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1-1-28 至 2011-2-8
巴西-古巴游记
亚马逊河上
已记不清楚巴西-古巴游的缘故了,好像只是为了有个没去过的角落。不知谁提议应去看一下亚马逊河域,于是选了巴西。跑那么远只看一个国家,有点不甘心,于是再在周边看一圈,找到了古巴。
对多数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来说,巴西可能只是一个几乎不相干的南美国家,在地球另一头,似乎有点落后,至于金砖四国什么的那都是后来的事了。而古巴却完全不同,自卡斯特罗上台以来(应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古巴和卡斯特罗就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奇迹,一种说不清楚的奇怪心结。印象中的卡斯特罗是个永远一身军装,咬着一个哈瓦那雪茄,对世界上一切权威不放在眼里而又能在强权间游刃有余的狡猾的莽汉,随带着古巴也就成了个神秘符号,看得上的说他坚强,看不上的说他顽固,同一个意思。
卡斯特罗
实地走过,感觉和印象中有不少一致的地方,可也有不少完全出乎意料的理解:亚马逊的丛林其实没有那么原始,古巴的风情也没那么社会主义,当然更多还有对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生活祥和,随遇而安形容词有了些实际的参照。
第一部分:巴西游
第一天,2011-1-28,北京-美国-巴西
一伙人从不同路线飞巴西里约热内卢,经欧洲的,经美国的,还有从南非过来,前后分四批到达,估计旅行社还没安排过这种团,听着都够麻烦。 好在都顺利到达,基本正点。
第二天,2011-1-29,里约
里约热内卢
赶上南美的夏天,里约很热,出了机场就是一股炎夏迎面而来,真是个“热内炉”,有点烤人。一伙人除了丁健一家从南非过来,其余人前一天还在北半球的冬季,转瞬就进了夏天。
酒店集合后,当天就上了基督山。基督是西方的佛爷,信徒们为其建立许多像,里约的雕像以大著称,而且是建在山顶,据说是由若干巨石拼接而成,远远就能瞧见。等爬到山顶,走近了反而看不全了。不过从山上俯视里约,城市仿佛漂在山水间。
基督山上俯瞰里约
里约全景
基督山巨像
大佛光环下
京生和秦晞
不识数看里约
丽雯、Peggy
宝石店
下山后进了座有名的宝石商店,各种彩色石头都有,主打祖母绿,据说很名贵。在英文里要记住这些不同颜色的石头很费劲,什么ruby, emerald, safari, 等等等等,没一点和颜色相关的内容。倒是中国老祖宗爽气,红宝石,绿宝石,蓝宝石,按着颜色一路叫过去,好记好读,准错不了。顶多为了区分成色,加上点形象化的说明词,如“祖母绿”什么的,猜想大概是那块绿深点老点,像个老祖母,说明东西地道。当然这也不能随意发挥,不然弄出些“小姐绿”,“阿姨绿”,听着就不太入耳,若再来点“丈夫绿”,“先生绿”,那就大大晦气了。
这年头中国人海外扫货名声大振,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鸡毛小店的售货员都能来几句国语。我们进的是家著名旅游店,自然就更不例外了,不但说中国话,还专门雇了几个中国面孔的销售,见面就是一串中国话招呼上来,当然和国内餐馆服务员声音洪亮,面无表情大不相同,人家还是笑容满面的,看着不难受。
我们一伙在里面很看了一阵,Peggy自然是最热心的张罗人,连懵带砍价,恨不能让全商店销售都给动员出来,给个discount,京生最后敲定了一块祖母绿项坠,是一伙人里买的最高档石头,拇指盖大小,看着挺喜人,但要好几千个美刀。齐俊懂行,说买值了。其他人也选了几块不同颜色石头,皆大欢喜。
巴西烤肉
在国内就听过巴西烤肉,如今来到巴西,必然要品尝一把,晚餐就来到一家烤肉馆。平心而论,里约的烤肉和北京的烤肉口味类似,很难区别。不同之处是跑堂小伙,带着南美特有的热情随性,满脸笑容,一手拎着穿在铁棍上的整条猪腿,一手快速片出滴油的烤肉。托盘的小哥,数十个瓷盘高高摞起,摆的像朵花,在店内灵活穿梭。
片肉,刀法熟练
跑堂小伙
大快朵颐
桑巴
晚饭后看秀,正牌的桑巴秀。是一个很有规模的露天剧场,绅士淑女,嬉皮浪人,各色游客随意地坐在长条桌边,每人给一只雪茄。朗月当空,清风过面,加上轻言慢语,各色口音,还未开场就感觉到了一种南美的随性,很惬意。
待开场,先是一个火热的桑巴舞,眼花缭乱,感觉是一群健康饱满的肉体在全场扭动,黑色为多,雌雄皆有。接下来就是各种南美风情的劲舞,好像有段探戈,其他就搞不明白了,什么恰恰,莎莎,拉拉,嗒嗒...胡乱说了。
热烈、奔放
原味桑巴
南美风
舞台秀
金色羽绒服
花团锦簇
对舞
舞者
夜场海报
第三天,2011-1-30,里约
里约一日
里约靠海,城沿着Guanabara海湾而建。一早就乘艇出海游车河。海湾里有点杂,钻井平台和私人游艇在同一水面漂浮,帆船和万吨轮并驾齐驱,远远可见基督山上大雕像,别是一番景象。
帆船俱乐部
预备出港
远眺基督山
Guanabara海湾
游轮船长
海湾里的钻油平台
上岸已是午饭时间,导游说可选择巴西国宴大餐,众兴奋。进路边一不起眼餐厅,瞧着像个cafe, 这国宴店看来够普通的。不一会,跑堂就端上了几盆黑泥样的东西上来,拿勺子翻了翻,看着像是黑豆泥掺着些说不清的东西,一问,是猪尾巴加下水零碎,有点东北乱炖的意思。原来这国宴又称黑奴饭,本是奴隶的主食,几百年下来,传承不断,也成了一方美食,街头餐馆堂而皇之地招徕顾客,还以国宴鱼目混珠。
准备吃国宴
期待大餐
“国宴大餐”
饭后走里约街头,商贩沿途,各种小玩意琳琅,多为“Made in China"。众人筛一遍,好像没淘出什么宝来。
淘
这东西不错
第四天,2011-1-31,伊瓜苏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的特点是宽,沿着瀑布一侧走过去,绵延几公里,远远看去,许许多多水帘挂在山前,一段一段的,一片青色中白练条条,阳光反射,彩虹不时跳出。一直走到了源头,一个巨大马蹄形断崖,水从几十米高跌落,势不可挡,砸出一片激流。
伊瓜苏瀑布
绵延开阔
观瀑激烈
瀑前白练
由于酒店在瀑布边上,窗台上就能隐隐看 到川前白练,随着云彩和天气变换,瀑布的景色也不停演绎,阳光起,明亮闪闪,阴云罩,幽暗森森,待到天黑,就只有轰轰水声催眠。据说瀑布周围山里还有些走兽,所以黄昏后就封了,不得进入。不过我们只在路边见到几群浣熊,样子蛮可爱,走路有点跳跃感,像朝鲜阅兵方步。据说浣熊是盗窃高手,眼明手快,能将人的 东西偷走,看他们成群结队在路边晃悠,有点丐帮派头。
伊瓜苏酒店夜景
不知何故,世界有名的瀑布好像都喜欢长在国境线上,尼亚加拉是贴着美国加拿大,这伊瓜苏又挨着巴西阿根廷。也许都是因为当初两拨交兵,大水阻了去路,只好隔着激流对骂,时间长了就骂出个国境线来,瞎说的!
界碑
瀑布前的猛男靓女
国境线不远处
第五天,2011-2-1,伊瓜苏-巴西利亚-马瑙斯
巴西是金砖四国之一,不太了解经济学家脑子里是如何定义这金砖国,凭字面联想大概是“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或“即将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有淘出金块的潜力。当然只是无离头胡猜。 实地走过,没见到快速发展的样子,可能因为自然条件太好,没什么天灾,饿不死人,哪来的动力发展哪。再查查这“金砖四国”出处,其实人家英文里只说是一块砖头(BRIC),还只是接近(Bricks),没什么金色一说,所以和淘金也不搭界, 咱们自说自话给套了顶金色帽子,也不管人家其他三国是否愿意。再往下猜,没准当年发明这词的高盛那家伙心里想的大概是这四个国家若窜通起来,可真是块板砖,一下子拍下去,没准把老牌的欧美都给砸晕了,所以提醒一把。当然这可能都是无离头小人之心,歪解人家大肚银行家的君子之腹了。
这巴西除了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外,也搞些人为奇迹,伊泰普水电站算一个吧,能排世界第二,不过是和巴拉圭合建,缺乏点独立自主的气派。与国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相比算小儿科。
伊泰普水电站
开闸,放水
途中路过一个热带植物园,各色花卉热烈开放,还有许多大鸟,最典型的是金刚鹦鹉和巴西国鸟大嘴鸟。大嘴鸟的喙长得不成比例,比脑袋大一截,还有着艳丽的黄色,把风头全部抢去了。也许是养尊处优惯了,这儿的鸟不怕人,逮着什么就啄两口,不识数的帽子上因为有几个珠子,差点被叼走。
兄弟,这不能吃!
金刚鹦鹉和训鸟师
逗你玩
乖巧
第六天,2011-2-2,亚马逊
玛瑙斯-亚马逊河
亚马逊到底有多长多大,没一个固定说法,因为源头计算方法不同。但乘船在上面走过,那种辽阔的感觉是任何一条河流很难企及的。河道窄处也有几公里,宽处不见边。小艇在河上驰过,岸边的景物都是隐隐约约,似有若无,只有漫漫水流漂到无边远处。
我们是沿着上游一条支流而下,名黑水河,泛着深色,但很清。导游说水色深是因为上游大量树叶掉入河里,在水底形成一条黑色河床,将水衬黑了。是否科学,不得而知。
河上货轮
行约一小时,水面越来越宽,正当大家看 烦了一尘不变的黑水时,远远显出了一片白色河流。原来到了亚马逊的一个著名风景,上游下来的黑白两条河流汇于一处,河面宽度一下开阔到十几公里。河岸已看 不见了,一片汪洋的感觉。更特别的是黑白二河汇而不融,形成了一条无尽头的边界线,一边是浑沌的白色,一边是透明的黑色,泾渭分明。原因据说是水温不同, 比重不同,所以水不相融。我们的小船沿着这条分水岭疾驰向前,船尾的绿色巴西国旗被风拉直,不停做响,大家急着拍照。
亚马逊黑白河交界,泾渭分明
猎猎迎风
离了主航道,进入一条水草茂密的汊湾, 一户印第安水上人家隐在水草深处。是一座扎在水上的小木屋,主人招呼着游客,几个印第安孩子从门后伸出头来,手里抱着几样稀罕东西:一条大蟒蛇,一只小树懒。蟒蛇见多了,树懒可真是第一次如此实在地接触。曾听说过树懒的一些习性,因为动作慢,所以被称为“懒”。但到底怎么个慢和懒,很难想象。乍一见,像个猴儿,两个圆眼很精神,一付机灵劲,可一动起来,节拍永远是在打太极,慢得你直替它着急。即便后面有个大老虎追着,估计也没法让它变化节奏。看着它,想起 了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日本回来的朋友说的:一次他老板为奖赏他的工作努力,请他看日本国剧,好像叫“能”,几个涂脂抹粉的伶人在台上摆乎,因为动作太 慢,看得他一路犯困,等到那角儿开始做一个最拿手动作时,一下子沉沉睡了过去。那个动作其实就是拿把扇子挡着脸,然后转90度,边转边哼哼叽叽,功力就在如何转得慢且哼不停,比肺活量呢。据说他睡过去时,那角儿开始转,一觉醒来,那角儿还剩30度没转完。猜想这活儿让树懒去干合适。
抱着树懒拍照,那小家伙不认生,依在身上,动作虽慢,小爪儿却挺有劲,掐在手上还挺疼。慢悠悠的还摆几个pose, 明星范儿。
换小艇进入窄航道
树懒
淡定
亚马逊河汊里的村庄
进村
看过来
家门口
亚马逊丛林深处
亚马逊的孩子
亚马逊流域物产及丰,芭蕉能长到两尺长,吃一个能把人撑死,其他作物基本靠天就能长,没什么灾荒,当地印第安人也是悠悠哉哉,生活的节奏都有点像树懒。
亚马逊野生香蕉
不过这河里的一种小鱼却十分凶猛,称为食人鱼,牙齿锋利,下颚发达,比上颚长出一节,地包天样。据说人或动物不留神掉到水里,几分钟就能被攻击成一副骨架,所以称食人鱼。安排我们钓鱼玩儿,用很原始的吊杆,却用新鲜牛肉做饵,看来这鱼真不是吃素的。约十分钟,无离头甩上两条巴掌大鱼,样子吓人,扔给旁边等候的野猫吃了。
钓食人鱼
还不上钩?
小样,往哪跑!
偷吃
离开亚马逊丛林,一路兴奋,船上有套扩音设备,且当卡拉OK,放声一曲。来到玛纳斯城,时近黄昏,亚马逊在大块云朵下闪着磷光。晚餐来到一家中餐馆,各色河鲜应有尽有,一条在国内观赏用的银龙鱼,做成了一道菜上来,众人感叹,也太豪了。餐馆布置很有特点,一副对联中间是毛主席像,似曾相识。大家一时高兴,摆出当年经典架势,乱唱一气,笑得不能自持。
亚马逊黄昏
卡拉OK
斜阳下的玛瑙斯
来张特写
玛纳斯剧场
食银龙鱼
一个时代的经典动作
第七天,2011-2-3,印第安保护区
玛瑙斯(印第安部落)
沿着亚马逊河曾经有许多印第安部落,欧洲人来后,打打杀杀,如今只有一些保护区了,其中一个在酒店所在河岸对面。乘快艇横过亚马逊河就进入了这片印第安领地。刚上岸,一个雄赳赳的汉子裸着上身 在岸上迎接,导游说是印第安司仪官,兼外交部长。我们的导游是个台湾人,在亚马逊待了很多年,通土语,上去和那位“外交部长”寒暄了几句,大伙就跟着上山 了。导游这天戴了顶很奇特的帽子,自称军帽。看了半天也没弄清楚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据导游自己说,这帽子很重要,因为印第安人至今未完全开化,但又受了点商业社会的熏陶,有点小狡猾,没准讹你一把。但也许是被杀怕了,对于穿军装的非常恭顺,所以他就弄了顶没人看得懂的“军帽”来蒙一把。据说他刚才和 “外交部长”打招呼时就自称是个将军,还说我们这帮人也都是身经百战,浑身武功,所以一下就把那“外交部长”搞定了。只是不知他当时自封是国军还是共军,反正那顶帽子是两头都不沾。
外交部长出迎
参观的是个保护区,有数百印第安人,虽还保留些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更多是靠旅游接待为生。先到一大草堂里看表演,土著歌舞,不论男女,均不着上衣,赤膊相见,很生猛。巴西一年到头气候宜人, 不穿衣也不至着凉,大人小孩都只围一圈草编的东西,算是短裙吧。不过露肉的地方多以各种色彩涂抹,有点现代行为艺术的范儿。就是头上很费功夫,各种鸟毛和其他不知名的首饰挂了一大片,好像还据此分出级别高低,首领们自然挂的最多最复杂。跳得什么舞早已没了印象,记得不少光屁股儿童在中间乱窜,感觉还比较贴近真实生活。
喇叭舞
抱歉,白了点!
印地安母女
出了表演大堂,是一片印第安村落,大概男女老少都去跳舞表演了,草棚房子里空空无人,只见一排排吊床挂在屋中央。印第安人世代不睡平板床,打小在吊床里长大。隔着窗子往里瞧,有一间屋特别,居然有床。一看说明,原来是当年联合国还是美国谈判大使的居室,如今屋里还挂着大使夫妇的照片,算是国宾馆了。
当年那大使带着老婆,来和印第安首领商定保护区管理权限,正儿八经搞出些协议,如今还挂在树上,昭示众人。当然这都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了,早期探险家可没那么客气,都是用枪炮开道。据说亚马逊的名称就来自一位和白人干仗的印第安女首领的名字。可能当时是母系社会,保家卫国是女人的事。无论如何,这事说明早期的白人和印地安部落的关系肯定不是请客吃饭。
国宾馆
挂在树上的保护协议
印第安美眉
小村落没什么特别,草棚也很简单,最多挡挡风雨,离豪华差很远。但收拾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地面基本是泥地,可不见尘土,也没有垃圾,看来这印第安人虽离文明有点距离,但文明的习惯倒是天生的,与被哥伦布差点搞混的印度人不同,比很多国人同胞也讲究得多,感叹!
酋长和不识数
告别印第安部落
离开印第安部落,巴西行程结束,当晚飞古巴,去体会一下南美的社会主义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