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无离头日志2014-09-302014-10-05


福建之旅


第一天,2014-09-30,周二,北京 福州


三坊七巷


一早离京,下了飞机就直奔福州城的象征 -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人的骄傲,原因是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老建筑群里,近100多来年居然前后出了几十个有名有姓的响当当人物。耳熟能详的包括林则徐,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严复,甘国宝,冰心,林觉民,沈葆祯等等,至于一些曾经闻名但想不起具体丰功伟绩的名人就更多了。若是把有名人物的出现也按平均土地产出来算,这三坊七巷可算得上是个绝对的高产之地,不知是这儿风水好,还是名人爱扎堆


福州三坊七巷步行街


历史.jpg

三坊七巷历史


郎官巷.jpg

三坊七巷之郎官巷


官巷口.jpg

七巷之一,官巷


走三坊七巷的最大噱头就是参观名人故居,可因为名人太多,一时半会儿无法走全,导游就帮着挑了几个。回头一看,还都有些看头。先是到了严复老宅,严老先生最著名的当然是翻译了“天演论”,也因此无离头一直印象中认为他是个有创意的学究加半个科学家。到了老宅一看,才知道老先生年轻时原是干军事的,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喝得洋墨水,而且许多军事科目考试都是拔尖的,如果当年中国的海军再发达一些,可能是个不错的战列舰或巡洋舰舰长,搞得好点,弄个元帅大将的,没准就成了如今的军委副主席之类也未可知。当然人家严老先生后来做了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校长,北,到今天都是中国最顶级学堂,算起来也是桃李满天下,一点不吃亏。


三坊七巷里的名人


出了严府,来到一栋四面高墙的院子,外表不起眼,内部却是别有洞天,有亭台楼阁,有百年老树,还有特殊结构的避暑通道,把一个类似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结构建到地面上,既是一个过道,又是一个自然空调室,匠心独到,走在其间,温度即刻低了很多。这院子名为“小黄楼”,顾名思义是个黄姓人家的宅子了,最早的主人要追踪到唐朝进士黄璞,官位是“崇文阁校书”,不知是个什么官,但据说学问很大,连大盗黄巢的部队都对他尊敬有加,进攻福州城时从边上悄悄拐了过去,没敢打搅。后来房子被大火毁了,又有后人重盖,最后的主人是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梁章钜,虽没什么名气,小楼修得还是有模有样,和苏州园林有一拼。


黄楼.jpg

小黄楼内


解说三坊七巷.jpg

当年历史


最后参观一个宅子叫大戏台,听名字就知道是干嘛的了。不过这不是公共戏台,而是官宦人家的私人剧院,独特之处是建在水榭之上,当年没有麦克风,这水榭戏台可将艺人的嗓音放大,起到类似空谷传音的效果,真假如何,没验证过,听起来有点道理。


临水戏台


小黄楼安宁.jpg

解说


福州小吃


除了名人,三坊七巷也是福州当地小吃的聚居地,什么鱼丸,扁肉,鼎边糊,光饼,不一而足。中午跳过了正经午餐,街边的小吃馆就一个个吃过去。这年头物流发达,多数小吃其他地方也都能见着,但有几样现做现吃的玩意儿还是有点新鲜。最代表的算是“鼎边糊”了,一口深锅,旺火烧得要冒烟,老板就势将一碗生米糊糊(米浆)沿着锅边薄薄倒入,糊糊即刻成了锅巴,沿锅边糊了一圈,但只在锅的上半沿,锅底加水,立刻沸腾,再参入海鲜碎末,接着把上面的锅巴铲入汤中,撒一把葱花香菜,起锅盛入碗里,就是所谓“鼎边糊”了,顾名思义就是锅边(鼎边)的糊糊,形象,再配上一个油炸的“碟饼”,也就是海圈,便成了福州人经典的早餐,小时记得偶尔能吃上。


鼎边糊.jpg

鼎边糊小店


号脉.jpg

号脉


橄榄也能算是福州小吃之一,且名堂极多,甜咸酸辣各种口味,多为腌制后的袋装零食。最特别的可能是一种极咸的,咸到无法入口,就和嚼盐块没什么区别,正在我们唏里索罗皱眉伸舌的时候,旁边不相干的福州哥们主动介绍,说这玩意是拿来熬鸡汤的,当盐用,当然还带着橄榄鲜味,能把鸡汤也吃出点橄榄的回甘效应。感情我们吃法不对! 见我们有点尴尬,那哥们安慰说这咸到家橄榄也能直接嚼,但这是福州人治疗咳嗽的偏方,但凡喉咙里有个不舒服不清爽时,嚼几口这咸出人命的家伙,立刻就好。听着有点玄忽忽,更是将信将疑。但即便如此,我们的吃法还是不对,咱可没咳嗽啊!


还有一种冰橄榄,是新鲜橄榄放冰箱里深冻。福州天热,什么东西都可试着做冷饮,记得小时候部队院里来了大量苹果,卖不完,开始发烂,不知谁想出招来做冰冻苹果,美其名曰水果冷饮,没想到拿出来后,那苹果早给冻得黑了,一付冻伤样,一口咬去,没一点水果的感觉,倒是查查的冰在牙上,一时搞不下来,差点把牙冻掉,所以打小知道这水果是不能深冻的。不过橄榄好像不同,冻后回甘效果还在,带着点清凉,别样口感。


离了三坊七巷,回酒店,在闽江边上。晚上海鲜大餐,到了福州,海鲜是必然要尝的,各种海货新鲜,吃得开心。晚上沿闽江散步,两边已是一片灯火,近几年新起的沿江楼房用灯光勾出轮廓,夜景很是可以,江中小游轮不时出现,一付夏夜摸样。


打年糕


第二天,2014-10-01,周六,福州


鼓山和马尾


第二天走福州当地景点,无离头多已去过,和不识数就没跟队伍。


福建山多,福州城也不例外,城内有三山:于山、乌石山、屏山,城外有鼓山和旗山,取意旗鼓相当。上午先去鼓山,在福州城东面。鼓山以半腰的涌泉寺出名,说是唐朝的寺庙,一千多年了,从来香火鼎盛。或许因为香火太盛,当中有过几回火灾,寺庙全毁,但多次重建,香火依旧旺盛。还出了不少得道高僧,历朝都有,法号也都好听,什么古月,妙莲,虚云,圆等等,直到今天,在佛界还是个重量级大庙。


大雄宝殿


报恩池


涌泉寺.jpg

涌泉寺


下午一行人参观马尾,主要是看马尾船政。这是中国海军的祖师爷,从北洋水师到国民党海军,但凡说得出名字的海军将领十有八九和马尾有关。如今这船政已风光不再,只有一片博物馆让人追思。但其实这博物馆真的看了下来,更是窝囊,几乎就是个中国海军战败史。从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到后来国军和皇军干仗,基本上中国的水军没沾过便宜,不是船给打沉了,就是自个儿给沉在了航道上,说是阻挡敌军进攻,白花花银子换来的战舰只能当个暗礁用。


如今的史书上都说当年的朝廷腐败,军费都给拿去干别的了,所以老打败仗。但船政里有一张表却挺有意思。表里列出了当年船政员绅和清廷官吏的俸禄比较,一品大员的年俸居然只有区区180银子,而一个不入品的船政大臣的年俸竟然是7200,相差40倍!看来到了清朝晚期,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顺序已经发生了大变化。那些当初被认为是只会奇淫技巧的技术人员好像还挺吃香。不过也许这种颠覆把一大拨官吏的心态搞得不平衡了,反过来就是无底线的巧取豪夺,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开拓者


昔日工资表


    马尾的另一宝物是罗星塔,几百年来是一个重要海上导航灯塔,当年全世界的水手都知道这座“中国塔”。


罗星塔


雕塑前.jpg

塔前


旗山温泉


晚上宿在旗山的温泉酒店,离福州城30-40公里。酒店的卖点是一串小小温泉池,被调成不同温度。为了多点名堂,每个里再掺点药草,于是有了枸杞温泉,人参温泉等等。还有什么牛奶温泉,乌龙茶温泉,不知是给喝的,还是泡的,或是连泡带喝。

    所有温泉池都是建在室外,沿着山势,一条回廊蜿蜒,连起了一串池子。月光下,池边幽幽的古松被风吹落松针,掉入池内,让温泉带点淡淡松香,据说也有特殊功效。虽是忙季,又是国庆放假期间,来温泉的游客却不是很多,可能因为天晚,多数人已回城了。我们一伙人也分成了几拨,三三两两,试着不同的池子,热了就在池边吹点凉风,不咸不淡地闲说几句,直到尽兴,各自回房,一夜好觉。


温泉


第三天,2014-10-02,周日,福州 泰宁


一早离开福州,延高速向西,去下一景点,叫大金湖,在三明地界的泰宁县。这一路高速全修在山里,为了拉直道路,让车跑起来,高速几乎全修在山洞之间,短则几百米,长的有5-6公里,洞内道路还挺宽敞,单向都是两车道,可以想像当年修路的难度。中途在长长山洞内堵了,原来前面车祸,慢慢经过时数了一下,共有20多辆车连环碰撞,估计也都是出门度假的,碰上这事够窝心。


大金湖和丹霞地貌


午后,达到目的地,大金湖,在泰宁县。其实是个人工湖,原来此地是几条溪流,因修水电站大坝形成了片长且开阔的水域,有100多平方公里。又因为边上是连绵的丹霞地貌,成了一个地质公园,还在联合国挂了个号,成为世界级别公园。


大金湖


游艇合影.jpg

游艇上


摄影.jpg

摄影师


游湖要乘船,中间停几个景点。先到一处叫 “一线天”,单凭名字也能猜到是如何一个景象。但真走入,还是很有特点。一块巨石裂开一条缝,不是垂直裂开,而是斜着劈开,人走在石缝里,顶上是一面巨大无比的石岩压下来,石缝窄处只有一人宽,且是横着,必须手脚并用半爬着过去。顶上的巨石似乎是悬在上面,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声波大了给震塌下来。如今游人穿梭,热热闹闹,没什么恐惧感。想当初发现此地的人,走在这么一片随时像要塌下来的石缝里,心里必然是毛毛的。


一线天


一线天入口.jpg

入口


第二个景点是看一座悬在半山上的寺庙 甘露寺。这“甘露寺”当然不是三国里那座“甘露寺”,和刘备招亲也没得关系,但无离头第一反应还是“劝千岁杀字休出口”那个名句,期望着也有点名胜典故,就紧着问导游有什么说头。很遗憾,没什么吓人的出处。虽然名气不大,但寺庙还是很有特点,远看是一片藏在山崖上的红色建筑,走近了看,很精致,修在一块丹霞崖岩内,凹进去的山岩把庙堂悬在空中,似乎整个是从石头里雕出来的。崖石上面是风化出的一个个圆形大坑,也像是人为的装饰,和寺庙互相映衬,是道风景。



甘露寺


甘露寺合影.jpg

山门


尚书第和客家人


上下来,天色将晚,直奔泰宁城内的一个景点 “尚书第”,其实是一户人家,屋主曾是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这李春烨据说是大器晚成,47岁才中进士,开始当个7品官,不想一路青云直上,57岁时就已是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正二品,后来还到了从一品,相当于副国级干部,10年升了14级, 典型的火箭式升迁。再后来好像是和魏忠贤阉党不睦,辞官回乡,盖了这座“尚书第”,同时也躲过了后来崇祯诛杀先朝朋党之祸。这“尚书第”很是气派,是由联排的五个三进大院组成。若比之于北京的四合院,相当于五座三进大四合院连在一起,想想那是个什么架势,比个王府还气派,显然这十年官没白当。另外当初的皇帝还是挺器重这李尚书的,几个大四合院里排着不少皇帝老儿给提的牌匾。其中一块牌匾上是“四世一品”,不知何意,难不成让他们家四代人都当一品官?导游解释,没错,的确是封了四代人为一品大员,但不是从李尚书的后代里排下去,而是往前算,也就是把李春烨的老爸,爷爷,太爷爷都给封了一品。不用实际给俸禄,也不占名额,据说只有李尚书的老妈一人当时还活着,享受了几天一品夫人的威风,统共没吃多少俸银,这皇帝还算盘挺精!当然这做法还挺科学,万一这李家子弟里出几个不肖的,后面的皇帝想撤也不好下手。


村头雕塑


在李尚书的府第内,还列出了泰宁历史上曾为大官的几个当地名人,居然还不是一个两个。按说福建本是个南蛮之地,泰宁又在四面无路的大山之中,数千年偏居一方,连说话都是一种没人听得懂的怪怪方言,不知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出去做官的。后来得知此地多为客家人,是在宋朝末年避祸而从中原迁来,顺便也就带来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长”之类儒家文化,注重教育,出几个当官的人家,也顺理成章。


四世一品官


孝子


古街


尚书巷.jpg

尚书巷口


第四天,2014-10-03,周五,泰宁 泉州

   

今天活动有二,上清溪漂流和寨下大峡谷穿行。


上清溪漂流


这是一条沿着丹霞地貌弯曲展开的溪流,边上村民用毛竹扎成筏子,拉着客人沿溪而下,自号“华东第一漂”。漂流过程和武夷山的九曲溪几乎是异曲同工,不同处是九曲溪开阔平坦,而上清溪则更是曲径通幽。整个过程几乎是穿行在丹霞崖壁之中,两边高陡的丹霞石风化出各种形状,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圆坑,深浅不一,悬在崖上,不知山风是如何出来的。这些圆坑排列组合成了各种图案,鬼斧神工,顺便就演绎出了各种故事。因为给了些可观的小费,两个竹筏的艄公婆卖力解说,真真假假,笑话不断,还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大家听得高兴,一路哈哈不停。


漂流


寨下大峡谷


大峡谷长约五公里,两边是红色丹霞石崖,如今已申报成了世界地质样板公园,是个5A级景区,估计是最高等级了。一路走去,抬眼处的丹霞岩都给取了各种吉祥名称,什么三仙岩,天穹岩,云崖岭,翠竹湖等等,其实长得都差不多,如今已记不清哪是哪了。倒是一个轧笋干的木制机械,个头挺大,第一次见,留下了印象。笋干是福建特产,却在苏浙一带扬名,在上海更是被当作高档美味。不过北方人多不认,记得当年回东北老家,献宝式地将顶级笋干贡上,后来听说谁家都不知如何下手,刀劈不动,水煮不烂,最后只好当劈柴烧了。


下午到泉州的路程还挺长,午饭后就上路了,天黑才到泉州。来之前就听说泉州小吃出名,因此特地把晚饭团餐免了,直接到马路上自由找吃的。可也许是因为情况不明,要自个儿找个看着就有食欲的小吃,还真不容易。最后只好各自为政,一伙人分了好几个地儿打发,也不记得到底吃了什么。以后学乖了,轻易别太自信,包括找吃的。当晚无事,待明日再看泉州真容。


猫头鹰?


风蚀


第五天,2014-10-04,周六,泉州 南靖


古城泉州


知道泉州城还是几十年前刚到福建时,知道泉州有些著名典故,如南少林,南普陀之类,也有不少年头了,但泉州曾经是世界最大最繁华城市之一,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这几年兴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 也弄不清是谁封的,反正泉州拿来说事,因为当年是全球四大海港之一,这“海丝”自然要当个老祖宗。


开车在泉州一转,有一种说不明白的氛围,似乎有点杂乱,老街道新城区混为一谈,历史典故和新兴建筑胡乱挨着,包括宗教也是五花八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明教、日本教,犹太教,满大街都是。另外这城市还有一串别名,什么鲤鱼城,刺桐城,温陵等等,显然是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没人给定规矩,让人有一种自由散漫的感觉。夜晚穿过城市中最繁华的地段,街边的商店不时透出暧昧的灯光和喧闹的喇叭,满城跑着各种摩托和电动车,让人想起当年的开放城市,似乎人人都在忙生活,跑生意,乱而无序。但从乱中却带出了一票知名企业,几个常在中央台看到的衣服鞋帽广告,十有八九是泉州人的生意。据说中央5台的收入一大半是靠泉州人给捧场的,什么“劲霸”,“七匹狼”,刚听名字还以为是黑道买卖,原来都是泉州,晋江一带的民营资本家给弄出来的。这倒很贴合一句出名的闽南方言 - “爱拼才会赢”,据说这也是泉州的官方口号。


我们当天的目标基本是走几个寺庙,早先去关帝庙,也称武圣庙。无离头的印象中,关老爷应该是个正人君子,也是个一根筋,认死理。但不知为何,自古以来关老爷就变成一个神通广大的菩萨了。而且特别吃得开,不仅有无处不在的关帝庙专门供奉,在各种生意场合,也少不了关爷爷横刀立马的身影。以致于在供奉其他菩萨的庙里,从佛寺到道观,也常有关爷爷的一个位子。甚至在尼姑庵里,关老爷也是常客,也不避个嫌。


泉州的关帝庙似乎很有来头,常年香火旺盛,自宋代建立以来就一直长盛不衰,如今还有不少老部件留存下来,都是古董,应该挺值钱。据说台湾的许多商人特别认关老爷,好像是因为关老爷讲义气,江湖上人人都服,若做生意,必能聚义拢财,所以还被封了个财神爷。又因为自古以来由泉州到台湾谋生的人极多, 据说如今岛上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和泉州有点关系,所以台商多将泉州关帝庙当作正宗,地位极高,因此来烧香磕头的络绎不绝,每年还有几个大的祭祀仪式,都由台湾客张罗,很是热闹,顺带着把这庙也搞得名声大振。


关帝庙.jpg

给关老爷上香

关帝庙


关帝庙的名气虽不小,但其实挺平民化,就修在路边,一排花哨的平房横着排开,大门敞着,进来就能见着关爷爷,上下班路过,顺便个头很是方便。不过现在来求拜的目标好像五花八门,从生老病死到福禄寿喜,什么都有,似乎关爷爷法力无边。至于到底哪些事管哪些不管,不得而知,也没个说明,我们也就胡乱拜了拜。


隔壁紧邻的是一座伊斯兰教堂 - 清净寺,也有很长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和旁边的关帝庙有一拼。由于历史悠久,如今成了中国伊斯兰教乃至世界伊斯兰世界的一个著名经典,其中最著名的要算一副石刻的古可兰经。


清净寺


下一个要去的是大名鼎鼎的开元寺,也在市区内。远远就能看见两个地标性的建筑 - 东西石塔。当地有很多关于石塔的神奇传说,如地震不倒,火烧未毁等,算个圣物,历届市府规定不许在边上修建高过石塔的建筑,因此远远就能见着。寺内很开阔,像个公园。洽逢节日,入门免费,人流涌动,有些喧嚣。除了东西塔,院内还有几个宝物,包括两排数百年的老榕树和一株据说有千年历史的老桑树。这桑树是棵神树,传说中曾开过白莲花,信不信由你,估计没人认真追究。院内还有座博物馆,是各种古代沉船。一艘打捞上来的木制帆船是馆里的最重要物件,很大,估计两个篮球场大小。


开元寺石塔


古树


出水沉船


开元寺.jpg

开元寺


午饭后连着看了三个博物馆,一个是泉州博物馆,当然是说泉州的各种历史典故。另两个有些特别,一个叫世界宗教博物馆,还有一个称作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和中国多数博物馆的情况类似,虽是假期,馆内人数寥寥。但看了一圈下来,还是很有知识的。今天的泉州,可能没有多少中国人关注,但历史上曾经辉煌。还在来泉州的一路上,小平和京生就关于泉州在唐朝和宋朝是否有百万人口说得不亦乐乎。小平不知从哪里看来的,说是当年的泉州城已有百万人口,但京生分析认为,从理论上说,当年唐朝的长安城估计也就百把万人,大概是最大的城市了,其他城市很难有这规模。最后把这问题撂给了解说员,估计不在标准答案里,一时把个信心满满,伶牙俐齿的小姑娘问回去了。后来想想,中国的老城从来就有城区和管区这一说,如果只算圈在城墙里的“城市户口”,估计没那么多人,但若把归泉州统管的郊邻区县的“农村户口”也算上,可能差不多。不管大小如何吧,泉州城当年还是风光过一阵,从“东方第一大港”到“南音”“木偶”等闽越文化发祥地,都可以拿出来说说。


弘一大师


至于在泉州搞“世界宗教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无离头开始有点想不明白。按说世界上以宗教和海事交通著名的地方应有不少,无论如何排不到泉州这么一个偏安之地。但另外一想,这泉州的宗教以泛而不精也自成一格,三教九流,各门各派都能相安无事地做邻居,数百年来各得其所,修个博物馆全给供上也有道理。至于海外交通史当然靠的是几百年前的辉煌了。那时能跨海的只有船,仗着“东方第一大港”,各式大海船常来常往,留下些航海交通史的逸闻趣事,建个博物馆,也对。


主角登场


泉州木偶


南靖土楼


从博物馆出来,曹榕先回福州了,其他人奔南靖土楼而去。路上换了个导游,是个什么都敢说的话。刚进土楼区,就来了几段传奇故事,先是说几年前有一超级巨蟒,一口气连吞两条水牛,并信誓旦旦是亲眼所见,估计这蟒蛇要赶上一条巨龙了。然后又指着路边水塘,说曾出过水怪,夜夜出来偷鸡偷鸭,把当地警察局全体惊动,连夜蹲守,还把个河塘都抽干了,最后大概是几条跳过龙门的鲤鱼精之类。说者煞有介事,听者似信不信,知道都是好心,让大家提点精神。



到达土楼所在的村庄塔下村已是很晚,天全黑了,车不让进村,步行穿过,这村挺大,一条河流中间穿过,显然是人工开凿,一个S型河道,把村庄隔成阴阳八卦鱼形状,鱼眼处是两个大圆土楼,其他各种方圆土楼多依水而建,河边的农家随着土楼旅游发展,多已成商户,卖些茶叶之类的真假特产。


我们的旅店在村外,一个很僻静的山谷里,是于点推荐的,很有乡野特点。特别是老板的饭菜,非常地道,知道晚上有客到,准备一天了。当晚月明,寂静山谷里只有虫鸣蛙叫,还有几只红灯笼在月色下影影绰绰,伴着凉凉山风,有点世外桃源的意思。



土楼民居


第六天,2014-10-05,周六,南靖 厦门 北京


南靖土楼游包括几个自然村,相互有些距离,旅行社就顺势设计成两条路线。一个以“田螺坑”为卖点,另一个以“云水谣”做招牌。我们决定上午走“田螺坑”,下午游“云水谣”。既然来了,就都看一下。


土楼


土楼的最早来历要上朔到宋元时期,大多建在深山里,大概是因为当初中原汉民南逃迁徙,躲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又害怕当地盗匪打劫,所以发明了这种半碉堡式的居住形式。明显地,这房子的防御能力比舒适方便性要强很多。如今虽然防匪放盗的功能派不上大用场了,但旅游功效又被发掘出来,所以当地村民仍旧住在里面,乘机做点小买卖,赚游客钱。这一开发还算成功,在世界上也有了点名气,被联合国收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这次的福建行,主要也就是冲着这群土楼来的,顺便走了其他几个地儿。


四菜一汤


福建土楼其实很多,南靖这块儿尤其集中,据说还有一万多座,但作为旅游开发的也就十几座,多集中在田螺坑,云水一带。当年据说就是因为这大量的圆形建筑,又是修在大山里,被美国间谍卫星盯上,拍了一堆照片回去分析,估计那时候的卫星也差点,分辨率不够,看不出个所以然,就瞎推测是中国的核导弹发射基地。可数量如此庞大,比老美的核弹加一块还多,一时吓得不轻,只好通过联合国派了些半间谍人员来打探,最后回去报告是老百姓住房,和军事基地没关系。当然这间谍又不太甘心这一趟危险差事被说得平平淡淡,于是凭着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把这土楼里的生活给添枝加叶地说成世外桃源,浪漫无边,似乎那些扛着锄头刨食的村民都成了神仙,还编出了各种故事,当地官员也顺水推舟,从国家财政那蒙点钱,一半修路,一半进口袋,最后给造出个旅游胜地。据说路修好了,当地书记也进去了。


土楼内景


粗略看一下,这土楼就是儿时乡下常见的“干打垒”,印象中多是穷困人家住房,或是大户人家的院墙。不过细一看,其用料和建筑精确度不是一般小平房为主的干打垒可比,往往能修到5-6层楼的高度,比当年城市里的砖木结构房子还要稳固,而且年头长的已有7-8百年历史,风吹雨打,可能还赶上个地震之类,居然能屹立不倒,也是奇迹。听说其建造秘诀已失传,如今想模仿都很难。导游说几年前有研究院拨钱试建,很认真地拿老土楼的材料研究配方,力学物理化学地推导一番,结果出来的模型只几个月就被风雨催化成一堆烂泥,惨不忍睹,也不知是真是假。


土楼打糕



楼顶


早先去看了一个号称最古老的土楼 - 裕昌楼。楼共五层,因为老,沿着墙体修的环廊和住房已是歪歪斜斜,所以又号称“东歪西倒”楼,似乎随时要撑不住,可以定义成如今的“危楼”,但又玄玄乎乎地“危”了数百年,至今住人,肯定有其特殊力学原因。无离头瞎猜,大概因为这整个楼是圆的,挨着墙的房子往一侧歪,重量沿着弧线传递,无始无终,互相支撑,所以实际受力都不大,这房子也就不倒了,只是看着别扭。


之后就到了最出名的田螺坑,看更加出名 的“四菜一汤”土楼群。这是相邻的五栋大土楼,中间一座方形,四个角排着四栋圆形土楼,远远看去,规规整整,如同餐桌上的四菜一汤。不知这种四菜一汤的排列有什么讲究,也许是互相依托,易于防守,或许是美学上有点说头,反正中国传统美学里,这四菜一汤好像挺常见,记得当年的床单中间的图案就大多都是四菜一汤的排列。


细看这土楼,是用很厚实的土坯加上其他材料夯筑而成,因为防御功能为主,所以底层对外不修窗,也只有一个大门进出,还在门上做了不少暗道机关,能防火攻。里面有水井有粮食,自成一个防御空间,一般是同姓宗室共住一楼,在当年只有大刀梭镖加土炮的军事时代,的确是易守难攻。记得毛泽东当年在闽赣一带打土豪时,就提到过有些很难打的“土围子”,估计就是这种土楼似的家伙了。


由于多是客家人的后裔,土楼的住家很讲究教育,天井院里的正中,往往是一个私塾,培养子弟,以便将来出人头地。如今这些私塾早已没了,整个土楼都做起了生意,满天井里全是小买卖摊,卖茶卖果卖零食,还有些不要本钱的买卖,如带游客上二楼以上参观自个儿家,楼梯口一拦就能挣钱。


云水


听着就不像是个福建农村的称呼。一打听,原来是借一部电影的名字,怪不得!但也因为没看过电影,想不出是个什么东,听导游介绍时说当地一步一景,景带诗意。虽不太信,到底有点期待。


一路走过,没有导游说的那么仙境,但还是田园。几座特色土楼伴着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给人联想。路以大块鹅卵石铺成,据说是当年的官道,不知是否曾从这道上走出过大的官人。石板路的一边是条河,缓缓流着,对岸是大片农田,远处的几座土楼成了背景,映出一副很闲适的乡野图。在一个古镇边,几棵千年老榕树立在河旁,张出一片阴凉,树下几个乡村“艺术爱好者”摆开架势,吹拉弹唱,自得其乐,闽腔闽调的“南音”传出很远。 如果没有满地游客,还真的诗意,和这名字也搭得上。可惜如今游人如鲫,田头地间到处是导游的彩旗飘飘,招呼着各自团队。我们的导游嗓门挺大,不时听到“北京的朋友,北京的朋友,这里集合,这里集合…”的招呼声。估计这“北京的朋友”光是我们一伙,为了避免混淆,把不相干的“北京的朋友”也误导进来,于是导游又改口叫“北京冯家军”,已示区别。以至于“北京冯家军的朋友...”的呼叫一路不停。


云水谣畔


相较于其他景点节日期间的前胸贴后脊,这里游客的拥挤和噪声其实还算好,至少还可以悠悠然漫步看景。最糟糕的是随手的垃圾,路边的河面上不时浮着些塑料口袋之类,一下就把这诗意给赶走了。


不过也有没想到的特别风景,就是我们的Tom,在北京时深眼高见多了,没觉得稀奇,可在这个深山里,Tom的洋帅气风靡了一堆女孩,胆大点的过来要求合影,胆小的就只好躲在边上偷偷拍几张,当个宝似地和伙伴们分享去了。导游在边上吓唬那几个拥上来合影的丫头,“快着点,人家老婆在后边,一会儿赶上来揍你们一通!”


整个云水当年不知是个村庄还是个小镇,如今有几条石板的街道,旁边开着些商铺,几个卖茶的店面张开台子免费让游客品茶休息。天热,正走得有点乏了,老板娘冲来一壶新上的当地茶,很受欢迎。茶钱是不用付的,但喝了,歇了,抬脚走人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大家买了些茶叶和其他有用没用的家伙事,主客皆大欢喜,各得其所,也是个不错的生意经。


离开云水,因要赶晚上飞机回北京,就一路直奔厦门。


日落


晨曦


结束语


几天走下来,对福建几个旅游点有些直观了解。总的印象是这些地方有些奇,有些怪,但不是大奇大怪,可看的东西不少,真正精品有限,就如同整个福建给人的印象,中不溜,既不发达,也不落后。所以景点也不是大热大闹,虽是在黄金周,各地景点都人满为患的当口,这一路走得还算悠哉游哉。


一路虽无意料之外的惊喜,却也有不少开眼之处。无离头在福建前后呆了十几年,但对福州之外的山水人文的了解,加在一起,似乎还没有这几天多,没白跑!其他人估计也各有所得。

下一篇:康定散记
上一篇:大马印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