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4-04-30 2014-05-04
佤山秘境游
佤山秘境
到过两回云南,都在昆明,五百里滇池依稀记得,城外石林也还有印象,阿诗玛背着小阿黑的私生子化成了石头,成了永远的logo。至于西双版纳,虽从未到过,可印象中似乎也很熟悉,孔雀,傣女,大象,月夜,橡胶林,不知是书里看来的,还是道听途说的。再往下说到西盟,就完全不知所以了,初听还以为是在内蒙某地呢。但若说起西盟是佤族的地盘,一下子似乎又熟悉了起来,因为阿佤的故事好像自幼听过,是个有点原始的神秘部落,但到底是哪听来的也不记得了。
今年五一,受了老朋友资深银行家 Bill 的邀请,一伙人从北京转两道飞机,加4小时汽车,风尘仆仆来到了云南西双版纳西盟佧佤的一个神秘兮兮的地儿 - 佤山秘境。
无离头日志:第一天,2014-04-30,周三,晴-雨-晴,北京 - 西双版纳
订了一大早的飞机,4点不到就上路,赶6:25的飞机,从北京,经昆明,落在了西双版纳,一个地儿不大,名声不小的旅游城。来前听说这儿四季如春,不冷不热。不想刚下飞机,就是一股潮热的空气迎面,有点后悔没带足够夏天行头。
虽然中午就到了版纳,因为晓林一家加Peggy要半夜才到,然后一起乘车去西盟,所以住一晚版纳。来接的司机杨师傅是一个当地汉子,说着版纳普通话,俗称版普话,很容易懂,只是有些词发音偏怪。上了车就告诉我们要先去“大烟”酒店,听得耸耸然,这云南出大烟人人皆知,但公然用“大烟”做酒店招牌还是要有点胆量,够猛的!无离头和老管交换了个眼色,似乎也都有些疑惑。等车到了酒店门口,才明白原来这“大烟”是“傣园”的版普话发音。
酒店搞定,找地儿午饭,杨师傅介绍去尝尝版纳街边餐馆,看看当地百姓生活样子。于是来到一条街道,两边餐馆林立,左手边似乎豪华一些,月亮门脸的小房子透着些精致,可杨师傅说那是外地人开的,懵游客用,建议我们在右手边的粗放馆子开伙。入乡随俗,也就选了个模样儿过得去的饭铺,号称傣菜,真假不管了,就着马路边的桌子上坐了下来。饭菜是没有菜单的,直接到厨房根据原料选,发现了几个没见过的蔬菜,就让师傅炒了上来。小餐馆实诚,饭菜都量大,明显点多了,好在口味不错,又是过点饿了,七七八八也吃得差不多,没剩几口。
饭后,还有一下午加一晚上时间,问杨师傅有何消遣。回说下午可去看一原始部落,晚上有兴趣可看看演出,同意。
基诺族
车过版纳城,穿澜沧江,就是出名的湄公河的上游,然后出城车行约30公里,到了那个原始部落,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里第56个民族 - 基诺族,过去从没听说过,总共约两万人口,住在一片山里,如今主要靠游客生活,年轻男女不是导游,就是跳舞唱歌,整个山寨也修成了参观场,当然中间也夹杂着日常百姓的茅屋田地。
基诺祖先雕像
基诺山寨
基诺竹鼓乐队
这基诺族自称是起源于一对兄妹,好像是碰到了一场类似创世纪的洪水或别的灾难,兄妹俩藏在一个大鼓里,阴差阳错来到了这山里,和外面断了来往,于是兄妹结合,衍生出了如今的基诺族, 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亲婚姻。因为兄妹关系,这原始的父亲又是舅舅,所以直到今天,舅舅在一个家族中的位子最高,一切大事小情都由舅舅说了算,乾纲独断,其实“基诺”二字在土语里的原意就是“舅舅”,翻译过来也就是“舅舅族”。
基诺由于还是原始社会形态,自个儿定了些规矩或“文化”,典型的是家族姓氏传承,没有真正的姓的概念,儿子都要用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做姓,譬如王小二的儿子就必须用“二”做姓了,名字就可能是“二傻子”,“二愣子”之类,估计几代之后光凭名字中的姓很难推断出祖宗是谁了,理论上说起来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姓。可能是为了记清楚一家家的辈分关系,这基诺也有自己的招数,一个家族几代人住在一排茅草房子里,这房子修得像个长廊,老太爷住顶头,顺序而下是儿,孙,重孙,重重孙,中间一条走廊通到底,右边是住人的房间,左边是每一户的火塘灶台,或是纺纱拉线的地方。赶上寿命长又子孙多的,这草棚就越修越长,像个大通铺。但即便如此,估计这说不清道不明的舅舅关系加上接龙式的父子姓名,要想在姑表或姨表兄弟姐妹间弄清楚辈分关系,恐怕得靠老天帮忙了,所以这“基诺”人的社区活动基本就是跳大神,如今已成了招徕游客的法宝,山顶高处修一大棚,四面透风,一群少男少女又唱又跳,游客在边上一边看着,一边吃着一种烤肉干加玉米棒子,还就着有点度数的土酒。我们一伙也跟随其中,正看得高兴,不料一场倾盆大雨,还夹着狂风,横着扫过来,似乎要把那棚子都掀翻,这大神也就跳不下去了。
基诺寨表演
勐巴拉纳西
晚上看一场演出,“勐巴拉纳西”,一个无厘头式的名字,不知说的什么。到了版纳一带,沿途名称几乎都带个勐字,后面有时还跟着个更不认得的字。查了下字典,这“勐”大概是傣语里一个行政区,或是村落平地之类,同时还带点英雄的意思,反正算个吉利字,所以哪哪都用。“巴拉”估计也是个吉利名称,不是有“香巴拉”一地儿吗。这纳西好像是美好的意思。总之放一块儿大概就是个“我们版纳好地方”之类,只是换一个看不懂的说法,装点学问。
演出自然是各少数民族歌舞加上传说故事之类,很热闹,好像是傣族为多,因为人数最多,分布最广,而且还有什么“水傣”“旱傣”之分,好像这儿的天气似的,分雨季旱季。
剧场内
勐巴拉纳西
剧场环境还挺舒服,有空调,像是后加的,因为是把买来的立式空调机在墙上掏几个洞洞直接摆那,效果还不错。身边邻座像是位土豪级大哥,一个光头,一身花衫,旁若无人般地大声评论着每个节目,恨不得让全场都知道他很在行。几次想恭维说大哥您眼光的确独到,导演演员们都该听您的,但最好咱底下悄悄地训他们,不然这秘密绝招都让旁边的人给听去了。但看了看这大哥身边还带着几个伙计,都挺冲的样子,没敢开口。
无离头日志:第二天,2014-05-01,周四,晴,西双版纳 – 西盟
早起在酒店餐厅见Peggy和晓林,问起昨晚几点到的。回说“别提了,差点没来成”,原来在昆明转机,没多少时间,Peggy硬是拉着去吃面,说飞机上伙食不行。这一碗面就把飞机吃没了,还是末班,当晚走不成了。眼看要在昆明过夜,这假期安排也完蛋了,幸好一架南京来的飞机转版纳误点,还没飞走,凑巧也还有几个座位,最后一分钟总算登机,后半夜两点到版纳。
早餐后匆匆上路,目标是西盟县城。西盟在地图上是最西南角一块,如今走一趟还是非常困难,得先到昆明,再转西双版纳或普洱,就是原来挺好听的思茅,为了点经济效益,就改成了普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普洱茶的正宗地,玩命吆喝。其实普洱二字本来也挺雅,赶上点铜臭味,一下子就俗了。我们选了版纳路线,要坐4,5个小时汽车,多是弯弯山路,转得人发晕。去的路上,对面一辆像卡车似的四轮蹦蹦失控,在一急弯处横着就对着我们飘了过来,咱们司机还是很有经验,一个减速躲了过去,从后视镜望过去,那辆蹦蹦已翻到对面路上去了,一时都心惊肉跳。
茶园酒店
有惊无险,继续赶路,中午来到一会所式酒店,号称七星级,不知谁封的,建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边,没有高楼,外边什么也看不出来。
Bill事先帮着在酒店定了顿午餐,并介绍说值得一看,就进去了。里边视野开阔,酒店大堂在一片茶山顶,远眺数万亩茶园,浓绿一片。酒店建筑是休闲格调,到处是厚厚的原木构件,一切东西都高大空旷,但不夸张,设计师眼光别具,有点低调的奢华。一问房价,7000一晚起,好的别墅间要几万。乖乖,一听这价,立马这乡间房子就“高大上”起来了,就连泡上来的普洱茶似乎也显得空灵一些,看来这钱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打听了一下老板,原来是那位在法国酒庄不幸的国人,哀悼的同时,又觉得这钱的魔力还是有限的,即便富可敌国,也无法替己消灾。
茶园酒店
酒店茶园
酒店餐厅
西盟县城
离开七星级酒店,就奔西盟了。车进城时,两边房子很有特点,像是统一设计的,一种说不出的风格,非常少数民族,但也说不出是哪个族。司机说,这是形象工程,所有沿街房屋全部按设计图重新装饰过,难怪如此整齐漂亮。不论这形象工程褒贬如何,效果其实挺好,看着养眼,给城市加分不少。一个边陲小县城,能有如此眼光手笔,不易!
街边
代表性建筑
街头标志
也许赶上节日,县城里空空荡荡,几乎没人,在网上看到各地人满为患, 高速路拥堵几十公里,一伙人得意,这又飞机又汽车的鞍马劳顿立刻觉得值了。
车直接穿过县城,来到一个湖滨公园,再往里走,就到了目的地,Bill的酒店,其实还是个工地,Bill套件不知什么族的衣服出来,很热情地招呼大家,还是那副熟悉的样子,眼镜下面一个钩钩的鼻子,尽管穿着土著服装,仍很洋派。身边还跟了好些套着同样外衣的认得和不认得的人,显然都是Bill的助手。
晚上Bill设宴接风,在露天餐台上吃佤菜,还有个小酒会。事后又约了明日一早游酒店前的龙潭湖。
新佤寨
欢迎
迎宾曲
无离头日志:第三天,2014-05-02,周五,晴-雨-晴,西盟
龙潭湖和龙摩爷
一早起来,直接就去了龙潭湖。龙潭湖紧挨着西盟新城,四面围山,显得不是很大,但除了山水,中间还有湿地过渡,馒头样的小丘鳞次栉比,一些水鸟在里面找食,加上些新草和芦苇以及凌乱地横着的枯藤老枝,一派清静。早晨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林子,在湖边的小道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影子。偶尔抬头,眯眼对着太阳,几条树杈的轮廓衬着湖面的反射和淡淡的晨雾,勾出一副剪影。
龙潭湖晨景
龙潭湖的一圈大概有五公里,沿湖修了一条小道,是晨练的好地方,途中能偶见一些锻炼的人,似乎外地游客多些。也是,湖周边的PM2.5值只有个位数,外地人可不是逮着了吗。抓紧着把五脏六腑深处的2.5给换了,一回去可就没机会了。当地人也许天天如此,也就懒得起早跑湖了。
湖边的几段道路修得很艰难,因为是临水陡崖,只好搭上栈道,只容一人过。还有几段地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若在当年,很可能就会跳出几个强人,不是喊常见的“留下买路钱”,而是直接“猎头”了,因为当年此地以物易物,钱没用,但有猎头祭典风俗,而且据说专找大胡子朋友,因为长长胡须象征来年五谷丰登。不知当初的旅游手册是否有“大胡子慎入”字样。当然若想得浪漫些,这空谷人声也可以是“山间铃响马帮来”。
龙潭湖
我们当天没有走环湖,而是跟着Bill,顺着山脚的一条人工小道,来到了一块大石前。“龙摩爷”三个大字刻在石上,让人不摸头脑。听说过龙王爷,龙老爷,可从没听说过“龙摩爷”,不知是哪路神仙。再往前看,几座佤式草棚停在那里,像个驿站,其实是个收门票加休息处。
龙摩爷
佤山入口
再往里走,要爬一个陡陡的石梯,看着像个天梯,每阶都高高的,走时要保持高抬腿姿势,费劲。
总算走完天梯,眼前景象实在壮观,一条深不见头的峡谷里排满了各色牛头骨架,岩壁上,树上,溪流中,乃至于一些无法企及的绝壁上,到处都是,白森森一片。若是夜经此处,非得要汗毛倒竖,胆小点的没准就从天梯上栽下去了。据说这是佤人的祭祀所在,当初村寨里但凡有点大事小情,从五谷开播,到杀人越货,全体寨民都要齐聚此地,杀头牛,由头人吼吼几声,再让巫师拔几根鸡毛测个运气(学名鸡阄),然后就雄赳赳气昂昂开拔。据说当年这些牛头是要用人头的,那可就满坑满谷骷髅了,更加渗人。
牛头沟
祭坛
秘境留影
龙摩爷祭坛
无离头想像着当年裹着漏屁股破衫,嚼着半生牛肉的佤众,簇拥在石梯上,手提佤刀棍棒,瞪大眼等着砍头祭天的牺牲,不知是如何一幅场景。
说了半天,到底也没交代这“龙摩爷”到底是何方神圣。问了一下,说法不一,有说这祭祀的地儿叫龙摩爷,也有说这祭祀过程叫龙摩爷。管他呢,反正是个佤族的玩意,带着点神秘,爱谁谁吧。
从湖边回来,Bill给安排了当天内容,先去一个小学,然后是走一个佤寨,再去看一下中缅边境。
班帅小学
班帅小学多是少数民族学生,佤族为主, 还有些缅甸孩子,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只是和城里的国际学校印象不同,这儿的学生多贫困,学校很多开销要靠捐赠维持,Bill和朋友也时常帮忙,和学校挺熟。学校是在大山里,进出一趟很费力,飘洋过海的外国学生自然不会来这,所以学生们能见识到的“国际儿童”也就只有和自己长得几乎一样的缅甸孩子了。
事先大概和学校联系过,说是北京来人想看看学校和孩子。赶上假期,回说学生不多,也就十几人,所以临时买了些东西做为礼物。
车在大山里盘旋了一个多钟头,终于到了。还未下车,就看到一操场的孩子,估计上百人,直后悔没多带点礼品,大山里也无处採办了,看着办吧。
孩子很懂事,给东西时更是不争抢,虽然眼巴巴看着想要,但不主动伸手。给了一份后,看其他人还没有,都主动让出。这儿的孩子多五官生动,比例很好。也许因为PM2.5低,紫外线落下来的多,孩子皮肤都黑。但不同于非洲黑,那是油黑,也不同于青藏高原黑,那是带着点灼伤的红黑,这儿孩子有点褐色的黑,配上清楚的五官,很云南。多数孩子穿带着牛头图案的校服,好像也是Bill的朋友捐赠的,普遍偏大些,但从打扮上看不出家境如何。
Bill的银行家本色到哪都可以发挥一下,不久就指挥起孩子们唱歌加跳舞,众人手里的手机相机忙不停地又拍又录。山里的孩子难得见到城里司空见惯的智能手机及iPad等玩意儿,当不识数用iPad把刚录下的跳舞回放给几个大女孩,一下子就围了一大帮,争先恐后。不识数乘机做了个社会调查,了解了一下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刚才还大大方方跳舞的几个女孩,家里多贫困,小学完成后,估计都无力继续上学了,听着有点不是味。
中缅学生
班帅小学
不识数和小学生
合影
离了学校,去佤寨,说是有羊肉招待,还是县里叶主席的家。
叶主席
叶主席是西盟的政协主席,佤族,一个更出名的头衔是她妈妈的女儿。叶主席的妈妈曾经是60年代阿佤英雄女民兵的代表,受过毛主席奖励,发了支56式半自动步枪。当时可是件大事,上了各大报纸头版头条,风光过一阵。叶主席女承母业,由阿佤山寨杀入县城。虽仕途一路,却从未离了阿佤本色,贵为主席,豪放好客的阿佤作风仍直露无遗。
Bill在西盟投资做项目,带起了一片生意,是个名人,和叶主席也相熟,就约了我们到叶主席家乡的村寨做客,也算是个原汁原味的阿佤风情游。
车进寨子,直接就奔主题,到村公所大食堂吃现杀现烤的羊肉。佤山人粗犷,很快弄出一桌很豪气的酒宴,盛菜的器具五花八门,送上的果子有一半是野生的,到山上现採,很多没见过。小脸盆里装着烤熟的羊肉,配着极辣的土菜,一圈人围着个矮矮的茶几,坐在敞开的门廊前,就着满眼生绿的茶园,听着佤族孩子的嬉笑打闹,一副野炊的摸样。
乡野佤餐
只一会,几个佤人就唱着歌来敬酒了。来前已有招呼,佤族人的酒是要喝的,否则不恭敬。那酒其实很淡,像甜水,只是酒杯吓人,都是用整节毛竹做成,分大中小不同尺寸。据说是为了照顾我们,拿出了最小号的,但仍有半尺多长,一杯下去,没有半斤,也够八两,不用酒醉人,光是水也把人灌趴了。敬酒的规矩一般是男敬女,女敬男,先唱一首歌,说是情歌,一句听不懂,白唱了!唱歌人一般要好酒量,因为一个个唱过去,一桶桶敬过去,自己十斤八斤的水酒就下肚了。
好容易一轮水酒顶了过去,以为过关了, 可以放心尝尝羊肉辣菜,不料真正的主角出来了,是叶主席到场。红光耀眼的脸庞上笑意盈盈,散着豪气,更发着诚心,一副女中豪杰气势。接下来自然还是歌和酒,叶主席亲自唱歌敬酒。嗓子一亮,全场震倒。都说歌唱家靠技巧,用什么胸腔音,腹腔音,头腔音,脂肪音来加强音量,人家叶主席一概不吝,一串极高分贝的女高音直接从嗓子里弹出来,极强极亮,估计是全国各政协主席里第一把唱功。叶主席的酒量更是豪爽,一轮过去,每人敬一竹筒水酒,未见任何酒精反应,只是红色脸庞益发鲜艳,倒是我们这些被敬的人几乎被撂倒。
主席敬酒
干了
甜酒灌足了,辣菜呛够了,烟熏羊肉塞饱了,叶主席拉着京生,Peggy,不识数等人,说是朋友,要跳舞,于是转身进到一草屋,里面生着个火塘,众人围着火塘跳佤舞,叶主席一路高歌引吭,跟着节奏,众人齐跺脚,气氛直要把小草房掀翻。
餐后群舞
无离头猜测,这佤舞的安排很有点讲究,前面众人都被水酒灌了个七荤八素,大腹便便,量差点的估计就要翻出来了,若像酸腐汉人学究样挺着装正经,没准就出溜到桌下去了,又吐又泄,窘态难看,而佤人这一跳一蹦,酒精快速挥发,加上高度兴奋,注意力都在唱唱跳跳上面,酒精反应后有点出格举动也不会太丢份。
临走,一群村民送到寨口,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叶主席拉着要喝送行酒,几个女同胞当场花容失色,Peggy还是被敬了一杯,苦苦吞了十分钟才勉强下去,眉头皱成了个川字,半天没有展开来。
离了佤寨,汽车奔中缅边境而去。
叶主席
感情深,一口闷
告别
中缅边境
一条小小的沟渠,算是界河了,两边各立一块界碑,也就是个水泥敦子,一边写中国,一边写缅甸。我们所到的国界,严格说是中国和缅甸佤邦的交临地带。这佤邦按照咱们的翻译叫特区,开始也以为就是和中国的深圳类似,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缅甸有四个特区,都是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有自己的军队,和当年中国军阀地盘有点类似,军队也各有叫法,如同咱们的川军,滇军,湘军等等,人家称为佤邦联合军,民族民主同盟军之类,一听就有点共产党渊源,仔细问一下,也的确都是缅共的遗产。
这中缅边境最赫赫有名的应该是烟土买卖了,当年妇孺皆知的“金三角”离的也不远,几年前湄公河上的“糯康”一案又把这几乎让人忘却的历史公案再度搅起,但眼前这片安安静静的农田很难和神出鬼没的烟土贩子联系起来,倒是Bill的一身黑衣,配着顶渔夫帽和黑眼镜,照出像来酷酷的,据说有点缉毒猛士的派头,但也有说带点贩老大的神韵。
虽说有界碑界河(沟渠),但两边人来人往没任何限制,一条田间小道从中国直接就走到了佤邦外交部长家门口。据说这外交部长故意把家安在边界上,这样缅甸政府或其他政敌和他干仗时,轻易不敢向他家开炮,因为一个误差,可能就把炮弹打到中国地儿来了,那可是国际纠纷啊。这部长应该是个中国通,“投鼠忌器”的原理用到家了!
从不远处看过去,外交部长家也就是一栋小农房,谈不上气派。但若了解当初佤邦从缅共手里接收时,国库里只有几千人民币,外加几百港币美元,摊在人头上,一户也就几分钱,连买个红果冰棍都不够,如今能有钱盖栋房子,应算是豪宅了。
这国界实在太平淡,除了几块田埂弄出点高低起伏,其他没得可看。无离头赶上内急,环周一瞧,连个墙角旮旯都没有,只好溜到还算隐蔽的田埂边,终于在缅甸领土上留了点印记,算是没白来一趟。
界桩
中缅边境上的部长家
挨着国境线,是一个安静的小镇,很有印象中边陲小镇的感觉,让人想起沈从文的小说。其实无离头并未认真翻过沈从文的书,而且这从文大师是在湘西,离这远着呢,只是记着他的一部书名“边城”和模模糊糊的乡土描写,感觉应该如此。小镇只有一条道,两边矮矮的房子里都是些摆小摊,卖零碎的住家,街道上几乎无人,还有几家乡村饭馆,也是空空,可能不是饭点。
来到一家饭馆门前,没打算吃饭,只是看中了人家的卫生间,老板似乎也不在意,一切显得平平淡淡。不想暗中另有机关,也许是Bill和老板相识,不一会儿就从后厨房神秘秘买出些带血的生肉来,也没觉得异样,一问之下,原来是麂子肉,野味。近几年中国保护野生动物,不让打猎,但隔壁的佤邦没这规矩,所以一些野路子山货就驮了过来,饭店里能卖个好价钱。等我们闹明白这其中猫腻,也都有点期待,盼着Bill回去后让大家尝尝这野味麂子是个什么感觉。
一天结束,好像排的满满的,来前Bill说此地除了懒在酒店里看书发呆,没什么活动,京生为此还专门背了不少书,打算适应一下这休闲式旅游,待一地儿不挪窝试试,给将来养老做点准备。没想到这第一天就马不停蹄,书就更别提了。
Bill
无离头日志:第四天,2014-05-03, 周六,晴,西盟佤山
昨儿个太热闹,在山里转悠转了一整天,连Bill的酒店都没认真看。今天打算静下来,仔细体会一下这特色休闲的感觉,所以上午没安排出行。
早晨走湖回来,先是在泳池边的室外阳光下散漫地早餐,各自闲聊,悠悠然。环看着这片新起的建筑,说着它的名字 – 佤山秘境,猜着它将来到底会如何发展。
佤山秘境
听名字像个探险项目,其实是Bill创意的旅游休闲特色酒店。尚未完工,已成规模,立在龙潭湖边,是一组风格独特的别墅式酒店群。茅草顶,竹板墙,看着像个佤人家。其实里面还是很舒适的,设备俱全,那茅草房顶其实也是铝皮做成,仿真度很高,挺像回事。沿着山势,一个个茅草小房长在树丛里,从透光的玻璃墙看出去,四面都是绿。房子大小不一,从总统火塘套间到家庭小间,有湖景有山景,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和安静。
佤山秘境入口
酒店入口处有个山坡,就势修成了一个露天泳池和一个大大的露台,是酒店的活动中心,从晨起后的早餐,到月夜下的酒会,几天里多数时间都耗在这。坐在阳伞下放眼看出去,湖光山色,泳池和龙潭湖分别倒影出了变幻的云彩和山峰。身边的绿化是别出心裁的水稻,如今已是禾苗青青,想着入秋后黄灿灿一片,风景别样。
酒店旁边还有一个山谷溪流,连着龙潭湖。酒店在溪谷上建了座桥,逢雨时山水汹汹而下,满溢可到桥沿。桥上设了两张长条餐桌,由千年老树劈成,月夜有客时,点上蜡灯,就着树影间透下的稀稀月光,听着身旁淌过的哗哗涧流,有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只是横在溪流上的一条输水管道有点煞风景。
Bill盖这酒店的理念是养老,他发明了个词,叫乐老,大意是乘着退休后还手脚灵活的几年,到处乐一把,包括西盟这种难得有人的边土僻壤。为此还开过专家研讨会,我们算是试住游客,瞎聊瞎说也成一家之言,被拍几张照片,记几条建议,顺便也就成了专家。水平如何不论,待遇的确专家级,全程Bill亲自陪同。
大师论坛
宜人
座谈
主持
湖畔
作为投行出身,Bill很会造势,我们在的那天,弄了个“佤山秘境”试运营揭幕式。建设者和赶上的游玩人都在一堵红墙上按了巴掌印,算是见证了酒店的出世。Bill还创了一首歌曲,大概叫“乐老之歌”,曲子是套用“少年先锋队队歌”,进行曲风,于是指挥大家开唱:
“我们是养老事业的接棒人,继承项目经理的光荣传统。。。 (记不住了)”,一时还真有点热血沸腾。
留掌印
合唱“乐老之歌”
阿佤人民唱新歌
酒店后山有个高高的碑,叫“阿佤人民唱新歌”纪念碑,怪怪的。当年这首同名歌的确把佤族给唱响了。其实云南少数民族多如牛毛,外人看起来大同小异,为何自成一族也弄不清楚,或许人种学上有点讲究,DNA多几个分子之类,反正除了衣服上多个补丁或少个口袋之类,看不出什么差异,因此多数民族没人能记住,佤族本来也如此,多亏了这首“唱新歌”让全国老百姓记住了“阿佤”,尽管没人知道这“阿佤”到底有何特殊。Bill从县里搞来了一部1958年的纪录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的黑白片,记述了当年的佤族,一个原始部落社会。片子拍得很粗糙,许多地方显得模模糊糊,但也正因为如此,显得很真实,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加上刀耕火种,猎人头祭祀,打冤家部落,杀公鸡看阄,发配犯错人出寨,等等等等,内容很震撼。
阿佤唱新歌碑
滕总和景总
滕总就是Bill,大家都熟了,这次旅途就是奔着他来的。景总是Bill的太太,但不姓景,不过名字里带个景字,所以称为景总,特殊又别致。景总平时也难得来这片工地,不要以为这景总的称号是沾了滕总的光,客套白送的,人家可是在管着一个更大的事情,三亚一个地产开发,好几年了,经营的风生水起。这片“佤山秘境”当然又是老板娘加合伙人,处处上心。也许是在海南受了潮,景总近日踝关节不适,用了个拐,上下这山地台阶不是很方便,但豪爽热情的风格却一点不受影响,见人时一个很青春的笑意总在脸上,包括对工地和酒店的所有员工。
Bill从一个投行高级银行家华丽转身成了地产商,大家都佩服他的魄力,可他自己觉得倒是理所当然,即是工作,也是兴趣。的确,这“佤山秘境”就更像一个大手笔的艺术品,主人客人当地人都点缀其中。
话虽如此,一项基业式的工程和能持续的商业可不是光靠兴趣的,还需要实力,需要激情,需要为人处事的个性特质,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几天下来,众皆佩服Bill的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而又坚定坚持的性格作风。看着他一遍遍地对着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当地女孩训练如何做到五星级饭店的礼仪规范,直替他着急。可他那份耐心,那份坚持,那份随时随地,实在让人拜服。当然旁边的景总也毫不逊色,建规范,开会议,评优劣,指点江山,抹平缺陷,带着微笑就把事情办了,实在好搭档!
监工
景总
下午出发去景点,说有两地儿可去,一是看一棵千年大榕树,再是看一个万年大瀑布。商量了一下,决定去榕树,因为车可到,不需徒步。
大榕树
无离头小时长在榕城福州,见多了各种奇异榕树,听说要为去看一榕棵树跑山路,兴趣不大。但考虑到别扫了他人兴头,就一同前往,也顺便看看这滇榕是否能干过闽榕。
到了近前,还真有点吃惊,榕树有所谓气根,就是从树干上垂下的须须,落地就能长成新树干,所以无离头自小见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连体树,有隔着河的,有跨道路的,有几十根树干拧巴在一起的。可眼前这棵榕,七七八八长出许多粗壮的干,也都是树,横着纵着排出去,成了一片小林子,上面的枝杈都连在一起,仔细看一下,有老子须须生出了儿子树,儿子的须须又变成了孙子树,好几代纠结不清,蔚为壮观。
正赶上一对拍结婚照的,不知是当地男女还是远途而来,在这片几代连体树林里摆出各种幸福架势。其实寓意不错,这枝繁叶茂的几代连体大树,即可象征家和万事兴,也能比喻子孙满堂福,不过千万别学样闹出些连体子孙,那就麻烦了。
气根交错
连体
连体榕树群
佤山密事
里坎瀑布
到达里坎瀑布要徒步一公里山路,车不能达。前一天有点疲劳,加上这里坎瀑布也没听说有什么名气,本都准备放弃。可看完大榕树,大家兴头又来了,一公里就一公里吧,且当锻炼了,于是一路杀去。
下车后进到一条山间小道,挨着一条深谷。这儿的气候多湿,小路上青苔处处,直担心打滑,都是不经摔的人了。
上上下下,曲里拐弯,路显得有点长,正烦闷间,听得水响,估计是到了。一抬头,先看到了一截吊桥,悬在崖上,再往上看,一柱水流贴着山石,从高处而下,中间有几节断处,最后跌到深谷里,从悬索桥下淌过,不知流向何方。
悬索桥
平心而论,里坎瀑布的气势规模完全无法与世界几大著名地方比较,但也有独到之处,人可以走到瀑布面前而不会被水溅到,因为一条窄窄的深沟隔开了水和人,人在这头,水在那头,远处看去,一帘水幕就在人的身后,成了个拍照的好地儿。于是抓紧摆姿势,近景,中景,远景,一发不可收。又因为溅不到水,于是水幕前躺着,趴着,蹲着各种高难动作尽情发挥。 一时间,武松打虎式,太白饮酒式,阿兰小姐喷烟式,奇招百出,悬崖边演绎了玩顽童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瀑前亮拳
留影
江山木落
从瀑布回来,已是晚饭时分。明天要离开,Bill又安排了烛光晚餐。因为白天举行了揭幕礼,当天就让酒店员工,其实都是当地佤寨孩子,恶补各项礼仪,从招呼客人到上菜上汤,直到摆碟子刀叉,一板一眼,正规的有点让人找不着北。还找来附近佤村里最能熬佤粥的村民来帮忙做饭。据说,佤族的最高礼仪就是请喝粥,这粥的熬制是绝活,必须是家里主厨才能干。我们是在昏黄的烛光下喝粥,所以看不清样子,更多靠感觉,似乎不是一般大米。也没多打听,挺好喝,就着的咸菜更是极咸极辣。
仪式感满满
佤寨美眉
中间唱歌敬酒当然也是保留节目,还是和前几次一样,赶上佤歌就胡听胡猜,反正一句不懂。不过其中似乎有很多“勐”和“江山木落”的发音。“勐”在前面已交代了,有点“英雄”的意思,这“江山木落”也是英雄的意思,但它的出处却是和一个真正的英雄相关。据传佤族历史上出了个伟大人物,名“江山木落”,他的伟大之处并非如秦皇汉武般的江山伟业。尽管名字里有“江山”二字,可他的禀赋却是分牛肉,据说能把长得非常复杂的牛肉分得很公平,人人满意。想想也是,当年命贱,打冤家不怕死的汉子遍地都是,所以杀人放火打天下都不算英雄,但分牛肉这活在没有度量仪器的时代可算得上是最文化的事了,一刀下去,多了少了,没准就引起一场大战,父子兄弟都可能争个头破血流,因此能有庖丁解牛本事让所有人服气的人自然就被推为最大的英雄。
热热闹闹,结束已是夜半时分,各自回屋。本来晓林还一路背着“金骏眉”和一副茶具,打算无事时冲几泡闲坐聊天,眼看明天就要离开,看来也没机会了。
江山木落
夜宴
无离头日志:第五天,2014-05-04, 周日,晴,西盟 – 北京
假日其实已经过完,赶上周日,再休一天,无离头和不识数准备明天回去上班,其他人再晚一天回,准备在路上一个叫“佤山云海”的地儿停一晚,凭运气看清晨日出云霞。
早饭后Bill让京生给酒店员工讲一课,题目不限,内容随便,反倒是让京生不知何处下手了。无离头记忆中,京生的演讲和太极连环十八掌已成玩顽童一伙保留节目,一文一武,每到一地轮流施展,先是一套伸筋拔骨连环掌,每日不断,随着提气又热闹的音乐,嘴里念念有词,上接宇宙之灵气,下连天地之精华,开百会,通风池,五体投地,吐故纳新,基本可将未见识过中国功夫的真假洋人唬得一楞一楞。若再来一段慷慨激昂,有惊有险,深入浅出的中国金融20年,那就连真假内行也搞定了。这无主题的讲课,虽是个难题,但凭着投行的功底,也是不在话下,照样搞定,半个钟头下来,还弄了一帮粉丝。Bill做事仔细,专门安排了采访录像,几十年后再回头,也许还真是“佤山秘境”的开山历史。
京生授课
就要离开了,门口敲锣打鼓,全体出动,Bill带头,景总殿后,刚训练的服务员摆着还不熟练的挥手和笑意,很真诚地送客。
飞机是晚上的,还有一天时间,除了开车到版纳,没什么安排,决定途中绕点道,去看一个哈尼寨子,其他当天不回北京的就住在沿途一风景点。
中午时分先到了一个小村寨,司机来过,引到一家路边餐馆,名“大众鱼馆”,好嘛,山上还有鱼餐馆,不知鱼是哪逮来的。小餐馆是个夫妻店,人多就忙不过来,我们一下子十来口人,算个大团了,也没预订,就得等。估计这种情况常见,所以农家餐馆还备一间茶室,免费喝普洱。里面倒是干净,除了免费茶,还放着几竿云南大烟枪,不是抽烟土用的,是水烟。烟枪用整根毛竹做成,得两手捧着才能托起,抽烟时用嘴和下巴把毛竹塞住,再运气,把烟抽出而把水留下,这活儿必须有点功夫,不然不是吸不出烟来,就是水和烟一起来,呛晕过去。这毛竹管的粗细也反映了水平的高低,当然和人的天赋有关,太尖嘴猴腮的人是无法用大号烟枪的,堵不住。
大山里的大众鱼馆
您来一口
小店的菜饭口味很地道,鱼也做得好,一轮过去,就剩不下了,连着加了几道菜。饭后直奔目的地,一个原装的山寨,说是哈尼人的,对我们来说,和佤族人也没什么区别。
哈尼山寨
车停在了一个村落前,旁边有一片红色建筑,不知是个祠堂还是庙宇,沿着山势而建,修得有点幽幽的气派,大片大片的三角梅盛放,眼前尽是紫。墙里面供着几位不知是道爷还是佛爷,没细究。一道木楼梯从山门连到高处的钟楼,从顶层俯视而下,除了远处的绿色茶园,近处还有一片黑色瓦顶勾勒出的带点古意的村落。
这几天在佤山转,路过了几个佤寨,也专门进去看了一下,多已不复当年景象,草木结构的村舍已混杂了大量的水泥建筑,村路也成了柏油面,粗糙,简单,牢靠,实用,可完全没了那份想象中的古朴和诗意,按照晓林画家的眼光来说,都没法入画。但眼前的这个村庄还大致保留了原来的风貌,走进村落,房子基本是本色木屋组成,楼上住人,楼下养动物,村中小道是石板修成,凹凸不平,鸡鸭在门前窜过,院子里几颗芭蕉树依旧点缀出一些滇南边陲色彩;偶尔见一俩个着艳色服装的当地村民在家中闲坐,众人紧着拍照。
细看之下,这村落的古色古香并非天然,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一个阁楼样的建筑原来是为了遮挡竖在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其实伪装做的已经很好了,远处瞧着像个百年前就有的东西,可惜门前几辆花哨的摩托车,把一片匠心全废了。一切就像现代的古装剧,即便是十分的包装,一不留神还是露出了现代化的马脚。
村落不大,一会儿就走完了,无离头和不识数要赶当晚飞机,还有不少路程,于是和大家分道,沿着勐满,勐遮,勐海一路“勐”到西双版纳,半夜回京。
野外
哈尼货摊
哈尼村寨
哈尼少年
哈尼塔楼
结束语
一个“五一”假日,一趟匆匆佤山行,看些风土人情,尝点别样生活,把印象中的云南边陲小镇实地感受了一把,似乎多知道了点东西。可一回来,生活立刻回到原来的惯性,刚知道的一些东西仿佛又全忘了,赶紧记点下来,留个印记,以后再看可能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