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2015-8-1,周六,晴,敦煌
敦煌古城
一早出发,说是行程很满。第一站停古敦煌城,在一片荒漠之中,是一座很完整的方城,城墙四立,城门上“敦煌”门匾高悬,很有点“小人书”里常见的样子。心下奇怪,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何能有如此完整的城。打听了一下才知是为了拍电影而人为修出来的,据说是日本人搞的,规模庞大,其实就是一座影视城,当年是为了拍“敦煌”这部电影建的。电影没看过,但听说海外市场不错。另外听说当年的投资人是打算在电影结尾处把整座城一把火点掉的,即作为电影里一个悲壮镜头,也把这规模宏大的“敦煌城”变成一个绝唱,以后没人能拍同样手笔的电影了。估计当时修的时候已经谈好条件,不料当地政府发现这座假古城可作为旅游资源,只要建个收费站坐地揽钱,一定是个好生意,于是反悔不让烧了。最后讨价还价,强龙不敌地头蛇,把一个城楼象征性在镜头里烧了把火,其他都留了下来。再后来,就变成了收门票参观,还租给了数不清的影视剧组拍敦煌相关电影电视,据说有好几十部电影电视都是在这拍的。
城里有不少场景,从官衙县府到酒肆茶楼,应有尽有。至于牢头贩夫,铁匠木作,各色人物的居所也都满处都是。是否反映了当年景象,不得而知,看着热闹就好。
“古敦煌”城门
城内人家
古街市
澡堂还是汤面?
保宁坊
好酒量
街心刑场
黄包车
赵朴初题“沙州”
阳关
离开“敦煌古城”,继续向西,目标是“阳关”,就是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古代是一座边关,就是国境线了,当初的城关早已化作斋粉,如今是一个后人修出的建筑,很气势,还搞了一套模仿出关的手续,有穿着汉服或唐服的“边关守将”给发“关照”,就是今天的“护照”,是一个木牌,两个山寨版的“发照官员”根据每人报上的姓名当即用古隶书写出来,“官员”的字写得很漂亮,还都是繁体,有些字估计不少人自己都写不出来,如“麗”字,还有无离头的“曹”古体是“曺”,居然也被写出来了,看来这俩“官员”虽然山寨,学问还是不浅,在当年可以到县衙混个“师爷”之类,不必像如今的山寨假冒,生不逢时,可惜了。
今日阳关道
阳关守将
阳关都尉府
断案
关照
当年出关人人需有“关照”,有了“关照”,途中各个小国就要给以“关照”,据说如今的“关照”一说就来源于此。否则没有“关照”,就是“偷渡”,各国也就不予接待了,好点的,给遣送回国,不顺眼的,可能一顿乱棍就给灭了。据说当年的“玄奘和尚唐三藏”因为唐太宗没有批准他到印度取经,于是办不成“关照”,也就是被公安局拒签,只好偷渡出去,差点丢了性命,好在佛法深厚,菩萨保佑,最后取得真经,衣锦还乡,偷渡这种犯法的错误也就不追究了。
办理关照
关照
出关检查关照
西出阳关
如今的“关外”当然还是中国的地界,一路行去,是否有“故人”难说,但盗贼土匪之类早已绝迹,一路平安应该不是问题。“关外”的路边有一些个头不大的马,招徕游客,一人一匹就上去了,这马不听使唤,任你给各种信号,甚至拿缰绳抽,就是不走,直到马主远远一声招呼,马才缓缓而动,到了几个可拍照的地点,知道你要臭美一把,那马主动摆Pose, 又站那不动了。
阳关道
西出阳关
阳关道上烽火台
马车不够 驴车来凑
阳关来客
整个阳关如今是一座博物馆,看了一下古地图,当年出关后曾有不少小国,如今许多已湮灭了,有名的像“楼兰”古国,至今不知在哪片沙漠里埋着,真的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甚至连物都不是了。
玉门关
玉门关和阳关都在敦煌的西边,玉门关在在西北,阳关在西南,两关相距约60公里,当年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玉门关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当年新疆一带的玉石都要经过这道关口进来,所以就成了玉门关。当然所有游人更熟悉的还是王之涣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跟着诗的意境,自然而然会把这儿想像成是一片兔子不拉屎的无边荒漠,连春风到此也给打住了,但其实关的边上是很大一片沼泽,远处是一汪河水,可以想见当年应该是草肥水美,商贾络绎,驼马成行,胡汉混杂,一番热闹景象。只是如今早已灰飞烟灭,只有一座古城堡遗迹,孤零零矗在一片荒地上,城堡内外的东西早无踪影,数米厚的城墙也裂开了几个大口,让人凭空想像当年的风光,小城名叫“小方盘城”,很形象,又小又方。
小方盘城
当年关口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的边上有座村庄,完全不同于西北干旱的荒漠,这里是绿树成荫,高大的杨树撑出一条林荫大道,杨树下边是一条水渠,极清的泉水不停流淌,水渠的后边是大片的葡萄园,农户把家庭餐厅开在葡萄架下,一把阴凉从葡萄叶里透出,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午餐就在这葡萄藤下铺开,拿上来的西北食物,粗了点,但很应景,大家恨不能在这住几天。这会儿也才理解为何是羌笛要怨杨柳了,原来好事都被这儿占尽了,而且就到此为止,关外的羌地羌人只有羡慕嫉妒恨,无奈春风不肯度。
林荫道上农家乐
葡萄架餐厅
摘葡萄
由于玉门关的赫赫名声,许多人把“玉门关”和“玉门油田”的玉门市给弄混了,以为是同一个地方,其实完全不搭界,玉门市在敦煌的东边,而玉门关在敦煌的西边,隔着几百公里,这回实地走过,才搞明白。
雅丹地貌
离了玉门关,奔下一景点,雅丹地质公园。一路上一直把“雅丹”误以为“丹霞”了,所以脑子里想像着各种艳丽色彩的崖壁,猜想着到底会是哪一种。直到汽车停在了景区,放眼望去,未见任何鲜艳的地貌,心下还在奇怪,猜想着是否要深入一点才能碰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镜头。
后来才搞明白,原来这“雅丹”和“丹霞”是风马牛不相及,整个儿两码事。所谓“雅丹”,是千百万年来大自然风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据说不知多久以前,这里应该是一片河或湖,后来水被蒸发掉了,露出河床,干热的强风把相对较松软的土给吹跑了,而较为坚固的地块就变成了一个个土墩,风越刮越猛,河床被越切越深,土墩们就越来越陡峭,而且千奇百怪,变成了各种雕塑,至于具体像什么,随便发挥了,一个有点歪的土柱子就是“比萨斜塔”,一大片排列有序的土包被称为“西海舰队”,说是一位领导人起的,因为已有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可大西北的,没海没江,无法建“西海舰队”,这下好了,在远古的河床上,老天爷帮忙给送了个“西海舰队”,而且什么巡洋舰,护卫舰,航空母舰,编制齐全,应有尽有。远远看着还真有那么点军威,可惜打仗当然是没用的。 最形象的是一只大土孔雀,一个长脖子竖起,回首凝目,顶上还有着立起的冠子,众人排队合影。
西海舰队
孔雀
这片雅丹据说若赶到风起时,可以是昏天黑地,还伴随着巨大的呜呜的摩擦声,令人恐怖,如同“西游记”里妖怪盛行的地方,所以又被当地老乡称作“魔鬼城”,没人敢来。这次赶上晴空万里,没有风,也就没了妖气,有点遗憾。但这一片荒突突的“魔鬼城”没有树,没有房,方圆几百公里暴露在一片空旷之中。虽已是下午5-6点钟光景,可直晒的太阳加上强烈的反光,感觉上如同夏季正午的时光,把一切生命都烤化了。在几个景点下车拍照,人人都祭出各种遮阳法宝,花里胡哨的衣衫头巾把身体尽量遮裹,免得晒伤。当然也有几个勇敢的,只穿紧身超短裤裙,白溜溜的光腿迎着阳光,无遮无挡,待回到车上,已是一片鲜艳的红色,和德国餐厅的烤猪手有得一比。
魔鬼城
雅丹
沙漠骄阳
裹严实喽!
这片雅丹地貌,在玉门关的西边,当然在敦煌的更加西边,基本上是甘肃和新疆的边界,穿过景区,就是新疆了,再往前就能到哈密。在这暑热的天空下,若能有几片清凉可口的哈密瓜,估计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我们的行程到此为止,不进疆,留着可人的哈密瓜给下次吧。
戈壁
从雅丹回敦煌的路上,要过几大片戈壁。以前一直以为戈壁就是细细的黄沙,被风吹成了一座座金色的山岗,遥遥无边,虽然荒凉,却柔软细腻。但实际的戈壁多是非常粗糙的砾石构成,在一眼看不到边的旷野里,目力所及之处全是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乱石,似乎是被随意丢弃的,到处是黑灰泛白的粗旷外表,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汽车孤零零地在道路上跑,两边见不到任何村庄或有人居住的建筑,当然也就更见不着人了。比起内蒙草原来,虽然都是开阔,但感受完全不同。草原上虽也难得见到人,但草原本身以及远处的牛羊和偶尔的蒙古包告诉你生命处处,可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能提示你生命的存在,没有植被,没有动物,没有河流,甚至没有裸露的土地,只有漫无边际的砾石,再就是远处翻山越岭的高压电线提示着过客这里还是有人类活动的。