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行(5)嘉峪关,第一墩,西晋墓

第五天:2015-8-3,周二,晴,嘉峪关


今日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和山海关齐名,是长城史上最大的关隘,当初掐着丝绸之路的要道,来往商户都要经过此关。关隘修的巨大而复杂,有内外两城墙,进出都有瓮城,也就是战争中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地方。如敌人攻破第一道城门,冲进来只能到瓮城,四面都是高墙,守城士兵在墙上乱箭齐发,就把下面的人都灭了,有点瓮中捉鳖的意思,不知这瓮城的叫法是否就是这么来的。


关前.jpg

嘉峪关前


虽然是一个关,但里面的各种生活设施齐全,连戏台庙堂都有,像个小城市。不过当年这种关隘也是一个屯兵所在,最高长官称游击将军,听着有点山寨,但人家是个从三品,大概是个师级或军分区司令。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城墙上游来游去,一旦敌军进攻,率领游兵在城墙上游动反击。因为老是在游动之中,被冠以游击将军。游击将军平时就住在关里,有个游击将军府,把老婆孩子也接来。这游击将军还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管理一方政务。另外还要和关外的少数民族进行外事活动,也算是当地外交部长,至少是个大使兼武官,挺忙乎。



游击将军府


大炮.jpg

今日守将


嘉峪关虽然名声显赫,但史书上好像没记载过太多著名战役,不像山海关,好歹有个清兵入关和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看了下游击将军府里的历任长官似乎第一任是战死的,但不记得是和谁打仗了。


关上.jpg

嘉峪关上


远眺祁连


嘉峪关上关帝庙


远看祁连雪山


关前出售“关照”,怎么像卖大力丸的?


石锁,够沉,据说当年关兵玩得溜熟


天下第一


在嘉峪关的不远处,还有一座土墩,其实是个已经风化了的烽火台,当年可能有城墙和嘉峪关联通。大概这是如今还存在的最边远的烽火台,所以自封为“天下第一墩”,位置的确很特殊,在一道绝壁边缘,绝壁下是一湾急流。如今在墩的地下修了个博物馆,特点,像个地下要塞,靠着绝壁那面凿出一面大洞,搭出悬空平台,游客在上面俯视悬崖激流,一付波澜壮阔。


官方认可的第一墩


长城第一


地势.jpg

第一墩所处地势


当年的烽火台主要是通报敌情,有敌军进攻就放把火,也叫狼烟。这狼烟其实很有讲究,有许多不同尺寸,如果是三五个散兵游勇,就放一把小火,告诉司令部没大事,兄弟我搞定。当然敌军越多,这狼烟的尺寸就越大,也就是那捆柴火个头越粗,最大号的狼烟柴火有两人合抱大小,一旦点起,说明敌军在万人以上,那意思就是三根鸡毛的鸡毛信,兄弟我实在顶不住了,赶快派人,拉兄弟一把。嘉峪关上的游击将军就是根据这狼烟的浓度派游兵四处增援


北魏西晋墓


离开嘉峪关,还有最后一个景点,北魏及晋代墓葬群。比起第一天在敦煌看到的晋墓,这里墓主生前更会享受一些,所以墙上尽画些喝酒吃肉的场面,而且把杀猪宰鸡的细节像连环画似的一幅幅描绘出来。一个大肥猪从放血,去毛,开膛,切肉,到叉子放火上烤熟,最后送到主人桌上,活灵活现,那吃肉的主人还是个女的,看到BBQ送上来,一付眉开眼笑,估计那时没有减肥一说。


被发掘墓大都已被盗过,所以墓内空空如也,不过砖砌的墓墙和上面的绘画依旧漂亮。看盗洞的位置,几乎都是从墓中最不吃力的一个角落进来,这样墓就不会坍塌。因为那时的墓是用砖头无粘合砌成,全靠了很精确的拱形结构,若盗洞挖得位置不对,把拱顶破坏了,那幕就塌了,连盗墓贼都要被埋在里面,因此精确度要求很高,且对墓内结构非常清楚。根据推测,这些盗墓贼十有八九就是建墓的人,否则谁能挖的那么准?当然那时的盗墓贼也就是搬走些坛坛罐罐,而把今天认为最有价值的壁画给留了下来,也算是不幸中万幸。


北魏-西晋墓群


墓地全景,凉亭是为参观建的


墓砖画.jpg

墓砖画


盗窃洞.jpg

盗洞


离开嘉峪关,就是回程了。一趟敦煌之行比想象中的要好,景点组织,城市管理都很科学有效,游客的素质似乎也不错,没看到不文明的事。可能是景点的人流密度合适,加上大西北的开阔给人不必小节的心态,所以大家也都心平气和。由于敦煌洞窟的接待量有限,很多散客买不到门票,但景点还是人性地在正常时点之外安排了临时性参观,使所有来到的游客少能看一两个石洞,见识一下莫高窟的真面目,大家满意。(完)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