


不到两分钟,车到网红咖啡楼,看上去没有图片里那么光鲜。咖啡楼有八层,上电梯居然要收费,每人一万盾,折合人民币3块钱。这还真是新鲜经验,咖啡没喝先要交上楼费。行,交就交吧,可总得先知道去几楼啊。不然我们上下坐电梯找,那得要交几个3块钱哪?让导游先去问问几楼的咖啡地道些,导游满脸不高兴,没问就告诉说是8楼。三块钱电梯来到8楼,根本就不是个咖啡店。走廊上支了个架子凉床单呢,像是个住户。7楼倒是有个店,进去一看,是有卖咖啡的,但更多像是在烤包子样的东西,烟火气四处窜,没喝咖啡先给油腻了。赶快退出,准备放弃今天的咖啡。


败兴匆匆,又下了一层,发现一家咖啡店,见门脸儿清爽。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进去看看。别说,里面居然一副雅致,西式小咖啡桌摆放得当,一个玻璃门小阳台,绿植掩映,一时间有点柳暗花明的兴奋。小店咖啡品类齐全,点了经典的鸡蛋咖啡和海盐咖啡,味道不错,总算有点明白为何是网红楼了。在国内时,虽也偶尔光顾越南餐厅,喝过越南滴滴咖啡,那是加了炼乳的咖啡,但从来不知道还有“鸡蛋咖啡”和“海盐咖啡”一说。今天品过,风味独特,加上阳台上飘进的阳光和街景,心情顿时好了很多。


咖啡阳台.jpg

网红咖啡


咖啡网红.jpg

网红窗前


一天下来,对胡志明市大概有了点感觉。比起河内,这里似乎更加商业化一些,殖民留下的洋风更甚。相较中国,有点北京vs上海的意思。


第六天,2024-2-18,周日,晴,古芝地道 – 湄公河


今天要去两个景点,古芝地道和湄公河三角区,各自离胡志明市70公里,两个来回加在一起,要280公里。考虑到越南的交通,导游说日程有点紧张。


因为不太适应昨天导游的风格,今天旅行社给换了个导游。上午先去古芝地道,是越战期间南方游击队和美国兵周旋的一个主要据点。


在无离头的记忆中,越南和越战是始终连在一起的。小时候知道越南,更多是因为响彻中国的“抗美援越”呼声。直到今天,当年的一部纪录片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那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百万人大游行,支持中国政府的“5.20”声明。其实这“5.20”说得什么事,根本就没弄明白,但一条大标语印象深刻,“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这次来越南,心底下似乎还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结,如今回想,大概还是因为少时的记忆。


大概是因为宣传的缘故,当年对于越战的记忆,更像是一场游击队和美军的捉迷藏,如同看美国动画片“Tom and Jerry”。经典场景是游击队挖个陷阱,底下放上竹签子,让美国大兵掉里面。今天来到当年埋竹签子的地方,看到了实景模型,才知道这陷阱还有各种机关,有一头起的,有两头翘的,还有中间下去的,五花八门。别说,在越南的丛林里,还真是防不胜防。当然,客观地看,当年这种打狍子的原始武器,估计对美军杀伤力很有限。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游击队的装备相当贫乏,全凭着一种不怕死的劲头和现代装备的美军干。记得当年曾有一个说法,越战是一场“非对称战争”,意思就是双方的军事实力根本不能相比。


地道战5.jpg

陷阱战术


地道战3.jpg

陷阱


地道战4.jpg

游击队武器之一,铁蒺藜


地道战8.jpg

被击毁的坦克


古芝村当年应该是南越游击队的据点,因为离着美军的大本营西贡只有几十公里,美军随时来扫荡,因此游击队的主要战法是挖地道,据说古芝的地道总长有200多公里。 地道的入口设置在各种场合,更多是在丛林里,满地落叶很容易伪装。美军来时,躲在林中的游击队放几个冷枪,回头往地道里一钻就不见了,有点像当年看的电影“地道战”。


地道战1.jpg

野外地道入口


地道游击队.jpg

越共游击队


参观过程中的一项内容是实地钻地道,体验一把。每人两个选择,钻20米或钻40米。猛一听,20米,太小 case了吧。但真的下到地道里,才发现这钻地道可没有电影里那么浪漫潇洒。地道的高度大概只有一米多点,宽也就一个人的肩膀,在里面蹲也不是,站也不是。无离头开始还逞能,为了给后面人拍照,倒退着进了地道,没想到这下子可就转不过身来了,半蹲着往后退,累得双腿直颤,最后几步差点趴那了。想想当初的游击队在里面一猫腰跑几公里,真不是玩的。估计当年人高马大的美军是没法下到里面去逮游击队的,所以就在上面轰炸,如今树林里仍然遍地弹坑,展示着战争的残酷。


地道战6.jpg

下地道


地道战7.jpg

动弹不得



湄公河小船


中午来到湄公河畔。湄公河很长,源自青藏高原,流经多个国家,到了越南是最后一段,再往前就入海了。湄公河在这里很开阔,放眼看去,虽平静,但很有气势。乘船摆渡到一片三角洲,上面保留了越南村民的生活方式及民俗。


湄公河入海.jpg

湄公河入海口


湄公河码头.jpg

湄公河码头


湄公河上.jpg

渡船上


走过田间小道,旁边椰树遍野,成熟的椰子掉在地上,没人捡拾。其中一部分被做成椰糖、椰饼,全是手工。一个四面通风的大草棚就是椰子加工场了,几口大锅正在熬糖。


湄公河椰子树.jpg

椰树


湄公河香蕉.jpg

香蕉


扎糖锅.jpg

熬椰糖


路边还有许多热带果树,香蕉、波罗蜜等水果挂满枝头。波罗蜜比较稀罕,细瘦的树干上长着一嘟噜大小果子,看着像要挂不住的样子。大概是属于比较值钱的水果,大个的果子都用网子兜着。


波罗蜜.jpg

长在树干上的波罗蜜果


湄公河烤鱼


中饭在岛上吃湄公河口味的越餐,最核心的一道菜是一条全头全尾的烤鱼,不知是什么品种,应该是湄公河特产。烤好的鱼被竖在一个架子上,开吃前先当个艺术品摆设,给立在桌上,让人拍照。其他吃得什么,没印象了,只记得口味基本是甜,像糖水煮出来一样。


湄公河午餐.jpg

午餐,重点是桌上艺术烤鱼


湄公河午餐2.jpg

拆鱼


餐后饮茶,又是一种甜茶。几个当地女子过来献歌,当然是一句不懂,但不难听。


献唱.jpg

献歌


水乡木筏


饭后乘马车来到一条小河边,改乘一种当地特有的小船。小船很小,细细的,能坐3-4个游客。还有两人划船,一个船头,一个船尾,配合默契。这是一片水网地带,这种小船原先大概是当地村民的日常交通运输工具,如今成了旅游道具。


湄公河马车.jpg

花马车


出发后,小船穿行在一条窄窄的水道,河面被两岸树木遮蔽。每人头顶一个斗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岸边的田野景色,是今天最惬意的时光。


木筏2.jpg

木筏


木筏1.jpg

惬意


之后返回胡志明市,一天结束,明天要飞泰国,早点休息。


湄公河椰子.jpg

回程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