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
飞机到达老挝的琅勃拉邦已是下午,当地导游是个中国小伙。按照行程,本来是应该到城内一座小山上看琅勃拉邦日落,但导游直接把我们拉到湄公河一条船上。同时说,琅勃拉邦的日落应该在河上看,并说老挝有三个“世界第三”,一是老挝咖啡排世界第三,二是老挝啤酒排世界第三,而这湄公河日落也能排个世界第三。好家伙,还挺谦虚,都没往世界第一上说!
湄公河日落
又是湄公河!从越南,到泰国,再到老挝,这一路跟湄公河干上了!不过,说良心话,每个地方的湄公河还是各有特点。
我们的游船是一艘机帆船,挺大,就我们几人。船头铺开了一张餐桌,看架势,晚饭就在船上了。
老挝湄公河
“世界第三”的老挝啤酒
此时已是黄昏,但西阳还悬在远处,于是品着“世界第三”的老挝啤酒,听着邓丽君的绵绵歌声,专心体会游船的惬意,同时仔细欣赏两岸风光。这一段河水比越南湄公河要清澈不少,大概是上游的缘故。抬眼看去,游船尾部扬着两面旗帜,一面老挝国旗,另一面镰刀斧头,提示是个共产党国家。
船上
老白和芳玉
德威
丽雯
无离头和不识数
不久,夕阳已在地平线上,落日余晖下,湄公河反射一道金光,众人紧着照相,抢拍“世界第三日落”。
号称“世界第三日落”
江上灯火
第十一天,2024-2-23,周五,晴,老挝朗勃拉邦
晨起化缘
琅勃拉邦寺庙极多,和尚自然也多。庙里的和尚有一习俗,每日化缘,也就是天天要饭。这里的寺庙没有伙房,所有出家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沿街化缘,挨家挨户要吃的,不然就要挨饿。当然这里的百姓对僧人很慷慨,大多在门前摆一个摊子,将准备好的米饭,或是其他斋食放进小和尚的饭钵里,且大多是一早起来专门准备,不是残羹剩菜。这一习俗不知起于何时,如今已演化成琅勃拉邦旅游一大亮点,游客可以从街道边的饭店订购米饭,用竹篓子装好,坐在路边等待化缘的僧人,当一回施主。
这儿的和尚起得早,天刚亮就出来化缘。为此,我们也起一大早,在路边等着和尚们过来,晨曦中只见各路旅游大军每人手提一个竹饭篓,翘首等着和尚们出来,布施的比化缘的还着急。
清晨等待
天微明,终于在远处出现几个红黄色的袈裟,不知是哪个寺庙的和尚先出来了。待走近,只见和尚们排着队,每人手里敞着个饭钵,匆匆从路边的“施主”大军面前走过。排队等候了半天的“施主”们也急急忙忙从自己布施盒里抓点东西给和尚,大多为一把米饭。和尚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场合,面无表情,默默无语,一个个很淡定地回个手势,倒是让这帮业余施主们激动了一下。
布施
目不斜视
开始时,以为没几个和尚,生怕错过了当一回“施主”的机会,所以逮着个和尚就给人家碗里搁东西。后来发现这和尚怎么越来越多啊,一拨一拨的,也就不着急了,先看看哪个和尚顺眼,再出手给东西。这一来,发现个问题,那些“眼缘”不灵的和尚自然得到的布施就少得多,回去后不是要挨饿了,怪可怜的。导游说,不用担心,他们回去后还要重新分配。懊,原来和尚们也是共产主义,于是释然。
化缘队伍浩荡
普西山日出
“布施”完毕,赶往普西山看日出,也是琅勃拉邦网红内容之一。普西山就在城中,是古城的制高点。上到山顶,举目四望,可见古城被群山环绕。不一会,旭日东升,古城逐渐从一片薄雾中展开。站在几个险峰处拍照,还弄出些指点江山的气势,芳玉和不识数尤其拉风。
琅勃拉邦日出
指点江山
晨曦
早市
下了普西山,来到早市。琅勃拉邦城每天开两市,早市和夜市。其实就是菜市场,也卖一些日用杂碎,特色美食。摊贩们各占一块地方,招揽生意,红红火火,是地地道道的本地生活,很接地气。若打算买些小纪念品,也是个必选之地。
鱼市
菜市
路边早餐店
香通寺
早饭后来到琅勃拉邦的最重要寺庙,香通寺。这曾是一座皇家寺庙,建于16世纪,直到1975年革命前,都是皇家私产。几百年来,皇家但凡有个大事,婚丧嫁娶等,都在这里举行,前后几个国王也葬在里面。因为是皇家寺院,到处用黄金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香通寺
国王陵庙
打卡
佛家故事
佛祖“生命树”
大皇宫
大皇宫是老挝国王的宫殿,20世纪初由法国人建造,作为礼物送给了老挝当时的国王。在1975年的革命后,王室被推翻,王宫也就成了国家博物馆。参观时挺讲究,服饰不整不得入内,男人不能穿短裤。德威出门时忘了这规矩,临时租了一条长裤。
大皇宫
皇宫入口
因为对老挝历史不甚了了,也就匆匆走过,没太多印象。来到宫外,见一尊男人雕像雄赳赳立在那里,原来是当年的国王,挺威风。
国王
光西瀑布
市内参观结束,出城直奔著名的“光西瀑布”而去。琅勃拉邦人似乎很骄傲于他们的这一天然资源,连酒店的门童都问我们是否去过。
瀑布午餐
光西瀑布是一个连环瀑布,层层跌落,每一层下面形成一个水潭,深浅不一。介绍材料写得很动人,“山泉如海水般湛蓝,翠绿水潭如一串珍珠散落林间”,游客可以入潭游泳,“野趣”无穷。无离头看了介绍,被勾起不少美好想象。
来到瀑布,却发现人满为患,期望中的“野趣”已经被嘈杂的人声打消一半。好容易找到一个下水处,一步一滑,直担心从瀑布摔下去。下来后发现水底乱石扎人,容易受伤,匆匆游个来回就上岸了。抬头看去,发现有不少胆大的年轻人,站在潭边树杈上,一跟头直接栽到水深处,其乐无穷,不得不感慨如此“野趣”之地,已是年轻人的天下。
稻田咖啡
离开光西瀑布,车停在一片稻田边上,一座乡野风味的咖啡屋隐在秧苗之中,原来又是个“野趣”景点,于是下车品尝号称“世界第三”的老挝咖啡。
此处的“野趣”很适合我们。稻田上搭出的木制平台,可坐可倚。微风下摆动的禾苗,嫩绿一片。田埂穿插其间,蓝天飘过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面对此情此景,手中咖啡也就显得风味独特,大家于是默认了这个“世界第三”。
稻田咖啡
今日稻农
无离头后来查了一下这“老挝咖啡”的来历,别说,还真有些贵气,属于法国血统。据说喝时要有点法国人的拿腔拿调,才能品出味道。
民俗村,石斛和灵芝
上午去一个“民俗村”,进门先有一群老挝少女跳舞迎宾。接着来了一个美女导游,自称“阿花”,普通话算得上标准,原来在中国读过三年书。
迎宾
老挝各族美女
阿花似乎懂点国际地缘政治,开口就套近乎,夸了一通中国,说中国帮老挝建了不少基础设施,尤其是中老铁路,让老挝这个内陆国有了对外渠道。还很“谦虚”地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老挝“听话”,不像隔壁几国那么滑头。我们听后,心下受用,同时也觉得阿花和老挝人知恩图报,良心不错。
阿花解说中老关系
正说着呢,忽有一男一女两个中国游客,说是落单了,没有导游,加入我们一起听听。并自我介绍是当年的中国援老医疗队员,20多年前来过老挝,如今重返,格外亲切。大家听后,好感顿生,顺便听他们说些轶事。
“民俗村”里的民俗不太多,主要是些手工纺织等。印象较深刻的是一精壮汉子,忘了哪个部落来的,身怀一门独家绝技,能够赤脚踩碎玻璃,舌舔烧红铁棍。据说如今世上只有三人可以为之,但另外两人因为年纪和身体原因,已经不再练此功夫,所以眼前这位汉子算是独步天下。
汉子当场展现了他的绝技,在一堆碎玻璃渣上,只见他大吼一声,赤脚在上面狂舞,之后抬脚,毫无伤害,神了。接下来的表演更是令人胆寒,只见汉子从火塘里夹起一根烧得通红的铁棍,伸舌就往上一舔,“兹拉“一声后,一股白烟冒起,汉子依旧无恙,佩服!
赤脚碎玻璃
赤脚踏明火
厉害!
参观完毕,接下去品尝老挝著名药茶,石斛泡灵芝。阿花给大家沏茶,介绍了许多老挝石斛和灵芝的神秘作用,我们新认识的“援老医疗队“的医生朋友,似乎也很懂这些”药道“,大家听得直点头。
神茶 - 石斛灵芝
喝完茶,起身准备离去,走过纪念品区,只见摆满各种老挝药材,当属石斛和灵芝最是抢眼。问了一下价,似乎不贵,几十人民币一个单位。仔细一问,原来这单位是“克”,算下来也要几千上万一斤,于是心下盘算,值吗?还在大家犹豫间,我们的“援老医疗队”朋友很豪气地和商店还了个价,顺手就要了一堆包起来。大家一看这架势,都很庆幸有这懂行“专家”保驾,于是都跟着这“专家价”跟进,还顺便打成了粉,好带。
回去的路上,又说起了这老挝名药,对刚才的情节不免有些疑惑。从阿花到“援老医生”,赶得有点太巧,像场戏。不过老挝的确出上等石斛和灵芝,想来服后功效应该是有的。
按摩
下午没事,安排按摩,放松一下旅途疲劳。都以为此地服务应是价廉质优,没想到这“价”倒是够廉,但“质”实在不敢恭维。按摩师完全没有训练,基本穴位也不懂,整个胡敲乱打,还不时玩手机,手上轻一会重一会的,挠痒痒呢?临离开时,老板娘倒是很虚心,问感受如何,提点意见。都不知道从哪说起,本来是冲着放松来的,没想到弄得膈应了。
老挝特色餐
来到老挝的三天,晚饭安排了几种不同的老挝特色,第一天是湄公河船家饭,昨天是老挝火锅,今晚是老挝烧烤,旅行社也是用了心。
老挝的烧烤和国内常见的略有不同,一个特制火炉,中间烤肉,周遭涮菜。至于烧烤内容,无非是海鲜及肉类等,味道也多带点东南亚,酸酸甜甜再添点香料。对多数中国胃来说,无离头体会是浅尝尚可,多食可能不宜。不过老挝大米优秀,据说国内常见的“泰国香米”,多数实为老挝产,只是泰国人善做生意,贴了块牌。此事不知真假!
可能因为这几天吃饭环境都有些生猛,多了感觉不适,大家也就无心多吃,草草收场。
法国街
晚饭后,想着明天就要离开,不识数想探查一下还有什么内容错过了,于是又祭出法宝“小红书”,发现不少人点赞“法国街”,于是前往。
“法国街”是琅勃拉邦市一条主街道,两边建筑很法式,沿街商店也很法国,面包店,咖啡馆,酒吧屋鳞次栉比。商店里透出的盈盈灯光,伴着游客的低声细语,营造出一份异域风光。对嘛,这才是琅勃拉邦的另一个侧面,有点后悔没早来。
情调满满的法国街
法国街面包店
今天是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老挝不过这节日,但从“法国街”看出去,一轮圆月依旧饱满。
河畔月光
元宵快乐!
第十三天,2024-2-25,周日,晴,朗勃拉邦 – 昆明
今天回国,坐火车走中老铁路。路上无事,回忆一下老挝之旅。
在无离头记忆中,老挝很少被提及,大概算是周边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之一。
最早听说老挝,可能还是越战时期,记得当时常用一个词,“印度支那”,不知来历,只知道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搁一块说,但对老挝在其中扮什么角色,不甚了了。这次听说当时的老挝挺越抗美,向北越提供秘密通道,于是美国人报复,前后在老挝一共扔了2亿7千万颗炸弹,焦土遍野,至今仍有大量哑弹藏在密林深处,所以老挝的旅游开发非常困难,至今只限于首都万象和我们这次来的琅勃拉邦区。
后来中国帮着修了“中老铁路”,老挝一词才在新闻里时而提起。但对于老挝的总体印象,还是模模糊糊,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次在琅勃拉邦待了几天,对老挝终于有了点实地感受。总结起来,用个“大乡村”来形容可能比较合适,虽然已经不是“纯天然”的乡村了。
中老边境
中老铁路“磨憨”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