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行

第二部分:古巴行


第七天,2011-2-3,巴西 - 古巴


进出古巴的飞机还是当年苏联设计和制造的雅克,这名字依稀听过,让人联想,但没坐过。机上的一切有种怀旧的似曾相识,座位小而硬,薄薄的机舱壁视乎带着点颤动。在飞离古巴的航班上,中途机舱内 还冒出一股很大的烟雾,有些游客惊了一下,“呃”了起来,但空姐和多数乘客似乎没当回事。看着大家平静的表情,也就不好再有反应了,哪怕心里有点紧张,也 强作镇静,装出一付大风大浪见惯了的样子。其实心想这年头的民航飞机内不该有雾吧,PM2.5也到不了这万米高空啊,莫不是这薄薄的小身板漏气了?悄悄地拍了张照片,留作记念。



雅克穿过巴西-古巴


冒烟机舱.jpg

机舱内烟雾骤起


古巴一瞥


到达机场,中国护照不用签证,当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亲密关系可见一斑。无离头尽管拿着美帝国主义的passport, 古巴海关还是很客气地放行,没一点刁难的意思。反过来据说拿着古巴护照进美国好像有点麻烦,看来还是老卡大叔大度。


到达时已是晚上,车直接开往酒店,沿途没有太多灯火,月光下的道路有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感觉,没什么喧腾。


酒店很好,也许是心理作用,进门就有点古巴味道,但说不出来到底是哪一点激发的。直到见了那幅红黑鲜艳的切.格 瓦拉的头像旗帜,印象中的古巴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了。大家纷纷和旗帜上的格瓦拉合影,心里大概想着一个传奇影子。很奇怪地,这影子本应该是个硬汉革命英雄, 但我脑子里常常蹦出来的却是个嬉皮,雅痞加牛仔的复合体:有点傲,有点莽,有点不恭还带点讲究。在古巴走了一圈后,发现格瓦拉无处不在,古巴人管他叫 “切”,透着亲近,似乎他就是古巴的象征。但仔细想来,这老卡,卡斯特罗才应该是古巴代表,怎么一张标准照都没有啊。也许古巴共产党也有不搞活人崇拜的规 定,但这老卡应该是个说一不二,且被多数人看成民族英雄的大咖,底下的吹鼓手,如“古宣部”之类难道不能灵活一点,搞点理由。唯一的解释就是老卡真心不喜欢把他的头像挂街上,让“切”窃而代之吧,反正是个过去式了。


格瓦拉.jpg

酒店里的“切.格瓦拉”



第八天,2011-2-4,哈瓦那-云尼斯山谷


国宾酒店


清晨起来,看清楚了酒店模样和周边环境,超好。一栋色彩亮丽的大楼,很有现代大酒店的范儿,可细节处却很西班牙,优雅舒适,清爽耐看。后院是一片齐整的草坪,再往前就是大海,连着墨西哥湾,无边。早晨的阳光漫漫地铺在草地上,海风轻轻拂过,早起的几人散坐在室外的咖啡椅上,瞄着天边的水平线,听着偶尔的马车从路上嘚嘚晃过,很闲适。


哈瓦那国宾酒店


走在古巴街头,最引人养眼的不是美女,而是各色老爷车,从百年前的“福特”,到上世纪曾风行一时的老式“奔驰”,“甲壳虫”,“伏尔加”,各个年代,各个朝代的各种式样应有尽有。据说古巴法定不许淘汰老爷车,只许将各种部件翻新后继续上路,小车不倒只管推,就造成了今天的繁荣景象。就连打出租,一招手,很可能就是辆年过半百的名车,颜色一丝不苟,式样离奇夸张,只是探头往里一瞧,座儿已磨得没皮,弹簧也陷了下去,舒适性当然很难预期了。



无处不在老爷车

古巴的旅游业还在发展之中,许多潜在资 源或许还未发掘出来,名胜有限,较之咱们真真假假的名山名景,什么西门庆老家,猪八戒丈人籍贯之类旅游开发,古巴人的想象力还差远了。所以安排的内容多为 实景,街头观光,老城穿行之类。跑得远点的是看一个山洞和一片号称原始岩画。山洞猜猜就是一个天然溶洞,里面钟乳石被演绎成各种妖怪,没太大期望。但对原始岩画则很期待,曾经在电视里见过一些千万年前老祖宗在山岩上涂鸦,但没见过真场景,想像着会是如何一种震撼画面。


原始岩画


车开了半天,总算到了目的地。眼前是一片巨大的崖壁,上面是更加巨大的“原始岩画”,挺震撼,五颜六色,笔法老练,非常斑斓,可总觉得当年老祖宗不会有如此能耐吧。细一打听,原来这“原始岩 画”是数年前一群艺术家在古巴政府支持下的创作,主题是想像中的“原始人”生活,而非“原始人的画”。弄了半天,原来是我们把意思理解错了。不过这片“原始岩画”也值得一看,尽管是现代作品,但宏大的气势,老练的稚嫩,加上所处的位子,也算一绝吧。而且过个几千几万年,也就是货真价实的“原始岩画”了,我们不过是提前看到了而已。


岩画合影.jpg

“史前”岩画


敬礼.jpg

此致,敬礼


骑马.jpg

岩画前驰骋



第九天,2011-2-5,巴拉德罗海滩


世界上的社会主义走得虽是个个不同,但碰到的问题或多或少有些类似,古巴也一样,在开放和闭锁间前后摇摆,很多事情上如同咱们的双轨制,内外有别。巴拉德罗海滩当年有点像咱们的特区,包给资本家改革开放,也只对外国人开放,当地人概不能入,所以一派资本主义标准建设。进了度假酒店,满眼是穿着尽可能少的红男绿女和堆着尽可能多海鲜美食的酒吧餐馆,与佛罗里达海滩看到的五星酒店毫无二致。当然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那就没法双轨了,哪都一样。至于是否有过一位老船长,就全靠外婆想象力了。


巴拉德罗海滩


海滩是一片白色的沙子,海水时蓝时绿,泛着宝石光,变幻莫测,据说是全球十大漂亮海滩之一,不知另外九个是谁。墨西哥湾的海水相对平静,边上浅浅的海水延绵很远,一伙人冲入海里,往前扑腾了好长时间,往上一起,水深刚过膝。偶尔呛一口,好像也不太苦涩。说是海边游泳,更多是摆样拍照,水里没待几分钟,相机里镜头一大摞。黄昏时,几片云彩挡着落日,衬出一片绮丽的色彩。墨蓝色的云底边透出浓艳,加上落日金光,把海滩衬得有点诡异。大家又是一通抢拍。


丹云海滩.jpg

巴拉德罗海滩


海滨浴场


沙滩上.jpg

下水前


Peggy和不识数.jpg

不下水的Peggy和不识数


海边.jpg

沙滩


夕阳


姚望王阳.jpg

正面还是背面?


情人.jpg

海边一景


背影.jpg

背影


生日.jpg

Happy Birthday!



第十天,2011-2-6,哈瓦那


哈瓦那


由于Peggy的 坚持,我们住到了哈瓦那老城的一座酒店,后来发现这一坚持非常英明。酒店是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其实原本是一个富翁或殖民官的家,修得很有味道,房间高大,有点幽幽,带着时间的痕迹。里面的电梯还是那种栅栏门似的,在外国老电影里常见。这一住,不仅感觉了一把古巴殖民时期的味道,更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增 加了南美市民生活的真实感。走出酒店,门前是一片小广场,人不多,时近黄昏,一个弹着吉他的古巴大叔带着一家老小闲坐在广场边上,有老伴,有女儿女婿,还 有孙辈。一会,琴声起,全家人热闹起舞,引得路人驻足。初以为是吉普赛式的卖唱,后发现人家是纯粹的自娱自乐,有点像国内公园常见的自发交谊舞,只是这古 巴大叔的投入感和喜感更有加勒比风情,两撇翘起的八字胡随着节奏在眉眼下翻动,带起了路人的音乐神经。不一会,我们一伙也禁不住诱惑,加入欢乐家庭,学样 扭动起来。


欢快人家


喜感大叔.jpg

和喜感大叔合影


戴花古巴老太.jpg

戴花老太:真棒!


再往前走,是老总督府,哥伦布的孙子据说当过古巴总督,房子好像也是他盖的,留着西班牙烙印,华丽的有点花哨。


海明威酒吧


老城的中央有座酒吧,La B del M,翻译过来大概叫“城中小酒馆”, 是海明威当年每日必来之地,喝一种带薄荷的鸡尾酒Mojito, 也许很多灵感是从酒里冒出来的。酒吧太小,估计也就几十平米,但因为海明 威,游客盈门,门前挤满了人。似乎“到此一游”的签名不仅仅是国人的癖好,这古巴的酒吧墙上也填满了各种文字。据说是因为海大叔在墙上也曾流过墨宝,所以 争相学样。老板很有招,为了制造繁荣,干脆留出地方给游客涂鸦,顺带做卖笔生意,因此满墙花哨,还不乏名人遗迹,也成一景。看来这物极必反,坏事做极致了也能变好事的辨证唯物主义原则哪都通用。


Peggy海明威.jpg

海明威酒吧


签名墙.jpg

留名


京生海明威.jpg

海明威角落


酒吧不远处,有座酒店,门前也围了很多人,原来也和海大叔相关,楼上的511房间当年是海大叔住的,如今被改成博物馆,贴着大胡子海叔的黑白照片,收费参观,也是酒店最大卖点。在无离头看来,海大叔的确是世界级文豪,可人家好像不是古巴籍贯,当初在小酒馆里喝Mojito的 时候估计也没几个人认得,断然想不到身后能在哈瓦那留下这么多无形遗产,让这些酒吧,酒店吃几辈子,子子孙孙都沾光。再仔细想来,古巴真的是很特别,两个 大偶像格瓦拉和海明威都不是古巴人,可似乎都被当成民族英雄来膜拜,看来这“英特纳雄耐尔”的理想在社会主义古巴的确发扬光大。


511房间.jpg

海大叔客房


海明威招牌.jpg

海明威酒店招牌


秦希和切.jpg

无处不在的“切”


老城


整个哈瓦那老城就像个博物馆,到处是历史的痕迹,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带着雕刻的房屋变旧了,却不破烂。城里的人也一样,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活儿还在延续着。路过一街口,见一背着吉他的时尚女 乐手在请一位气度不俗的女巫师看相,不知她们在说什么,似乎很投入。街上转了一圈,找一饭店晚餐,正品着哈瓦那饮料,一阵吉他声传来,抬头一看,是个女乐手,细一看,正是那位在街头让女巫师看相的时尚女乐手,还是很投入的样子,但这次是对着琴弦。


巫师和音乐家


老城广场


别说话.jpg

别说话!


历史人物.jpg

历史人物


夜色来临,安排参观一项古老仪式--关闭城门。哈瓦那建在海边,本就是个要塞,有许多城堡,当年为防海盗偷袭,每日宵禁,即关闭城门。为此还要有个仪式,有点天安门每日降旗的意思。这城堡历史上多次被海盗攻破,改朝换代,城头变幻大王旗,但这仪式却传承了几百年,日日不断。


仪式是在莫罗城堡举行,天色尚明,游客已是熙熙攘攘,等待着开始。待天黑尽了,锣鼓点忽起,一队着老式军装的仪仗队敲敲打打地走了出来,后面是着各色服装的游人及本地儿童,踩着点,欢天喜地相随。待仪仗队就位,灯光突然全闭。一片黑暗中,发令官将号炮点着,几声过后,全城禁闭,不得进出。当然这都是当年情形了,如今炮声过后,这城门依旧洞开。 加勒比的海盗们估计早已被招安,成了顺民,即便是开门揖盗,也没人来了,只剩得街头顽童自得其乐地玩“官兵捉强盗”。相较我们天安门降旗仪式,整个过程热闹有余,庄严不足,更像是一场街头活报剧,但很古巴 -- 严肃的社会主义被散漫的拉丁风情稀释了不少。


闭城仪式



第十一天,2011-2-7,哈瓦那


哈瓦那新城


哈瓦那新城分几块,一块有点美国华盛顿的感觉,国会大楼,总统府,博物馆齐全,也算气派,只是街面上跑着花花绿绿的老爷车,招摇过市。


新城街头.jpg

新城街头


街头老爷车.jpg

处处老爷车


革命广场


另外一块是关键部门所在地,一个大广场,称革命广场。由于国家的特点,常要搞群众集会,所以导游说广场有点天安门的意思。可到了一瞧,差远了,规模小,路面也不平整,华灯更是寥寥,缺乏气势。加上时间可能不对, 广场上没什么人,有点冷清。但围在边上的三座大楼,却是很镇人的:中央委员会,老卡和兄弟劳尔上班的地儿;内务部,最有权势的秘密机构;通信部,听起来像 个技术部门,可能还兼着宣传部范围的事儿吧,也是神神叨叨。最有看头的是广场中央的何塞马丁像和内务部大楼墙上的切格瓦拉轮廓像。何塞马丁是古巴精神教父,具体事迹想不起来了,感觉上有点孙中山,各门派都认。不过多点写诗的本事,是个诗人,出过诗集,这点上又和咱伟大领袖有一拼。至于格瓦拉,可能算是内务部的精神领袖吧,一句名言刻在头像边,“永远走向胜利” (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不是英文,别人帮翻的,不知是否准确,估计意思差不远。


革命广场.jpg

革命广场(内务部大楼)



唐人街


离了“天安门广场”,来到市民街道,有一唐人街,热热闹闹,完全没了浓厚的政治感觉,只有餐馆商店沿途排开。天热,餐馆都占到街边来了,到处是招徕客人的热情。进了家中餐馆,老板是中国种,可漂亮waitress 的脸蛋儿却一点不沾中国边,很欧范儿,可能是老板媳妇或儿媳妇之类。一身旗袍,剪裁合身,花枝招展,袅袅婷婷,但总不是中国味儿,不知何故,奇怪!


中餐馆里的儿媳妇.jpg

中餐馆的古巴儿媳


中餐.jpg

唐人街午餐


中国城.jpg

中国城



第十二天,2011-2-8,哈瓦那


清晨走出酒店,海上霞光延到天边,一条一条的,泛着红色。海湾的另一边,有几个高耸的烟囱,冒着浓雾,也是一条一条的,泛着黑色,据说是中海油或中石油帮着建的炼油厂。站在海边,看着水上的海鸟,意境有点古诗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过更实际的感觉应是“彩霞与黑雾齐辉,海水共长天一色”,别是壮观。


黑雾齐晖.jpg

彩霞与黑雾齐晖


朝霞.jpg

清晨、蓝天、黑雾


军港、水兵


踩着旭日往前散步,是一小海港,一艘军舰尚未起航。晨光下一群古巴海军,非常年轻,可能是军校的学生,三三两两散在岸上,穿着清一色礼服,男女都有,脸上透着无限的朝气,像在等待一个盛大节日。问了一下,好像是个结业典礼。指挥官还未到,年轻士官生们嘻嘻哈哈,打情骂俏,还有些家长式的人物穿梭其间,喜气洋洋。一会儿,仪式起,刚才还散散的士官们换了副摸样,直直地矗成一排,昂手挺胸,脸上更加阳光。路人纷纷驻足,打量着这帮快活军官,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女兵精致的五官和小伙挺挺的身材。到底是和平年代,结了业的水兵头上没有战争风云,只有一片大好前程,送子女的家长们也无需任何担忧,所以没一点出征前的悲壮色彩,有点小遗憾。


分别之时.jpg

分别时候


出征仪式.jpg

出征仪式


女兵.jpg

队列中的女兵


结束


回到酒店早餐,伴着两个黑人乐手的琴声,早饭变得惬意和享受。之后就要离开古巴了,短短的一瞥很快就要结束。如同来时的天南海北,回程仍旧是各奔东西,大家相约下一次旅行。


早餐时分.jpg

有提琴手演奏的早餐


早餐音乐.jpg

听着音乐进餐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