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5-1-22 2015-1-25
大马印象
吉隆坡荷兰广场
由于嬿婷的邀请,来到马来西亚,参加咕鲁大师的30周年千人慈善庆祝活动 “皆大欢喜”。
若不是因为2014年马航的祸不单行,可能从不会关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迷迷糊糊只记得有人管这个国家叫大马,不知何故,猜想可能相对于紧挨在边上,名气又响得多的新加坡,这马来西亚土地算是巨大了,所以称大马。来了后才知道,原来这马来西亚古时的真名是淡马锡 (Temasek),估计中国人给叫串了,这“淡马”就成了“大马”。这匹有3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马”,虽排不上大国行列,但南北长也有1000多公里,一两天的时间是远远不能了解清楚的,更何况无离头一行这次主要任务不是旅游和感受当地风情,所以只是匆匆走了一两个点,看了几眼风土人情,再加上导游一番介绍,有那么点印象,但未必准确。只好选出几个记忆较深的,散散漫漫地写几笔,凑成这“大马印象”,套个现成的词,管中窥豹,往好了说是窥一斑而知全貌,往瞎了说是见一面而胡说八道。
无离头日志:2015-01-22,周四,晴,北京 - 香港 - 吉隆坡
吉隆坡印象
北京飞吉隆坡,最方便的航班是马航,但因为马航去年的一再失联,没敢乘。转飞国泰,可是要经香港,所以走了近一天,到达吉隆坡已是晚上8点,海江和导游小惠来接。
吉隆坡机场离市区有60多公里。对一个只有160多万人口的城市,把机场修得如此遥远,有点奇怪。原来大马政府在数年前为了解决吉隆坡拥挤问题,在旁边又修了一座新城,还把不少政府机构搬了过去,大概想弄个二首都。为了让去二都的官员心态平衡,也方便一些到二都跑部委的官衙和商人,就把机场修在了靠近新城的地方,离吉隆坡自然就有了点距离。
高速路在晚上不太拥挤,只是感觉一路都是收费站,司机不断停车交费,似乎每段也不很贵,一两个马币,约值三五个人民币,不知为何不能把这些小收费站连在一起,一次性收了岂不省事。但据导游说,好像这60公里路要过好几个地界,谁也不愿吃亏,所以各自收钱,就搞出了这种割据似的小站。听着怎么有点像咱们的全民修高速,村村搞收费。
导游小惠的祖上是下南洋的,到她已是第三代移民,应该已经很本土化。但国语很好,与导游相关的知识也很好,精力更好,从上车起一路介绍不停,特别是各种数字十分精确,说起一个个历史事件往往精确到日期。无离头由此也知道了大马是1957年独立的,之前有过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目的主要是为了锡矿和橡胶。再往前就是土著和几个说不清楚的苏门答腊一带的王朝,大概有一个被赶出来的王子跑到马六甲一带,占地为王,因为天时地利,建立了雄霸一方的马六甲王朝,以后的大马也就延续了下来。
早期南洋移民
当年锡矿
今日制锡厂
一路听着小惠的介绍,车已开进了吉隆坡,远远看到两个高楼,是吉隆坡地标性建筑,当年曾是世界第一高楼,很让大马人骄傲过一阵。如今这第一高楼的名号早被他人抢去,但当初的辉煌还是留下了印记。夜色下,灯光映出了双子塔的轮廓,炮弹似的外形远看像是水晶雕出来的。
双子塔
夜景
晚饭安排在吉隆坡的一条热闹的酒吧街,有点北京三里屯的意思。各家的桌椅都延展到马路边上,吸人眼球的招牌琳琅闪烁,衣着花哨的游客和当地的时尚一族,在微醺的马来空气下品酒聊天,很是闲适。丽雯和不识数在一家法式餐厅里已经等了很久,菜早已点好,但迟迟不能上来。餐厅里总共只有两三桌客人,厨师不知在忙什么。跑堂服务生倒是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诺诺连声,可就是不往外端菜,不知是在学法国人拿派,还是脑筋不够用,下错菜单了。
吉隆坡夜色
入住的酒店是在吉隆坡一个叫Sunway的区域,类似于北京的亦庄开发区。这里当年曾是锡矿,矿挖完了,地也就不值钱了,一个有气魄也有实力的华裔就把整个区买了下来,开发成了一大片生活区,包括住宅,商铺,酒店,游乐,甚至还有两所大学。酒店是五星级,设施齐全,旁边就是购物中心,后面还挨着一个水上游艺场,房间里看出去,一片热闹。不远处就是两个大学其中之一,Sunway University,一个蛮气派的房子立在山坡上。
Sunway区
无离头日志:2015-01-23,周五,晴,吉隆坡 – 马六甲
今天走马六甲。从吉隆坡到马六甲小200公里,车行两个半小时,沿途多是油棕林。导游说如今马来人种油棕比橡胶更普遍,因为容易打发,只要前面几年把小苗伺候好,以后就每年等着摘果子了。而且这果子常年结,也不用像割胶那么起早贪黑,年成相对平稳,有点旱涝保收的意思。不过这油棕只能产油20年,一旦过了,树虽活着,看着还挺茂盛,但绝不结果,所以必须定期轮种。20年后的油棕往往长的高大,砍掉那些不结果的树是一大负担,而且不让放火烧,怕污了环境。不过如今已发明了一些药物,给树打一针就枯萎了,慢慢自个儿就瘫了化了。你看这科技弄得,毒药不仅能杀人,还能杀树!
问了下这油棕能干吗用,说主要是家里炒菜,工业用途不大。无离头心下奇怪,怎么从未在中国超市里见过这棕榈油啊。导游说,这油没味,烧冒烟了都没点香气,中国人不爱用。原来如此!看来这油棕的大力发展是不会有前途了,上不了中国人的舌尖还能有“钱”途吗!
油棕林
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有点长,油棕看多了也单调,小惠饱满的声音就渐渐低沉了下来,于是大家昏昏,不知不觉开进了马六甲。
马六甲印象
已经不记得最早是何时听到马六甲这么一个地名,带点土气也带点洋气,感觉有点怪。后来又听说这是个战略要地,几个大国都在这里角力,一旦风吹草动,就要封锁马六甲海峡,所以一直想像这里是军事设施密布,碉堡暗哨林立。直到去年的马航失踪,满世界闹得沸沸扬扬,无离头还觉得奇怪,这么一个布防严密,连只水鸟都逃不过去的军事禁地,怎么让一架活生生的大客机变戏法似的跑得没了踪影?
实际到了马六甲,走在一片似乎有点懒散的土地上,听着那些有点长的历史典故,缓行于古董气息的老城里,才对真实的马六甲有了点实际的感受。
马六甲当年应是马来半岛最繁华的地方,如今仍是古迹处处,但最早的葡萄牙遗迹已很少了。据说当初葡萄牙人曾经建了一座很像样的城堡,由当地一种铁锈石垒成,非常坚固。后来荷兰兴起,满世界抢地盘,看上了这地方,硬是派舰队把它从葡萄牙手里夺了下来,但费了几年功夫,还死了不少人,城破后报复,一把火就把葡萄牙人的城市变成了废墟,至今只剩两处遗迹,一是立于山顶的一个教堂轮廓,还有一个当年的城门,圣地亚哥门。再后来英国人来了,那时的荷兰已江河日下,拱手就把这块地给让了,好像没怎么打仗。英国人本打算把这片遗址连着荷兰人的东西全铲了,再建英式格局,后来拜了一个英国勋爵Stanford Raffles的一丝慈念,临时决定放过这两个地方,不然这种铁锈石的建筑就完全没了踪影。不过在马六甲的靠海处,还能见到一座似乎很有历史的铁锈石炮台,其实这是新修的,但用的原料却是从地下挖出的当年葡萄牙人的古城遗迹。这有点像国内倒腾古董的高手,把个乾隆爷的瓶子底接上一段新烧的瓶身,说假不假,说真不真,也算半个古董吧。
半真半假古炮台
海盗遗风
山上的圣保罗教堂遗址是个地地道道的葡萄牙古董,但也只有了一个空壳,有点像澳门的“大山巴”,内容已经没了,面孔还在,留下一片沧桑。教堂的房顶早已毁了,但斑驳的铁锈石墙依旧坚固,摸上去也还是咯手,只是物是人非,如今只剩下聊聊的游客,唏嘘着当年的繁华。
圣保罗教堂遗址
石墙斑驳
遗址里还有个流浪歌手,抱着把吉他在唱着我们不熟悉的歌。海江用几张马币换了他的吉它弹几下,很有点样子。那歌手不知为何认定我们是韩国人,可我们的样子应该没有多少高丽棒子基因啊!后来知道我们从中国来,就很想来一首中国曲子让我们开心,可挠了半天后脑勺,到底也没弹出一个中国音,大家笑笑。
您会中国歌吗?
还是我来吧
教堂外还有个流浪艺人,玩得不是乐器,而是一只白色鹦鹉和一条彩色变色龙。最大的玩活就是让游客拿起变色龙,扛在肩上,随着游人衣着打扮的变化,变色龙的皮肤也跟着幻化,由绿变蓝,由蓝变红。那只鹦鹉没什么绝活,在旁边看着那条变色龙受宠,很不甘心,叽叽喳喳乱叫几声,还跑过去啄几下卖艺人,表示不满,大家又是笑笑。
别害怕,不咬人
圣地亚哥门遗址在山脚,也是葡萄牙遗迹,原先是圣地亚哥堡的一座城门。圣地亚哥(Santiago)是葡萄牙传说里的守护神。当年葡萄牙人雄心勃勃,满世界殖民的时候,修了许多城堡,不少都以“圣地亚哥”命名,光是在东南亚一带就能找着好几个。本意大概是像戏词儿里唱的:“这会儿来了就不走了,要在沙家浜长待下去”,所以都修得个贼牢固,坚不可摧。估计那会儿的海盗们文化也有限,想不出什么好名字,于是干脆都搬出了守护神来用,一是好记,二也请老天保佑,加道保险。当然最后也都没保住,可能是神仙要管的事太多,忙不过来。
圣地亚哥门
当年这座门紧贴着海,但马六甲近年大肆填海造田,海岸线已被远远推了出去,所以这门有点在城中心了。不过仍旧货真价实,是原装原配的古董,虽经炮火轰击和时间雕蚀,已是斑斑驳驳,但仍可看出当年复杂的建造和匠心的雕琢,就像个残败的艺术品,透着点历史的浓重。
老城门下 街头乐队
墙里墙外
三保山和三保庙
大马的华人可以说是渊源久长,当年出名的“下南洋”,多数都到了大马,而马六甲更是集中,因为当年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据说就汇聚于此。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五次在马六甲落脚,还在海边一山坡上买了片地,盖了栋房。如今这片山称为“三保山”,地也成了在马华人的灵地。当年万里迢迢下南洋的华人在奋斗一生后,多无法叶落归根,就聚在一起,围在三保太监身旁凑个热闹。山上郑和的房子据说还在,但这片地已成私人所有,不得入内,未见真容。山脚有座庙堂,正式名称是“宝山亭”,但都称呼“三保庙”,当然是为三保太监修的,但进去后你会发现,牌位上供的不是三保太监。原来郑和是回族,也就是穆斯林,照规矩是不能上供的。倒不是汉人的规矩,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太监而不愿供奉,这纯粹是由于穆斯林的规矩。据导游告诉,穆斯林对生死,对神明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不拜祖先,也不能随便封个神位,让后人膜拜,因此在三保殿里没有三保太监。但认真看一下,三保太监的形象还是被塑在庙里的,只是很小,还放在边边角角,让人一时找不着。细看之下,这三保太监还是很威风凛凛,一把尚方宝剑横在腰后,眼放精光,没一点太监的阴柔之气。
宝山亭
角落里的三宝太监,威风不减
三宝灵山
三保亭边上有座碑,是为纪念抗日捐躯的华人而建,碑文“忠贞足式”,是蒋中正题跋,建于1945年,看说明是由当地华人募捐建成。大马在二战期间被日本人占了三年,但当时也还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大马人的心态很特殊,抗日义士多为华人,有直接跟日本人干的,也有筹款助国内抗日的,前后捐躯了不少人。
大马华人抗日纪念碑
娘惹
在北京的国贸楼下,曾有一间不大的“娘惹”餐馆,开了有几年了,进去吃过几回。因为名字有点怪怪的,就问了一下老板什么是“娘惹菜”,告知是马来西亚菜式。这次来才知道这“娘惹”其实不是原装的“made in Malaysia”, 人家是马来西亚人和华人混合后的产物,当然因为是在马来地盘上繁衍生长,这马味比华味更重一些,掺着不少咖喱,混着各色香料,再配着点酸酸甜甜,整个儿透着股南洋风情,热烈而不过分,浓郁却不熏人。
"娘惹”据传要追溯到明朝年间,大概是一帮跟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人,途径马来半岛,赶上个沉船事故,或是无风不能起航,一般要停泊于此。船上人等就会上岸休整,搞点外交,卖点私货。闲来无事,岛上瞎逛,觉得此地物产富饶,商贾云集,就动了乐不思蜀的心思。当然也有部分商人官员大概是犯了贪污腐败之类的官事,害怕回去被“打老虎”,抑或有点生活作风问题,搞个男女私奔,反正最后殊途同归,都留在了半岛上,有理没理的移了民。从此男的自称“峇峇”,发音“爸爸”,说得过去,女的却叫“娘惹”,不知出自何处,听着有点凶,不太好惹。但其实这“娘惹”多数生得妖娆,似乎还手巧,能做一手好菜,且大多是个好裁缝,薄纱轻罗,锦鞋绣花,把自己弄得花枝招展,却也不失分寸。如今在马六甲的老城里还有几家“娘惹”店铺,经营着手工制作的“娘惹”行头。一行人进去闲看两眼,未见其他客人,生意不知如何,老板娘待人接物却很是合体,挂着笑容,不知是否“娘惹”。
娘惹服饰
娘惹绣花鞋
老城
马六甲虽曾经过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但如今留下的印记却多为荷兰。从街道两旁的民居,到市中心的火红色教堂及荷兰广场,大都是些“荷兰印象”。
荷兰广场
广场蹬花车
在老城的窄窄的街道两旁,最多见的是一种更加窄窄的下面一个小门上面一个小窗式的家居,据说这也是荷兰人的杰作。咋一看这种窄门小脸的建筑既不气派,也没什么艺术,式样更谈不上有多少新奇或实用,但不知为何如此流行。原来有个来历,据说当年荷兰总督下辖的税务局懒惰,不愿意一家一户去丈量使用面积,然后按面积收税,于是一刀切,按每家房子沿街所占地面的宽度来收税。这一来大家就尽量缩小房屋沿街占地宽度,而把房子里面修得深且长,像个大过道,这样就能交很少税却拥有很大使用面积,当然这沿街门脸儿也就被压缩到小小的只能开一扇门加一个窗的宽度。慢慢地整条街都学会了这招,家家照方抓药,一条街就都变成了这种小门小脸的式样。看来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要诀古今相同,内外皆似,还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不过无离头后来仔细想想,也许当年的税务官可能还不是懒惰,大概是数学差了点,不知如何计算那些不规则的房屋面积,所以干脆把复杂的二维面积计算简化成了一维的长度计算。如果再进一步想,这沿街房屋最大的作用是开商铺摆摊,根据“金角银边烂肚皮”的商店选址要诀,这沿街商铺的脸面自然是最值钱的,你想占得宽,就得多交税,也挺合理,说起来没准还是个聪明的城市管理高招,倒是我们轻看了这帮荷兰人的聪明之处了。
一底一楼
如今的老城仍旧有很多老房子,不少还挂着某某会馆的招牌,估计当初那些远离家乡的华人在外谋生,要和其他人争地盘,抢生意,势单力孤,只有抱团才能活下去,这些同乡会馆也就成了大家的寄托。除了会馆,还有不少以姓氏聚居的宗族大户,门前常常挂一个醒目的姓氏招牌。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鸡场街
老城当年应该是各色人种混居的,因为常常一个中式的画栋雕梁紧挨着就是风格迥异的欧式或伊斯兰门脸,而一座观音庙的隔壁也许就是一个基督堂或清真寺,林林总总,一条街上就这样花插着,过了几百年,倒也相安无事,看多了,似乎还挺和谐。如今整个老城都成了联合国的世界遗产,轻易不让随便拆迁改动,满条街就都透着古董味。
观音堂
清真塔
老城里开着不少餐馆,马来菜,广东菜,台湾菜齐全,当然也少不了“娘惹”菜。中饭时分,导游小惠带着到一家生意很好的马来小馆。人多,需等座位,然后到前面点菜。吃得内容不太复杂,以汤,粉,面为主,味道不错。上菜要自己动手,看着一个个挺大的“tray”上摆着几个装汤粉面的海碗,无离头很有点想上肩托起的冲动,就像当年在美国读书打工当“waiter” 的架势。但再一看这窄窄的过道,泱泱的人头,没敢施展,只是两手端着出来了,不过自己觉得也端出点跑堂的把式,旁边的丽雯和不识数紧着抢了几个镜头。
客官,您的馄饨来了
饭后来到一家冰饮店,在马六甲华人圈中据说很有口碑,拿手的是冰沙榴莲和白咖啡。“不识数”喜好榴莲,在这暑气洇洇的马六甲有份冰沙榴莲,自然更是喜不自胜。无离头虽号称“国际胃”,各色饭菜都敢入口,但榴莲这种神奇水果还是难以接近,最后选了一杯白咖啡加冰,口味地道浓郁。
马来咖啡
老城除了各式餐馆,最常见的要数古董店了。多为华裔或“峇峇娘惹”所开,里面经营最值钱的物件儿可能是一些据说是沉船上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年代多不可考,只是那些青花的颜色一般偏淡,老板娘说是被海水泡久了,褪色。听着也有点道理,至于真是因为海水泡的还是什么做旧秘诀给弄的,就没法判断了。在北京潘家园的摊上,这一类的假古董满坑满谷。但国内这种能把新玩意儿搞得专家都看走眼的造假工艺也是一门绝活,大马的匠人估计还不到火候,或是懒得费劲,所以无离头判断这淡淡的瓷碟儿瓷碗估计还靠谱,真是从海底捞出来的。至于是否当年郑和船上的东西,老板娘也很实诚,说肯定不是。其实她即便说是,咱也没法和三保太监去对质。
老城古董店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由于特殊的地位,历史上就一直是关键之地,兵家必争。从地图上看,窄窄的一道海水,是从印度洋进入南中国海必经之道,不然就绕远了,恨不得要到太平洋才能转回来。若将海峡比作一个人的食管,大马大概位于食管的中间阶段,新加坡则基本在咽喉的位子了。咽喉部位的功能自然要复杂些,新加坡靠着这种掐脖子优势,乘机修码头,起金融,搞投机买卖,赚世界热钱,大大发展了起来。但大马这一段因为主要是起个食管的通道作用,功能简单,所以吃点亏,在海边远远看见那些大船从海峡借过,最窄处只有不到40公里,却没法设卡收钱,因为那是国际水道。如今能干的就是填海,扩大点地盘,沾点小便宜。
海峡地标
海关
在海峡的岸边呆了一会,海平面的远处隐隐有几条船,不知是在行走还是锚泊。岸边的礁石整齐排列,显然都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上面有着新建的楼房和教堂。借着海景,估计价值不菲。问题是这填海不停延展,海岸线也不断外伸,如今的海景房可能会被更新的海景房遮了,房主岂不窝心,搞不好再来点上访维权之类的群体性事件,不知当地政府是如何摆平。不过听说大马政府给开发商和房主的使用权多是99年,之后统统收回,再卖一把,和咱们的70年产权有得一拼。估计99年后谁也不知这海岸线会是什么样,大家也就懒得维权了。
填海造地
马六甲河
马六甲河是一条通马六甲海的不太宽的河,穿过马六甲市,早期据说有许多渔民沿河而居,小渔船就泊在门前,慢慢地有人开起了小酒馆之类,让出海回来的渔民有个聊天鬼混之处。再往后,渔民退出了历史舞台,酒馆变成了酒吧,小渔船改成了小游艇,河边闲坐看风景的人也由渔夫变成了游客。
马六甲河
我们一伙人也乘游艇沿河跑了一个来回,导游说长九公里,过九座桥。这九座桥形态各异,已经成了河面最大风景。在带点暑气的阳光下,迎着船行带起的微风,看着岸边各色混合的人流,有一身黑袍穆斯林,有分不清是印度还是马来土著的深皮肤,还有姿态妖娆的娘惹,感觉非常南洋。
马六甲门洞桥
彩桥
河的两岸,如今是酒吧林立,各家酒吧还在外墙抹上各种图案,说是壁画也可,说是涂鸦也对。画面奔放点的有好莱坞明星和大马美眉,斯文点的也有似通非通的中文对联和看不懂的书法。不管如何,这一串精心炮制的涂鸦为河岸增色不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是白天游河,酒吧多无生意,偶尔几个游客,神情聊聊地闲坐岸边,显得有点冷清。猜想着入夜后,彩灯串起,音乐飘出,隐隐绰绰,应该是另一种风情。只是如今河水质量似乎不佳,颜色有点陈旧,味道也有点隔夜,给浪漫的月色打了些折扣。
河的两岸还衬着一大丛一大丛的三角梅和木槿花。大马处于温热带,气候常年维持在20-30摄氏度左右,各种植物常绿,花开不停。木槿是大马国花,色艳红,随处可见,感觉上不娇不贵,很平民化,与中国的牡丹完全两个路数。花丛的后面,还有些高高的现代楼宇,多为公寓。导游说这里是马六甲精英聚积之处,租金高昂,一套小公寓比其它地方一栋小楼还贵。
马六甲河岸
岸边景色
马六甲河游船
从马六甲回吉隆坡,晚饭是在吉隆坡最大的一个海鲜餐馆,各种新鲜游水养在大玻璃缸里,任食客挑选。有见过的,有没见过的,个头都超大。因为吉隆坡并不临海,估计海鲜都要到远处运来,什么波士顿龙虾,加拿大白蟹,乌克兰乌贼等等,光听名就很够国际化,所以价钱也不低。吃客基本是华人,估计当地穆斯林不好这些,至少不是咱们这种葱姜盐局吃法。点了几样大虾和肉蟹,要了不同做法。东西很地道,不过味道还是偏马来,淡淡中带点甜。
海鲜
再来一只
回到酒店,嬿婷和其他大队人马已到,多未见过,打个招呼,约了明天再见。
无离头日志:2015-01-24,周六,晴,吉隆坡 – 云顶
云顶印象
大马四季天热,只有海拔一两千米的山上能有些避暑的地方,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当时国王决定在云顶高原开辟了一片游乐消暑的场所,如今已发展成了一片旅游地。我们当天的主要活动要到晚上,白天就开车去了云顶。
一车人虽不太熟,但都是嬿婷的朋友,也就自然是朋友了。路上无事,闲话聊天,嬿婷说别人拉她共做善事,要为一万个老人建养老院,还说已选好地方。不识数问在哪里,回说在黑龙江漠河,大家一听,都有点替老人担心,那可是快到北极圈了,多冷啊。不过又一想,这不是方便管理吗,老人都怕走丢,在那儿估计问题不大,天冷,出门少。后来嬿婷要为不识数和无离头祝福一首歌“最浪漫的事”。相信很多人都被这首歌词打动过,特别是后边的那句“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当嬿婷唱到“等到我们都老到走不了”,也许是还记着刚才的漠河养老院,不识数信口接了一句“就一块到漠河去养老”,一时把大家笑翻。
说说笑笑,车就到了云顶。这里有几座豪华酒店,更重要的是全国唯一的赌场,不过只对穆斯林以外的人开放,因为穆斯林禁赌,偷着来也不行,赌场查看护照,跟过边境似的。在里边转了一圈,原打算玩几把21点之类,没想到这赌场居然没有这种稍微动点脑子的玩法,所有赌桌全是碰运气的傻玩,要么比大小,要么押轮盘,倒是省心,庄家赌客都不用动脑,只要能把输赢的钱数对了就行,也挺公平。
进去前约了时间一起离开,到点独独不见海江,大家还在瞎猜是否赌急眼了,离不开赌桌,只见他满面春风从换钱处出来。原来手气不错,500马币的本居然赢回2000多,折成六七千人民币,不到一小时,赚钱效率挺高!中饭大家理所当然要敲海江一把,他也乐呵呵买单,剩下的当晚全捐了慈善。
云顶Casino酒店
离了云顶下山,一片云雾缭绕,这云顶顾名思义,以为在云的上面,没想到整个儿在云的里面,四面一片白,连张照片都没法拍。正抱怨着,只见路旁云雾间隐隐冒出一片仙山琼阁,山门牌楼上大书着四个字,“蓬莱仙境”, 不知是哪位高人的修行之处。此情此景,一时有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想起白乐天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除了不知里面是否藏着仙子,其它说得还真像。虽然当年都传说在马嵬坡被赐死的是个顶替宫女,真的杨贵妃从海上遁了,到了日本,不过没准又偷渡到了这大马也未可知。
蓬莱仙境
千人晚宴
当晚的活动是这次来马的最重要原因,内容是参加咕鲁大师举办的慈善晚宴,今次已是第30届。原拟邀请千人出席,所以称为千人慈善会,不料消息传出,世界各地大师的信众都要参加,一时洛阳纸贵,1500人都打不住,只好临时加桌,选在目前这座酒店,因为它有着全马最大的会议厅。
合影
晚会前的酒会极是热闹,因为要求着装,还要评出当晚最佳行头,于是争奇斗艳,有变种的民族服装,有第五大道的新潮时尚,还有尼泊尔的军装和印度沙丽,一时眼花缭乱。我们一伙算是北京来客,打扮也是认真,最搭调的是王婷的旗袍和刘振的阿凡提外套,全是艳艳的海蓝,放一块整个儿情侣套装,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最出彩的当然还是嬿婷的礼服,一个改良式的旗袍,下摆甩出鱼尾,淡淡的青花透着点中国调子,据说是她自己设计的。无离头瞧着眼熟,原来带点嬿婷的画的味道。人在那婷婷一站,眼光就都过来了,认不认得的都上去合个影。
化妆入场
入画
一会儿旁边人群里起了点动静,原来是咕鲁大师出场,只见一个红黄色的袈裟配着个盈盈笑容和大家打着招呼。咕鲁大师虽然气场强烈,但很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师的出现,虽只是布衣简服,仍旧把全场的华丽盖了下去,底气十足的爽朗笑声更是把所有人的矜持一把抹了。
大师笑谈
慈善晚宴内容很多,人更多,来自世界各地,台湾尤其多,光是颁发各种纪念奖就花了很长时间。咕鲁大师在大马国内,以及东南亚一带和大中国地区很有影响,所以不光信众多,各路朋友也多。此次要办30周年庆典,一呼百应,佛界,政界,商界,军界,甚至一些皇室都要参加。因为人多,自然安排调度复杂,亲疏远近,难于平衡,且有些是相互之间平时就有过节的团体,或政见不同,或生意对头,安排不好易生尴尬。但大师举重若轻,以各地寺庙来的长老为尊,其他辅之,不宜相见的几路人马分坐大厅几头,互不照面,一切相安无事,透着主人的机智。当然来此之人,感染到了佛家的净空无为,凡间的俗事先在边上放一放,自然也就心平气和,没那么多剑拔弩张。
贺寿
各路人马
晚宴中间还穿插着表演,有当地歌舞,具体表现什么不甚了了,样子像是插秧拔稻,有点当年国内的“丰收舞”神韵。还有台湾瑜伽团体上台表现的一台滑稽舞剧,很佩服一些年纪已长的阿伯阿太,居然能伸脚过顶,倒立起伏。
鼓舞
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师坐在台上讲佛,一把椅子,一身袈裟,普通话,马来话,英语轮番道来,说都的是很直白的道理,没有太多深奥。甚至还亲自抱把吉他弹唱一曲,带点幽默的语言把全场带入一种很欢快的气氛。在晚宴结束时,咕鲁大师兴犹未尽,招呼全场上台,一声“music”,乐队奏起强烈的旋律。大师率领众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我们这伙北京来客也上台跟着大师节奏舞动,结束时已近午夜。
禅师自弹自述
舞动
印象中佛家法事多是神圣庄严,还从未见过这种如此娱乐性的场景,倒是很符合南洋的风情。不知是当地的民风造就了这种欢快佛,还是佛带起了当地民风。
无离头日志:2015-01-25,周日,晴,吉隆坡 – 香港 – 北京
今日回京,早餐时和咕鲁大师道别。大师还是一样的笑容可掬,朗朗的声音透着感染力。说起以后要到北京办慈善晚宴,还和嬿婷拉钩定约,无离头边上做个见证。
道别
两三天的大马之行来去匆匆,回程还是过香港,一路和海江聊天。海江原是学工程出身,但骨子里更多点文学青年的基因,在华为干了几年,总觉得不是抱负所在,一个转身干起了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迪拜经营一个中阿双语电视台,风生水起,与沙漠里的豪门和百姓打着交道。若回到郑和的年代,应该是个文化使者。
海江、无离头
大马印象
回想马来西亚这几天,第一感觉是似曾相识,第二感觉是相识似曾,总觉得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见过这样的城,见过这样的路,见过这样的人。面对着商铺,酒店,机场,餐厅里似是而非的中国面孔,往往还在犹豫是否该用英语搭话呢,一溜相当地道的普通话就从对面飙了出来,比国内广东福建一带说得还标准,就更别提香港,澳门了,以至于有点怀疑身在何处。碰多了,条件反射似的,见了这种令人起疑的面孔,张口就直接中国话了。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问题,偶尔赶上几个看着中国脸但没长中国嘴的,也不打紧,因为还没等双方从迷茫神色里反应过来,旁边可能早就有一个听明白了你话的人给帮着翻译了。无离头印象里这情况极少,三天总共也只碰到一两回,能记起来的是在吉隆坡机场,国泰航空柜台后面一个光鲜的面孔,瞧着一付油光水滑的机灵相,怎么都觉得像个中国小帅哥。不料一句国语扔过去,对方一头雾水,只在那傻傻地张嘴犯楞。好在旁边一个穿制服的女孩,应该是华裔血统,几句中国话给解了围。不过那个不会中国话的小伙,似乎业务也不灵光,出几张非常简单的机票,折腾了近二十分钟,到底也没个所以然,最后还是那个制服女孩给点拨了一通,才算完事。这出票应该和国语不搭界,上面都是通用的英语,莫不成这小伙是“娘惹”后人,非要有马来文和中文混杂才能读懂。这让无离头想起一句浙江话,“聪明面孔木肚皮”。
几天里,除了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就是伊斯兰风情。大马百分之六十多人口是穆斯林,所以处处可见。过去在别处偶尔也见到一身玄色长袍的阿拉伯女孩,一抬头往往吓一跳。这一回哪哪都是,见多不怪了。仔细看一下,这袍子罩得真严实,从头到脚唯一能见到的只有一对眼睛。虽然阿拉伯女孩的眼睛多生得漂亮,身材也多婀娜,但不见庐山真面目,其余就无从评价了。早饭在餐厅见到不少年轻的穆斯林夫妇,无离头就一直好奇,你说其他事也就罢了,吃饭时总该撩起面纱吧,不然怎么入口啊?但很惊奇地发现人家还真是不嫌麻烦,每尝一口都从面纱下面谨慎地拿出拿进,努力保持着平衡。旁边的男人,倒是没什么禁忌,也见怪不怪,歪在椅子里自顾自地吃喝,估计也的确帮不上忙。来到泳池边,穆斯林女人照样下水,当然不是三点式,还是那一身黑纱,只是细看之下,已不是平时穿戴,而是一种特别泳衣,不知是新发明的,还是从来就有。都说世界上所有女人都嫌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估计穆斯林女人没这烦恼,反正就是那么一身黑,不变应万变,估计在那儿当裁缝容易,不过对时装设计师可能是个噩梦。
穆斯林习俗
大马的另一个印象是所有事情要慢半拍,餐馆酒店以至于行人匆匆的机场,这种慢风格处处皆是。在机场贵宾室候机,飞机都要起飞了,服务员也不通知一声。一问,只有几分钟了,还不紧不慢地说不打紧,还没飞走那。看这架势,即便马上要死人了,也会让等一等。也难怪当初MH370丢了7-8个小时还没人着急。
咕鲁大师
咕鲁·悟·槃弥达·安难,一九五八年生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古城,年轻时触发佛缘而乘愿入山修行,辗转到尼泊尔得喜马拉雅山隐居之高僧悟巴·辟克夏大师引渡及巴拉涅巴大师等五位瑜伽上师及多位奇人异士密集教导,修行各种吐纳呼吸瑜伽密法,坤那里泥瑜伽秘法,各部密集金刚瑜伽秘法及般若禅定波罗密无上觉悟秘法等,熟览贯通优婆尼沙经,吠陀经,吉达经及各部究竟佛法真髓,成一代大师。
之后,大师为贯彻菩萨四宏誓愿及完成十大波罗密及修悟行证之修行圆满法则,遂下山弘法,普渡众生,数十年来足迹遍涉欧、美、纽、澳、日、亚,于各大学,寺庙及社团等开示弘法,桃李遍佈而行事低调,并将供养所得悉数奉献善行,于喜马拉雅山造桥开路,创校兴学,前后共创建了九所学校,数间孤儿院及医疗所。善行从尼泊尔,而至缅甸、柬埔寨、印度、泰国、甚至巴勒斯坦,波斯尼亚等地。
咕鲁精通中英文及数国语言,从学术性到至心性,灵性及觉悟性,微观乃至宏观,为近代少有之全面性究竟佛法之传导者,更常在国际间以身作则,呼唤众生共同分享修行及善行的无上觉悟生命旅程。
咕鲁大师的慈善晚会已经连续举办30届了,每年一次,也就是30年了。一个公益性的慈善活动,能不停地连续30年,可见咕噜大师的恒心和诚心。随着道行加深,信众日广,范围日增,影响也愈益扩大,下一届要办到海外去了。嬿婷和咕噜大师相识,受邀参加此次千人晚会,嬿婷又再邀北京诸多朋友同行,相互间有认识的,也有初次见面,但众人一见如故,途中一番热闹。
咕噜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