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泰滇四地行(5):滇南三日

第十三天,2024-2-26,周一,晴,昆明 – 元阳


滇南三日


乘火车沿中老铁路回到昆明,德威安排去趟云南元阳县的“哈尼梯田”。老白、芳玉因为女儿结婚,急着赶回北京,剩下德威、丽雯、不识数、无离头四人,又有京生从三亚赶来加入,共五人,在云南逗留三日,走了两处地方,元阳红河梯田及建水古城。访毕,众人皆以为是仙境归来。两处同属山灵水秀,但各有千秋。元阳梯田以大地为纸,山水为墨,勾勒出铁线柔情。加之朝阳如染,夕月似镜,宛如世外田园。建水古城则是另一风范,文有诗书传家,武有将军府第,一条百年铁路承载昔日光辉,几座石墙山寨记录英雄豪情。无离头粗粗记下几笔,留作他日回忆。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亦称“元阳梯田”,原本是元阳红河哈尼族人赖以生存的稻田,在大山里,乡人世代耕种,并不觉有异常之处。不知何时何人,发现此地梯田形状独特,从高处看去,逶迤绵延,宛如图卷,似仙人绘出。于是上报官府,最终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眼,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名声大震,每日游人如织,尤是一朝一夕,山路为之断行。我们在日升日落之际,分别去了二处景点。夕阳下目睹层林浸染,晨雾中眼观变幻莫测。不多言表,有图为证。


组图1 - 铁线金钩绘山水


梯田3.jpg


梯田4.jpg


梯田7.jpg


梯田5.jpg


梯田6.jpg


梯田.jpg


梯田8.jpg


梯田9.jpg


梯田10.jpg


哈尼梯田3.jpg



组图2 - 哈尼山寨掠影


哈尼梯田.jpg


哈尼梯田2.jpg


哈尼梯田9.jpg


哈尼梯田8.jpg

这儿的土鸡会上树!


元阳放牧.jpg

牛群挡道


哈尼梯田5.jpg

乡村之夜


哈尼梯田4.jpg


哈尼梯田12.jpg


哈尼梯田11.jpg



组图3 - 观梯田


哈尼梯田7.jpg


哈尼梯田6.jpg


哈尼梯田13.jpg


哈尼梯田14.jpg


哈尼梯田10.jpg




第十四天,2024-2-27,周二,晴,建水


建水老城


游览建水古城,完全是临时起意。德威的朋友小陈,家在昆明,熟悉当地景色,从昆明一路开车陪我们到元阳。看完“哈尼梯田”后,无事,小陈建议我们游建水。


建水城有1000多年历史了,是著名的“大理国”时期开建的。提起大理国,就不禁让人想起金庸老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其中的“一阳指段誉”,原型应是此地皇族段氏。


建水.jpg

古城路中连廊


建水2.jpg

自得其乐


建水道路.jpg

道路中间


旧日火车


建水的必游项目之一是乘坐一趟旧式窄轨火车,称作“米轨铁路列车”。究其源头,始于20世纪初的“个碧石(个旧,碧临,石屏)”铁路,至今100多年了,当时主要是为了运锡矿,成立了一家由私人经营的股份公司,是一个“纯市场”的产物。最早的铁路极窄,约60厘米,被称作“寸轨铁路”,后来扩到1米,又被称作“米轨铁路”。无离头百度了一把,发现今天中国通用的火车轨距是1435毫米,也就是1.435米,所以“米轨铁路”还是属于“窄轨”范畴。


如今的“个碧石”米轨铁路早已废弃,但部分仍被留作旅游观光。从临安(建水)出发,途径双龙桥,乡会桥,最后到达团山村,共四站,总长十几公里。列车慢慢走过,故事娓娓带出。


火车.jpg

窄轨观光列车


建水4.jpg

车站


建水候车.jpg

候车


车厢内.jpg

车厢内


春天来了.jpg

车窗外



起始站 – 临安


建水(临安)自古崇尚儒风,号称“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其实中国号称“XX邹鲁”的地方不少,典出孟子来自邹地,孔子出于鲁国,无非是文化昌盛之意,好理解,但这“文献名邦”,却不知何意?后来查了一下,原来典出《论语》中“文献不足故也”,其实还是说的文化昌盛,读书人多,大概和“邹鲁”同义。


建水邹鲁.jpg

滇南邹鲁


临安则是建水古称,如今是始发站的名称,站内点缀着一些真假古董,说明当年的来历。


铁道历史.jpg

铁路历史



铁路轨道.jpg

米轨铁路


第二站 – 双龙桥


这一站的景观“双龙桥”是一座石桥,明代所建,有十七孔,因此也被称作“十七孔桥”,让人想起北京颐和园内的长桥。这是一座中国风很浓的桥,秀秀气气地横卧在一池湖水上,中间有个亭子,上面雕了两个龙头,因此被称作双龙桥。小火车在该站停车约3-40分钟,刚好让游客沿桥走一圈,实地感受一下古桥风味。


双龙桥.jpg

春到双龙桥



17孔桥2.jpg

远观


双龙桥3.jpg

桥中亭


双龙桥2.jpg

十七孔桥


第三站 – 乡会桥


这一站虽然也被称作“桥”,但下车后不见桥,主要陈列是一座旧日车站,老式的建筑以及四周的乡野,让人生出点怀古的幽情。其实让无离头有更多联想的是“会乡桥”里的“会乡”两字,总觉有点科举考试的渊源,当年不是有“乡试”,“会试”一说吗。再赶上“滇南邹鲁”的名头,眼前总有一副布衣学子肩上挎个小布袋,风尘仆仆赶考的光景。


乡会桥2.jpg

乡会桥站


乡会桥.jpg

历史承继


窗外水田.jpg

站外


列车到站.jpg

到站


终点站 – 团山村


终点站团山村是个大村寨,好像明初就有了,但其中多数大宅是在晚清或民初建成,因此和近代史多少有点瓜葛。村民多姓张,可以想见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整个村落修得像个大堡垒,估计是当年防卫所需。进口处有一栋宅子,门上悬一牌匾,“将军第”,是蔡锷手书,原来房主曾是云南督军蔡锷手下一名营管带,大概因为作战勇猛,很得蔡锷赏识。


团山站.jpg

团山站


团山将军第.jpg

蔡锷题将军第


如今村里还住着不少人家,把家门一开就是旅游景点,主人顺便做个买卖,家里的手工活计和瓜果蔬菜等在天井里摆个摊,一举两得。走进一户人家,只见墙上挂了几片腌制火腿,正晾着呢,以为是自家用来吃的,没在意。过了一会,回头发现京生向主人买了一片,不禁疑惑,这火腿也没啥特点呀!待细一瞧,原来是天然石头长成火腿样,是个摆件,有点以假乱真的水平,也是奇石了。


团山村挺大,每个局部都透出点古色古香,加上每家每户的人物故事,认真参观起来,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只能蜻蜓点水,粗粗看过,但已是印象满满。


团山村内.jpg

团山村石板路


张家.jpg

张家花园



张家7.jpg

院内


张家2.jpg

张家花园祠堂


张家3.jpg

绣楼


张家4.jpg

张家祖训


提督学政考棚


建水城里保留了不少古时痕迹,如今大多为旅游景点,朋友小陈建议去看一下“云南提督学政考棚”,说是当年科举的考场。到了门前,已是下班时点,和管事的商量能否就看几分钟,未得通融。于是在门外走走,想象一下当年考场情景。


学政考棚.jpg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学政考棚中举.jpg

中举


说起科举考试,中国人应该是妇孺皆知,但真要说说这科考的细节以及过程,估计没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其实自一千多年前隋炀帝发明“科举“以来,每一朝代都在延续,但具体方法一直在演变。到了清代,“科举”大概分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建水城里的考堂,大概是属于“院试”性质,是科举考试的入门砖,算预科吧,一旦入取,就有资格进入正式科举的通道。听上去这是个挺初级的考试,但实际上很关键,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仕途了,有点如今初中考高中的意思,过不去的话,连考大学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硕士、博士了。


建水夜景.jpg

建水古城门


第十五天,2024-2-28,周三,晴,建水 – 昆明 – 北京


建水朱家花园


昨晚入宿建水,今天要回昆明,然后飞北京。还有一天时间,早起先去了建水古城内的“朱家花园”,是个人人推荐的网红打卡地。


朱家花园从名称就能知道是一座家族府第,而且肯定是一户姓朱人家的宅子,查了一下资料,的确是一对朱姓兄弟所建。朱氏兄弟祖上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湖南迁来,家道起起落落,到了清末,不料这兄弟二人接连中举,所谓兄弟连科,家道复兴。后又开矿做买卖,一时间生意兴隆,发达后在建水修了这座私家园林。


朱家连科.jpg

兄弟连科


朱家花园.jpg

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占地两万多平米,是个大宅,从1875年动工,到了1910年完成,前后搞了30多年,比修紫禁城用的年头还长。再看看这完工日期,1910年,这不是大清朝倒台的前一年吗,正儿八经的清末建筑。虽然当时大清朝风雨飘摇,时局动荡,但宅子还是修得有板有眼,亭台楼阁俱全,号称滇南“大观园”,不过此时朱家当家人已是下一代了。


朱家规矩.jpg

朱家规矩


朱家牌位.jpg

朱家祠堂


朱家戏台.jpg

戏台

朱家后来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先是有一个儿子朱朝瑛资助革命党人在云南搞起义,失败后逃亡,被抄家。辛亥革命后,追随蔡锷,被封了个中将,所以门口有块“中将第”匾,一时也是风光无限。再后来据说又站错队,拥戴袁世凯称帝,最后吃了瓜落,再次被抄家,郁郁中死去。朱家的沉浮,基本就是一本清末民初的家国演绎。


朱家人物2.jpg

民国人物


朱家民国.jpg

朱家历史


朱家中将.jpg

将军府




云南陆军讲武堂


中午到达昆明,还有时间,于是奔“云南讲武堂”而去。


讲武堂大门.jpg

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无离头印象中,很早就听说过“云南讲武堂”,但这名字听起来像个古代武林高手的研习地,就一直以为是古代就有。这次看了校史,才知道其实这个“讲武堂”直到1909年,就是清朝快倒台了才建立,且全称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多了这“陆军”二字,听上去就现代多了。


讲武堂里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共产党这边有两个元帅,朱德,叶剑英;国民党那头出了一大堆上将,包括龙云、卢汉、何应钦等。讲武堂甚至还给周边国家培养了几个军队领导人,包括朝鲜的崔庸健等。


讲武堂校史.jpg

校史


讲武堂将帅.jpg

将帅录


讲武堂合影.jpg

抗战名人


走出讲武堂,门前就是昆明翠湖,一个不大,但很雅致的湖。湖上海鸥成群,游客在春日暖阳下喂鸟观湖。湖边有个咖啡馆,每人要了一杯浓浓的咖啡,心情很好地等着晚上的飞机回京。(完)


讲武堂翠湖.jpg

翠湖


讲武堂海鸥.jpg

翠湖水鸟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