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天山骑行记略,2024-6-9 至 2024-6-13
六月,初夏,时值端午,正是天山气候回暖,冰川渐消,雪线尚存的短暂期间,由不识数发起的天山骑行,在赵杰领队的细心策划下,出发。
同行四人,丽雯、不识数、Robert、无离头,加上领队赵杰和两名哈萨克牧民,共计七人,携八匹马,七匹供骑乘,一匹拉行李。骑行三天,走了60多公里,从喀拉峻草原到恰西草原。一路风景迥异,道路险峻,人文独特,气候无常,是很特殊的一次经历。
回来后,按日期写点日志,发现此次旅行内容更多是一段段的感叹,且这种感叹不断重复,于是把相似的感受记述在一节节感叹中。
第一天,2024-6-9,周日,晴,北京 – 伊宁 – 喀拉峻
一早飞机从北京大兴出发,经乌鲁木齐转机到伊宁,落地已是下午四点多。还要乘车赶往喀拉峻草原,4小时车程,按照北京时间估计,到时应是天大黑了。但新疆的作息时间异于北京,晚上9点多钟来到喀拉峻时,太阳略微偏西,依旧烤人。
草场
牧民客栈
自新冠疫情旅行限制放开之后,新疆旅游成为一大热点,草原上随处可见牧民们用毡房和木屋改建成的客栈,据说供不应求。于是更多牧民加入改造工程,热热闹闹。据赵杰说,我们在2021年曾经去过的琼库斯台村,如今已成旅游先驱,人满为患,顺带着把周边地区也带起来了。我们今晚住宿的喀拉峻村,就属于新兴地区。与琼库斯台村隔着深涧可以相望,但真要来往,骑马要走大半天。在新疆这片地方,对所谓“望山跑死马”的谚语算是最好的注解。
天山民宿集锦
客栈主人是一家哈萨克,原先靠放牧为生,有一片很好的牧场。如今已将重心移到经营旅游客栈。整个改造工程还在进行中,全家老少加上各门亲戚,一起上阵,隐约体现出草原上互帮互助的原始关系。
我们入住的是一排木房,显然是新盖或翻修的,带着新鲜木材香味的卧房很讲究,卫浴齐全,这在十分缺水的牧场上,尤其难得。照理说,此地地处天山,应该不缺水,但因为牧场都是在高处,牧羊人的毡房也就自然搭在高地上,离水源至少几公里,日常用水都靠牛车等拉上来,不易!
晚上十点左右,天色仍旧未暗,女主人端出一份大盘鸡,配着一些珍贵的蔬菜,我们的晚饭就在木屋前的走廊上随意进行。远处夕阳正红,身边牛羊食草,主人家有一个七岁女孩,刚才还在帮着父母干活,转眼就大大方方地唱歌起舞,身边还有一个一岁多点的小女孩,是她妹妹,也跟着节奏摆腿甩胳膊,一双机灵的大眼睛,很有主意地盯着你看。
民宿门前
晚餐,大盘鸡
歌舞《黑走马》
天山客栈两丫头
我一岁,你是谁?
饭后,两个从琼库斯台来的牧民,带着一串马匹到来,原来是明天要带我们骑行的马工和马。接下去让我们每人选一匹马试骑一下,熟悉熟悉。各人稍微试了两圈,信心满满,回去睡了。
草场红云
喀拉峻草场黄昏
今天要正式开始骑马走天山,路上三天要用到的东西都要带齐,衣服,睡袋,食品,饮水等等,当然还有手机,充电器,充电宝等各种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设备,而且是七个人的东西。看着琳琅满地的各种家伙事,不知如何能将它们放上唯一的一匹驮马。但很快这些疑惑就被打消了,两位马工瞄了几眼,前后统筹了一下,就魔术般地把行李全都捆了上去,甚至还绑了一个不识数带的简易厕所。
行李
天山风光
带着几分期许和兴奋,终于开始走天山。刚一上路,抬头就是满眼景。
出发
丽雯
不识数
Robert
无离头
走天山的主要内容自然是看风景。但天山很大,太大!连绵数千公里,东起中国新疆,像一道横线把整个新疆一分为二,成了南疆和北疆。至于天山西部,则穿过国境线,一直延续到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因为大,各处风光千差万别,这次设计的路线,主要是在喀拉峻草原,但每日特点不同,是一段极富变化的地段。
喀拉峻草原
这次穿行线路,属于一片联合国认可的自然遗产保护区,游人只可徒步或骑马。因为是保护区,一切维持当年风貌,不可随意人为改造,所以经过的道路基本是当年牧民转场的山路,宽处绵延开阔,可撒缰驰骋,窄处羊肠小道,身旁峭壁悬崖。
天山骑行线路
穿越天山
第一天的道路基本上是一路向高处走去,旁边的雪山冰川时时陪伴,让人不停发出感叹。天山的自然景色,真是老天对人类的馈赠。远处是黑山白雪,中间隔着深谷溪流,眼前是绿草繁花。漫坡上雪杉成林,陡壁旁山石狰狞。骑马来到绝佳处,风光无限。可惜这一切只可亲身体验,无法言语形容。
自然保护区
雪杉成林
途中
野餐
中午来到一处山涧旁,众人休息,也给马饮水。于是众人下马,准备野外午餐。牧人的餐食非常简单,几口冷馕,几片生肉干,就着凉水,几分钟就打发了。我们出来前也并不了解途中如何补给,本来也打算和牧民们一起凉水就生肉了。没想到不识数因为不食牛羊肉,所以事先订购了两箱“自嗨锅”,以备万一。这下歪打正着,救急了。众人赶紧将各种“自嗨锅”打开,本打算用所背的矿泉水和着石灰做为加热材料,但赵杰提醒大家还有好几天路程,瓶装水宝贵!于是从山沟里舀出带着泥沙的水替代。十分钟后,“自嗨锅”中米饭透出香味,众人大快朵颐,按Robert说法,是这辈子最好吃的米饭了。
准备午餐
野外自嗨锅
歇会
上马
露营地
下午来到当晚露营地,是一片毡房和帐篷搭成的民宿。所谓“毡房”,外表和内容与常说的“蒙古包”类似,但因为历史渊源,哈萨克的“毡房”不叫蒙古包,无离头开始不明所以,信口就是“蒙古包”,后发现当地哈萨克不这么说,以后也就注意了。
哈萨克毡房
雪山帐篷营地
当晚的民宿露营地,除了我们之外,还接待了一个几十人的徒步穿越天山的团体,热闹非凡,毡房都住满了。给我们预留了几间,大家一到就赶紧躺平。经过一天的马上颠簸,实在是累了,真正体会到了所谓“腰酸背痛”的含义。从外人看来,骑在马上似乎很轻松潇洒,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和座下的马儿斗智斗勇。马是有灵性的动物,能准确判断出骑者的驾驭能力,有点欺软怕硬的天分。今天是骑行第一天,每人都在和马互相磨合,常常是拧着劲,尤其费力。
古丽大婶
民宿的条件,按照当今城里旅游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但原始风味十足,基本能体现当年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状态。女主人叫古丽, 很难判断她的实际年龄,猜想约40来岁,整个民宿似乎就她一人在张罗,要同时对付好几十游客。古丽的动作十分麻利,没多大功夫,几大桌晚餐就变戏法式的出来了,还是点菜,荤素搭配,每桌不同!佩服!
古丽大婶
古丽家的晚餐
饭后来到挤奶场,就是一片铁丝网圈出的空地,发现古丽又在给奶牛挤奶了,很熟练,但也很费劲,一桶桶鲜奶在桶里冒着热气。认真观察,发现挤奶的活儿挺不容易,因为产奶的牛是在脯乳期,身旁有小牛犊跟随,抢着吃奶,所以要先把小牛套起来隔开。套小牛是个技术加体力活,需要抡圆了皮绳准确套入牛头,再把牛拽到桩子边拴起来。我们的两位马工是热心肠,帮着古丽就套起了牛。没想到正赶上一头犟牛犊子,死活不让套,抡圆了的绳套快速飞出,没中!又抡,还是没中!经过了7、8抡的努力,终于把小牛套中,栓到了桩子上。刚以为大功告成,不料小牛的犟脾气给惹起来了,横冲直撞,把桩子都给拔出来了。又经过一番努力,才把小牛搞定,但也把我们两位壮实的马工累得够呛。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很是感叹。这可是日常生活啊!如果今天没有我们的马工帮忙,不知古丽如何收场。但回头看看仍在专心挤奶的古丽,一副不当回事,似乎司空见惯,或许每天都有好心人帮忙。
挤奶
刚挤出的鲜奶
犟犊子
擒牛犊
巴赫提拜和达凯
我们的两位马工,是地道的哈萨克牧民,因为经验丰富,被赵杰从琼库斯台请来。年长点的叫巴赫提拜,年轻点的叫达凯。一路上,两位马工的真心实意,认真负责,让我们感叹不停。多数时候,达凯一手控着座下的马,一手牵着驮行李的马在前面带路,巴赫提拜则前后照顾所有其他的人和马,尽心尽责,无微不至。
从左至右:达凯,不识数,巴赫提拜
途中守护神
巴赫提拜的普通话比达凯要好,但达凯似乎更想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大家交流。每当出现鸡同鸭讲时,就会用他那永不消逝的童真般的笑容附和大家。路上碰到其他马队,达凯每每都是十分友好地上去握手,然后说几句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和对方交流一番。若遇见徒步团队,达凯总是鼓励一下“加油”。每到露营地,巴赫提拜和达凯的身影也是永远忙个不停,帮着主人前后招呼,没见他们停歇片刻。外人看来,以为是老板家人来帮忙做跑堂呢。
马
这趟旅行,我们共有八匹马,其中五匹是巴赫提拜家的,三匹是达凯家的。看上去大概都是伊犁马,长相相近,一律枣红,只是深浅不一。牧民家马多,给每匹马起名字是个负担,也难记,所以就按年龄排序,老大、老二、老三… 一路叫过去。巴赫提拜的五匹马据说是五兄弟,但不知是同父兄弟,还是同母兄弟,或是同父又同母,但估计马没有一夫一妻之说,五兄弟的血缘有点可疑。不过这五匹马一路上的确表现出兄弟情谊,不时地贴贴脸,蹭蹭头。达凯家的三匹马则可能没太多血缘关系,往往各自为政,互不买账。
一天下来,每人对自己马的脾性有了些了解。不识数的马是匹曾参加“叼羊”比赛的马,走路姿势霸气,好斗,喜欢横冲直撞,每每和其它马发生点小冲突;丽雯的马个高体长,不愿听令主人,经常自由散漫,不肯踏踏实实跟着前马走;Robert的马有点懒惰,Robert一路上用根小绳不停抽打,不见效果,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赖皮架势;至于无离头的马,算是老实马的典范,个头不大,认真听话,一松缰就走,一拉缰就停。
备马
途中八骏
马兄马弟
大黑和老四(叼羊赛马)
牧场冬不拉
牧场的黑夜来得晚,但还是来了,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多了,古丽也终于从忙碌中消停下来,坐下来喝杯奶茶,嚼几口冷馕充饥,原来她的午饭还没吃。
传统牧民们的生活虽然单调艰苦,但也有欢乐的一面。饭后坐在小木屋里的炉火边,喝着淡淡的奶茶。巴赫提拜介绍说我们的达凯能歌善舞,还能弹冬不拉。大家于是兴奋,撺掇着达凯来一段。达凯也不推辞,从墙上拿下一把冬不拉就开唱,粗粗的男声配着传统的曲调,缓缓流出。
达凯弹唱
不一会,进来一位汉子,说是古丽的弟弟,看上去也有四、五十岁。汉子往炕上一坐,不多客气,拿过冬不拉,略一调音,出手就是一大段哈萨克音乐,原来是高手!这一下把达凯的情绪调动了起来,起身就舞,跳得好像是哈萨克人人都会的“黑走马”,众人和着拍子鼓劲。
冬不拉高手
不一会,木屋里又进来一位老妇人,长相打扮一看就是哈萨克。原来是附近刚搬来的一户人家,和古丽并不熟悉。老妇人是过来问点当地谋生的情况。古丽忙让座倒茶,很热心地和老妇人交头接耳,传授机密,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无离头小人之心顿起,私下暗想:过几天她在你边上也建个驿站,这不抢生意吗?但哈萨克人似乎不这样考虑问题。
只这一晚,哈萨克牧民的简单生活和邻里关系就展现无遗,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不识数由此想起了前几天在中亚听到一位古代哲人的名言:老师教的东西,不是你的知识,课本上学的东西,也不是你的知识,只有你的经历,才是你的知识!话有点绝对,却不无道理。
毡房寒夜
离开热热闹闹,暖暖和和的歌舞小屋,大家都累了,急急回到各自毡房里。每个屋里都摞着厚厚一叠被褥,但因为各自带了睡袋,以为可以不用客栈里的被褥,钻进去就睡了。夜半醒来,怎么这么冷啊?才发现高原的夜晚和白天完全两个世界,体感从20-30度直接降到零度上下。加上毡房的密封性能有限,外面又下着雨,滴滴答答,湿气从各种缝隙里钻进来,一时间背心发凉。赶紧抓了几个被褥压在身上,好一会才慢慢缓过劲来。这时又发现毡房的隔音效果基本为零,周边毡房的呼噜声起伏有序,旁边紧邻的马、牛、羊也偶尔发出低音,似乎在放屁。此情此景,脑中顿时浮出两句歪联。上联:风声雨声呼噜声,声声入耳;下联:马屁牛屁羊儿屁,屁屁沁鼻。
第三天,2024-6-11,周二,晴-阵雨冰雹,喀拉峻草原
一早醒来,风过雨停,雪山反射阳光,草原一片青绿。吃完古丽准备的早餐,又喝了一碗古丽自酿的酸奶,架好行李,又出发了。
马场早晨
上午的路基本是在一片高原草坡上,宽阔平整,偶见有些地方不知何故被挖得乱七八糟,似乎有人打算开垦种地。打听之下,原来是野猪所为。近些年因为禁猎,野猪猖狂,公开出没。我们一路没有碰到野猪,但见到了许多被野猪“开垦”了的草地。据说野猪喜欢用獠牙当犁头,高兴了,一家伙拱过去,草原就被破开了。至于理由,有说找吃的,也有说是圈地,还有说是纯粹为了展示实力。
高山草原
一路慢行,正是春末夏初时节,路边各种植物郁郁葱葱,繁花盛开。据赵杰说,喀拉峻草原是植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带,有100多种牧草。赵杰曾陪着中科院的考察团走遍了这片草原,认识许多花草,于是一路介绍,可惜没记住。只记得有一种蓝色小花,形态优雅,色彩素淡,好像是叫鸢尾草。
野花遍地
今天的道路平坦,本可策马扬蹄,撒开跑,但因昨天的疲乏尚未褪去,精神头有限,于是仍旧缓步慢行,随着马蹄的哒哒声,欣赏周遭美景。赵杰的手机里还不时放出一段段哈萨克音乐,更衬托出天山的辽阔和牧人的纯粹。每到一个景色绝佳处,赵杰就下马为大家拍上一段视频,回来剪辑配乐,看电影似的。呵呵,还是一副大片风采。
慢行
高处风景
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裸露的山岩,形成一道悬崖,像个隘口,原来是到了我们这趟旅程的最高点,克孜勒斯达坂,海拔约3000米。站在高处,景色尽收眼底。前面已有好几拨徒步旅行的团体先到,一帮年轻人站在悬崖处拍照,嘻嘻哈哈。我们于是下马,加入拍照留影人群。
克孜勒斯峰,2990米
留影
天高云淡
豪情达凯
停留
远处
山巅
一览众山小
高山苍鹰
徒步行者
我们这一路很少碰到其他骑行的马队,但徒步者不少。这些徒步者每人背着20来公斤的行装,一天要走20多公里的山道,实在令人佩服!略一观察,发现徒步者多为年轻女孩,甚至有一位来自德国的背包客,也是女性,这年头怎么到处都是阴盛阳衰啊!
路遇徒步团队
I'm from Germany
山路弯弯
人马同道
又遇古丽
中午时分,来到一个牧民家中歇脚。女主人又叫古丽,这儿古丽真多!赵杰说“古丽”的意思在哈萨克语里是“花朵”。抬头看一下眼前的古丽,的确一副花容天然,艰苦的牧民生活也未曾掩去。古丽有个上大学的女儿,出挑的比古丽更是“古丽”,精致的容貌配上时尚的装扮,自有一副清爽宜人。
中餐就在古丽家,不识数又祭出了法宝 - 自嗨锅。众人口里吃着冒热气的“自嗨锅饭”,皆感叹不绝,一致承认“自嗨锅”是一项伟大发明!
天山古丽
古丽家牧场
风雨达坂路
午后天空起了乌云,山雨欲来的架势,巴赫提拜建议我们赶紧走,不然途中遇雨是无处躲藏的,于是和古丽一家道别,重新出发。
没想到接下去的路和上午截然不同,是极陡的大下坡,俗称雪山达坂。这里的“达坂”有几百米高,近乎垂直。骑在马上往下看,恐惧感顿生,每人心中暗暗打鼓,这路能走吗,怎么这么险哪?此时只见达凯在前面谨慎地探路,马儿们也是小心翼翼。大家早已没了拍照看景的雅兴,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心中都在暗自盘算,万一马失前蹄,自己如何应对。其实想也白想,马若真踏空了,人也就交代了。好在几匹马皆训练有素,每一步都踩在该踩的位置。
准备下达坂
险路还未走完,忽然一阵阴风骤起,四面雾气弥漫开来,巨大雨点开始降落,打在马帽上当当作响。正在奇怪怎么雨声这么大啊?原来下起了冰雹!
山雨欲来
此时四处没有任何遮挡,只能继续前行。雨越来越大,冰雹也越来越密,但凡雨衣未遮盖的部分全部湿透,几匹马也很不情愿地在冰雹中行走。渐渐地,窄窄的马道变得湿滑泥泞,下坡的道路显得愈发危险。在一个大下坡处,只见带路的巴赫提拜的马后腿直打滑,一步三出溜,这一下大家谁也不敢往前走了。Robert决定下马走过去,没想到比在马上更困难。马虽打滑,但四只蹄子倒腾几下,很快能平衡过来,可人一但滑倒,就很难刹住了。最后在两位马工的牵引下,跌跌撞撞,终于通过了这段最惊险曲折的道路。
草原上的雨,来的快,去得也快,十来分钟后,雨渐消,冰雹散去,太阳又露脸了,湿乎乎的衣服在体温、阳光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又干了。
天山气候
这一路骑行,沿途风景处处。但这看风景的心情,不但与山势地貌有关,往往还和天气变化连结在一起。远处的雪山,万里无云时,冰川在阳光下展露无遗;赶上白云飘过,景色变得明暗起伏,层次分明;若有大雨来临,眼前更是一片混沌。三天骑行,我们经历了各种气候,既有日光下的暴晒,低谷处的湿热,更有开阔处的凉爽,山顶上的疾风,一天能经历数个季节。心情也就起起落落,漂移不定。
白雪飞花处
坐看云起时
烈日当空照
春风马蹄疾
夜宿塔里木
晚上来到一处地方,固留县塔里木乡。城市沿河,产高山冷水鱼,味美。当晚露宿一民宿,食鱼,是这一路少有的河鲜。
今天的感受是膝盖疼。因为一路下陡坡,为了保持平衡,马上的人必须后仰,此时身体重量都加在膝盖上,一天下来,膝盖就僵了。当然我们的巴赫提拜和达凯似乎没有任何感觉,来到营地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热心助人。
第四天,2024-6-12,周三,晴-大雨,恰西草原 – 伊宁
今天要走出喀拉峻,奔恰西草原。一路上翻山越岭,与前两天的路况及山景又是不同。这时已经离开了世界遗产保护区,山里出现了公路,游客成群,汽车一辆接一辆,多为越野车,“坦克”吉普居多。时有逞能者要炫耀一把,见马队来了,不减速互让,反而加速冲上来。马的天性胆小多疑,任何突然的举动都有可能使马受惊,一路上面对不知礼让为何物的二把刀游客司机,马匹不时惊恐躲闪,大家提心吊胆,好在有两位马工护驾,有惊无险。当然,多数司机还是素质很高,见到马队,主动减速慢行,不鸣笛。
为了避开游人车辆,我们原来的路线是穿过牧人的草场。如今草场都已分到各户人家,用铁丝网隔开,但留出小道给马匹或转场牧民通过。今年因为旅游开发,游客的汽车也顺着转场小道,不管不顾地冲上草地,破坏严重。牧民没办法,只好将道路完全阻断,或挖沟,或拉网,出现了许多断头路。这种断头路天天变化,不可预见,我们的两位马工也非常无奈,走走就要掉头绕道。偶尔,面对一些实在无法绕过去的路,牧人们也有自己的办法,下马,用力拔出栏杆,拉开铁丝,牵马逐一而过,然后再尽力恢复原状。这似乎也成了一种默契,阻道的和过道的牧民也都相安无事。
牧人小道
恰西草原
下午3点左右,翻过了无数个山梁之后,远远地终于看到一片成规模的营地,原来到了恰西草原。从高处看过去,风景独特。此时天空虽有阴云,但游客熙攘,步行的,骑马的,络绎不绝。据赵杰说,这里去年还是一片荒地,因为一场盛大的由“老狼”等人搞得演唱会,把这里变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赵杰本是一个音乐人,自然也参与了许多音乐盛事,说起新疆一带的歌手乐手,如数家珍。
远观恰西草原营地
下山来到营地,是在一条溪流旁。骑马跨过溪水,来到一片鹅卵石堆出的河心岛,我们的骑行就要在此结束。两位陪伴和保护了我们三天的哈萨克牧民,巴赫提拜和达凯,仍旧用那纯朴的笑意和我们合影告别。
恰西草原五马倌
西部牛仔
马上告别
刚结束合影,一场狂风暴雨,忽然从天而降,一时间天昏地暗。好在来接我们的汽车已经到了,急急钻了进去。
车外暴雨如注
这场瓢泼大雨倾泻而下,若在野外,一瞬间就能把人浇透。赵杰说我们刚才下来的山路已经被冲坏,若再迟半个小时,我们可能就被困在山上,下不来了。听后大家暗自感叹,运气!
伊宁 - 回程
躲过了大雨,一路顺利到达伊宁。在城里晚餐,之后入住伊宁酒店。第二天一早飞回北京,感觉从传统一下又回到现代。路上与两位马工通微信,知道他们已平安回到家中,只用了一天时间,比我们来时快了一倍不止!
短短三天,略微体验了一下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多数时候只是游山逛水,看看风景。但即便如此,回来后还是感叹了好几天:如果生活再回到这种“传统”,不知能坚持得了多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