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头日志:2013/4/28 – 2013/5/1
武夷茶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范仲淹
五一放假,武夷山正山堂堂主邀邓大姐上山品茶,跟着沾光,一起凑个热闹。其实已是第二回了,两年前的春天,也走了一趟。当然也是借着大姐的光,说是来采茶, 其实好吃好喝看新鲜。不过那一趟知道了不少武夷茶的典故,茶人,茶事,茶文化,茶历史。还知道原来这武夷茶和鸦片战争,美国内战还都有点瓜葛。
这次同行人多,计十四人,可以说是浩浩荡荡,估计把江堂主骚扰不小。不过江堂主忑热情,不仅管吃管住管玩,还请了个能说会侃带相面的摄影师,一路咔嚓不停,很敬业,事后给了一堆相片。回来后 整理了一下,加上后补的日志和前年的照片,汇成这本“武夷茶事”,留作纪念。
无离头日志:第一天,2013-4-28
晚上飞机到武夷山,车过市区,街灯下茶店沿途,一个挨着一个,一付茶城模样,很是热闹。 打小就知道武夷山出茶,最著名的当然是大红袍。不知为何,儿时每次听到这茶名,就总和西藏喇嘛的红色袈裟想一块。如今各色茶叶不尽胜数,名字也是五花八门,更搞不清其中区别,但似乎都以武夷岩茶统以冠之。
落地已晚,市内宾馆住一夜,准备明日进山。
远眺大王峰
无离头日志:第二天,2013-4-29
《九曲溪 》
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
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宋】李纲
晨起天色放晴,先奔九曲溪漂流,是武夷一大旅游项目。几根毛竹扎成的筏子,放几个竹椅在上面,顺着溪流漂浮而下。这段溪水平缓但多弯道,竹筏行进也就曲曲拐拐,眼前青山不停变换,派生出各种所谓的民间故事。长得瘦点的山头就是玉女,蛮点的就成了大王,中间隔个没特点的,就成了个第三者无名小人,给玉女和大王找点麻烦。沿途统共九个大弯,弯弯景色不同,当地文人懒惰,就以一到九命名,有了今天的一曲,二曲,三曲,… 直到九曲,每一曲都在崖壁上刻字标出,倒是方便了游人计数。
大王峰,玉女峰
这竹排有几千年历史了,当初应是交通工具,如今只剩让游人消遣观景加怀旧的功能了。筏是沿江而下,从九曲到一曲,轻松惬意。一路清风拂拂,放排人尽量做出山民纯朴模样,让人感觉一下当年时光,不过竹排上安着的“武航-xxx”牌照,总提醒游人这一切是演出来的,似乎有点煞风景。想当年没有车道,文人骚客乘筏逆流而上,近20里的水道,能从一曲挺进到九曲还真不是件易事。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唐】李商隐
庞公吃茶处
大王峰
漂流船队
竹排
午饭后直奔茶场而去。也许是受了中国茶文化的正导或误导,对茶园一直有着一副想象的画面:整齐的梯田,云雾氤缊中几个采茶女埋头其间,露水沾裳,背篓轻挂, 手疾眼快,动作轻盈。一路行去,这副画面还真的偶能看见。一层层齐整的茶田浓绿一片,采茶人悠闲其间,当然更多不是窈窕茶女,茶爷们,茶婆子,茶童儿,应有尽有,动作倒都很麻利。沿山而上,人渐稀少,最后进入自然保护区,基本只有几户农舍,还是几十年前本色,木房黑瓦,排在路边。
保护区内农家
老茶场
记得前次入山,逢雨雾天,沿山而上,云雾渐浓。途中有一峡谷,一索桥横在几十丈的山沟上,桥上雾气弥漫,几步外看人都是模糊。据说这山谷含氧量极高,是山下 普通空气的数千倍,所谓天然氧吧。至于呼吸后有何功效,就各有说法了,未及细问,反正有益就好。今次天晴,未见雾雨,氧吧谷一带而过,直达茶场,入正山堂。
水杉
正山堂
第一回听到正山堂名号时,有点时空倒转的感觉,怎么回到明朝或是清朝来了。印象中这什么什么堂应该都是几百年前的江湖番号,传承至今应该没几个了,顺嘴能说出来的也就是个同仁堂,还是个药铺,缺乏点英雄豪气。一听到”正山堂”几字,当时就很兴奋,“哇,这么个威风凛凛的番号!” 后来慢慢弄明白这正山堂其实是和一个特殊的茶种“正山小种”有关,当今世上的许多名茶都发源于它。至于到底起于何时何地未曾细问,但在山上看到一些老的茶作坊,估计有年头了,一问,居然是200年前的古董了。当今的堂主已是第二十四代传人,姓江,名元勋,初时以为是堂内用 的江湖别号,猜想堂内大侠可能都有个天尊,元勋之类的名头。对外一报起来:“江湖人称武夷正山堂舵主江元勋”,多带劲。后听说乃是打小儿的本名,元字辈, 看来爹妈早就看好了堂主的将来,起了这么个威风八面的大号。
江堂主面阔口方,带点山里红,长相忠厚,但多年的生意场面,各路豪杰见多了,早已是遇事不惊,指挥笃定的气派。堂主虽在壮年,事事都可亲历亲为,但下一代堂 主也已是茅庐初现,略见锋芒。少舵主大学毕业,揽一伙同学上山经营茶庄,传统加现代,未来无可限量。如今少舵主又进了北京人大博士生,锦上添花。正山堂以 红茶为主,最普遍的是"正山小种",但如今声震江湖的却是由堂主搞出来的"金骏眉",但凡对喝茶有点讲究的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算是中国红茶里的极品。
正山堂
堂内题字
金骏眉
傍晚山里开始落雨,细细的,从正山堂看出去,青山翠竹愈发清爽,加上山头云雾轻绕,弄出点山色空濛的感觉,一付中国水墨画。江舵主在堂内摆宴接风,一大桌山货,多为本地特产,就着庄子边上溪流潺潺,一派乡野风味。
酒足饭饱,问起正山堂及金骏眉的来龙去脉。原来这大名鼎鼎的金骏眉历史却并不长,当初在2000年前后,由于茶贱伤农,加上要封山育林,政府拟将茶农迁走他乡。眼看这传承了几百年的正山小种就要香火不继,江堂主仰天长叹,守着这好山好水,遍地野生好茶,无农药无化肥,天造地设,一旦废了岂不无颜见祖宗。于是在几位资深茶友撺掇下,发誓弄出点名堂,定要搞个顶级名品。当时试了多个做法,有龙井式,有铁观音式,发酵的不发酵的半发酵的都走了一圈,没一样能超过现有的茶品。一发狠,剑走偏锋,甩开制茶不用单芽的千年规矩,不惜人力掐来数万个雨后新芽,手工精做,经历了单芽揉熟难,发酵难,炒制难等种种磨难,终于在2005年茶收时节搞出一撮颜色黑中带金,香气甜而不腻,个头纤细精致的怪茶。几位同道中人相约一品,都道妙不可言,推为上品。于是考虑起个名号,当时各施文采,雅俗之名不一而足,最后江堂主汇集各家提议,一言九鼎,敲定了三个字:金,峻,眉。意为茶叶色金,产于高山峻岭,略带仙风道骨,眉长为寿。后因一位参与制茶的关键人物名中带一骏字,提议将“峻”改为“骏”,意为好马驰骋,前途未可限量,于是敲定,有了今天的“金骏眉”。
江堂主用带着闽音的普通话说起这段典故,仿若昨天。其间各色人物,时间地点,清清楚楚,最后将“金骏眉”的荣誉归结为一群茶人和好茶之人的合力之作。
元正金骏眉
无离头日志:第三天,2013-4-30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唐】灵一
一夜大雨,天亮后仍是菲菲。正山堂前的溪流已成瀑布之势,狂奔而过,轰鸣声震耳。原定采茶安排,放弃。聚在堂内吃茶聊天,江堂主好客,除了我们十几人,还有几拨各路来客,有熟悉的,更多是第一次碰面。广东一陈老板,做珠宝玉器, 前次见过,随声携一宝物,一块未曾完全打开的翡翠原石,拳头大小,几块地方已去皮(石头也有皮,刚知道),灯光一射,晶莹剔透。按陈老板说法,若打开后棉少(专业术语,不懂),他就大发了。至于能发到何种程度,未细问。按他说法,他手上那块指甲盖大小翡翠戒指已是数十万元价格。如此推来,那块石头真要价值连城了。但无离头总觉得一片石皮裹了块玻璃为何能值一座城池,有点不得其解。
溪流
正山堂前急流
看了陈老板的石头,众人纷纷从身上摸出随身宝物,多为各种玉器,让陈老板掌掌眼,顺便炫一下。 一时间玛瑙,翡翠,和田玉,琳琅满目。未曾想到喜宝揣宝之人如此众多,怪不得一块透明石头可以天价。
斗石
正山堂内
来茶场一道必有程序是试茶,看看好茶是如何品评比较出来的。茶场设一评茶室,是评茶不是品茶,每一轮新茶往往经过专门品评鉴定,决定等级。这活很有讲究,根据味道尝出何种茶叶这是基本功。至于在同一种茶内品出个高低横竖就要点功力了。国人品茶,道行深点的讲究个性,即便是同一地儿的同一种茶,因了时间,天气等各种因素,甚至做茶人的心境好坏都 能搞出点小差异,所以罐罐不同。当然由于原料不同,制法不一出来的茶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例如同是正山堂红茶,除了少量“金骏眉”,还有,“百年老丛”,“妃子笑”,“银骏眉”,“正山小种”等。其中唯有“金骏眉”是单芽所制,其他或一芽一叶,或一芽多叶,抑或有叶无芽。制作起来也是有烟熏的,有电烤炉提香的。至于各种茶叶的座次也非固定不变,而是每年评过。前面五种茶的排序就反映了上一次的评定结果。评茶的过程是将几种茶叶一字排开,用砝码量出同样分量,用同样的杯子沸水沏将过去,一泡,二泡,三泡… 闻香,观色,品味,然后说出个道道来。这事和品酒算是异曲同工,好坏多在一念间,非道中人也就图个热闹。当然任何事做到极致了,形式可能比目的更重要,所以人人都很虔诚地一杯杯闻过去,感受一下茶人的仪式。
斗茶仪式
闻香
品茗
午饭后天略见晴,说去采茶,刚掐几片,一阵浓雾掩来,陪去的茶民说山雨顷刻即来,急回。改参观老茶厂,看手工制茶。一座老木房,处处透风,上下三层,每层各有功能,储茶,晾茶,揉茶,地下一火窑,大颗松木燃火,烟随火道进入各屋,熏出正宗的“正山小种”。
火工
新茶
烘茶
无离头日志:第四天,2013-5-1
《茶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唐】陆龟蒙
雨后天晴,一早阳光当头,蓝天白云,空 气储饱了氧。起来跟着京生走了一趟太极连环掌,抻筋拔骨,一身轻松。早饭后采茶,要一芽两叶。看起来容易的事,一会儿就烦了。真正茶农,是顺着长势一棵棵 采过去。我们一伙玩票,胡乱掐,把好端端一片茶树弄得瘌痢头一般,糟蹋了。看在北京来客的份上,茶农也不好意思说。一帮伪茶农完全不明白,还自以为在帮着干活呢,其实添乱。好在一会儿就玩腻了,伪茶农们又发现了其他玩意,掰竹笋,把人家半人高的毛竹当嫩笋给拔出来,很是得意。
茶人
笋
采野茶
下午赶到机场,正山堂在当地颇有声名,打个招呼,一路放行,揣着半人长的毛笋(毛竹),拎着半箱霉豆腐,提着大包小件就上了飞机,一路抵京。
茶山论剑
雨后新芽
毛竹林
修竹写生
茶园留影
附:历代文人咏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宋】苏辙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
开落空山谁比数,烝烹来岁最先尝。
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清】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
春雷催蒸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